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遠猶卷二

【原文】

謀之不遠,是用大簡;人我迭居,吉兇環轉;老成借籌,寧深毋淺。集“遠猶”。

【注釋】

①迭居:指地位輪替。

【譯文】

不論何人策劃謀略,若考慮不夠深遠,就容易做出輕率的舉動;人生本來就有起伏,禍福吉兇交替循環;所以,如果老成的人策劃謀略,那么就會考慮得比較深遠,不會只顧眼前利益。匯集這類故事作為“遠猶”卷。

李泌

【原文】

肅宗子建寧王倓性英果,有才略。從上自馬嵬北行,兵眾寡弱,屢逢寇盜,倓自選驍勇,居上前后,血戰以衛上。上或過時未食,倓悲泣不自勝,軍中皆屬目向之,上欲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使統諸將東征,李泌曰:“建寧誠元帥才;然廣平,兄也,若建寧功成,豈使廣平為吳太伯乎?”上曰:“廣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帥為重?”泌曰:“廣平未正位東宮,今天下艱難,眾心所屬,在于元帥,若建寧大功既成,陛下雖欲不以為儲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上乃以廣平王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皆以屬焉。倓聞之,謝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注釋】

①李泌:唐名臣,唐肅宗李亨遇之甚厚,軍國大事多與之商議。

②太伯:太伯是周太王長子,明白父親喜愛弟弟季歷的兒子昌,也就是后來的文王,就和弟弟仲雍逃到荊蠻地帶,建立吳國。

【譯文】

建寧王李倓是唐肅宗的第三個兒子,性格英明果斷,富有才能謀略。他帶領兵馬隨唐肅宗從馬嵬驛北上,因為隨行的兵士勢單力薄,多次遭遇盜匪流寇襲擊,李倓就親自挑選驍勇善戰的士兵保護肅宗。肅宗有時候不按時吃飯,李倓就傷心地哭,為軍中將士所贊賞。肅宗想封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希望他帶領諸將東征。李泌說:“建寧王確實有元帥之才;然而廣平王李俶畢竟是長兄,如果建寧王取得顯赫戰功,豈不是讓廣平王成為第二個吳太伯嗎?”肅宗說:“廣平王是嫡長子,以后的皇位繼承人,如何還需要去擔當元帥之職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呢?”李泌說:“廣平王現在還沒有被立為太子,如今天下艱難,天下眾心還是向著元帥的。假如建寧王立下大功,即使陛下您不想立他為太子,和他一起立功的人也不會同意的。太宗與太上皇就是最好的例子啊。”于是,肅宗改任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令諸將都聽從他的號令。李倓聽到這件事,對李泌說:“這樣做正合我的心意啊。”

白起

【原文】

貞元中,咸陽人上言見白起,令奏云:“請為國家捍御四陲,正月吐蕃必大下。”既而吐蕃果入寇,敗去。德宗以為信然,欲于京城立廟,贈起為司徒。李泌曰:“臣聞‘國將興,聽于人’。今將帥立功,而陛下褒賞白起,臣恐邊將解體矣。且立廟京師,盛為禱祝,流傳四方,將召巫風。臣聞杜郵有舊祠,請敕府縣修葺,則不至驚人耳目。”上從之。

【注釋】

①白起:戰國時秦國名將,封武安君,戰勝攻取七十余城。

②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權。

③杜郵有舊祠:秦昭王不許白起留咸陽,白起出咸陽西門四十里,至杜郵,被昭王賜劍,遂自殺。后人在杜郵立祠祭祀白起。

【譯文】

唐代貞元年間,咸陽有人上奏說他們看到了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白起,白起叫他們轉奏當今皇帝:“請求為國家捍衛四方邊境。正月間,吐蕃一定要來入侵。”沒多久,吐蕃果然入侵,被打敗后退走。德宗以為真是白起在保佑他,打算在京城為白起建祠廟,贈封白起為司徒。李泌說:“我聽說‘國家將興,在于人’。現在將帥建立了戰功,而陛下卻褒賞白起,我擔心這樣守邊將領就會分崩離析!況且在京城立廟,隆重地祈禱,流傳開來,必將使巫風盛行。我聽說杜郵那里有一座白起舊祠,請下一道敕文命當地府縣把它整修一下,這樣不至于讓人聽聞后感到吃驚了。”德宗聽從了李泌的意見。

