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沽中醫名家學術要略(第三輯)
- 張伯禮
- 3字
- 2021-06-03 15:13:13
李振華
名家傳略
一、名家簡介
李振華先生,名鉅鑌,號醒齋,漢族,主任醫師,天津市名中醫。1922年4月14日生于河北省文安縣一個中醫世家,自幼隨其祖父學醫,1941年畢業于北京國醫學院,師承京城四大名醫之孔伯華、施今墨等,同年經天津市第四屆中醫考試合格,在津懸壺,時年20歲。2012年9月病故,享年90歲。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天津醫院中醫科主任,天津市衛生局中醫處副處長,天津市中醫醫院院長、技術顧問,兼任天津市中醫學會常委、副會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常委,天津市衛生職工醫學院中醫部主任,天津市中青年授銜專家評議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中醫藥研究所終身專家,天津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天津中醫》雜志副主編,天津市衛生系列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等。多年來,為振興中醫,在臨床、教學、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0年被衛生部、人事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先生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學嚴謹。在學術上勇于深入探索,善于獨立思考,有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并在臨床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療效卓著,深得患者愛戴。先生中醫理論深厚,強調辨證論治,處方用藥精專,治療內、婦、兒諸病均有建樹,尤擅長治療脾胃病,承東垣之說,重視后天之本的作用,臨證倡燮理中焦、理氣寬中之大法。對慢性胃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有著深入的研究,并獨具匠心,采用整體用藥與局部灌腸結合治療方法,總結出1、2號灌腸粉,并榮獲天津市科技進步成果獎。其臨床經驗被輯入《當代名中醫醫案精華》《中華名醫特技集成》等書中。曾主編《中醫秘方驗方匯集》和中醫外科、針灸、正骨等專科教材,發表了《中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310例臨床觀察》等論文。
先生愛好廣泛,尤擅長書法、國畫,其書法作品曾獲天津市衛生系統書法展覽特等獎。
二、業醫簡史
(一)出生世家,不斷求新
先生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對中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曾祖父李大春、祖父李文熙精通醫術,除具豐富的臨床經驗外,更通曉中醫四大經典及各家學說,濟世活人,名聞遐邇。自1932年,先生在其祖父的指導下,熟讀《內經》《難經》《傷寒論》與本草、脈學諸書。平日伺診,耳提面命,盡得其傳。他遵祖父“讀書千遍,其義自現”的教誨,讀誦經書,博聞強記,融會貫通。更遵祖父“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的叮囑,認為背熟的理論都應為臨床服務,而臨床實踐才是檢驗諸說的唯一標準。他在侍診中做了大量筆記,細心揣摩祖父的臨證技巧,有難即問,從不滿足已掌握的知識。由于他出生世家,又不斷探求新知,故在年方十四五歲時,即日有求醫者。
(二)研讀經典,不囿古書
先生在原有中醫理論基礎上,1938年8月考入北京國醫學院學習深造,于1940年8月畢業。在此期間精研《內經》、《難經》、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認真領會施今墨、孔伯華等前輩的教誨。他認為經典著作反映了中醫的學術淵源和傳統思維方法,必須下硬功夫學習,但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中醫經典多文辭古奧,言簡意賅,一定要克服文字關,要一字一句的領會,不懂的一定查閱工具書,不能望文生義,隨意解釋。②在領會的基礎上,應分析每篇每段的要旨,而不能死于句下。歷來不少注家以經解經,以訛傳訛。要在學習中善辨真偽,去偽存真,取精用弘。③學習要結合臨床,在實踐當中領會,不要從文字到文字,苦兜圈子,自圓其說。對某些說不通的,就暫且存疑,不要強辨釋義,也不要隨意否定。④在學習經典時,為了全面了解其意,應多方查證,吸取各家學說。不囿一家之言,擇善而從。這樣才不會出現一葉障目的偏見。⑤學習經典著作也有個博和約的問題。要在泛覽經文的基礎上深鉆一些段落,對臨床有密切指導意義的條文,要熟讀強記,出口成誦。先生為研習古籍,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他按病種將《內經》某些原文分類并做了校勘、選注和述旨,對臨證頗有意義。如脾胃病患者經常表現出四肢乏力的癥狀,他認為這是清陽不能實四肢之故。先生將《內經》中談到四肢不用的經文羅列在一起,逐條分析。其中《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學習了這段經文之后,對慢性胃病患者肢體乏力的問題,就昭然若揭了。以上五點,都是對我們學習經典的極好指導。
(三)實事求是,重在實踐
先生為醫謙虛謹慎,尊重事實,強調實踐。他從不浮夸和言過其實,經常諄諄告誡我們:醫學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并強調為醫治學有四忌:①忌寫文章空洞無物;②忌治病湊藥敷衍;③忌科研弄虛作假;④忌教學照本宣科。他不僅這樣育人,而且也身體力行。先生平日無用的話不說,無內容的文章不寫,臨證處方無效的藥不用。先生反對空洞的教條主義的教學,強調教學要與實踐相結合。中醫的發展就是在實踐-總結-再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要想掌握純熟的中醫診療技術,就要多參加臨床實踐。除此之外,先生十分重視中醫的科研工作。認為不進行科學研究,就難以提高中醫的水平,更談不到發展中醫。必須重視科研的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和實用價值。他認為不真實的科研成果對醫學及人類的健康危害極大,對繼承發展中醫學也極為不利,必須努力糾正。
(四)熱愛中醫,奮斗不息
