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調味技能
味是指食物在人口腔中經味覺器官感受的性狀,味覺器官的感受稱為味覺。人體的味覺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面的乳突中,以舌黏膜褶處的乳突側面最為稠密,特別在舌的背面、舌尖和舌的側緣,少部分分布在咽喉、軟腭、會咽處。味覺感受器是一種化學感受器??谇恢械耐僖菏翘烊坏娜軇?,與烹飪原料中的成分混合,刺激味覺。但這種刺激在極少數情況下是單一的,多數情況下是復合的、綜合的,與物理味覺、心理味覺共同完成。物理味覺是指由于菜肴的硬度、黏度、溫度等物理因素刺激口腔或咀嚼而產生的物理刺激。適宜的硬度、黏度、溫度是菜肴產生良好味覺必不可少的條件。心理味覺是指由于菜肴的色澤、形狀、用餐環境等因素對人產生的心理反應。幽雅的用餐空間和美觀的菜肴形狀,令人心曠神怡,并啟發人們品味。一般情況下菜肴色澤呈暖色能增進食欲,如紅色最能促進人們的食欲,使人精神振奮;橙色次之;黃色稍低,但使人心情舒暢。藍、黃綠、綠、紫色對食欲的促進作用都較差。味蕾受到刺激后通過神經中樞傳給大腦,由大腦思考后判斷出具體的味覺。
調味簡單來說就是調和滋味,運用調味手段將調味品和原料性味調成菜肴美味的過程。菜肴原料通過調味,可以起到四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淡味的原料獲得鮮美的味道。如豆腐等原料,本身沒有什么滋味,需要用調味品來調制出菜肴的味道,若用咸鮮類調味品可調出咸鮮味的豆腐菜肴;若用麻辣味的調味品,則能調出麻辣味的豆腐菜肴,依此類推,能調出多種味道的豆腐菜肴。二是能改變和確定菜肴的滋味。如豬肥腸原料本身味道不佳,通過調味,使異味去除,香味增加。三是能增加菜肴的色彩。如加入有色調味料,既調味又增加顏色。四是能去除原料中的一些腥異味。
一、調味的三個階段
(一)加熱前調味
菜肴原料在加熱前加入調味品,以改善原料口味、色澤、質地(含水量)等品質,通常稱為基本調味或調內口。加熱前調味主要運用拌的方法,對菜肴原料進行腌漬,時間由十分鐘到數小時不等。所加入的調味品不同,叫法有時也有區別。通常加入精鹽為主的叫腌(腌肉、腌白菜),加入糖為主的叫糖漬(糖漬藕片、糖漬白菜),加入以醋為主的叫醋漬(醋漬黃瓜、醋漬萵苣)。加入的調味品有干有濕,加入調味品后原料表面液體較少的為干腌法,反之為濕腌法,先干腌后濕腌的叫混合法。
(二)加熱中調味
菜肴原料在加熱過程中加入調味品,這是以菜肴為對象的調味過程,是菜肴調味的主要階段,又稱為主要調味。菜肴加熱過程中的調味,有利于調味品的分解、滲透、黏附、混合,達到呈味的較佳效果。加入調味品的次數有多有少,有一次調味、兩次調味、多次調味。對于一些旺火短時間加熱的烹調方法,以一次性調味(如兌汁)居多,如炒、熘、烹、爆等烹調方法;對于加熱時間長的烹調方法,調味以兩次或兩次以上居多,如燉、燜、煨、煮、燒、扒等烹調方法,在原料剛入鍋時加入部分調味品,在菜肴原料成熟時,經過試嘗鹵汁后,再加入適量調味品,使菜品符合制作要求。
(三)加熱后調味
