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醫(yī)過程
少年時代的毛天東因家境貧寒,只能借農閑抽空上學,光是四年級就讀了幾次,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系統(tǒng)上學,1964年結束了13年的求學之路。艱苦的生活一直伴隨著他,警示著他,成為他勤奮好學的動力。
他之所以走上醫(yī)學道路有兩個原因:
一是家鄉(xiāng)位于宜陽縣、嵩縣接壤處,丘陵起伏,靠天吃飯,缺醫(yī)少藥,人一旦生了病,也只能聽天由命。新中國成立前情況更糟,小時候在荒山野嶺上放牛割草,常常可見到麻繩干草捆綁的死孩子卷,甚至被三五成群的野狗啃噬著,慘不忍睹。他清楚地記得兩個侄女死于傷寒,一個侄子死于腦膜炎。父親患肺病無錢醫(yī)治,在他12歲時離開了人世。這些情況在他小時候就已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家鄉(xiāng)的貧困、疾病、看病難或是他走上醫(yī)學道路的初衷。
二是有兩個關鍵人物對他的影響。
首先是他的大哥,特別崇尚醫(yī)生這個職業(yè)。小時候每逢全家人在一起閑聊,大哥就會說:“你們幾個不管誰遇到學醫(yī)的機會都不要放過,當個醫(yī)生比什么都強。”接著,他會列舉醫(yī)生工作穩(wěn)定,受人尊重,越老越有用,不擔驚受怕等鼓勵大家。大哥的話雖然與其成長的動亂年代有關,可這不止一次的重復,有些話似乎也不無道理,久之就對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個就是毛老初中的老師楚棠先生。因為家境貧寒,才上五年級的時候就想著及早參加工作,來減輕家庭負擔,改變貧困生活。剛上六年級,果然有個報考幼師的機會,毛老和二侄偷偷去參加了考試,考場就設在宜陽縣風景名勝區(qū)的靈山寺。其中有一道語文題目是:“寫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及作者。”就這么簡單的題他都答不全,自然就名落孫山了。經過這一次打擊,他才知道自己知識的匱乏,唯一的辦法就是下苦功夫勤奮學習了,果然在后來考初中時,兩個班共收100名學生,他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到宜陽三中。
初中三年級毛老是班長,班主任是楚棠先生,師生關系融洽。由于家境貧寒,早日參加工作改變家境貧困的初衷始終未變。臨近畢業(yè),毛老把這一想法告訴了楚老師,想得到他的支持,沒想到老師非常嚴肅、鄭重地對毛老說:“你是班長,我正想找你了解情況,你才初中畢業(yè),高中沒上,大學更沒上,這兩個臺階你一定要跨上去!正好咱縣今年成立高中部(此前上高中要去洛陽,上師范要去陜縣),校方已經研究決定,因為你是班長、共青團員、三好學生,你無需參加考試直接保送你上高中,其他學生必須經過考試錄取。高中部只收兩個班,比例大概4∶1,競爭激烈,我知道考試對你并不意味什么,但保送畢竟是一個榮譽,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否則后悔也來不及了。你要克服一切困難,高中畢業(yè)考上大學,選擇你喜愛的職業(yè),這才是你應走的道路。”楚老師的一番話,成了毛老以后艱苦求學的動力,高中畢業(yè)考大學時,毛老選擇了農醫(yī)類,結果如愿以償地被錄取到河南平樂正骨學院,就此走上了醫(yī)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