戮叛 二條

【原文】

宋藝祖推戴之初,陳橋守門者拒而不納,遂如封丘門,抱關吏望風啟鑰。及即位,斬封丘吏而官陳橋者,以旌其忠。

至正間,廣東王成、陳仲玉作亂。東莞人何真請于行省,舉義兵,擒仲玉以獻。成筑砦自守,圍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縛成者,予錢十千,于是成奴縛之以出,真笑謂成曰:“公奈何養虎為害?”成慚謝。奴求賞,真如數與之。使人具湯鑊,駕諸轉輪車上。成懼,謂將烹己。真乃縛奴于上。促烹之;使數人鳴鼓推車,號于眾曰:“四境有奴縛主者,視此!”人服其賞罰有章,嶺表悉歸心焉。

【原評】

高祖戮丁公而封項伯,賞罰為不均矣;光武封蒼頭子密為不義侯,尤不可訓。當以何真為正。

【注釋】

①宋藝祖:宋太祖趙匡胤武藝高強,宋代就有人稱其為“宋藝祖”。

②陳橋守門:汴京城北城墻一共四門,陳橋門為最東門,封丘門在其西。

③行省:行中書省的簡稱,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④蒼頭:奴仆別稱。

【譯文】

宋太祖趙匡胤剛剛被擁立之初,陳橋門的守門人不讓他進城門,太祖無奈就轉去封丘門,封丘門守關的官吏早早就打開了大門,迎接太祖。太祖即帝位以后,立即處死了封丘門官吏而加封了陳橋門的官吏,來表彰他的忠義之舉。

到了至正年間,廣東的王成和陳仲玉企圖作亂謀反。廣東行省右丞何真向行省請命,帶領義兵,抓捕叛賊陳仲玉獻給朝廷。王成建寨之地地勢險要,很難攻破,何真花費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于是,何真想出一計,懸賞萬錢捉拿王成,王成的家奴仆貪財,綁了自己主人來領賞,何真笑著對王成說:“你怎么養虎為患啊?”王成為此甚感慚愧。何真便也真的將懸賞之錢如數給了王成的家奴,然后又命人準備湯鍋,并把湯鍋架在轉輪車上。王成很恐慌,以為何真要烹殺自己。但是何真卻把王成家的領賞家奴抓了放在湯鍋上煮了;又叫幾個人在街上推車敲鑼打鼓,當眾宣布:“此等出賣自己主人的卑鄙奴仆就應該放在熱湯里煮了!”大家都贊賞他賞罰分明,于是嶺南地區的人開始從內心里真正歸順朝廷。

【譯評】

漢高祖劉邦殺死忠心于項羽的丁公,而封賞保護自己卻愧對項羽的項伯,實在是不懂什么是賞罰分明啊;漢光武帝封奴仆之子為不義侯,這種做法更不可取。何真的做法才是最值得人們稱道的啊。

宋藝祖 三條

【原文】

初,太祖謂趙普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節鎮太重,君弱臣強,今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勿言,我已諭矣。”頃之,上與故人石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安枕而臥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惶恐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雖無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何?一旦以黃袍加汝身,雖欲不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頓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憐,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謂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稱疾,請解兵權。

熙寧中,作坊以門巷委狹,請直而寬廣之。神宗以太祖創始,當有遠慮,不許。既而眾工作苦,持兵奪門,欲出為亂。一老卒閉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獲。

神宗一日行后苑,見牧豭豬者,問:“何所用?”牧者曰:“自太祖來,嘗令畜,自稚養至大,則殺之,更養稚者。累朝不改,亦不知何用。”神宗命革之,月余,忽獲妖人于禁中,索豬血澆之,倉卒不得,方悟祖宗遠慮。

【原評】

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手段?若非君臣偷安,力主和議,則寇準、李綱、趙鼎諸人用之有余。安在為弱乎?

