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 論

氣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醫學領域,氣功療法是傳統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至今仍應用于臨床,且越來越引起現代醫學和科學的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中醫藥學領域中的氣功療法及其學術思想經匯集整理,逐漸形成體系,初步發展為一門獨立的、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中醫氣功學。

一、 中醫氣功學的基本概念

中醫氣功學是中醫學術與氣功學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學科,故中醫氣功學的基本概念,涉及“中醫”與“氣功”兩方面。由于中醫的基本概念在《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已經論及,以下先對氣功的基本概念做簡要說明,再討論中醫氣功學的基本概念。

(一)氣功

探討氣功的基本概念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氣功這一術語的歷史由來及其外延,二是氣功概念的內涵。

1.氣功一詞的歷史沿革 據文獻考證,“氣功”一詞最早見于晉代道士許遜所著的《凈明宗教錄》一書?!秲裘髯诮啼洝に缮秤洝吩疲骸皩W道之士,初廣布陰騭,先行氣功,持內丹長生久視之法,氣成之后,方修大藥。”由此可知,氣功這一術語具有道家修煉技術的色彩。氣功一詞問世之后,在古代和近代并未被廣泛采用。從晉到清,朝代幾經變換,歷時一千多年,氣功一詞僅在清末的一些書上可以查到;再就是民國時期的幾部養生和醫學著作中用過此詞。究其未被廣泛采用的原因,從文獻上分析,在于古代修煉技術門派繁多,各家各派均使用自己的術語。例如佛家的禪定、儒家的心齋、醫家的導引、武術家的內功,內涵都是內在的修煉,但表述各不相同。即使是道家本身也有許多修煉的門派,也在使用不同的術語,例如內丹、周天、胎息等。這些術語的差別雖然反映了各家各派修煉的具體目標和方法各有不同側重,但綜觀其學術理論與實踐,其基本的修煉內容和方向大體一致。

氣功一詞被廣泛使用,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20世紀50年代。1955年,河北省唐山市成立了氣功療養所,這是氣功一詞被正式啟用的標志。此后,氣功這一術語開始在中醫臨床和養生保健的學術領域中使用。至20世紀70年代末,所謂“氣功熱”興起之時,各家各派的修煉技術都以氣功為名在社會上傳播,例如道家氣功、藏密氣功、武術氣功等,而隨著群眾性氣功活動的大規模普及,氣功一詞也因之家喻戶曉。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后,借改革開放之春風,氣功開始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如今氣功已經遍及各大洲的許多國家,氣功一詞也被音譯為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語言,為更多的人知曉和接受。

回顧氣功這一術語的歷史沿革,應該注意到,歷經了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氣功這一術語的外延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許遜的《凈明宗教錄》中,氣功僅是道家的修煉術語之一。而現在,經過了時間的沉淀和指稱范圍的變化,氣功一詞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各家修煉技術的統稱。

2.氣功概念的內涵 上述氣功一詞的歷史沿革已經從多樣性、豐富性上顯示了表述其內涵的困難。正如同古代有眾多的、各不相同的修煉術語一樣,歷史上各家各派的修煉技術也都有自己的概念或定義。迄今為止,氣功這一基本概念的內涵依然眾說紛紜,尚屬于百家爭鳴時期;但在中醫氣功的學術領域內,觀點已逐漸趨于一致。從科學發展史上看,許多學科中基本概念或定義的提出都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而非一錘定音。這些學科中基本概念或定義的完善程度,大都與學科的總體發展水平呈正相關。氣功學科也如此,當前氣功基本概念的不統一、不完善,確實與現今氣功的學科建設尚屬于起步階段的狀況相關。

闡明氣功概念的內涵也就是表述氣功的定義?,F階段氣功定義的表述不可能超越學科發展的現實水平。目前氣功學科的發展尚屬于起步階段,其內容仍以繼承、整理、發掘古典氣功的學術體系為主。縱觀歷朝歷代各門派的氣功古籍,可以看出,千百年來的古典氣功學術體系主要是氣功的操作技術體系,其基本宗旨是傳授氣功修煉的操作技術及實際應用。據此氣功學術傳承的宗旨,并結合現代學科與知識的分類標準,本教材提出氣功的定義如下:

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的心身鍛煉技能。

上述定義表述了四層意思:第一是表述氣功修煉的操作內容,即調身、調息、調心;第二是表述三調的操作目的,也就是三調操作應達到的狀態,即互為內容、融為一體;第三是表述氣功修煉在現代學科分類中的位置,即心身鍛煉,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第四是表述氣功學科的知識類別,即屬于技能性知識。

上述定義中的第一、二層意思是繼承古典氣功學術體系的思路,以現代的語言闡述氣功修煉的操作過程,包括操作內容及操作目的。氣功修煉的操作內容是三調,其中調身是調節肢體活動,調息是調節呼吸活動,調心是調節心理活動。氣功修煉的操作目的是三調合一,在三調合一的狀態中,三調已非各自獨立地存在,而是融合為統一的境界。近年來隨著氣功知識的傳播,以三調來概括氣功操作內容的提法已經越來越普遍,但對三調合一境界的重視尚有不足。應當指出,三調是否合一是氣功修煉與一般體育運動的主要區別,一般體育運動的操作內容也由三調構成,但三者各自獨立,不要求合成一體。

上述定義中的第三、四層意思是立足于現代科學的學科分類及知識門類,說明氣功學術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位置,并使之能與相關的學科相區分。說明氣功是心身兩方面的鍛煉,能夠區分氣功學與心理學;而說明氣功修煉是技能性知識,不僅強調了氣功修煉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將其與理論性的知識區分開來,還區別開了氣功與宗教,因為技能性知識靠熟練去掌握,宗教則需要由信仰而進入。

另應注意,定義中的氣功修煉的操作目的不同于其應用目的。由于古今各流派的氣功修煉遵循不同的學說體系,其修煉的應用目的也各不相同。簡言之,佛家、道家的修煉旨在追求超越,儒家的修煉在追求人格之完善,武術家的修煉為防身擒敵,而醫家氣功修煉的應用目的最貼近于日常生活,即健身祛病。

(二)中醫氣功學

中醫學術與氣功學術有本質的內在聯系,它們的古典哲學基礎,即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一脈相承、基本一致。二者的應用目的也有相通之處,氣功修煉的養生和治療效果自古以來一直為中醫所采用。傳統中醫藥學將氣功作為一種療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醫藥學產生之初的遠古時代。在古典氣功學術體系中,以中醫藥學理論作為指導的氣功學術流派即醫家氣功;現代的中醫氣功學就是在繼承古代醫家氣功學術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融入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而推陳出新的中醫學科,其學科性質與針灸學、推拿學等相當,屬于臨床應用學科。

在中醫學史上,歷代卓有成就的大醫家幾乎都精通氣功學術,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漢代的華佗、張仲景,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孫思邈、王燾,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明代的李時珍、楊繼洲,清代的葉天士、吳鞠通,民國時期的張錫純等。這些醫家幾乎都對中醫學術做出過開拓性的貢獻,都是中醫學史上不可或缺的杰出人物,是他們所處時代中醫學術的棟梁與精英。這些醫家的著作中都有關于氣功的論述,或闡明理論,或記載臨床應用,觀點明確,應用純熟。其中的一些著作不僅是中醫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而且在氣功學術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和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歷代大醫家對氣功學術的重視與研究,足以表明中醫與氣功在學術高層次上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與溝通,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持久的影響。

中醫古籍中包含有眾多的氣功學術文獻?!饵S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有多篇明確提到導引、行氣等氣功理論及治療,其論述精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42個字高度概括了古典氣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中可以看出現代氣功三調合一觀念的雛形。從研究氣功學術的角度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中搜尋,除《黃帝內經》之外,記載和論述氣功療法內容較多的醫學著作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宋代由政府主持編纂的《圣濟總錄》、明代冷謙的《修齡要旨》及高濂的《遵生八箋》、清代沈金鰲的《雜病源流犀燭》等。這些著作在理論、操作、應用諸方面對氣功療法的形成及發展均有所建樹,可以說是中醫氣功學術的主要源泉。在這些古典醫籍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諸病源候論》,這部由隋代太醫令巢元方等編纂的病因病機學專著,同時也是一部古代氣功療法的專著,其中對各類疾病的治療只用被稱為“導引”的氣功療法,未提及任何方藥、針灸等其他療法。

