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周六記(知趣叢書)
- 湯志波 秦曉磊
- 1466字
- 2021-05-27 15:48:52
引
本書可視作對沈周(1427—1509)個人生活及其所處世界的一次導覽。通過“觀”“居”“游”“友”“隱”“憂”六個方面的深入解讀,呈現沈周生活、藝術、心靈的豐富細節。透過遺存的詩文繪畫,還原一位生活在明代中葉、居住在蘇州鄉下、終生不曾遠游的文士之所見、所思、所感,展示沈周如何在生活中獲得藝術的靈感與心靈的力量:對樂趣的發掘,對憂患的豁達。
作為隱逸文人,沈周從未出仕,卻以其優異的繪畫、詩文創作及在文藝界的巨大影響力,在世時即被推為吳中文壇領袖,《明史》評之曰“風流文彩,照映一時”。在今天,沈周同時受到美術史界、文學史界的持續關注。學者們的不懈努力與深入發掘,使得沈周風格鮮明、獨樹一幟的畫家兼詩人的形象越來越清晰,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個體沈周,反倒因其藝術家形象的不斷被構建和重塑而漸行漸遠。沈周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快樂與困頓,隔著歷史煙云,被一代代史家的述說所遮蔽,變得越來越模糊。
學術研究體系發展所帶來的學術專業化,使得研究對象被剖解為一個個側面,在不同的學科體系下呈現出不同面向,乃至有碎片化的傾向。就沈周為學界所關注的文藝才能而言,其在詩書畫方面的成就,本為一體,不可分割。從沈周傳世的具體作品來看,往往既有畫,又有詩,詩以法書的形式存在于畫面之上,詩書畫一體,正是文人繪畫及與之相關文藝活動的典型特征。今天我們通過刊印成冊的詩集來把握和還原沈周在詩文上的成就,而詩集中收錄的大量詩作,最初則是以題畫詩的形式創作、閱讀、傳播,與筆墨構成的畫面、法書一道,被制作、展示和觀看。沈周文藝才能的發展,又與其生活在其中的、不斷體驗著的世界密切相關。出現在沈周生活中的人與物,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乃至塑造了他的藝術面貌。
學術寫作格外強調客觀,要求對研究對象保持一種冷靜的觀察態度,以追求歷史之真實,然而稍有不慎就容易失掉人文關懷的初心。本書嘗試打破學術寫作的固定視角與思維,從沈周本人的視角出發,描述他在生活中的見聞與感受,試圖還原與呈現出一個立體而豐滿的沈周,將沈周為對抗世俗世界而創作的文藝作品,盡可能地還原到與之生活相關的細節中去。正是本書中花費了大量筆墨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個豐富的細節,構成了沈周文藝活動的背景音。了解這些細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沈周其人其藝。
本書的六位寫作者,都是在沈周研究領域不斷耕耘的青年學者。就今日學科體系劃分而言,三位來自美術史界,三位來自文學史界。對于六位作者來說,此書既是對日常學術寫作方式的一次打破,也是一次深入沈周心靈的旅行與對話。得益于各自領域的學術訓練,在使用材料時能夠秉持嚴謹;也得益于經年累月對沈周生活與藝術的觀察與探求,在轉換視角時才能夠得心應手。
書中涉及的問題,或大或小,但無疑是每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都會經歷和思索的。沈周喜歡看什么,吃什么?他如何觀察和看待身邊的事物?是為“觀”。沈周的居住環境如何,他日常居家會做些什么?是為“居”。沈周自言生平好游,他都去過哪些地方,飽覽過什么景致?是為“游”。沈周與誰交好?他們相聚時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是為“友”。沈周為何不出仕?他如何發掘隱居生活中的樂趣?是為“隱”。“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沈周的生活境遇,絕非他詩畫作品所傳達的那般恬靜閑適,他如何排解憂愁,并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是為“憂”。
在俗世中如何尋求立身之本,發展出更優秀的、更有趣味的自我,對于現代人來說,也是需要終生思考的問題。盡管時空相隔,希望本書所揭示出的沈周,在當下也具有啟發意義,或慰藉心靈的作用。
這是一次帶有實驗性質的寫作,懇請方家指正。
秦曉磊
2020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