【注釋】

①唐季:唐朝末年。

②稱疾:以生病為托詞。

③豭(jiā)豬:公豬。

④李綱:字伯紀,兩宋之交著名抗戰派大臣,因對金人主戰而被貶謫。

⑤趙鼎:字元鎮,南宋大臣,因與秦檜政見不合,被謫嶺南。

【譯文】

當初,宋太祖對趙普說:“自唐末以來數十年的時間,就有不下十人姓稱王道帝,連年戰亂,百姓們叫苦不迭,這是什么緣故呢?”趙普回答說:“這是由于藩鎮太強,皇室太弱的緣故。如今的解決辦法就是逐漸削弱藩鎮的兵權,減少軍餉,收回其中的精銳部隊歸中央管制,若是能這樣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趙普話還沒說完,太祖就說:“你不用再說,我已經明白了。”不久,太祖和老朋友石守信等人一起喝酒,喝到盡興之時,太祖屏退左右侍從,對他們說:“若是沒有你們盡心盡力的協助,我也不會坐上現在這個位置,你們的功德實在深厚無比。但是當天子還不如當節度使時快樂。我現在整晚都內心憂慮,睡不好覺。”石守信等人焦急地問:“為什么呢?”太祖說:“這個不難明白。天子之位,權力至高無上,富貴享用不盡,有誰不想著做呢?”石守信等人都惶恐地叩頭說:“陛下您為什么這樣說?”太祖說:“你們自己雖然沒有這樣的意思,可是如果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有一天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也身不由己啊!”石守信等人叩頭流涕道:“臣等愚蠢,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希望陛下可憐我們,給我們指一條生路。”太祖說:“人生如白駒過隙,短短數十載,追求富貴不過就是多一些金銀財寶,多一些享樂,使子孫不致貧困罷了。你們何不辭去兵權,購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下永久的基業,多買一些歌舞美女,每天飲酒作樂頤養天年。若是這樣我們君臣也免了猜忌,豈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謝說:“叩謝陛下的恩德。”到了第二天,這些人都聲稱自己生病,請求收回兵權。

熙寧年間,坊間的門巷大多彎曲且狹窄,在坊間做工的工人請求改寬改直,這樣行事比較方便。神宗認為門巷尺度是太祖創制的,一定有它的用處,就不同意改建。后來,工人因為工作實在太辛苦了,心生不滿,便手拿兵器出來作亂。結果只用一個老兵把守巷門就把他們全部擒獲。

有一天神宗在后苑碰見有人在放牧公豬,便問這有什么用,放牧公豬的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自太祖以來,命令養一只公豬,從小養到大,老了就殺掉,換一只小的來養,一直這樣沒有變過。”神宗于是不再讓他養豬。一個多月后,忽然抓到一個蠱惑人心的妖人,需要用豬血來澆他,但是已經沒有豬了,神宗這才領悟到祖先的遠慮。

【譯評】

有人說宋朝衰弱,是削弱藩鎮兵權的緣故。其實不然,藩鎮強大,并非宋朝的強大。強干弱枝是立國之本。自從唐代末年安史之亂,長達兩百多年的國家體制的弊端在宋太祖與君臣的談笑之間也除去了,整個宋朝始終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這不是一種高明手段嗎?如果不是君臣上下都茍且偷安,一直主張議和,那么任用寇準、李綱、趙鼎等人來對付北虜,令國家強大綽綽有余,怎么會衰弱呢?

徐達

【原文】

大將軍達之蹙元帝于開平也,缺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怒亡大功。大將軍言:“是雖一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開平且未然。及歸報,上亦不罪。

【原評】

省卻了太祖許多計較。然大將軍所以敢于縱之者,逆知圣德之弘故也。何以知之?于遙封順帝、赦陳理為歸命侯而不誅知之。

【注釋】

①大將軍達:徐達,明開國元勛,朱元璋即位后,以征虜大將軍率師北定中原,入燕京,滅元。

②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北岸,為元朝上都。

③常開平:常遇春,朱元璋大將,與徐達齊名,死后追封開平王。

④一狄:一個胡人。

【譯文】

明朝大將軍徐達在開平追逼元順帝時,故意放開一個缺口,讓順帝逃走。常遇春因失去立大功的機會非常惱怒,徐達說:“他雖然是一個胡人,但是曾經做了很長時間的皇帝,我們主上又如何對待他呢?是割地封賞,還是處死他呢?我認為兩者都不行,放走他最合適。”常遇春不以為然。后來回到京師,太祖也并沒有怪罪徐達。

