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什么是睡眠

如果你在街上問路人什么是睡眠,他給出的答案無非是“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在睡眠中得到休憩。”或者“睡覺是每種生物的本能。”但是,也總有一些人認為睡覺就是浪費時間。這一章,我們將通過科學來揭開睡眠的面紗。

睡眠是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對所有已知的生物來說都至關重要。

腦電波還可以監測到哺乳動物、鳥類還有一些爬行動物的睡眠時段。

在其他動物(如斑馬,魚,果蠅,線蟲)身上也能觀察到睡眠或類似睡眠的狀態。

位于芬蘭赫爾辛基有一個名為維爾馬阿霍的生物醫學研究所,它有專門研究睡眠的研究團隊。

那么,要如何證明呢?為什么乍看上去,只有人類和哺乳動物才會睡覺?事實上,睡眠就像是一種與生活概念相結合的機制。但它為什么會存在呢?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

人們從未停止思考這個問題,并且提出了許多理論和解釋性的假設,其中許多深受當時文化的影響。

最為廣泛接納的理論著眼于“睡眠的好處是什么?”很明顯,有人是感到疲倦而上床睡覺,睡一覺就會感到充滿能量,不過這個說法也有不少爭議。

 

“雖然人類一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但科學界仍然不確定我們為什么要睡覺。目前,主要有這樣一種假設,即睡眠是保持能量平衡所必需的,以緩解神經網絡,從而從覺醒活動中恢復過來,并強化記憶力和學習過程。”

——維爾瑪·阿霍博士,生物科學,赫爾辛基睡眠小組,赫爾辛基生物醫學研究所(芬蘭)

 

睡眠對我們機體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都在睡覺。我們的身體里沒有任何東西是隨機的,每個器官和每束肌肉都有自己的功能。因此,事實上,若睡眠機制占據生命三分之一部分,它一定不會無足輕重。

人們已經證實,睡眠時各種生物和心理機制是如何加速運作和不斷擴展的;而如果睡眠機制不合理,自己身體健康也將面臨風險。

考試前夕,或是在必須交付的重要項目之前,幾乎每個人都會犧牲幾個小時睡眠,甚至熬夜;但如果睡眠時間過分透支,我們自然無法有效地工作或是學習。這說明自然規律對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該影響也許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大。

要了解自然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首先必須知道它們的周期。從最短的周期到最長的周期,依次有晝夜(24小時)、月(29天)、季節(4季)和年(365天)。

這些周期中的每一個因素對機體均有影響,主要體現在內分泌系統上,內分泌系統負責分配激素,從根本上影響情緒。同時,它們也和其他比如生長等重要的功能相關。各個周期都會影響情緒、注意力、智力表現和社會關系。

這就是為什么要去了解每個周期。時間的推移不僅是在冷天里讓我們感冒,還會使我們患上諸如季節性抑郁癥之類的嚴重疾病。不但如此,有機體還會受到自然界外部變化的影響;這意味著,外在的節奏以及有機體的內部節律即內源性因素共同影響機體。

每個個體內部都有一系列機能以一種循環的方式運作,對個人表現和社會關系產生很大的影響。負責研究這些機能的科學分支被稱為時間生物學。

最明顯的節奏,大概就是與晝-夜周期相匹配的24小時睡眠-覺醒周期。事實上,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長途旅行后會經歷一種叫作“時差”的階段:身體里面有“某種東西”會影響特定的“節奏”,無論經過多長時間,只要產生了空間移動或者改變了日夜休憩規律,結合重新調整的因素,時差就會產生。

雖然自人們旅行伊始,就有時差現象出現,但隨著空運手段和交通工具的發展,人們抵達目的地的時間從以往的數天甚至數周大大縮短,時差也愈加明顯,因此得了一個稱號,叫“旅行者之惡魔”。

生物鐘的發現促生了調查營,主要研究外部和內部周期如何影響日常生活,如社會關系,教育和勞動表現,還有健康方面。

睡眠-覺醒周期與黑暗-光照保持一致;大多數對身心健康最重要的現象發生在夜間,如過度激活免疫系統,同時也激活當天創造、學習過的經驗的記憶痕跡。

 

