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元代太醫院

元代統治者對醫學的重視前所未有。早在統一中國,定都大都之前,蒙古國已經出現了一批侍奉在君主左右的太醫,并已建立起醫藥機構。《中庵集》記載了太祖時期的太醫田安撫、田闊闊父子的事跡:

燕山田侯仲珪……涕泗言曰:“仲珪不幸,未成童而孤。母常誨之曰:方國家肇造,汝祖安撫府君以醫得幸太祖圣武皇帝,實掌太醫。嘗以節行安撫事,征西域,戰歿。汝父倜儻有氣節,太祖愛之,因賜名闊闊……雖在征伐,以拯溺為主,凡儒服若二教藝術者,率招輯之,所全活不知幾何人矣。復,還領太醫,而天下諸醫隸焉。奏請郡國立惠民藥局,以濟病者。盡瘁兩朝,德業盛矣。”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太祖時期已有類似太醫院的機構管理太醫,田安撫、田闊闊父子先后擔任了這一機構的領導,即“實掌太醫”。且這一機構的管轄范圍遠不止宮廷太醫,其是“天下諸醫隸焉”的全國醫政管理機構,為平民提供醫療服務的惠民藥局可能也是其下屬機構。

關于蒙古國太醫院的最早記載,見于許有壬《至正集》中的《大都三皇廟碑》:“昔在壬辰,太宗皇帝慮人有札瘥夭死也,羅天下醫,置太醫大使,佩金符。辛丑,立太醫院,總其政。憲宗皇帝癸丑,冠以提點。”壬辰年是1232年,太宗窩闊臺統治時期。太醫大使應為掌管太醫的最高長官,從“佩金符”來看,是地位頗高、很受統治者重用的官員。而太醫院的建立是在9年后的辛丑年,即1241年。在設置太醫大使官職后這么久才成立了管理太醫的機構,應該是由于這段時間是蒙古國滅金伐宋的關鍵時期,戰事頻仍,統治者難以顧及醫政的緣故。

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太醫院的建制發生了幾次重大的變革,并奠定了大都太醫院的基礎。《大都三皇廟碑》記載:“世祖皇帝中統庚申,給銀章,又別置太醫院。丙子,合二為一。”這兩次變動是太醫院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庚申年即世祖中統元年(1260),是世祖登基的第一年,別置太醫院的原因在史書中雖未明確記載,但將這一事件放到蒙古國歷史的大背景中,我們可以大致做一推測。1259年,蒙古帝國大汗蒙哥病逝,此時忽必烈正奉命率兵攻打南宋,圍攻鄂州(今湖北),得知蒙哥病逝及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登基的消息后,忽必烈撤兵北返,并于1260年在開平(后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境內)自立為蒙古國大汗。其弟阿里不哥同年在當時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被部分宗王和大臣擁立為大汗,他與忽必烈之間的汗位爭奪戰爭持續了四年之久,直至1264年阿里不哥歸降并去世。在1260年至1264年,蒙古國在開平和哈拉和林兩地有兩位自立的大汗,因此太醫院有兩所也是很自然的。忽必烈登基時應該是在開平重新設立了一所太醫院,與當時首都哈拉和林的太醫院相對,因此稱“別置”。1267年,忽必烈遷都中都(后改名大都,今北京),開平的太醫院必然也隨之遷入。1276年即丙子年,南宋都城臨安淪陷,元朝即將統一全國,兩所太醫院合二為一也是在這一大背景下順應歷史潮流的舉措。因此,1267年可以算作元代北京太醫院建立的時間。而1276年元朝基本統一全國后,太醫院的建制自然會進行一些調整。

元代太醫院之名承襲金代,但在制度上卻發生了重大變革,對后代的宮廷醫藥機構乃至全國醫政管理制度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太醫院變為獨立的最高醫事機構,院使秩正二品,可以說元代太醫院及其醫官的尊貴地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這使得元代醫事制度在繼承前代的同時又獨具特色。這一時期的太醫院總領天下醫政,擁有較多的下屬機構,包括廣惠司、大都及上都回回藥物院、御藥院、御藥局、行御藥局、御香局、大都惠民局、上都惠民局、醫學提舉司、官醫提舉司等。此外,元代宮廷還專設管理東宮太子醫事的機構——行典藥局和典藥局,行典藥局掌供奉,典藥局掌制劑,但此二藥局非為太醫院管轄,而屬詹事院典醫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市| 闸北区| 右玉县| 黔南| 沙坪坝区| 乌海市| 嘉峪关市| 晋中市| 通榆县| 上杭县| 共和县| 阿克| 牙克石市| 万年县| 江陵县| 定南县| 黄骅市| 万盛区| 徐汇区| 威远县| 浦城县| 平顶山市| 饶河县| 聂拉木县| 潼南县| 呼图壁县| 封丘县| 府谷县| 洪洞县| 杨浦区| 鸡东县| 北票市| 定襄县| 丹凤县| 彭州市| 营山县| 庄河市| 舞钢市| 永泰县| 富锦市|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