【譯評】

徐達的這一舉動省掉明太祖不少麻煩。然而徐達之所以敢放掉順帝,是因他預先了解了朱元璋的寬宏胸懷。從哪里知道的呢?是從朱元璋遙封順帝、赦免陳理并封其為歸命侯而不殺他這兩件事上了解到的。

貢麟

【原文】

交趾貢異獸,謂之麟。司馬公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為瑞;若偽,為遠夷笑。愿厚賜而還之。”

【原評】

方知秦皇、漢武之愚。

【注釋】

①交趾:古地名,今越南。

②司馬公:司馬光,字君實,歷官宋仁宗、英宗、哲宗三朝,著名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鑒》。

【譯文】

宋朝時,交趾國派遣使者送來一只奇珍異獸,說是麒麟。司馬光說:“沒人見過真正的麒麟,不知道這個是真是假。若是真的,但不是自己出現的,就算不得吉祥之物;若是假的,又恐怕會被夷狄恥笑。明智的做法就是厚賞使者,遣他再帶回去。”

【譯評】

由此可知,秦始皇、漢武帝一味地醉心于四方進貢珍奇異獸作為祥瑞,有多愚昧啊!

韓琦

【原文】

太宗、仁宗嘗獵于大名之郊,題詩數十篇,賈昌朝時刻于石。韓琦留守日,以其詩藏于班瑞殿之壁。客有勸琦摹本以進者。琦曰:“修之得已,安用進為?”客亦莫諭琦意。韓絳來,遂進之。琦聞之,嘆曰:“昔豈不知進耶?顧上方銳意四夷事,不當更導之耳。”

石守道編《三朝圣政錄》,將上。一日求質于琦,琦指數事:其一,太祖惑一宮鬟,視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寢,刺殺之。琦曰:“此豈可為萬世法?已溺之,乃惡其溺而殺。彼何罪?使其復有嬖,將不勝其殺矣。”遂去此等數事。守道服其精識。

【注釋】

①大名: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為宋之北京。

②石守道:石介,字守道。

③晏:晚。

【譯文】

宋太宗、宋仁宗曾經在大名府郊外狩獵,高興之余,題詩數十首,賈昌朝把它刻在了石碑上。韓琦在大名府留守期間,把這些刻詩的石碑藏到了班瑞殿的襯壁內。有人勸韓琦拓片摹本進獻給皇帝。韓琦說:“好好保存就可以了,何必刻意進獻呢?”這個人也不明白韓琦的用意。韓絳來到大名府以后,臨摹了這些詩進獻給了皇帝。韓琦聽說之后,嘆息道:“我以前難道不知道把這些詩進獻給皇帝可以討好皇帝嗎?只是想到皇帝正年輕氣盛而銳意平定四夷,不應該引導他這樣做。”

石守道編撰好《三朝圣政錄》,準備獻給圣上。呈獻之前來請教韓琦的意見,韓琦說有幾件事不能對圣上說明,其中之一就是,太祖因沉迷于一個宮女的美色,耽誤了朝政,惹得群臣非議,太祖不得已趁宮女熟睡之時殺了她。韓琦說:“這件事難道可以作為效仿萬世的做法嗎?自己沉迷于宮女,耽誤了朝政,宮女何罪之有,卻因為自己心里疚悔而殺了無辜之人。假設以后又發生類似的事情,又要再殺無辜之人嗎?”石介聽了覺得有理,便刪了其中幾件類似于這樣的事情,并對韓琦這樣獨到的見解十分佩服。

劉大夏 二條

【原文】

天順中,朝廷好寶玩。中貴言,宣德中嘗遣太監王三保使西洋,獲奇珍無算。帝乃命中貴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時劉大夏為郎,項尚書公忠令都吏檢故牒,劉先檢得,匿之。都吏檢不得,復令他吏檢。項詰都吏曰:“署中牘焉得失?”劉微笑曰:“昔下西洋,費錢谷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此一時弊政,牘即存,尚宜毀之,以拔其根,猶追究其有無耶?”項聳然,再揖而謝,指其位曰:“公達國體,此不久屬公矣。”