當代中醫界重視氣功的醫家和學者也大有人在。早在20世紀60年代,秦伯未、任應秋等著名中醫學家上書衛生部提出的《對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中,即提出要及早開設氣功課。20世紀80年代以后,已有十余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開設了氣功課程,北京中醫學院和上海中醫學院還設立了氣功研究所。氣功進入中醫藥高等教育體系和建立科研機構為中醫氣功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94年7月,由全國十余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和科研機構協作編寫的《中醫氣功學》教材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由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集體編寫并廣泛使用的中醫氣功學教材,是中醫氣功學學科建設邁出的標志性步伐。2005年8月,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氣功學》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從協編教材到規劃教材,是中醫氣功學學科建設的又一進展,說明中醫氣功學的教材建設經過十余年的錘煉,已經日臻成熟,能夠與中醫藥學的其他學科比肩而立、并駕齊驅。

與氣功學術的總體相比較,中醫氣功學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例如,在指導思想上雖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但因氣功現代研究的需要,也涉及西醫理論和其他現代科學理論。又如作為一種療法,其目的是明確和限定的,即養生與治療,但古典氣功修煉的目的不僅限于此。另應注意,養生與治療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通常是指健康人的保健和延緩衰老,后者是指對于疾病患者的治療。現代的中醫氣功學比較側重于治療,這與古代各家的氣功修煉也有所不同。此外,中醫氣功學在功法的選擇上博采眾家、不拘一格,除古代的醫家功法之外,凡能夠發揮養生和治療目的的氣功功法,無論其起源于佛家、道家、儒家或其他各家,均予選用。

綜上所述,中醫氣功學是一門研究中醫藥學領域內氣功學術的歷史發展、基礎理論、操作技能和臨床應用及其原理的學科。

二、 中醫氣功學的學術體系

從目前形成的框架結構及今后的發展方向看,中醫氣功學的學術體系大體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一)基礎理論

本教材所介紹的中醫氣功學的基礎理論,包括中醫氣功發展簡史、傳統氣功理論,以及建立在現代科學研究基礎上的現代氣功理論。全面、正確、系統地認識中醫氣功的發展歷史,探討其起源、形成過程及發展規律,是繼承和發揚中醫氣功學術的基礎。故中醫氣功的史學研究不可或缺。中醫氣功的傳統理論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精氣神等學說為主,并融入了一些道家、佛家的修煉理論。在學習這些理論、學說的過程中,應注意中醫基礎理論在用于闡釋氣功學術時的變化與側重;對于其他各家的氣功理論,應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對于氣功進行了多學科的、從現象到機理的研究,其中生理、心理、物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對于探討中醫氣功的臨床療效與作用機理有重要作用。檢驗、評價、整理和應用這些已經取得的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拓,是現代氣功理論建設的重要任務。

(二)實踐技能

氣功的實踐技能包括三調(調身、調息、調心)操作與氣功功法。氣功功法是氣功學術傳承的載體和基本方式,而三調操作是氣功功法構成的基本要素。把握好三調操作的基礎,在學練各種功法時就能夠提綱挈領,抓住重點,形成基本境界。故三調的基本操作是氣功實踐技能的基本功。在學習氣功功法時,應全面了解其學術淵源、操作特點及臨床應用,且以掌握三調合一的境界為中心。從古至今,各家各派的氣功功法種類繁多,良莠不齊,故學習氣功功法還應該注意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本教材選取了十余種醫學氣功功法作為基礎功法;此外,在臨床治療部分,還簡要介紹了一些對病證有較強針對性的選用功法。

(三)臨床應用

氣功療法的臨床應用包括養生和治療兩部分,本教材主要探討氣功治療的臨床應用,養生部分擬另作探討,故基本未涉及。氣功作為一種療法,在中醫臨床上與針灸、推拿同類,均屬于非藥物療法。在氣功療法中,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須落實為因人施功與辨證施功;施治的過程包括教功、領功、查功,并強調發揮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故其臨床工作常規與中醫的其他療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目前中醫氣功的臨床治療學術尚待發展,基本的臨床治療模式和規律還在探索之中。本教材的臨床治療部分包括了中醫氣功臨床治療的適用范圍和工作常規,還介紹了多種疾病的辨治及氣功處方。