“睡眠對于記憶和學習等認知過程而言必不可少,而且睡眠與外周系統(例如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緊密相關。”

維爾瑪·阿霍博士,生物科學家,赫爾辛基睡眠小組,赫爾辛基生物醫學研究所(芬蘭)

 

睡眠質量是最敏感的健康問題之一。例如,當某人有心事時,睡眠就會發生變化;同時我們還想知道,經歷精神病理學方面的困擾,如情緒障礙,特別是重性抑郁和焦慮障礙時,睡眠會如何改變。

另一方面,長期研究表明,女性對情緒障礙更敏感,特別是抑郁相關的障礙。

女性生活中諸如此類的情緒問題不會持續一生,但會根據生育周期發生改變,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月經初潮(第一次月經出血),生育階段和更年期(即月經基本停止)。

女性對情緒障礙尤其敏感,第二階段,即從青春期到成年晚期是最長的一個階段。但是,在不同的階段,情緒和睡眠質量之間是否有聯系呢?

這正是目前需要弄清的問題:精神衛生部和藥物監管局、國家衛生研究所、生理部、圖爾庫大學睡眠研究所、圖爾庫大學醫院婦產科和心臟研究中心;坦佩雷地區醫院臨床神經生理部;赫爾辛基大學生理系;赫爾辛基中央醫院大學青少年精神病系聯合坦佩大學醫學院(芬蘭)一起,對此展開調查。其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科學期刊《B.M.C.精神病學》上。

這項研究對象有61名女性,分為三組:11名為20至26歲(完全月經周期階段);21名為43至51歲(絕經前階段);29名為58歲到71歲之間(完全更年期階段)。對于第二組和第三組,參與者保證研究前一年內均未進行過激素治療。

此外,實驗確保參加者均無任何特定類型睡眠障礙。

參與者均采取標準化線索測試貝克抑郁自評量表(BDI)評估抑郁癥狀存在,并采取另一個關于主觀失眠的標準化線索量表B.N.S.Q來評估睡眠質量。

在研究前后三個星期里,所有參與者配備一份睡眠日記,需記錄什么時候入睡,什么時候醒來。

此外,研究還進行了血液測試,以評估女性性類固醇激素——雌二醇的水平。

最后,研究通過大腦電活動腦電圖,、電流活動腦電圖和下頜肌電圖獲取睡眠第一階段的數據。

由B.D.U顯示的結果評估抑郁情況:最年輕的人沒有表現出癥狀,在絕經前和更年期婦女中則表現出輕度或中度癥狀。

最年輕的女性,睡眠時間最多,夜間睡眠不中斷,失眠率較低。

絕經前期的婦女,特別是正處于更年期的婦女,其抑郁癥狀與失眠表現出最高水平的相關性。

盡管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極少能有參與者的數據可以建立起內在聯系,除非加上一組月經初潮前的女性作為對比。

盡管如此,所有的證據均顯示出情緒與睡眠-覺醒周期的改變之間的關系。

令人震驚的是,我們發現了睡眠的重要性,更令人驚奇的是,我們還觀察到了睡眠過程內部是如何以一種重復的方式運作的。其中最重要的內部周期是在身體出于休息時產生的,它被稱為“睡眠周期”,包括兩個分化良好的連續階段:R.E.M(快速眼動)階段和非快速眼動階段。一個階段配合下一個階段,也就是說它持續一整晚,直到醒來。

R.E.M階段也被稱為M.O.R(眼球快速運動)。快速眼動是在大腦非常“活躍”,類似清醒的階段產生的。此時出現的異相睡眠(paradojical sleep)較輕而容易中斷。

如果在這個階段被喚醒,并問及有關夢境的內容時,人們往往會把它描述得非常生動,包含許多細節和元素,盡管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缺乏“線性”討論【1】。