又,安南黎灝侵占城池,西略諸土夷,敗于老撾。中貴人汪直欲乘間討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牘。大夏匿弗予。尚書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尚書悟,乃已。

【原評】

此二事,天下陰受忠宣公之賜而不知。

【注釋】

①宣德中嘗遣太監王三保使西洋:指鄭和下西洋事。

②此不久屬公矣:指兵部尚書之職不久當屬劉大夏。

③糜爛:指民生受到破壞。

【譯文】

明朝天順年間,明英宗對一些奇珍異寶情有獨鐘,便常常搜集這些玩物。宦官中貴為討好明英宗,說:“宣德年間,朝廷曾派王三保太監出使西洋,搜集到不少的珍稀寶物。”于是英宗就高興地命中貴到兵部,查看三保下西洋之時的航海路線。當時劉大夏任兵部侍郎,兵部尚書項忠命令都吏查閱舊公文檔案,尋找相關資料。劉大夏先找到,偷偷藏起來了,都吏找尋未果,項忠又命令其他吏員去找。項忠問都吏道:“官署中的舊公文怎么會遺失呢?”劉大夏笑了笑說:“三保一行人出使西洋,花費數十萬,犧牲了上萬軍民,這在當時是一大弊端,即使資料還在也應該毀了,以便永遠斷了這件事帶來的壞影響,現在還追究它有沒有遺失干什么?”項忠聽了甚是驚奇,一再拜謝,指著自己的官位說:“先生識得大體,不久這個位置就是您的了。”

另外一次,安南黎灝一心想要侵占他人城池,開始向西進攻夷人,但后來敗于老撾。宦官汪直想到趁此時機討伐他,派人來要英公下安南的舊文檔,劉大夏偷偷地把它藏了起來。項忠追查此事,多次責打負責文書的官吏。劉大夏悄悄地告訴項忠說:“如果這仗打起來了,西南各地的百姓又要遭受戰爭之苦了。”項尚書頓悟,立即停止追查此事。

【譯評】

這兩件事都是天下人暗中受了劉大夏的好處,卻不知道啊。

姚崇

【原文】

姚崇為靈武道大總管。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密議,以功封梁縣侯。武后遷上陽宮,中宗率百官問起居。五公相慶,崇獨流涕。柬之等曰:“今豈流涕時耶?恐公禍由此始。”崇曰:“比與討逆,不足為功。然事天后久,違舊主而泣,人臣終節也。由此獲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獨免。

【原評】

武后遷,五公相慶,崇獨流涕。董卓誅,百姓歌舞,邕獨驚嘆。事同而禍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驚嘆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時免禍之權術。崇逆知三思猶在,后將噬臍,而無如五王之不聽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注釋】

①二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武則天寵幸,宮中稱為五郎、六郎。

②問起居:請安。

③噬(shì)臍:指后悔不及。

【譯文】

姚崇是唐朝名臣,曾擔任靈武道大總管。張易之、張昌宗二人是武后寵臣,張柬之等人便謀劃將這二人誅殺,姚崇正巧從駐地回京,于是參與其中,后來因功被封賞為梁縣侯。武后遷往上陽宮居住,中宗領眾臣常去問安。五公為誅殺二張、中宗復位而歡欣鼓舞,只有姚崇一人悲傷流淚。張柬之等人說:“現在是慶賀的時候,你為什么流淚?恐怕會因此而惹禍上身。”姚崇說:“和你們討論平定叛逆并不是什么值得稱贊的有功之事。而如今侍奉武后已久,想到分別而傷心哭泣,這是人臣應盡的節義。如果因為這個牽連獲罪,我也甘心。”后來柬之等人都被殺害了,只有姚崇一人幸免于難。

【譯評】

對于武后遷入上陽宮事件,五公相與姚崇的表現截然相反,五公相高興祝賀,姚崇傷心哭泣。東漢時董卓被誅殺,百姓載歌載舞,只有蔡邕為之嘆息。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禍福卻相反。因為武后是君,董卓是臣;姚崇為公,蔡邕為私。然而嘆息是感恩的真心表現,流淚卻是一時免禍的權術。姚崇思慮周全,想到武三思仍在朝廷之上,難免日后報復自己,所以不像其他人一樣一味地慶賀。姚崇真是聰明至極呀!令人佩服。

