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囊全鑒(珍藏版)
- (明)馮夢龍著 東籬子解譯
- 11527字
- 2021-06-02 17:43:12
遠猶卷二
【原文】
謀之不遠,是用大簡;人我迭居①,吉兇環轉;老成借籌,寧深毋淺。集“遠猶”。
【注釋】
①迭居:指地位輪替。
【譯文】
李泌
【原文】
肅宗子建寧王倓性英果,有才略。從上自馬嵬北行,兵眾寡弱,屢逢寇盜,倓自選驍勇,居上前后,血戰以衛上。上或過時未食,倓悲泣不自勝,軍中皆屬目向之,上欲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使統諸將東征,李泌①曰:“建寧誠元帥才;然廣平,兄也,若建寧功成,豈使廣平為吳太伯②乎?”上曰:“廣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帥為重?”泌曰:“廣平未正位東宮,今天下艱難,眾心所屬,在于元帥,若建寧大功既成,陛下雖欲不以為儲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上乃以廣平王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皆以屬焉。倓聞之,謝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注釋】
①李泌:唐名臣,唐肅宗李亨遇之甚厚,軍國大事多與之商議。
②太伯:太伯是周太王長子,明白父親喜愛弟弟季歷的兒子昌,也就是后來的文王,就和弟弟仲雍逃到荊蠻地帶,建立吳國。
【譯文】
白起①祠
【原文】
貞元中,咸陽人上言見白起,令奏云:“請為國家捍御四陲,正月吐蕃必大下。”既而吐蕃②果入寇,敗去。德宗以為信然,欲于京城立廟,贈起為司徒。李泌曰:“臣聞‘國將興,聽于人’。今將帥立功,而陛下褒賞白起,臣恐邊將解體矣。且立廟京師,盛為禱祝,流傳四方,將召巫風。臣聞杜郵有舊祠③,請敕府縣修葺,則不至驚人耳目。”上從之。
【注釋】
①白起:戰國時秦國名將,封武安君,戰勝攻取七十余城。
②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權。
③杜郵有舊祠:秦昭王不許白起留咸陽,白起出咸陽西門四十里,至杜郵,被昭王賜劍,遂自殺。后人在杜郵立祠祭祀白起。
【譯文】
戮叛 二條
【原文】
宋藝祖①推戴之初,陳橋守門②者拒而不納,遂如封丘門,抱關吏望風啟鑰。及即位,斬封丘吏而官陳橋者,以旌其忠。
至正間,廣東王成、陳仲玉作亂。東莞人何真請于行省③,舉義兵,擒仲玉以獻。成筑砦自守,圍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縛成者,予錢十千,于是成奴縛之以出,真笑謂成曰:“公奈何養虎為害?”成慚謝。奴求賞,真如數與之。使人具湯鑊,駕諸轉輪車上。成懼,謂將烹己。真乃縛奴于上。促烹之;使數人鳴鼓推車,號于眾曰:“四境有奴縛主者,視此!”人服其賞罰有章,嶺表悉歸心焉。
【原評】
高祖戮丁公而封項伯,賞罰為不均矣;光武封蒼頭④子密為不義侯,尤不可訓。當以何真為正。
【注釋】
①宋藝祖:宋太祖趙匡胤武藝高強,宋代就有人稱其為“宋藝祖”。
②陳橋守門:汴京城北城墻一共四門,陳橋門為最東門,封丘門在其西。
③行省:行中書省的簡稱,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④蒼頭:奴仆別稱。

【譯文】
【譯評】
漢高祖劉邦殺死忠心于項羽的丁公,而封賞保護自己卻愧對項羽的項伯,實在是不懂什么是賞罰分明啊;漢光武帝封奴仆之子為不義侯,這種做法更不可取。何真的做法才是最值得人們稱道的啊。
宋藝祖 三條
【原文】
初,太祖謂趙普曰:“自唐季①以來數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節鎮太重,君弱臣強,今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勿言,我已諭矣。”頃之,上與故人石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安枕而臥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惶恐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雖無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何?一旦以黃袍加汝身,雖欲不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頓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憐,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謂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稱疾②,請解兵權。
熙寧中,作坊以門巷委狹,請直而寬廣之。神宗以太祖創始,當有遠慮,不許。既而眾工作苦,持兵奪門,欲出為亂。一老卒閉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獲。
神宗一日行后苑,見牧豭豬③者,問:“何所用?”牧者曰:“自太祖來,嘗令畜,自稚養至大,則殺之,更養稚者。累朝不改,亦不知何用。”神宗命革之,月余,忽獲妖人于禁中,索豬血澆之,倉卒不得,方悟祖宗遠慮。
【原評】
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手段?若非君臣偷安,力主和議,則寇準、李綱④、趙鼎⑤諸人用之有余。安在為弱乎?
