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3章 漢匈和親

歲首大典之后,劉邦宣揚了皇家威儀,體驗到當皇帝的滋味。

隨后,劉邦又做了三件事。

1.東垣戰勝韓王信,收復失地。

2.剝奪代王劉喜王爵。

3.找到一個處理解決大漢與匈奴交界的人選:陳豨。

此時,劉邦心情大好,南下又來到趙國。這一次,劉邦沒有辱罵趙王張敖,反而笑納了進獻的美人:趙美人。

這個趙美人全名是什么,史料沒有記載。對于這個美人,有兩種說法:

1.趙王張敖后宮的美人,主動獻出來。

2.這美人是暗殺劉邦的刺客。

劉邦返回長安,經過一個地方,它叫柏人。

柏人,西周時屬邢國,春秋時屬于晉國,戰國時屬趙,秦末漢初置柏人縣。這里有個人,很出名,他叫柏人侯李曇。

李曇,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屢建奇功,被封為柏人侯。入秦,被封為御使大夫,后升為司徒。

他的子孫,發展很好。

一支在趙國。

有個很出名的孫子,叫李牧。

李牧因為北擊匈奴,南破強秦,被趙國封為武安君。他也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還流傳了一句讖語:李牧亡,趙國滅。

李牧之孫,叫李左車。

李左車輔佐趙氏后裔趙王歇重建趙國,因為戰功顯赫被封為廣武君。

韓信背水一戰,俘虜李左車。

李左車說了一句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隨后,獻策韓信,智取燕齊。

另一支被稱為隴西李氏。其中,大唐開國之君李淵是他第三十代后人。

劉邦經過柏人,聽聞這些名將事跡,心有所動,就想要留宿,開口問:這是哪里。

近臣答:柏人。

也不知道怎么了,劉邦雙眼皮跳的厲害,說了一句:柏人,是被別人迫害啊!

劉邦沒有留宿,就率領人馬離開了。

殊不知,劉邦雙腳已經踏進了鬼門關。此時,趙相貫高等人,看準這個時機,準備除掉劉邦。

誰讓劉邦打了敗仗,辱罵趙王張敖。

張敖能忍,這些跟隨其父張耳打天下的老人,最看重尊嚴,絕不能忍。就在劉邦出征東垣,笑納趙美人之時。貫高等人在柏人館舍埋伏,準備截殺劉邦,以報主上之恥。

然,劉邦是命運之子,總會化險為夷。

這一次,也不例外。

劉邦和趙王張敖的恩怨情仇,還沒有結束。

回到長安,劉邦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如何解決邊患?

一個韓王信,折騰北疆不得安寧。還有一個強大的草原民族匈奴。國內,還不知道有多少異姓諸侯王跟他離心離德。

劉邦很頭疼,真頭疼。

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

這時,劉邦想到了一個人:劉敬。

劉邦平定韓王信叛亂,主動進攻匈奴之前,曾派了很多使者,前去刺探匈奴的情況。

只有劉敬一個人說不能打。

劉邦很生氣,不僅罵了他一頓,還把他關押在廣武。白登山脫困后,劉邦想到了他,也下令將他釋放。劉邦見到劉敬,第一句話,要道歉,說讓他受委屈。

隨后,劉邦又說了一句話:悔不聽他言,才落得白登山狼狽突圍。

跟著,劉邦為了表明意識到問題的錯誤,又說了一句話:我已經將那些出使匈奴,說可以打的人斬殺。

先道歉,承認錯誤。后,改正錯誤。

劉邦為了彌補自己犯下的錯,又做了一件事:封爵厚賞。

劉邦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關內侯,稱建信侯。此舉,不僅向外界表明,劉邦知錯就改,有君王氣度。同時,也表明了劉邦愛才之心。

就這樣,劉敬再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為劉邦解決了一個難題:如何處理與匈奴之間的關系。

劉邦問他怎么辦。

劉敬先表明一個觀點:不能用武。

他說了不能用武的原因:大漢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秦末漢初,年年征戰,民生凋零,將士疲憊不堪。

劉敬又表明第二個態度:不能用仁義道德。

他也說了不能用仁義道德的原因:冒頓弒父、搶父姬妾為妻。他是主張以拳頭論天下,憑武力樹威。沒有仁義,更不講究道德。

劉邦聽了,也覺得合理。但,他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武力行不通,仁義道德也沒用,那該怎么辦。