楊榮

【原文】

王振謂楊士奇等曰:“朝廷事虧三楊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后當如何?”士奇曰:“老臣當盡瘁報國,死而后已。”榮曰:“先生休如此說,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后生可任者以報圣恩耳。”振喜,翌日即薦曹鼐、苗衷、陳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榮當日發言之易。榮曰:“彼厭吾輩矣,吾輩縱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內中出片紙,命某人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輩人,當一心協力也。”士奇服其言。

【原評】

李彥和《見聞雜記》云:“言官論劾大臣,必須下功夫,看見眼前何人可代得。代者,必賢于去者,必有益于國家,方是忠于進言。若只做得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頭,毫于國家無補,不如緘口不言,反于言責無損。”此亦可與楊公之論合看。

【注釋】

①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既為明英宗時內閣學士,也是明朝著名大臣,并稱“三楊”。

②易:輕易,不慎重。

【譯文】

王振是明朝有名的專權宦官。一日,王振試探楊士奇等人道:“朝廷能如此,都是三位楊先生盡心盡力的功勞,然而現在三位先生年紀已大,不知日后有什么打算呢?”楊士奇說:“老臣雖然年事已高,但定當為國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楊榮說:“我們現在年事已高,無法再為朝廷效力,而應該舉薦一些有才能的后生來報答國家的恩澤。”王振心中大喜。第二天,楊榮就舉薦了曹鼐、苗衷、陳循、高谷等人,并且這些人都受到了重用。楊士奇認為楊榮那天不應該說那些話。楊榮說:“王振專權,他現在已經很討厭我們了,即使我們四人能相互扶持,難道能改變他討厭我們的初衷嗎?一旦宮中傳出什么對我們不利的話,命某某人入閣,我們還是束手無策。現在這四個人畢竟是我們的人,希望大家同心協力才是。”楊士奇非常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譯評】

李彥和在《見聞雜記》上寫道:“諫官若要彈劾當權的大臣,不花一番工夫去仔細觀察研究是不行的,首先要看看誰能擔此大任,并且要更加賢明,必須有益于國家才行。如果只是為了做一篇漂亮文章,打響自己的名頭,對國家沒有好處,還不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說,這才無損諫官的職責。”這個觀點可以和楊榮的觀點相互參考。

程伯淳

【原文】

程顥為越州僉判,蔡卞為帥,待公甚厚。初,卞嘗為公語:“張懷素道術通神,雖飛禽走獸能呼遣之。至言孔子誅少正卯,彼嘗諫以為太早;漢祖成皋相持,彼屢登高觀戰。不知其歲數,殆非世間人也!”公每竊笑之。及將往四明,而懷素且來會稽。卞留少俟,公不為止,曰:“‘子不語怪、力、亂、神’,以不可訓也,斯近怪矣。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諂合,下民從風而靡,使真有道者,固不愿此。不然,不識之未為不幸也!”后二十年,懷素敗,多引名士。或欲因是染公,竟以尋求無跡而止。非公素論守正,則不免于羅織矣。

【原評】

張讓,眾所棄也,而太丘獨不難一吊。張懷素,眾所奉也,而伯淳獨不輕一見。明哲保身,豈有定局哉!具二公之識,并行不悖可矣!蔡邕亡命江海積十二年矣,不能自晦以預免董卓之辟;逮既辟,稱疾不就猶可也,乃因卓之一怒,懼禍而從;受其寵異,死猶嘆息。初心謂何?介而不果,涅而遂淄,公論自違,猶望以續史幸免,豈不愚乎?視太丘愧死矣!

《容齋隨筆》云: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居觀之東廊,栽花釀酒,客至必延之。一日有道人貌甚偉,款門求見。善談論,能作大字。何欣然款留,數日方去。未幾,有妖人張懷素謀亂,即前日道人也。何亦坐系獄,良久得釋。自是畏客如虎,杜門謝客。忽有一道人,亦美風儀,多技術。西廊道士張若水介之來謁,何大怒罵,合扉拒之。此道乃永嘉林靈噩,旋得上幸,貴震一時,賜名靈素,平日一飯之恩無不厚報。若水乘驛赴闕,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俱榮封。而老何以嘗罵故,朝夕憂懼。若水以書慰之,始少安。此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鑒也!