【1】即缺乏時空連貫性——譯者注。

對于此我們找到了一種解釋,大腦存在某些失活的區域,尤其是那些與肢體動作相關的腦區,這樣人們就不會在睡眠中做出“動作”,從而防止人在床上真的做出夢到的動作。

另一個相連的區域,正是那些與時空圖像的“線性”相關的區域,而這些區域缺乏場景間的聯系,表現出“無意義”。

非快速眼動睡眠,也被稱為慢波睡眠,眼球不會快速運動。在這個階段,大腦通過深度睡眠得到“休息”,人很難被喚醒。蘇醒時,人很難記起夢到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前一天白天所經歷的事。在這一階段,神經元活性極低,睡眠內容更多地與日常思慮有關。

 

“在睡眠階段,大腦活動的變化與自主神經系統和肌張力(muscular tone)同步。”

——維爾瑪·阿霍博士,生物科學家,赫爾辛基睡眠小組,赫爾辛基生物醫學研究所(芬蘭)

 

掛鐘的時間由人調適,以便糾正延遲,引發內部平衡機制失衡;與之相同,睡眠-覺醒的內部周期也具備重新調整的機制,這樣就可以與白天-黑夜周期保持同步。從時間上看,這一機制似乎很穩定,但它是會發生變化的。記住,冬季晝短夜長,而夏季則相反,晝長夜短。

但之前我們必須等到法國的洞穴學家、地質學家米歇爾·西夫爾鎖在朗格多克-羅塞隆(法國)赫羅省的鼠屬洞穴里超過12個月時,才了解該同步機制與白晝的關系。

米歇爾鎖在洞穴里每一天都一絲不茍地收集數據,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不知道他是如何在沒有電的情況下呆那么久。這位洞穴學家維持穩定的節律:溫度,睡眠時長;每天稍長于24小時。

這些結果在如今的先進文明中是很難觀測的。當今世界,無論日出前還是日落后,人人都用電。生活遵循規律“8小時睡眠”節奏,我們查看時鐘以知曉工作是否遲到,超市有沒有關門。

類似結果在特定實驗室內的哺乳動物身上也有發現;實驗室環境去掉了各種帶有晝夜提示的信號。

數據證實,生命體受到約25小時的周期支配,以使他們每天都在相同的時間做相同的事,從而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表現。

思考一下,你會發現自己通常每天都在差不多同一時刻醒來,在同一時段吃早餐,中午你會想要吃東西,或在習慣的時間進食……有人甚至認為每天都有同一個的“排泄”時間,所有這些都是一種叫作同步(synchronization)的機制。

 

“睡眠同步和睡眠-覺醒由兩個過程控制,即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和睡眠穩態壓力(homeostatic pressure)。

晝夜節律在白天和夜晚之間波動,對于晝行性動物而言,它們在白天活動,而夜行性物種的活動則在夜晚。

光照可驅動扁桃體上核的生物鐘。扁桃體上核干預神經激素信號的調節和其他機制節律的同步,例如睡眠、營養和新陳代謝。

-穩態,顧名思義,即試圖保持系統穩定和相對守恒。穩態睡眠過程測量睡眠需求,在清醒期間持續增加,在睡眠期間不斷減少至基線。”

維爾瑪·阿霍博士,生物科學家,赫爾辛基睡眠小組,赫爾辛基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芬蘭)

 

它就像上床休息,然而在第二天醒來那樣,看起來很“簡單”。可它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因為睡眠受到身體最復雜的器官——“大腦”控制,承擔主要的功能。一個成年人擁有大約1000萬個神經元;它們中的每一個都能夠與其他1000個神經元相連接。

多虧這些神經的分布,大腦能從外部,即從我們的整個感官如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中接收信息;同樣,當察覺到饑餓感、疲勞和疼痛時,大腦也會從內部接收信息。

當大腦要做出適當決定時,會對所有信息進行排序、處理和考量。

大腦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器官,因為它在本質上支配整個身體,如溫度、饑餓、睡眠;我們的外部行為,不論是細微的還是大幅度動作,也是大腦控制肌肉發出的。

這個器官最杰出和神秘之處,在于它能夠加工所謂的高級過程,也即認知過程,如注意力、知覺、記憶或與生命體相關的思維。從個體角度看,大腦使我們與外部環境及我們自身產生某種聯系。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因為它能使我們思考、感覺、行為和移動;大腦也是控制我們整個有機體的器官,控制著我們機體的電化學反應。

