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我的第一本趣味物理書2作者名: 古青本章字數: 1657字更新時間: 2021-05-31 12:37:11
撬動地球——你只需要一個支點
小樂的家住在本市比較出名的西郊公園附近,周末寫完作業,他都會和媽媽一起去那邊玩玩,呼吸呼吸新鮮空氣。
這不,媽媽和小樂又來了。
小樂走著走著,在假山區看到他的小伙伴小雷,二人便玩開了。
小雷指著一塊石頭說:“王樂樂,你能搬起這塊石頭嗎?”
“開玩笑,我可是全班的大力士。”說完,小樂就躍躍欲試,但一個十歲的孩子,力氣大不到哪里去,石頭沒搬起來,自己倒累得癱坐在地上。這可樂壞了小雷,只見他緩緩地從旁邊拿起一根木頭,輕輕地就撼動了石頭,然后挪到其他地方了。
小樂不得不服,問他是怎么做到的,小雷說:“很簡單啊,杠桿原理,利用這一原理,你給我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什么是杠桿原理?有這么神嗎?”
桿杠原理是物理學范疇,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后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5)相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借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桿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制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于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杠桿原理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中。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在常規的管理活動中,能夠顯現和發揮作用的杠桿原理,其著眼點被濃縮和概括為,責權利關系在平衡與失衡狀態下的種種表現。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其中公式這樣寫: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這樣就是一個杠桿。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力臂>力距),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力矩>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鉤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早有關于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子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物理知識小鏈接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