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痛苦,你離幸福就更近了一步
境由心生,痛苦本身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它,才是最大的問題。有時擁抱痛苦一樣可以幸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我們總從消極的一面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陷入無邊的折磨中。而如果我們以一個樂觀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即使遭遇再大的磨難,我們也同樣可以幸福。
《果核里的時間》的作者、科學大師霍金,為世人所推崇,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智慧,還因為他是一位人生的斗士。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一位年輕的女記者走上講壇,問這位在輪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學巨匠:“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將您永遠地困在了輪椅上,您不認為命運讓您失去的太多了嗎?”霍金依然用他坦然的微笑面對著這個尖銳的問題。他用自己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叩擊著鍵盤。不久,寬大的投影屏幕上出現了這樣醒目的幾行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短暫的安靜之后,掌聲雷動。人們紛紛涌向臺前,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霍金先生在輪椅上度過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他用自己的智慧、樂觀為自己贏得了前后兩位妻子,他用自己的堅強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物理著作。病魔困住了他的軀體,卻并沒有困住他自由偉大的靈魂。他并非從來沒有為失去感到過痛苦和折磨,只是他更看重自己擁有的,更重視快樂,所以,他才有更卓越的人生。
擁抱,是愛的一種外在表現。我們說,擁抱明天,擁抱快樂,實際上就是愛明天、愛快樂。事實上,珍惜和熱愛我們擁有的,就會讓我們感到幸福。對于痛苦來說也一樣,熱愛痛苦,我們同樣可以幸福。
人生來拒絕痛苦和磨難,但誰又可以真正不經受痛苦呢?有時我們甚至還要自找一些痛苦來折磨自己。有誰在練琴中沒有受到過折磨?那咿咿呀呀的難聽的聲音,那一遍遍無聊的重復,都讓我們的耳朵、手和心靈備受折磨,可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練琴的行列中來。小時候,我們為練習寫字犧牲了很多玩耍的時間,那時,看著窗外自由自在的小鳥,對于我們也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但我們還是義無反顧地一日一日練下去,甚至直到成年還有人為自己當年沒有好好學習而后悔。學習是快樂的嗎?對于我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是,尤其是那些我們不感興趣的科目。但我們都有理智,讓自己熱愛學習,因為我們知道,盡管它是痛苦的,但它有用,我們就必須熱愛它。也許,在日復一日的痛苦中,我們終將體會到折磨帶來的快樂。當我們能夠完整地彈奏一首曲子時,當我們的字終于練得龍飛鳳舞時,當我們能夠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時,那種心滿意足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以至于自己連日來受到的痛苦、折磨、委屈都煙消云散了,辛苦、勞累終于都有了價值。所以,擁抱痛苦,同樣可以讓我們感覺幸福,甚至可以讓我們主動地享受痛苦。
人人都知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一個國家常常因為貪圖安樂而走向滅亡。人生也常常因為安于快樂而不思進取,最終走向失敗。有人卻在憂患中,不斷反省自己,獲得進步,取得成功。所以人生要有憂患意識。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憂患意識:恐怕自己趕不上社會潮流,不斷學習時尚;唯恐自己遭到公司的淘汰,不斷進修;恐怕青春老去,因此不斷地進修某些美麗課程。每個人擔憂的都不一樣,遭受的痛苦也是不一樣的。有一樣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把精力放在了哪里,收獲就在哪里。
擁抱痛苦,我們同樣可以幸福。音樂家貝多芬擁抱了失聰的痛苦,卻在內心的寧靜中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我們可以想象到他的晚年是痛苦摻雜著喜悅的,這是被動地承受折磨;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卻在這樣的痛苦中,收獲了更卓越的人生。我們不會用自殘身軀來折磨自己,卻能夠不斷地用憂患的意識折磨自己,以使自己不斷奮斗、進取,從而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