(四)古典文獻

古典氣功文獻是中醫氣功學發展的重要學術源泉。由于古代氣功有不同的學術流派,古典氣功文獻也散見于中國傳統文化許多領域。如在醫學、宗教、哲學、天文學、考古、歷史乃至文學等古籍中,均能查找到氣功學術的內容,既有專著專篇,也有章節片段。故古典氣功文獻的尋找、整理、評注、譯釋并非易事,而是一項長期和艱難的工作。氣功文物的搜集與考證也屬于這一領域。古典氣功文獻的發掘與整理應注意與當代信息科學的進步相聯系,盡早盡快地利用電子計算機等現代信息工具??紤]到中醫氣功學課程的學時安排,本教材將這一部分內容列為附篇,其中節選的文獻資料以古代醫家氣功為主,兼收各家,并予以注釋,以方便自學。

三、 中醫氣功學的相關學科

如前所述,中醫氣功學是中醫學術與氣功學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學科。由于20世紀以來中醫與氣功均為現代科學所關注,都是現代多學科研究的對象,故與中醫氣功學相關的現代學科眾多。由于現代科學的相關學科均從中醫氣功學自身的學術體系之外介入,其聯系屬外在,故于此不擬探討。從學術體系的內在聯系看,中醫氣功學的相關學科大致如下:

(一)中國古代哲學

中醫學術與氣功學術的哲學基礎均為中國古代哲學。為了更好地把握中醫氣功學術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能夠理解古人認識事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認識中醫氣功學術的本質內涵,具備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知識在所必需。

(二)宗教

醫與巫的關系、氣功修煉與宗教修持的關系,決定了中醫氣功與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宗教有一定聯系。但從歷史上看,早在數千年前,中醫與氣功即已從宗教的影響中脫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體系。了解中醫氣功學與宗教學的關系,有助于認識中醫氣功學術的發展從迷信走向科學的歷史進程。

(三)針灸推拿

作為一種療法,氣功與針灸、推拿在中醫學中的學術地位相當,而且與它們有密切的聯系。針灸療法與推拿療法,尤其是針灸,離不開經絡,而古人認為經絡的發現與氣功直接相關。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就說過:“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此外,針刺需要“得氣”,推拿需要練功培育內力,也都與氣功學術有深刻的內在聯系。反之,針灸與推拿療法也能夠給氣功療法以借鑒和支持,例如溫灸或點按某些穴位可以養育、增強內氣。臨床上如能夠將針灸、推拿、氣功結合運用,使氣機溝通內外,可以增強療效。

(四)體育

前面論述氣功的定義時,已談到了氣功修煉與一般體育鍛煉的區別,即前者是三調合一,后者是三調分立。由此引申,前者旨在進入特定的境界,后者則主要是肌體運動。氣功功法中的動功與體育運動的一些項目看上去相似,但只是形似而非神似。相對而言,氣功修煉較注重內在,體育鍛煉較注重外在。因此,二者的適用范圍及效果均有一定差異。

(五)心理

氣功療法具有心理療法的某些因素,但不局限于心理療法。心理療法旨在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其中常用的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特別是催眠治療,與氣功療法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體現在調整心理狀態的某些技巧上。但氣功療法不僅僅有調心的內容,還包括調息與調身,更要求進入三調合一的境界。故氣功療法的內涵要寬于心理療法。此外,在心理療法中,患者一般是被動的,例如在催眠術中大都是醫生為患者催眠。氣功療法的特點則是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而恢復健康。

(六)自然療法

氣功療法是自然療法的一部分。自然療法的范圍很廣,包括許多非藥物性療法,例如飲食療法、森林療法、花香療法、音樂療法、溫泉療法等。這些療法大都起源于民間,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簡便易行,除有保健作用之外,還對一些病證有較好療效。從自然療法的角度看,氣功療法是開發和利用自身自然潛能的康復方法,可以與其他自然療法結合應用。

四、 中醫氣功學的學習方法

學習中醫氣功學除了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練氣功。此外,氣功的境界是內在的,難以從外在直接感知。因此,中醫氣功學在學習方法上有其特殊性。

(一)悟性

古今的許多學者都強調學練氣功需要悟性。此“悟性”之說很有道理,但什么是悟性卻很少被說明,氣功的學練往往因此而被蒙上神秘色彩。其實所謂悟性并非不可捉摸。就基本的認識過程而言,悟性是指理解事物的間接思維方式。間接思維方式的特點是非直接理解,它要求學習者悉心領會各種比喻、借代、象征等修辭或畫面表達方法的“弦外之音”“話外之意”,而不僅僅是把握字面、畫面上的意義。在學練氣功的過程中,這種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確實很常用。