大腦結構間的直接神經支配通過電脈沖彼此建立聯系。除此之外,因為整個連接網絡實際上難以確定,化學物質便起到了所謂“神經激素(neurohormones)”的作用。這類物質有:

-多巴胺是一種與快樂和性欲相關的激素,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它對基于實現目標愿望的新事物學習也至關重要。多巴胺水平較高 話可以提高動機、增加幽默感和性欲。抑制多巴胺則會導致動力降低,猶疑,性欲減少,甚至抑郁。多巴胺產生于腹側被蓋區,可傳遞至伏隔核、杏仁核、側隔區、嗅前核、嗅結節和新皮質層。

-催產素是一種與移情、性欲和親子行為相關的激素,能夠促進情感紐帶的形成,在視上核和下丘腦的室旁核分泌,最后到達垂體腺并進入血液。

-去甲腎上腺素涉及注意力、學習、社交和情感感知以及欲望。高水平去甲腎上腺素會促使情緒敏感度變高、警覺過度和提升性欲。而抑制它則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抑郁、性欲缺乏和自我封閉。

-乙酰膽堿影響短期記憶能力。其高水平有助于學習,鞏固記憶力。抑制它則會引發學習和記憶問題,從而引起老年癡呆。

-內啡肽涉及阿片類神經遞質類群、疼痛調節因子、調節溫度、饑餓甚至幸福荷爾蒙的產生。低水平內啡肽可能會削弱興趣、難以開心和快感缺失,所以處于該狀態的人對生活的變化更為敏銳。

但如果談及睡眠的復雜過程及其對神經元水平的影響,最為重要、突出的神經激素是:

--氨基丁酸是其余神經遞質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刺激放松感。高水平時可促進記憶力,有助于鎮靜和睡眠。缺乏時會導致睡眠困難、驚恐發作和焦慮。

-腎上腺素能提升心率和血壓,也能使有機體做好面對壓力的準備,不管情況是好是壞。高水平腎上腺素會引發疲勞、專注力下降、失眠、焦慮和抑郁等問題。低水平則會引起衰弱和抑郁。

-松果腺產生的褪黑素參與免疫系統過程、心律和睡眠周期。它的缺乏會導致失眠、抑郁和加速衰老。

-血清素與食欲和性欲有關,對于入睡、凝血和偏頭痛也很重要。高水平可增強冷靜、耐心,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該遞質的缺乏則引起悲傷、焦慮、易激、憤怒、多動、情緒波動、失眠和抑郁。

治療抑郁癥的常用方法是使用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這類精神藥物效果良好,盡管可能導致諸如食欲改變、性欲降低和噩夢等副作用。

血清素水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睡眠質量,但這是種雙感聯系(doublé-sense connection),即血清素紊亂會引起失眠,同樣地,長時間不睡覺也會引起激素變化,觸發神經激素諸如血清素的產生。那么我們到底需要多少小時的睡眠呢?

確定睡眠的重要性并不簡單。睡眠實驗室中可以記錄腦電圖實驗數據,并可以客觀地測量他們的睡眠時長。然而,并沒有辦法能客觀地量化實際需要的睡眠時長。

在這方面,睡眠的主觀性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確定:例如,我們通常需要多少小時的睡眠才能感覺到煥然一新,并在維持白天工作效力?這同樣適用于流行病學研究。一個人的睡眠時間,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

到目前為止,通過對人類群體的研究,我們得出幾個與睡眠時間相關的基因發現。不過,這些基因每一個都只能解釋個體中一小部分的變異。

果蠅(黑腹果蠅屬),已被科學家確定,是一個所謂“失眠”種族的范例。在這種基因中,蒼蠅發生了變異,它們只需要其他蒼蠅五分之一的睡眠時長。

然而,盡管這些變種果蠅似乎不怎么花時間工作交流,但壽命還是比普通蒼蠅短得多(大約只有一半)。

通過觀察研究,人類的睡眠時間有了答案。平均來說,大多數人習慣在晚上睡7或8小時。不過,睡眠時間平均值近幾十年來有所下降。

看上去,有的人睡眠時長不久,晚上只睡幾個小時,但活得也不錯。同樣地,有些人說他們晚上需要睡9或10個小時以上,才能獲得很好的休息。

睡眠,雖然是一個穩定的時間過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需的睡眠時間會發生變化。童年時,睡眠最多可能需要一天中一半的時間;到了老年,睡眠時間可能減少到四五個小時,隨后人就會醒來,閑逛,甚至在晚上閱讀或看電視,然后再回去睡上四五個小時。