【注釋】
①唐季:唐朝末年。
②稱疾:以生病為托詞。
③豭(jiā)豬:公豬。
④李綱:字伯紀,兩宋之交著名抗戰派大臣,因對金人主戰而被貶謫。
⑤趙鼎:字元鎮,南宋大臣,因與秦檜政見不合,被謫嶺南。
【譯文】
【譯評】
有人說宋朝衰弱,是削弱藩鎮兵權的緣故。其實不然,藩鎮強大,并非宋朝的強大。強干弱枝是立國之本。自從唐代末年安史之亂,長達兩百多年的國家體制的弊端在宋太祖與君臣的談笑之間也除去了,整個宋朝始終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這不是一種高明手段嗎?如果不是君臣上下都茍且偷安,一直主張議和,那么任用寇準、李綱、趙鼎等人來對付北虜,令國家強大綽綽有余,怎么會衰弱呢?
徐達
【原文】
大將軍達①之蹙元帝于開平②也,缺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③怒亡大功。大將軍言:“是雖一狄④,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開平且未然。及歸報,上亦不罪。
【原評】
省卻了太祖許多計較。然大將軍所以敢于縱之者,逆知圣德之弘故也。何以知之?于遙封順帝、赦陳理為歸命侯而不誅知之。
【注釋】
①大將軍達:徐達,明開國元勛,朱元璋即位后,以征虜大將軍率師北定中原,入燕京,滅元。
②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北岸,為元朝上都。
③常開平:常遇春,朱元璋大將,與徐達齊名,死后追封開平王。
④一狄:一個胡人。

【譯文】
【譯評】
徐達的這一舉動省掉明太祖不少麻煩。然而徐達之所以敢放掉順帝,是因他預先了解了朱元璋的寬宏胸懷。從哪里知道的呢?是從朱元璋遙封順帝、赦免陳理并封其為歸命侯而不殺他這兩件事上了解到的。
貢麟
【原文】
交趾①貢異獸,謂之麟。司馬公②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為瑞;若偽,為遠夷笑。愿厚賜而還之。”
【原評】
方知秦皇、漢武之愚。
【注釋】
①交趾:古地名,今越南。
②司馬公:司馬光,字君實,歷官宋仁宗、英宗、哲宗三朝,著名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鑒》。
【譯文】
【譯評】
由此可知,秦始皇、漢武帝一味地醉心于四方進貢珍奇異獸作為祥瑞,有多愚昧啊!
韓琦
【原文】
太宗、仁宗嘗獵于大名①之郊,題詩數十篇,賈昌朝時刻于石。韓琦留守日,以其詩藏于班瑞殿之壁。客有勸琦摹本以進者。琦曰:“修之得已,安用進為?”客亦莫諭琦意。韓絳來,遂進之。琦聞之,嘆曰:“昔豈不知進耶?顧上方銳意四夷事,不當更導之耳。”
石守道②編《三朝圣政錄》,將上。一日求質于琦,琦指數事:其一,太祖惑一宮鬟,視朝晏③。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寢,刺殺之。琦曰:“此豈可為萬世法?已溺之,乃惡其溺而殺。彼何罪?使其復有嬖,將不勝其殺矣。”遂去此等數事。守道服其精識。
【注釋】
①大名: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為宋之北京。
②石守道:石介,字守道。
③晏:晚。
【譯文】
劉大夏 二條
【原文】
天順中,朝廷好寶玩。中貴言,宣德中嘗遣太監王三保使西洋①,獲奇珍無算。帝乃命中貴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時劉大夏為郎,項尚書公忠令都吏檢故牒,劉先檢得,匿之。都吏檢不得,復令他吏檢。項詰都吏曰:“署中牘焉得失?”劉微笑曰:“昔下西洋,費錢谷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此一時弊政,牘即存,尚宜毀之,以拔其根,猶追究其有無耶?”項聳然,再揖而謝,指其位曰:“公達國體,此不久屬公矣②。”
又,安南黎灝侵占城池,西略諸土夷,敗于老撾。中貴人汪直欲乘間討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牘。大夏匿弗予。尚書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釁一開,西南立糜爛③矣。”尚書悟,乃已。
【原評】
此二事,天下陰受忠宣公之賜而不知。
【注釋】
①宣德中嘗遣太監王三保使西洋:指鄭和下西洋事。
②此不久屬公矣:指兵部尚書之職不久當屬劉大夏。
③糜爛:指民生受到破壞。
【譯文】
【譯評】
這兩件事都是天下人暗中受了劉大夏的好處,卻不知道啊。
姚崇
【原文】
姚崇為靈武道大總管。張柬之等謀誅二張①,崇適自屯所還,遂參密議,以功封梁縣侯。武后遷上陽宮,中宗率百官問起居②。五公相慶,崇獨流涕。柬之等曰:“今豈流涕時耶?恐公禍由此始。”崇曰:“比與討逆,不足為功。然事天后久,違舊主而泣,人臣終節也。由此獲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獨免。
【原評】