眾所周知,語言是被表達事物的符號。日常外在的事物均可為人們的感官所感知,故人們只要約定了共同的指代符號,就可以通過符號的交流來表達所感知各種事物的經驗,從而相互理解。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語言的直接語義足以完成這類交流任務。然而,氣功學習中所需要的交流與日常有所不同,其需要表達的主要部分是氣功境界的各種體驗,這類體驗是內在的,是練功者的個人經驗,無法為旁人的感官所感知,這就引起了交流上的困難。例如,在學練道家通周天的功法時,盡管不少人都可以有通周天的感受,但每個人都只能體驗自己的周天,無法體驗他人的周天,而不同個人所體驗到的周天是有差別的。為交流這類只屬于個人的感性經驗,間接表達方法應運而生。這種表達往往借用人們已具有共同感性經驗的、外在可觀察的事物,來描述個人內在的感性經驗。例如“周天”一詞即是借用古代天文學上的術語來說明練功的內在體驗。古今的氣功文獻中比喻、借代、象征等表達手法比比皆是,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學習氣功需要有從這些非直接表達的語句中去理解作者本意的能力,此時常規思考所用的邏輯推理方法往往派不上用場,需要結合自身的練功體驗,在推測與想象中領悟和理解,這就是學練氣功的悟性。

(二)練功

練功是中醫氣功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前面介紹氣功定義時已經談到,氣功是技能性知識,掌握這類知識主要靠熟練的實際操作。氣功修煉的理論來自于練功實踐,是對練功身心體驗和境界的描述、分析與總結。如果學習氣功理論時沒有自身練功的實踐基礎,對其理論的把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詞句和概念上;只有具備了實際的練功體驗,才可能真正理解氣功理論的內涵所在,反過來又用于指導練功實踐。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脫離了實踐的理論即使正確也只是“口頭禪”,只能用于夸夸其談。因此,練功是中醫氣功學學習的基石,如果不能熟練地掌握至少一種功法,中醫氣功學的學習必然會僅流于空泛。

學練功法需要選擇,古今氣功功法眾多,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掌握。中醫氣功學的教學主要教授醫學氣功,學習者可以在全面了解本教材選編功法的基礎上,從中選擇一兩種作為重點,學深學透,長期鍛煉。

(三)靜心

中醫氣功學還強調學習過程中心態的寧靜。盡管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切忌浮躁,但中醫氣功學尤其強調靜心。這首先是因為,練功的內在體驗大都細致入微,是如《老子》所述“恍兮忽兮,其中有精”的境界,其到來之際往往轉瞬即逝,如果心不靜,根本無法體驗和把握。而基于描述與分析練功體驗的氣功理論也都很細微,如果不能靜下心來體味,只是像看小說那樣閱讀,其效果就是目光從字面上滑過,尚未理解一句話的深意,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本教材附篇中的氣功古籍就需要精心閱讀,而精心只能建立在靜心的基礎上。

總之,中醫氣功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均很強的應用學科,也是一門與多學科密切相關的邊緣學科和尚在建設中的新興學科。學習這門學科要求既掌握中醫、氣功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又需要掌握氣功的操作技能。故一方面應博覽群書,勤于思考,掌握這門學科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要刻苦練功,增強對氣功的感性認識,體驗氣功境界。此外,選讀若干古典氣功文獻,了解一些現代氣功科研的方法及發展動態,對學好中醫氣功學也有切實的幫助。

復習題:

1.簡述氣功的定義及其內涵。

2.什么是中醫氣功學?

3.哪幾部中醫古籍中記載氣功內容較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泽县| 富宁县| 井研县| 科技| 湟中县| 齐河县| 诏安县| 章丘市| 龙州县| 巴东县| 韶关市| 长葛市| 鸡西市| 中阳县| 湾仔区| 陆良县| 海城市| 西昌市| 定州市| 静宁县| 沈丘县| 射阳县| 望城县| 蓬安县| 平武县| 维西| 双城市| 信丰县| 苍溪县| 共和县| 定边县| 乐清市| 东安县| 宜川县| 苗栗县| 枞阳县| 连云港市| 舞钢市| 福清市| 常熟市|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