【注釋】

①子不語:語出《論語》。

②太丘:指東漢陳寔,因其曾任太丘縣令,故稱“太丘”。

③公論自違:公眾的評論與自己的言論相悖逆。

【譯文】

宋朝時期,程顥任越州簽判,而蔡卞任元帥,蔡卞對程顥頗為厚待。當初,蔡卞對程顥說:“張懷素能呼喝差遣飛禽走獸,可見他的道術神通廣大。張懷素也曾勸說孔子不應該過早地殺了少正卯;漢高祖和項羽在成皋作戰,一直僵持不下,他多次登高觀戰。不知道他現在究竟多少歲,大概不是世間的凡人吧。”程顥每次聽了這樣的話都偷笑。等到程顥去四明,恰巧張懷素也去會稽,蔡卞希望程顥能等他一起出發。程顥沒有等他,說:“孔子不談怪力亂神之事,因為這些東西的內容不適合學生學習,張懷素的道術也接近神怪的跡象,州牧既看重他,士大夫又都逢迎他,百姓更是盲目附和,真有此道術的人是不會如此的。所以,不認識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二十年后,張懷素的事情敗露,供出一些與他有關系的名人。居然有人想借此誣陷程顥,但是仔細查找,找不到二人有絲毫關系,這事才就此作罷。若不是程顥為人一向正直,恐怕免不了要遭人陷害。

【譯評】

張讓是大家都討厭的人,只有陳寔肯去吊唁他的父親;張懷素是大家都推崇信奉的人,只有程顥不愿與他見面。哪有什么固定方法可以保全自己呢?如果能有這兩位先生的見識,做事不相違背就可以了。蔡邕逃亡隱居十二年,故意隱藏自己的才能,最終還是被董卓征召;蔡邕若是無意去大可以稱病不去,但是他害怕董卓怪罪就順從了;并且也受到董卓的寵幸,董卓死時還為他嘆息。蔡邕的初心是無意被征召,但是他卻不能堅持到底,違背自己的理念和言論,還企圖能夠繼續修纂歷史以求赦免,這不是很愚蠢嗎?蔡邕比起陳寔,真應該羞愧而死!

《容齋隨筆》中記載:會稽天寧觀的一位姓何的道士,平時住在東邊的長廊,喜歡種花,釀點小酒,每有客人來訪便熱情款待。一天,有一個容貌俊偉的道人前來拜訪,此人能言善談,寫得一手好字,因此何道士欣然款待他,留他在寺廟數日才離開。沒過多久,張懷素謀亂之事敗露,張懷素就是前日來拜訪的道人,何道士也因此受到牽連入獄,待了很長時間才放出來。從此,何道士心中有了陰影,關起門來,謝絕拜訪。某天忽然又有一個道人前來拜訪,容貌也很俊美,又多才多藝,是西廊道士張若水介紹他來的,何道士不問緣由便破口大罵,關起門來不讓他進。但沒想到這位道士是永嘉的林靈噩,其不久之后得到皇帝寵幸,顯貴一時,賜名靈素。林靈素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哪怕一點小恩惠也會加倍報答。張若水乘驛車到京城去,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也都受到封賞。而何道士知道自己曾經大罵過他,一直擔驚受怕,直到收到張若水的安慰信,何道士才稍微放寬心。這些事可以作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借鑒。

李晟

【原文】

李晟之屯渭橋也,熒惑守歲,久乃退,府中皆賀曰:“熒惑退,國家之利,速用兵者昌。”晟曰:“天子暴露,人臣當力死勤難,安知天道邪?”至是乃曰:“前士大夫勸晟出兵,非敢拒也。且人可用而不可使之知也。夫唯五緯盈縮不常,晟懼復守歲,則吾軍不戰自屈矣!”皆曰:“非所及也!”