菜肴加熱成熟后加入調味品,這種調味的手段是補充前面調味不足而進行的調味,故又稱輔助調味。如炸豬排菜肴,原料經油炸后撒上花椒鹽。這種調味適用于熗、拌、炸、蒸、烤、白灼等烹調方法,在烹調過程中不能徹底調味,需要進行補充調味。這類調味方法主要有跟碟法、撒拌法、調汁淋拌法等。跟碟法,就是將所需調味品放入調味碟中,與菜肴同時上桌,由客人自己蘸食,如葫蘆蝦蟹,配上花椒鹽一起上桌。撒拌法,就是將干粉類調味品撒在菜肴上,再經拌勻入味,如干炸大蝦,將蝦炸熟后撒上香料粉拌和均勻即成。調汁淋拌法,就是將調好的料汁澆淋在菜肴上,清蒸菜肴和熗拌菜肴常用此法,如生熗河蝦,將洗干凈的活河蝦放入玻璃碗中,另取一只小碗,放入香菜碎、精鹽、醬油、白糖、濃香型白酒、味精、胡椒粉、辣椒醬、芝麻油、姜末、蒜泥,拌和均勻,活蝦上桌,臨吃時,由服務員將拌蝦的鹵汁倒入活蝦中,迅速蓋上碗蓋,此時活蝦突然受到濃烈調味品的刺激拼命掙扎,就像河蝦在碗中上下“跳舞”,從而引起人們的食欲。
二、復合味的調制種類
菜肴的味是一種復雜的生理感受。單一味是指只用一種味道的呈味物質調制出的滋味。烹調學上的單一味主要有咸味、甜味、酸味、辣味、香味、鮮味、苦味七種,嚴格地說,單一味只能出現在調味品的分類上,只有一種味道的菜肴是不存在的。
復合味是菜肴的根本味道,每一種菜肴都是復合味的充分體現,是菜肴制作必須要訓練的一項基本內容。復合味是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呈味物質調制出的綜合味道。雖然原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味道,但是這種味往往是通過調味后才呈現出來的,可見,菜肴的主要味道是由加入的調味品來決定的。復合味調制出的味因調味料的組配方式不同而不同,可以產生許許多多的味道,如咸?鮮、香咸、咸辣、酸甜、酸辣、麻辣、香辣、五香、醬香、香槽、蒜泥、姜汁、芥末、甜香、煙香、陳皮、糊辣、紅油、怪味、魚香、家常、荷香、玫瑰、竹香、豉香等味,各種味道之間有差異,各有特色,這反映了我國菜肴調味的豐富多彩。
(一)咸鮮味
咸鮮味主要以精鹽、鮮味劑(味精、雞精等)調制而成,根據不同菜肴的風味要求,也可酌情加醬油、白糖、芝麻油及胡椒粉等,特點是咸鮮清香。在調制時,須注意咸度適宜,突出鮮味,如菜肴清炒蝦仁、滑炒鮮貝等菜肴。
(二)香咸味
香咸味與咸鮮味相似。調制時應以香味為主,輔以咸鮮味,如菜肴香炸仔雞、芝麻魚排等。
(三)椒麻味
椒麻味是椒麻辛香,多用于冷菜調味,主要調味料有精鹽、花椒粉、米蔥末、醬油、味精、芝麻油等。調制時花椒應選用優質大紅袍花椒,用以調拌菜肴,如菜肴椒麻耳絲、椒麻肚片等。
(四)五香味
五香味濃香馥郁,口味咸鮮,特別適用于冷菜,熱菜有時也用之。調制時,用香料加鹽、料酒、姜、蔥等烹制食物原料,或加水制成鹵水烹制。所用香料通常有八角、丁香、小茴香、甘草、豆蔻、肉桂、草果、山柰、花椒、白芷等數種,可根據菜肴需要,適當選用,如菜肴五香大腸、五香燒鵝等。
(五)醬香味
醬香味多用于熱菜,以甜醬、精鹽、醬油、味精、芝麻油調制而成,可加入白糖、胡椒粉及姜、蔥、味精等。其特點是醬香濃郁,咸鮮帶甜,如菜肴醬爆肚尖、醬汁茭白等。
(六)煙香味
