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文,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博大而精深,歷久且彌新,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沒有之一。
中文,簡單來說,分為古文和白話文。白話文,也就是現代漢語,距今不過百余年的歷史。民國初年,白話文運動正式興起,古文也就成了眾矢之的。它顯得文縐縐的,不便于交流,老百姓親近不了。那時的學者都認為,古文阻礙了社會進步,不融于現代文明,白話文就此應運而生。
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白話文取代古文當然是歷史的進步??烧l曾想到,推動這項運動的胡適、陳獨秀、魯迅、劉半農等人,個個精通古文,都能深刻領會古文之美。
今天的人們更是懂得包容和吸納,兼容并蓄,我們依然在學習著古文,傳承著這份美感。
古文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深藏在每一個人的血液中。暮春時節,樹木瘋長,鳥兒飛起,我們總能想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樣的故國情懷;而隆冬時節,天降大雪,我們口中也會吟出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去回望屬于一位女子的不凡才情;當我們看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心頭就會立刻浮現出“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妙語來。這就是中國人的本能,融入我們的基因中。
古文是歷史文化的見證和記錄,承載著我們民族的厚重記憶。秦末時,統治者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最強音;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民不堪命,百姓編出樂府歌謠“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唱出了那份屬于自己的悲歌;北宋統一,南唐國被滅,后主李煜寫出“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至今后人都能讀出字里行間的那份悲傷。
古文是古代文學的載體,是民族優秀文化中那顆最璀璨的明珠。它語言精練而純粹,韻味悠長,極具美感,它千姿百態,形式多樣,一代又一代之文學便出現了?!对娊洝放c《楚辭》,漢賦與駢文,唐詩與宋詞,元曲與明清小品?!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等。這就是古文之美、中文之美,美得無與倫比,美得震撼心靈。
此外,古文還銘刻著古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思。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無一不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對于今天的中小學生來說,學好古文尤為重要,這不僅僅體現在學業考試上古文比例的增加,更在于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了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它能讓你神游大江南北,與古人做心靈上的溝通,還可以讓你體驗古文之美,感受古代文學的璀璨奪目。那里有萬紫千紅,有楊柳依依,有明月千古,有一切的美好與不朽。這也正是我們出版這本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