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 魔鬼拼圖
小明買了一套智力拼圖玩具“魔鬼拼圖”,是由以下幾種矩形和梯形組成的。
可是小明在玩耍的過程中,不小心把其中的一塊“H”給弄丟了,為了不讓媽媽批評他到處亂扔東西,小明想盡辦法,還是把剩余的各塊拼成了現在的樣子。(本書最后附圖,可以剪下來用。)
如果你是小明,你該如何把下面缺少“H”塊的拼圖拼成矩形呢?
第二天,小明成功地把缺少“H”塊的拼圖拼成了矩形,并放回了玩具盒里。可是媽媽在打掃衛生的時候發現了一塊面積正好是“H”塊的三分之一的拼圖,于是問:“小明你怎么又把玩具丟到沙發下面了?趕緊放到它應該放的地方!”
小明接過媽媽遞過來的小方塊(我們暫時叫它“J”塊),在已經拼好的矩形拼圖中又加入了“J”塊,并且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矩形,請問小明是怎么做的呢?
第三天,媽媽居然又發現剩下的另一半(我們暫時叫它“K”塊),沒辦法,小明在接受完媽媽的批評后,還是老老實實地把“K”塊也拼進了拼圖中,并且成功地拼出了矩形的樣子。
參考答案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剛剛買回來的拼圖的圖形特點。
如上圖所示,在圖形中畫上輔助分割線。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把上圖中最小的單位長度定義為1cm,即H塊的高度為1cm,或者說C、E塊的寬度為1cm。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此圖形由三類塊狀組成:
第一類是A、B、D、F塊。寬度不等,但都有一個斜面,而且傾斜角度相同。寬度分別為2cm、3cm、4cm。
第二類是C、E塊。寬度都為1cm,高度不同。
第三類是G、H、I塊。高度為1cm,寬度分別是2cm、3cm、4cm。
由此得知,此圖形原始面積為:
6×7=42cm2
如果去掉H塊,面積為:
42-3=39cm2
經過對幾個不規則邊進行比對(A、B、C、D、E、F塊中都有幾個邊長為非整數),把A、B塊打亂后和其他塊進行拼接的可能性不大。這點可以通過反復試驗來驗證。
唯一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就在上半部分,即保持A、B塊的位置不變,對其他的塊進行重新拼接。因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總面積為39cm2
,其中底邊長為7cm,所以高度為:
39÷7≌5.57cm
重點來了。
先來確認幾塊重要的位置。
A塊的右邊高度為3cm,圖形的總高度應為5.57cm,所以擺放在A塊上面的最右邊的塊其右邊的高度應該為2.57cm。經過目測得右邊高度在2~3cm的塊有C和E, C塊右側的高度顯明大于2.57cm,所以擺放在最右側的應為E塊。
同理,B塊的左邊高度為1cm,圖形的總高度為5.57cm,所以擺放在B塊上面的最左邊的塊其左邊高度應該為4.57cm。很明顯沒有這個尺寸的塊,但是我們可以用3.57cm或者2.57cm的塊來代替,不足部分用邊長為1cm的長條來補充。上圖中F塊的左邊高度為3.57cm,所以左側的塊應為F。
先拼好這兩塊,如下圖所示:
又因F塊的右邊長與C塊的左邊長均為3cm,所以C塊應該在F塊的右側。中間空余的部分即為D塊。
最后剩下的兩個小長條就很好處理了。
到此為止,順利完成第一步。
如果不仔細比對,很難看出這個圖形和最初的那個圖形有差別。其實它們之間就是高度有一點點差別,看下圖的對比。
最外面的黑色線條框住的區域是最初圖形的大小。頂部的白色區域就是減少的面積。
有了上面的思路后,我們在上面的圖形中加入J塊,加完后的圖形應該比上面的圖形高度再多出一點。
由下圖可以看出,比E塊高一點的塊應該是F塊。
因此將F塊移至E塊的位置,其他的各塊也跟著做相應的移動,得到下圖的答案。
同理,我們還可以得到符合題意的以下幾種答案。
最后得到的圖形就是最初的圖形。
最初的圖形去掉H塊以后,分三次加入1cm×1cm大小的塊(原題目中是加入兩次),可以得到寬度不變、高度逐步增加的近似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