煙香味風味獨特,適用于冷菜和熱菜的調味。其煙香來自熏制原料的不完全燃燒,如鍋巴屑、茶葉、樟葉、花生殼、白糖、糠殼、鋸木屑等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濃煙,以此熏制菜肴原料,使菜肴附有煙熏香味,如菜肴熏蛋、熏白魚等。
(七)陳皮味
陳皮味適用于冷菜,特點是陳皮味芳香,麻辣回甜,主要以陳皮末、精鹽、醬油、香醋、花椒、干辣椒末、姜末、蔥花、白糖、紅油、醪糟汁、味精、芝麻油等調制而成。調制時,應注意陳皮的用量不宜過多,以防味苦,白糖、醪糟汁僅為增鮮,用量以略感回甜為宜,如菜肴陳皮雞丁、陳皮兔丁等。
(八)咸甜味
咸甜味適用于熱菜,特點是咸甜并重,帶有鮮香,主要以精鹽、白糖、味精等調制而成。調制時,咸甜兩味可有所側重,或咸略重于甜,或甜略重于咸,如菜肴紅燒肉、天香藕等。
(九)酸甜味
酸甜味也稱糖醋味,特點是甜酸味濃,回味咸鮮,廣泛用冷菜、熱菜調味。以白糖、醋為主要調味品,佐以精鹽、醬油、姜末、蔥花、蒜泥等調味品調制而成。調制時,須以適量的咸味為基礎,重用糖、醋,以突出酸甜口味,如菜肴醋熘鱖魚、熘變蛋等。
(十)荔枝味
荔枝味也就是小糖醋味,多用于熱菜,特點是酸甜似荔枝,咸鮮在其中,主要以精鹽、香醋、白糖、醬油、味精、料酒、姜末、蔥花、蒜泥等調味品調制而成。調制時,須有足夠的咸味,并在此基礎上顯出一定的酸味和甜味,甜味應略小于酸味,如菜肴荔枝魚片、菠蘿雞片等。
(十一)香糟味
香糟味適用于熱菜,也用于冷菜,特點是糟香醇厚,咸鮮而回甜。調制時,主要調味品有香糟汁(或醪糟汁)、精鹽、味精、芝麻油、冰糖、姜、蔥等,如菜肴糟熘魚片、糟熘鴨舌等。
(十二)甜香味
甜香味以白糖或冰糖為主要調味料,可適量加入食用香精、蜜餞、水果、干果仁、果汁等,如菜肴八寶糯米飯、蜜汁山藥等。
(十三)咸辣味
咸辣味以咸、辣味道為主,鮮、香為輔,主要由精鹽、辣椒、味精及蔥、姜、蒜等調制而成,如菜肴辣子雞丁、辣椒燒肉等。
(十四)酸辣味
酸辣味適用于熱菜,特點是醇酸微辣,咸鮮味濃,調味品以精鹽、醋、胡椒粉、味精、料酒為主。調制時,要掌握以咸味為基礎,酸味為主體,辣味相輔助的原則,如菜肴醋椒鱖魚、酸辣肚片等。
(十五)麻辣味
麻辣味適用于冷菜、熱菜的調味,特點是麻辣味厚,咸鮮而香,主要由辣椒、花椒、精鹽、味精、料酒等調制而成。辣椒和花椒的運用要因菜而異,有的用干辣椒,有的用泡辣椒,有的用辣椒粉、辣椒磚,有的用花椒粒,有的用花椒碎、花椒粉。根據不同菜肴,可適量加入白糖、醪糟汁、豆豉、五香粉、芝麻油等,如菜肴麻婆豆腐、棒棒雞絲等。
(十六)家常味
家常味適用于熱菜,以豆瓣醬、精鹽、醬油等調制而成,也可適量加入辣椒、料酒、豆豉、甜面醬、味精等,特點是咸鮮微辣,如菜肴家常海參、家常豆腐等。
(十七)魚香味
魚香味適用于冷菜、熱菜的調味,特點是咸甜酸辣兼備,姜蔥蒜香濃郁,主要以泡紅椒、精鹽、醬油、白糖、醋、姜末、蒜泥、蔥花等調味品調制而成,如菜肴魚香肉絲、魚香茄子等。
(十八)蒜泥味
蒜泥味適用于冷菜,特點是蒜香味濃,咸鮮微辣,主要以蒜泥、精鹽(或醬油)、芝麻油、味精等調味品調制而成,如菜肴蒜泥黃瓜、蒜泥白肉等。
(十九)姜汁味