但是,如果說到生命中大部分時間的睡眠時長,那么對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每天睡8個小時。

雖說睡眠時間受到許多情況如壓力,抑郁的影響,從而導致睡眠時間縮短或延長;但已有的研究觀察發現,它的變化是精神疾病導致的。

睡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一歲的嬰兒往往晚上要睡14小時,而12歲時則縮短至9至10個小時。

成年之后,衰老會損害睡眠的時長和質量,老年人的睡眠往往支離破碎(睡眠有中斷)。

此外,還有性別的差異,女性比男性晚上往往多睡大約20分鐘。

但是說到睡眠時間,沒有遵循正確睡眠時間表的情況必須加以考慮。若非如此,晚上就會發生失眠現象。

有時候,你可能會熬會夜而沒及時睡覺,或者醒來得比平時早些,尤其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或是為了多點休閑時間。

也許在這些時候,人們不會察覺睡眠缺乏的影響,但如果這種壞習慣日復一日,長期睡眠缺失就會引發一系列失衡:記憶力下降,精力集中無法集中,勢必無法高效工作。

有的時候,我們被迫保持清醒,阻擋不住睡意,卻又無計可施。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會訴諸精神活性物質:因為它是一種人為干預的方式,保證機體清醒。

對于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來說這是家常便飯,因為他們必須要手術,而且有時手術時間要持續14個小時,所以他們就必須被迫保持清醒,以保證能工作20小時。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結束夜班后會由于費腦力的手術而感到筋疲力盡。所以,在此之后他們要花數小時午睡,不間斷地積累睡眠。

睡眠不足可以定義為一個人在特定夜晚,低于自然睡眠需要的睡眠時間。失眠、日程安排、自由活動、影響睡眠的軀體癥狀等都可能導致睡眠不足。

如果某個人的睡眠持續低于所需,睡眠損失就會累積起來。

通過實驗性睡眠限制(實驗室控制條件下的部分或全部睡眠剝奪),可以研究睡眠不足對許多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響。研究可以比較睡眠之前與之后(和/或睡眠剝奪的受試者與正常睡眠的對照受試者);也可作流行病學研究(橫向或縱向);或從主觀問卷中獲得關于睡眠參數的信息,如睡眠質量、需要、持續時間和睡眠不足。

睡眠時間沒有確定的數字,因為它取決于年齡等許多因素,甚至與相關的基因表達有關。但是從童年起到其他年齡,衡量的標準似乎就是“每天睡8小時”。這個時間恰好是一天的三分之一。而當我們進入這天的下一階段,夜晚的睡眠就在許多進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要想知道我們需要多少睡眠,只需觀察自己一個晚上要睡多少個小時就夠了。例如,因為機體差異,所以有的人每天需要睡7個小時,另一些睡9小時,盡管公認的睡眠量一般是8小時。

如果你發現睡了8個小時后,自己仍無法從睡眠中恢復過來,感到精疲力竭,那么可以再睡一個小時看看。

但是,如果你因為工作或高中課業日程表限制,無法在早晨多睡一小時,那么可以提早一個小時睡覺來維持睡眠時長的平衡。

確保自己能從多一小時的睡眠中得到休息,堅持一個星期看看結果如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珠海市| 嘉荫县| 应用必备| 石台县| 惠安县| 正定县| 温宿县| 镇康县| 屏南县| 三都| 文安县| 绥中县| 盘山县| 黔东| 平邑县| 越西县| 富顺县| 安福县| 阳高县| 会泽县| 乐安县| 新疆| 晋宁县| 江陵县| 永年县| 郓城县| 马边| 独山县| 平江县| 星子县| 云浮市| 澄城县| 仙桃市| 方正县| 浦城县| 寻甸| 青铜峡市| 肃北| 滨海县|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