【原評】

田單欲以神道疑敵,李晟不欲以天道疑軍。

【注釋】

①熒惑守歲:指火星出于木星之旁,此星象顯,古人認為國將有災。

【譯文】

李晟是唐朝有名的軍事家。他在渭橋屯兵時,天上出現了奇怪的天象:火星沖犯木星,很久才退散開,府中人都道賀說:“火星已退,看來國家的運氣要好轉了,此時出兵必能勝利。”李晟說:“我只知道若天子遇難,我們做臣子應盡力保護才是,哪里還管什么天象的事呢?”又說:“以前士大夫勸我出兵,我不敢拒絕。對于一般人,命令他們好好做事就可以,要讓他們明白做事的緣由是不可能的。如果金木水火土五星運轉不合常理,我自己又怕所謂的火星沖犯木星,那我的軍隊便不戰而敗了。”眾人都說:“您想得比我們周到多了!”

【譯評】

田單想用神道來迷惑敵人,李晟則不想因天道變化而使士兵心存疑惑。

呂文靖

【原文】

仁宗時,大內災,宮室略盡。比曉,朝者盡至;日晏,宮門不啟,不得聞上起居。兩府請入對,不報。久之,上御拱宸門樓,有司贊謁,百官盡拜樓下。呂文靖獨立不動,上使人問其意,對曰:“宮庭有變,群臣愿一望天顏。”上為舉簾俯檻見之,乃拜。

【注釋】

①大內:皇宮。

②呂文靖:呂夷簡,謚文靖,時為宰相。

③天顏:皇帝的面容。

【譯文】

宋仁宗時,皇宮大內發生火災,宮室被燒得很慘。天剛亮,早朝的大臣都到了。天空大亮,宮門還不開,大臣無法知曉仁宗的情況。兩府的主官請求入宮覲見皇帝,也沒有通報。過了很久,仁宗親自駕臨拱宸門樓,禮官呼喝群臣拜謁,百官都在樓下跪拜,只有呂夷簡紋絲不動。仁宗派人問他何故不拜,呂端回答說:“宮廷發生變故,群臣都想親見圣顏。”仁宗拉開簾子,靠著欄桿向下看,呂夷簡看到后才跪拜。

孫叔敖

【原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若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至今不失。

【注釋】

①亟:多次。

②名甚惡:寢丘意謂葬死人的荒丘,即墳地,所以說“名甚惡”。

③禨:祭祀鬼神,祈求福澤。

【譯文】

孫叔敖病重,臨終前告誡兒子說:“大王屢次要分封我邑地,我都沒有接受。若我死了,大王定會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美的土地。楚、越之間有個叫寢丘的地方,土地貧瘠,名聲非常壞,楚人和越人都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可以長時間保住的只有這個地方。”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以好地封賞其子。孫叔敖的兒子堅決不肯接受,請求寢丘。楚王于是把寢丘封給他,直到今日仍然保有此地。

屏姬侍

【原文】

郭令公每見客,姬侍滿前。乃聞盧杞至,悉屏去。諸子不解。公曰:“杞貌陋,婦女見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屬無噍類矣!”

【原評】

齊頃以婦人笑客,幾至亡國。令公防微之慮遠矣。

【注釋】

①郭令公:郭子儀,唐時凡任中書令的皆可稱令公,郭子儀累官至太尉、中書令,故稱。

②盧杞:貌丑面藍,有口才,唐德宗擢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得志后,險惡畢露,后貶為新州司馬,徙澧州別駕死。

③噍類:會吃東西的人,指活口。

【譯文】

唐朝郭子儀每次會見賓客時,侍妾全在左右作陪。等到聽說盧杞要來,郭子儀就把侍妾全部屏退。他的兒子們不理解為什么,郭子儀說:“盧杞外貌丑陋,婦人見了,可能會發出譏笑之聲。將來盧杞得志,我們就都活不成了。”

【譯評】

齊頃公因為婦女譏笑客人,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郭令公防微杜漸,考慮長遠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川县| 昌邑市| 即墨市| 涟源市| 巴彦县| 炎陵县| 招远市| 永安市| 莱西市| 黄骅市| 噶尔县| 梧州市| 天柱县| 讷河市| 喜德县| 达日县| 金阳县| 乐业县| 周宁县| 安多县| 天等县| 富锦市| 从化市| 错那县| 阿瓦提县| 乐至县| 鄢陵县| 阿瓦提县| 汝州市| 博客| 大丰市| 弋阳县| 墨竹工卡县| 青岛市| 奉化市| 伊川县| 罗平县| 阜康市| 西青区| 洛川县|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