姜汁味是姜汁醇厚,咸鮮微辣,適用于冷菜、熱菜調味,主要有姜汁、精鹽、醬油(或不用)、味精、醋、芝麻油等調味品調制而成,如菜肴姜汁肉片、姜汁豬爪等。
(二十)芥末味
芥末味適用于冷菜,特點是芥辣沖鼻,咸鮮酸香,以芥末醬、精鹽、醋、味精、芝麻油等調味品調制而成,如菜肴芥末鴨掌、芥末豬腰片等。
(二十一)怪味
怪味適用于冷菜,特點是咸、甜、麻、辣、酸、鮮、香并重,主要以精鹽、醬油、辣油、花椒粉、白糖、醋、芝麻醬、熟芝麻、芝麻油、味精等調味品調制而成。調制時,要求比例恰當,互不壓抑,如菜肴怪味生仁、怪味雞丁等。
(二十二)茶香味
茶香味多用于熱菜,特點是茶香味濃,咸鮮微辣,一般由茶葉、茶油、生姜、蔥白、精鹽(或醬油)、味精等調制而成,如茶香鱸魚、茶香鍋巴等。
(二十三)荷香味
荷香味一般適用于熱菜的口味,主要以荷葉、熟大米粉、姜末、蔥花、醬油、白糖、味精、精鹽、南乳汁等制作而成,如菜肴荷葉粉蒸雞、荷葉粉蒸肉等。
(二十四)玫瑰味
玫瑰味一般適用于甜菜的口味,其香味迷人,誘人食欲,主要以玫瑰醬、白糖、精鹽、茄汁等調制而成。要求玫瑰醬色紅味香,突出玫瑰香味,如菜肴玫瑰荔枝、玫瑰藕片等。
(二十五)豉香味
豉香味一般適用于熱菜,主要以豆豉(斬蓉)、蒜泥、姜末、鮮湯、老抽、白糖、味精、香菜末、植物油等調制而成,要求豉香味濃,色澤棕紅(不能呈黑色),如菜肴豉香鳊魚、豉香鱸魚等。
三、香味調制的種類
香味是氣味分子擴散進入鼻腔,與嗅覺細胞之間發生反應的愉快感受。人的鼻腔后孔與咽相通,氣流在刺激鼻腔的同時,對口腔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易產生口鼻腔的共同判斷,故將鼻腔對氣味的感受稱為嗅覺,被判斷的氣體稱為氣味。
構成嗅覺感受器的嗅覺細胞存在于鼻腔上端的嗅黏膜中。嗅黏膜是人的鼻腔前庭部分的一塊嗅感上區,有許多嗅覺細胞和其周圍的支持細胞,在上面密集排列形成嗅黏膜,嗅覺細胞由嗅纖毛、嗅小泡、細胞樹突和嗅細胞體等組成。人類鼻腔每側約有2000萬個嗅覺細胞,當揮發性氣流進入鼻腔時,其嗅感物質先溶于嗅黏液中,與嗅纖毛相遇而被吸附,使嗅覺細胞表面部分電荷發生改變,產生電流,使神經末端接受刺激而興奮,轉換成電信號傳達到大腦嗅區,從而產生了嗅覺感受。
食物的香氣分為植物性香氣、動物性香氣、食物的焙烤香氣、食物的發酵香氣四種類型。植物性香氣主要指蔬菜類、水果類和菌類香氣以及植物性食用香料的香氣等。蔬菜類香氣成分主要是一些硫化合物;水果中的香氣成分主要為有機酸、酯類和萜類化合物。動物性香氣主要是指畜肉類、禽肉類、魚類、蝦貝類浸出物的揮發成分。牛肉浸出物的香氣成分已知的有硫化氫、丙酮、乙醛、丁二酮、甲酸、丙酸、丁酸等,而構成特征香氣的成分是呋喃酮。豬肉與牛肉的香氣成分相似,但兩者的香氣卻不同。食物的焙烤香氣是食物原料在非水性加熱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香氣。食物的發酵香氣來源于發酵,有酒香、糟香、醬香、腐乳香、霉菜香、泡菜香、臭鱖魚香、臭豆腐香、酸奶香、臭莧菜香、麻蝦香、臭百葉香、臭干子香、臭咸蛋香、臭肉香等。
生的臭,熟的香,通過烹飪能產生許多美妙的香味。烹飪調香主要有十種方法。
(一)著香法
