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周天寒醫(yī)論精選作者名: 周天寒本章字數: 712字更新時間: 2021-06-03 15:01:18
瀉南補北法臨床點滴
“瀉南補北法”始見于《難經·七十五難》:“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使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本法運用五行生克關系來糾正五臟的失調,治療心肝之火有余,肺腎之陰不足的病證。關鍵在于瀉有余之心火,補不足之腎水,仍屬于“損其有余,補其不足”以協調陰陽的治法范疇。用之得當,多獲良效。今舉例說明之。
例1:張某,男,43歲,干部。1個月前因工作過度緊張而失眠多夢,心悸心煩,未曾調治。近日病癥加重,徹夜難眠,就診于中醫(yī)。前醫(yī)診為心脾兩虧,用歸脾湯加減治之,未效。更見口干口苦,腰酸遺精,面色潮紅,心神不安;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此乃勞倦過度,真陰暗耗,水不制火,心火獨亢。擬瀉南補北法,方用黃連阿膠湯加味:黃連、黃芪各6g,阿膠、白芍各12g,生地20g,雞子黃2枚(沖服)。2劑后癥狀減輕,4劑告愈。
例2:李某,女,46歲,工人。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經常頭昏、頭痛,心悸失眠。長期服用降壓藥及其他中成藥,癥狀基本可以控制。近2個月來,由于勞累過度,遂致血壓上升,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耳鳴如蟬。經服中西藥物,諸癥如故。刻診見形體豐滿,兩顴潮紅,舌質紅,苔黃燥。血壓:172/108mmHg。此為腎水不足,心肝火旺。治宜瀉南補北法,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生地黃、熟地黃、淮山藥各15g,山萸肉12g,牡丹皮、茯苓、澤瀉各10g,黃連6g。服藥8劑,諸癥消失,血壓降至132/90mmHg。遂以杞菊地黃丸調理善后而愈。
體會:中醫(yī)治病,先審陰陽偏盛偏衰,然后調其陰陽而致平衡,最終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瀉南補北”一法,是協調陰陽的一種具體法則。如能針對病情而善用之,多能收到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