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 言

世界醫藥學術的肇端,莫不由于人類偶然發現之單方,經無數先民之沿用,屢試而屢效,然后始著為藥學。其初僅知某藥有效于某癥,而不知其所以然之理。例如印度古時有一窮人,患瘧,露宿樹下,熱甚口渴,偶飲某池水而所患驟愈,同時同樣患者,飲此水均愈。嗣經發現池旁有金雞納樹浸水中,始知為樹之皮,實能治瘧。民間沿用至百余年后(1530年),由厄瓜多爾人康尼什爾將金雞納樹皮粉送秘魯總督金康伯爵夫人服以治瘧,甚效。夫人帶此粉至西班牙,于是名聞全歐,稱之謂伯爵夫人粉。至1682年,有耶教會教士,帶此粉至中國北京,醫治康熙瘧疾,當時稱為耶教會粉。直至1820年,始由歐洲化學家提出一種有效成分名“奎寧”者,能滅瘧原蟲及健胃退熱,至此乃功用始明,學理大白。

又如我國當時有病吐血者,偶食鮮藕而所患驟愈;又有一庖丁削藕,藕皮偶墜血盂內,血遂不能凝固,因此方知藕有止血化瘀之功效,始相傳為單方之應用。但初不知其富含“單寧酸”而有止血之作用,遂妄言性涼而下降。據此可知經驗有效之單方,大有研究之價值,而溫涼升降之理論應以藥理研究之方法來闡明。若不采用科學之研究,則藥物作用之真面目終不能見,即施之治療,亦永無進步之可言也。試觀西藥由生藥而制為原料,由原料而再化分化合,制出日新月異之新藥。我國漢唐以前藥書,只載純粹經驗之治效,至唐宋以后醫家,則竟以五行生克論病理,以五味形色測藥效,論藥之書,則滿紙升降浮沉、寒熱溫涼、色青入肝、色白入肺等舊說。舊說盛,醫學身份似躋上高深神奇之一境,于是迷離惝恍。迄于今日,雖有汗牛充棟之醫藥載籍,而皆盤旋于迷陣之中,以致形成世界落伍之醫學。惟日本漢醫東洞、丹波氏等,迷夢先覺,素主古方經驗效藥之考證,因此彼邦于維新后,一般藥學家之化學研究漢藥者,有所憑借,故大有發明之著述。彼之得占世界醫學第二位置者,良非偶然也。今日我國醫藥科學化之聲浪囂然矣,乃半由東洋之研究漢藥者牖啟之,嗚呼可哀!中央國醫館對于醫藥學說之整理,主破壞、主保守者,尚爭訟紛紛也。實驗與舊說,將兩利而俱存之乎?無是理也,既無是理,則與其用形色氣味五行生克之醫藥以治病,毋寧取稽古相傳之驗方及效藥。考求其所以然之理,但驗方新編單方大全等書,收載雖多,惜皆精粗不分、良莠雜列,若得一一以科學整理之,則豈止淘沙得金,直可云禮失求野。蓋自昔良方,每多流入鄉村野老及江河鈴串之手,彼等雖不知醫,只知揣合其單方之病狀而給藥,然往往取效如響,此可證我之所謂舊說不甚明了,而舊藥仍能療病也。窮以謂欲求中國醫藥之發皇,首宜注意民間之效藥,求其功效準確而合于學理者,表彰之;再進而求化學家提煉之,精制之。于是人類本能自然所發現之單方,一轉移間而成世界醫林之特效藥矣。今于診務之余,留心采訪,數載于茲。凡所見所聞,或得諸鄉老口授,或訪自鈴醫秘傳,選其效力確實而符合近世醫藥學理者,筆之于紙,以貽海上醫藥出版社,陸續刊布于報章雜志,以求正于海內諸同志。謬蒙閱者見許,紛紛函促印行單行本,乃不辭粗淺,匯錄付印。惟急就之作,謬誤不免,還希讀者諸同仁之糾正,則不僅不忘個人受益也。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歲甲戌三月吳興葉橘泉識于蘇州存濟醫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东县| 瑞丽市| 磐安县| 长宁区| 正安县| 涞源县| 阿克陶县| 延吉市| 宁乡县| 嘉禾县| 浠水县| 溆浦县| 大余县| 满洲里市| 讷河市| 佛教| 紫云| 黎城县| 定边县| 岑溪市| 黄山市| 城步| 齐齐哈尔市| 岫岩| 西贡区| 稷山县| 芜湖县| 甘洛县| 龙海市| 上饶市| 竹溪县| 渭南市| 满洲里市| 贵溪市| 德保县| 景洪市| 武安市| 固镇县| 遂溪县| 岫岩|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