武后遷,五公相慶,崇獨流涕。董卓誅,百姓歌舞,邕獨驚嘆。事同而禍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驚嘆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時免禍之權術。崇逆知三思猶在,后將噬臍③,而無如五王之不聽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注釋】
①二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武則天寵幸,宮中稱為五郎、六郎。
②問起居:請安。
③噬(shì)臍:指后悔不及。
【譯文】
【譯評】
對于武后遷入上陽宮事件,五公相與姚崇的表現截然相反,五公相高興祝賀,姚崇傷心哭泣。東漢時董卓被誅殺,百姓載歌載舞,只有蔡邕為之嘆息。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禍福卻相反。因為武后是君,董卓是臣;姚崇為公,蔡邕為私。然而嘆息是感恩的真心表現,流淚卻是一時免禍的權術。姚崇思慮周全,想到武三思仍在朝廷之上,難免日后報復自己,所以不像其他人一樣一味地慶賀。姚崇真是聰明至極呀!令人佩服。
楊榮
【原文】
王振謂楊士奇等曰:“朝廷事虧三楊①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后當如何?”士奇曰:“老臣當盡瘁報國,死而后已。”榮曰:“先生休如此說,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后生可任者以報圣恩耳。”振喜,翌日即薦曹鼐、苗衷、陳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榮當日發言之易②。榮曰:“彼厭吾輩矣,吾輩縱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內中出片紙,命某人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輩人,當一心協力也。”士奇服其言。

【原評】
李彥和《見聞雜記》云:“言官論劾大臣,必須下功夫,看見眼前何人可代得。代者,必賢于去者,必有益于國家,方是忠于進言。若只做得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頭,毫于國家無補,不如緘口不言,反于言責無損。”此亦可與楊公之論合看。
【注釋】
①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既為明英宗時內閣學士,也是明朝著名大臣,并稱“三楊”。
②易:輕易,不慎重。
【譯文】
【譯評】
李彥和在《見聞雜記》上寫道:“諫官若要彈劾當權的大臣,不花一番工夫去仔細觀察研究是不行的,首先要看看誰能擔此大任,并且要更加賢明,必須有益于國家才行。如果只是為了做一篇漂亮文章,打響自己的名頭,對國家沒有好處,還不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說,這才無損諫官的職責。”這個觀點可以和楊榮的觀點相互參考。
程伯淳
【原文】
程顥為越州僉判,蔡卞為帥,待公甚厚。初,卞嘗為公語:“張懷素道術通神,雖飛禽走獸能呼遣之。至言孔子誅少正卯,彼嘗諫以為太早;漢祖成皋相持,彼屢登高觀戰。不知其歲數,殆非世間人也!”公每竊笑之。及將往四明,而懷素且來會稽。卞留少俟,公不為止,曰:“‘子不語①怪、力、亂、神’,以不可訓也,斯近怪矣。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諂合,下民從風而靡,使真有道者,固不愿此。不然,不識之未為不幸也!”后二十年,懷素敗,多引名士。或欲因是染公,竟以尋求無跡而止。非公素論守正,則不免于羅織矣。
【原評】
張讓,眾所棄也,而太丘②獨不難一吊。張懷素,眾所奉也,而伯淳獨不輕一見。明哲保身,豈有定局哉!具二公之識,并行不悖可矣!蔡邕亡命江海積十二年矣,不能自晦以預免董卓之辟;逮既辟,稱疾不就猶可也,乃因卓之一怒,懼禍而從;受其寵異,死猶嘆息。初心謂何?介而不果,涅而遂淄,公論自違③,猶望以續史幸免,豈不愚乎?視太丘愧死矣!
《容齋隨筆》云: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居觀之東廊,栽花釀酒,客至必延之。一日有道人貌甚偉,款門求見。善談論,能作大字。何欣然款留,數日方去。未幾,有妖人張懷素謀亂,即前日道人也。何亦坐系獄,良久得釋。自是畏客如虎,杜門謝客。忽有一道人,亦美風儀,多技術。西廊道士張若水介之來謁,何大怒罵,合扉拒之。此道乃永嘉林靈噩,旋得上幸,貴震一時,賜名靈素,平日一飯之恩無不厚報。若水乘驛赴闕,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俱榮封。而老何以嘗罵故,朝夕憂懼。若水以書慰之,始少安。此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鑒也!