先生在中醫事業上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他有一顆濟世救民的心和頑強的拼搏精神。他從醫六十余載,年逾古稀時,仍勤懇耕耘,堅持門診,帶徒傳技,孜孜不倦。他常常教導我們,要想當好一名中醫師至少應具備四個條件:第一要有較好的天資,具有進行獨立觀察、分析和思維的能力。第二要喜歡中醫這門科學,要從內心熱愛醫生這一崇高的職業。第三要善于學習,努力鉆研,真正鉆進中醫的知識寶庫中去。第四要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和良好的醫德醫風。他直言不諱地說:“醫生是不能患得患失的,想發財就不要作醫生。”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號召振興中醫,當時先生從事中醫的行政管理工作,為發展中醫做了大量工作,他雖事務繁忙,但一刻也沒忘記為患者治病,對病人非常耐心,關懷備至,每天有許多患者登門求診,從不厭煩,并且不取分文。他非常關心中醫事業的發展和后繼人才的培養。先生認為中醫專科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應當下大力進行發掘,并利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整理研究,定能在醫學領域中大放異彩。
三、主要貢獻
(一)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勤懇耕耘,嘔心瀝血
新中國成立后,先生于1952年8月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由個體中醫聯合診所調入天津醫院中醫科任科主任,多年來為天津醫院中醫科的管理總結了豐富的經驗。1978年調入天津市衛生局中醫處任副處長,為天津市中醫藥的發展奔波勞碌,為中醫藥的科研、教育、管理提出了很多積極的建議。1983年天津市恢復成立天津市中醫院,先生親自掛帥,任代院長,積極為市中醫院引進人才、籌集資金,成立老年病、內、外、婦、兒、眼等科,并面向全市誠聘老中醫專家應診,為市中醫院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市中醫院門庭若市,就診患者絡繹不絕的局面,先生功不可沒。先生直到高齡養老在家還念念不忘醫院的發展,2003年9月獲得“中華中醫藥協會成就獎”。除此之外,先生還受聘擔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在第五屆任職期間,為政府制定政策和政策實施提供了寶貴的咨詢建議,對天津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于2005年11月獲得“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獻計獻策榮譽證書”。
(二)為中醫人才的培養,傳幫帶教,循循善誘
先生十分重視中醫傳幫帶的教育,平日門診總有弟子跟隨學習,在天津中醫醫院培養的數十名醫生已成長為骨干力量。當時,鑒于中醫專科人才漸漸減少,已成失傳之勢,先生在職工醫學院舉辦了中醫外科、針灸、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等培訓班,有200余人學習結業,在各大中醫院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為中醫學人才的延續起了很大作用。1980 年5月先生因在繼承發展祖國醫藥學工作中做出了杰出貢獻,獲得天津市衛生局的表彰。1991年,先生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對臨床經驗毫不保留,認真傳教,循循善誘,經過三年的耐心培養,其弟子通過了衛生部的考核。
(三)為解決病患的痛苦,認真負責,一絲不茍
先生從十幾歲隨祖父診病,行醫幾十年如一日,從不掉以輕心,總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茍。有一次患者有事,打電話告知晚來,先生雖年邁,同事們均勸其下班,但先生執意要等,一直等了一個多小時,為患者診療后才下班,那位患者感動不已。先生看病診脈均一視同仁,耐心和藹,且總怕加重患者負擔,每每想患者之想,憂患者之憂,甚至為患者鳴不平。如某醫院請先生任醫學顧問,但藥價昂貴,同時把內部配制的膠囊賣給患者,賺取高昂利潤。先生向院長提出意見,后未被采納,先生義憤填膺,毅然舍棄優厚的待遇,離開那家醫院。先生每次看病,均閉目診脈,然后耐心聽患者講述病情,望聞問切,辨證論治。先生認為應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病因及其受邪部位,精確辨證,一病必有數癥,若合之則為病,分之則為癥,有病與癥相應者,亦有病與癥不相應者。對于癥同而病異者,尤當明辨。并且,先生對患者有問必答,從不煩躁,因此得到患者的敬仰與愛戴,1992年榮獲第一批“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的稱號。
(四)為中醫學術的創新,孜孜不倦,勇于探索
先生強調中醫的繼承必須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其實質是建立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主的思維方法。先生常說:“要努力提高中醫的臨床效能,并不斷發展和創新。”他努力探討中醫和古代哲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關系,闡發中醫學的內涵,強調用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自然辯證法,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中醫,發展中醫。先生學習中醫,師古而不泥古,他認為《黃帝內經》雖為中醫權威經典之作,但年代久遠,將其視為金科玉律是不可取的,應該認真研究,取其精華,發揚光大。先生認為中醫學派的爭鳴是發展學術的動力,不應非議,但爭鳴要在實踐基礎上,有的放矢,避免空談。先生治病強調求本,重在脾胃。因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一傷,五亂互作,滋其化源,實為補脾。故古人“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之說,不無道理。先生在臨床中,會根據人體整體觀念及臨床表現,脾腎兼治或兼顧其他臟腑。他大膽地運用“以靜制動,以動啟靜”的治療方法,并且對“通法”賦予了新的廣泛的解釋。先生研究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幾十年,總結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中“中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獲得天津市1987年度衛生系統科技進步二等獎、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在科研方面,先生努力探索,“抗變態反應Ⅰ—Ⅳ號糖漿對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哮喘的治療研究”項目獲1993年度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三等獎,“舒脈寧沖劑Ⅰ、Ⅱ、Ⅲ號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研究”獲1993年度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