- 我的第一本趣味地理書
- 倪麗超編著
- 1329字
- 2021-06-21 17:58:56
地震是如何發生的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震動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依據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千米。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觀測點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如果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被叫作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破壞和影響越小,反之受到的破壞和影響越大。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在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在震中區,橫波導致地面水平晃動,縱波導致地面上下顛動。由于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顛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如果某地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一般來說,一段時間內,還會發生一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發生的地震叫余震。
那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后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于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種極其普通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但由于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于地震,特別是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么等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巖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于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地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形成較晚(20世紀60年代),是已經被廣大地理學工作者接受的一個關于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地理知識小鏈接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于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級,做好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