【注釋】
①子不語:語出《論語》。
②太丘:指東漢陳寔,因其曾任太丘縣令,故稱“太丘”。
③公論自違:公眾的評論與自己的言論相悖逆。
【譯文】
【譯評】
張讓是大家都討厭的人,只有陳寔肯去吊唁他的父親;張懷素是大家都推崇信奉的人,只有程顥不愿與他見面。哪有什么固定方法可以保全自己呢?如果能有這兩位先生的見識,做事不相違背就可以了。蔡邕逃亡隱居十二年,故意隱藏自己的才能,最終還是被董卓征召;蔡邕若是無意去大可以稱病不去,但是他害怕董卓怪罪就順從了;并且也受到董卓的寵幸,董卓死時還為他嘆息。蔡邕的初心是無意被征召,但是他卻不能堅持到底,違背自己的理念和言論,還企圖能夠繼續修纂歷史以求赦免,這不是很愚蠢嗎?蔡邕比起陳寔,真應該羞愧而死!
《容齋隨筆》中記載:會稽天寧觀的一位姓何的道士,平時住在東邊的長廊,喜歡種花,釀點小酒,每有客人來訪便熱情款待。一天,有一個容貌俊偉的道人前來拜訪,此人能言善談,寫得一手好字,因此何道士欣然款待他,留他在寺廟數日才離開。沒過多久,張懷素謀亂之事敗露,張懷素就是前日來拜訪的道人,何道士也因此受到牽連入獄,待了很長時間才放出來。從此,何道士心中有了陰影,關起門來,謝絕拜訪。某天忽然又有一個道人前來拜訪,容貌也很俊美,又多才多藝,是西廊道士張若水介紹他來的,何道士不問緣由便破口大罵,關起門來不讓他進。但沒想到這位道士是永嘉的林靈噩,其不久之后得到皇帝寵幸,顯貴一時,賜名靈素。林靈素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哪怕一點小恩惠也會加倍報答。張若水乘驛車到京城去,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也都受到封賞。而何道士知道自己曾經大罵過他,一直擔驚受怕,直到收到張若水的安慰信,何道士才稍微放寬心。這些事可以作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借鑒。

李晟
【原文】
李晟之屯渭橋也,熒惑守歲①,久乃退,府中皆賀曰:“熒惑退,國家之利,速用兵者昌。”晟曰:“天子暴露,人臣當力死勤難,安知天道邪?”至是乃曰:“前士大夫勸晟出兵,非敢拒也。且人可用而不可使之知也。夫唯五緯盈縮不常,晟懼復守歲,則吾軍不戰自屈矣!”皆曰:“非所及也!”
【原評】
田單欲以神道疑敵,李晟不欲以天道疑軍。
【注釋】
①熒惑守歲:指火星出于木星之旁,此星象顯,古人認為國將有災。
【譯文】
【譯評】
田單想用神道來迷惑敵人,李晟則不想因天道變化而使士兵心存疑惑。
呂文靖
【原文】
仁宗時,大內①災,宮室略盡。比曉,朝者盡至;日晏,宮門不啟,不得聞上起居。兩府請入對,不報。久之,上御拱宸門樓,有司贊謁,百官盡拜樓下。呂文靖②獨立不動,上使人問其意,對曰:“宮庭有變,群臣愿一望天顏③。”上為舉簾俯檻見之,乃拜。
【注釋】
①大內:皇宮。
②呂文靖:呂夷簡,謚文靖,時為宰相。
③天顏:皇帝的面容。
【譯文】
孫叔敖
【原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①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若地不利而名甚惡②,楚人鬼而越人禨③,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至今不失。
【注釋】
①亟:多次。
②名甚惡:寢丘意謂葬死人的荒丘,即墳地,所以說“名甚惡”。
③禨:祭祀鬼神,祈求福澤。
【譯文】
屏姬侍
【原文】
郭令公①每見客,姬侍滿前。乃聞盧杞②至,悉屏去。諸子不解。公曰:“杞貌陋,婦女見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屬無噍類③矣!”
【原評】
齊頃以婦人笑客,幾至亡國。令公防微之慮遠矣。
【注釋】
①郭令公:郭子儀,唐時凡任中書令的皆可稱令公,郭子儀累官至太尉、中書令,故稱。
②盧杞:貌丑面藍,有口才,唐德宗擢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得志后,險惡畢露,后貶為新州司馬,徙澧州別駕死。
③噍類:會吃東西的人,指活口。
【譯文】
【譯評】
齊頃公因為婦女譏笑客人,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郭令公防微杜漸,考慮長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