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圖注脈訣辨真》,明代醫家張世賢撰。張世賢,字天成,號靜庵,寧波人,生卒年代不詳,其祖父與父均業醫。世賢少年起即學習醫學,精于針灸,正德間以醫術鳴世,著有 《圖注脈訣辨真》4卷,《圖注八十一難經辨真》4卷,二書常合序刊行,稱為 《圖注難經脈訣》。康熙年間,沈薇垣又予刪注,名為《刪注脈訣規正》,已失原著其貌。
據 《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本書共有23種單行本、63種合刊本,絕大多數為清代版本。單行本明代版本只有明正德五年庚午 (1510)刻本、明嘉靖乙未 (1535)馮翥刻本、明吳門沈氏碧梧亭刻本、明刻本;合刊本明代版本為明萬歷三十四年丙午 (1606)陳耀武存德堂刻本和明刻本。經實地考察比較,明嘉靖乙未馮翥刻本為較早期的版本,字跡清晰、端正,故選為底本。主校本則選用明刻本,參校本選用 《醫學大成》曹炳章校本、清善成堂本、清掃葉山房本。由于該書主體內容為注釋 《王叔和脈訣》,故而他校本選用明隆慶本 《王叔和脈訣》及元天歷三年 (1330)廣勤堂本 《脈經》。
此次校點具體方法及原則如下:
1.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原底本中的雙行小字注文,今統一改為單行,字號較正文小一號。“脈訣附方”中表示方位的 “右”字統一改為 “上”字。
2.底本與校本不一,改動或存異處均出校記說明。
3.凡底本中的異體字、俗寫字、古體字統一以規范字律齊,不出校記。底本中字形相近屬一般筆畫之誤,如日、曰混淆,已、巳不分者,徑改,不出校記。
4.通假字生僻者于首見時出注。
5.凡屬疑難字、生僻字、異讀字,以及一些名詞術語,酌情加以注音 (漢語拼音加直音)、注釋。
6.底本卷一之前有 “總法”,包含 “諸穴法圖”“諸穴所在”,但未入目錄。本次整理依正文內容補入目錄。
7.附圖中原有文字,一律以簡體字重新標注,原圖字序從右向左橫排者一律改為從左向右排列,旋轉排列在單元格內的文字從右向左排列者改為從左向右,上下縱排保持原序不變。
8.底本每卷卷首有 “西晉王叔和撰”“四明張世賢注”等字,今一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