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每天都面對越來越大量的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所涉及的知識門類也越來越多,在這些包含不同知識的信息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普羅大眾,我們都只是工作在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和專業里的人。信息已經像空氣一樣成為我們生活時空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為我們感知世界的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都應該感謝每天忙碌著采集、整理和傳播信息的記者們,他(她)們是帶領我們看世界的眼睛。
在知識分類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做一名優秀的記者,需要付出許多的努力。他(她)們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文學素養、敏銳的眼光、旁觀者的角度、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時代與社會的了解、知識轉化的水平以及與人溝通的情商等等,總之我覺得要做一名優秀記者是件不易的事。當然還有堅持。我做考古幾十年,接觸過的記者很多,但大多都是即時性的新聞報道,對考古的專業知識了解不多,往往只關心是不是“第一次”發現,是不是年代“最早”,是不是“最大”等等問題,所以對考古發現的知識傳播也往往是非常片面的,好像考古就是挖寶。
當代考古早已經不是以挖寶為目的學問了。在研究古代社會的同時,考古學還包含了對古代環境、古代技術、人類起源、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研究,總之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考古工作本身也不僅是象牙塔中的學術探索,更多的是當今社會發展建設中的一個環節。可能許多人并不知道,所有的高速公路、鐵路、水利工程等建設項目,都要經過考古人的事先調查和考古發掘。我曾經在我的書里寫過這樣一段話:“考古讓我們不斷地回到從前,作為一個考古者來說,也許是辛苦的,因為我們要不斷地往返于時間的兩端,同時活在古代和當代。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也是幸運和幸福的,因為我們的心常常可以活在許多不同的時空。當一扇扇的門打開,當我們穿越時間的隧道,漸漸地熟知一片片遠古的天空,我們會越來越感覺到生命的充實與久遠。”
作為記者也是辛苦的,尤其是作為報道考古的記者,他(她)也要像考古工作者一樣地堅守,一樣的不斷地穿越古今,而且要把考古的專業語言翻譯給現代各個行業的人。馬黎是我熟知的報道考古的優秀記者。認識馬黎有十幾年了,我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都把她當作我們的編外隊員,因為她不僅熟悉我們的考古工作,了解古代文化和考古專業知識,而且她還是我們考古所大家的朋友。不管誰有了重要發現,都會第一個想到要告訴馬黎,馬黎也絕對會不辭辛苦地第一時間趕到考古工地。她能夠聽懂考古人的專業講述,明白發現的意義,你不用很辛苦地去解釋各種專業知識。她也深知我們考古人的甘苦,所以大家都愿意和她交流。馬黎是學戲劇文學出身,所以她的考古報道往往有著很生動的場景感和人物形象,把古代知識融入當代考古的環境中講述,穿越古今,透物見人。
關于良渚考古,馬黎自從良渚古城發現以來,跟蹤報道了所有重要的考古發現,采訪了與良渚考古和保護相關的各方面的人物,參與了良渚考古、保護與申遺的各個環節,熟知良渚文化的內涵。可以說馬黎是良渚考古的參與者、旁觀者和傳播者。她以記者的身份,戲劇場景式的描寫方式,辛勤耕耘,講述良渚的古與今。馬黎的這本書匯集了她近十年來寫良渚、看良渚的故事和心得,記述了良渚考古一路走來的歷程。在此書付梓之際,作為良渚古城考古的主持人和良渚幾十年考古的親歷者,很榮幸能為此書寫幾句話作為卷首語。也向馬黎這樣的記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劉斌
2020年6月10日于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