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話的藝術:會說話更要會表達
- 羅清軍 王奕淇編著
- 1331字
- 2021-05-31 12:37:38
積極回話,融洽溝通的氛圍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依靠語言進行,要與他人良好相處,就要有來有往、有問有答,以實現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的時候,我們與他人打招呼或者詢問他們一些問題,卻沒有得到他人的回應,心里一定會覺得很尷尬和別扭。同樣的道理,在他人和我們搭訕的時候,為了避免給他人帶來不好的印象和感受,我們也要及時回應他人,這才是尊重他人且愿意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表現。如果溝通不順暢,回話不及時,人們之間難免會產生各種揣測,乃至影響人際交往。
很多人都因為各種原因不對他人作出回應,有的人是故意冷漠地對待他人,不愿意與他人產生交流;也有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回應,為此回應延遲或者沒有回應。一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或者是求助時,因為不勝其煩,也會故意忽視對于孩子的回應。殊不知,尤其是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毫無回應會使他們陷入絕境,也會導致他們未來在溝通方面遇到障礙。父母遲遲不回應幼兒,幼兒會產生挫敗感,若父母對于幼兒沒有回應的次數越來越多,幼兒就會漸漸地減少向父母尋求幫助和主動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次數,甚至再也不愿意和父母溝通。最終,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自卑,漸漸地封閉心扉,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淡漠。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大名鼎鼎的精神病醫生,也是一位在心理學領域頗有建樹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在作品中講過一個故事:有個3歲的男孩和阿姨一起待在陌生的房間里,因為無法忍受黑暗,他不停地喊著阿姨,要求阿姨和他說話。阿姨很不理解:“我和你說話也沒用啊,這里依然這么黑。”然而,男孩說:“你若和我說話,我就會覺得有光。”由此可見,對于孩子而言,積極的回應就像是陽光一樣能夠驅散黑暗,也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撫慰。為此,明智的父母會積極地回應孩子,而不會總是把孩子丟在沒有回應的黑暗中,也不會拒絕和孩子溝通。
很多父母都無法理解孩子的心理,為此,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喚他們的時候,他們常常會感到厭煩,也會非常懊惱,甚至不愿意搭理孩子。殊不知,孩子有的時候之所以呼喚爸爸媽媽,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給他們積極的回應,能分享他們的喜悅。父母的回應,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也會讓孩子更加確定自己的存在。
當然,在成人的世界里,回應同樣重要。回應是尊重,是信任,是理解,是安撫。面對一個哭哭啼啼的小伙伴,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給對方一定的指導和意見,而是要給予對方認真的傾聽和積極的回應。當然,這里所說的回應也許只是一個微笑,一次點頭,一個會心的眼神,就足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體諒,并有助于我們與對方建立積極的聯系和良好的互動。一定要積極回應他人哦,否則,我們與他人的溝通就無法順暢進行,更無法取得積極的效果。
具體而言,在給他人回話的時候,要講究方式方法,也要堅持幾個原則。首先,對于他人的話要認真傾聽,帶有好奇心和熱情,而不要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更不要總是對他人愛搭不理。如果對于他人所說的話有不明白或者不理解的地方,還可以詢問對方。其次,要帶著欣賞的心態回話。很多人自以為知道很多,常常對于他人的提問帶有一副漫不經心的態度,或者對于他人所說的話不以為然。其實,要想更好地回話,就要發自內心尊重他人,也要給予他人更多的關注,這樣才能把握回話的節奏,讓回話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