著香法是使菜肴具有另一種香味,而本來的香味有所改變的方法。如菜肴竹筒雞,以新鮮的竹筒為盛器裝盛雞肉,使雞肉增添了一種竹香味,使本來雞香味與竹香味混合成一種復合的新型香味。
(二)附香法
附香法是指在不掩蓋原料香味的基礎上,又增加新的香味。如菜肴天香藕,本來只有藕和糯米的香味,當加入糖桂花后,菜肴便又多了一種桂花香味,這些香味之間互不相蓋,相得益彰。
(三)增香法
增香法就是對原來香味的強度進行增加,一些高湯精粉、骨香粉就具有增強性。菜肴加入一些雞精等鮮味成分后,湯汁、原料的鮮香味會增強。
(四)矯香法
矯香法是通過一些化學變化,矯正本味,使之更為清醇、端正,如烹調過程中利用酒的酯化作用,去除肉類的腥異味,增加香味的方法。
(五)溶香法
溶香法是將含有香味的原料通過熬煮,使香氣溶入液體的方法。如鹵水的鹵湯即是如此。
(六)脫臭法
脫臭法是使不良氣味分解揮發的方法。在烹調過程中,調料、配料中能去除腥異味的物質(如蔥、生姜、藥芹、洋蔥、醋、胡椒等),有去除不良氣味的重要作用。
(七)覆蓋法
將原有香味完全覆蓋,如麻辣仔雞中的濃麻辣味對仔雞的腥異味有遮蔽的作用。
(八)合香法
合香法是將多種香味聚合在一起的方法,火鍋中的紅湯里有二十幾種香料,但所形成的香味只有一種復合的香味,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數香合一的例子。
(九)飾香法
飾香法是指在主香味后點綴一兩個香味,使余香味優美。如炒腰花、炒豬肝等菜肴,在菜肴裝盤前,淋入香醋,增加菜肴的香味,使菜肴的味道更好。
(十)抑香法
抑香法是指使強烈香氣變得柔和,有限地減弱香氣強度。如烹飪原料青蒜的蒜香味濃烈,很少單獨制作成無配料的菜肴,若與其他淡味的原料相配,則青蒜的味道減淡,所配的原料的香味被青蒜增強。如青蒜炒百葉、青蒜炒慈姑、青蒜炒肉絲、青蒜燒牛肉等菜肴,原料可以使青蒜味變得美味可口,百葉、慈姑、豬肉絲、牛肉受青蒜氣味的糅合,變得更香。
- 消費者行為學(原書第13版)
- 數據庫技術及應用
- 2019年經濟師《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復習全書【要點精講+歷年真題詳解】
- 遼寧大學西方經濟學教學組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習題集(最新版)
- 水下無線光通信
- 服裝機械原理(第5版)
- 客戶關系管理理論與實務
- 高等數學(上冊)
- 數控設備與編程
- 實驗心理學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6年CFA中文精讀(Level Ⅰ)2 經濟學【含2013~2015年真題及詳解】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第二版)
- 紅外熱成像檢測及其應用
-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吉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