劉敬話鋒一轉,說了這樣一句話:不能從冒頓下手,那就要從長計議,讓他的子孫后代臣服漢朝。

劉邦聽到這個新穎的答案,心有所動。

冒頓的子孫,能夠臣服大漢,不與漢為敵,也是劉邦所愿。

這一次,劉敬多了一個心眼,免得說錯話,被劉邦責罰,是這樣問的:我有個主意,怕陛下,不能辦到。

劉邦聽他有主意,知道他擔心什么,為了讓他不要有顧忌,暢所欲言,又說了這樣一句話:果真可行,為什么不能辦!我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句話潛臺詞也是說,你只管說,該怎么辦。剩下的,就是我的事。我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劉敬得到劉邦首肯,開始暢所欲言: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

簡單說:和親、送禮。

劉敬是想劉邦把長公主送去匈奴和親,又奉送厚禮。長公主有大漢作為后盾,就會被冒頓立為閼氏。

生下的孩子,就是匈奴的太子,大漢的外孫。

劉邦是帝王,深知一個道理:一切沒有塵埃落定。

畢竟,劉邦也有這樣的心思。他有嫡長子劉盈,卻疼愛第三子劉如意。

呂后勢力強大,但,他還是想扶持第三個兒子。

他把長公主送到匈奴,冒頓會將他立為閼氏?

長公主被冒頓立為閼氏,就能生下兒子?

縱使生下兒子,就能成為下一任單于繼承人?

匈奴是以實力說話,講究拳頭硬。

和親、送禮,就能解決大漢與匈奴之間的邊患?

一個字,難。

兩個字,很難。

三個字,太難了。

劉敬察覺出了劉邦異樣,也洞穿了對方心中所想。

他提了一個反問句:

這個計策,能成功嗎?

能。

為什么能?

匈奴貪圖大漢的錢財。(貪漢重幣。)

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劉邦聽這句話,覺得很合理。畢竟,按照華夏禮儀。外孫怎會與外公為敵。

然后,劉敬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兵可無戰以漸臣也。

跟著,劉敬說了為什么要劉邦子女送去和親。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也就是說,劉敬的計策很簡單。

1.和親:

送劉邦女兒去匈奴和親,其目的是為了讓他外孫,憑借大漢的實力,成為下一任單于。

2.送禮。

送出諸多財寶和物質,讓匈奴癡迷漢朝的物資,進而讓他們不會選擇跟大漢成為敵人。

劉邦見嫁個女兒、送點禮就能解決大漢與匈奴邊患,不戰而屈人之兵,說了一個字:善。

因為劉敬的出現,大漢有了解決匈奴的方式:和親。

劉邦是采納了劉敬的計策,也答應送女兒去和親。但,劉邦要施行這個策略,就要面對兩個人。

1.趙王張敖。

據史料記載,劉邦只有一個女兒,叫魯元公主。這個女兒已經嫁給了張敖,還生了一個女兒張嫣(未來的漢惠后)。

劉邦讓魯元公主嫁去匈奴,趙王張敖會有什么反應。畢竟,這可是奇恥大辱啊!

2.魯元公主。

縱使張敖沒有意見,但魯元公主本人,是否愿意去匈奴,締結漢匈友好。

就在劉邦還沒有想清楚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一個人找上來了,她就是呂后。

呂后沒有用霸道的方式拒絕,而是用柔。她用女人常用的方式:日夜泣。

還不斷說這樣一句話: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

劉邦聽了,改變了原有的想法。

太史公留下了這樣一段記載: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

劉敬明言,只要嫁長公主去匈奴,才有意義。

那么,劉邦為什么最終妥協了呢?

我想有以下原因:

1.主因:呂后日夜哭,每天說就只有一個女兒,讓劉邦心軟。

2.深因:呂后是大漢的皇后。她背后有強大的勢力。呂后反對,支持呂后的人也會反對。還有趙國等諸侯勢力,也會反對。

3.劉邦的父愛:不舍將女兒嫁去匈奴。

劉敬一席話,做通了劉邦思想工作,決定將長女嫁去匈奴,和親。呂后日夜哭,出言阻攔,劉邦只好作罷。但,和親勢在必得。不能嫁自己的女兒,那就嫁一個認的女兒。

劉敬奉劉邦之命,前往匈奴和親。

劉邦和親,也被認為是懦弱無能。

那么,和親真的能贏得和平。

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實行和親策略,沒有成功。

那么,這個和親計策沒用嗎?

答案:有用。

后來,大清就倚靠這種政策,統治了蒙古。康熙曾舉行酒宴,見蒙古貴族后裔,大多是自己后裔,深感得意。

和親政策,是可以的。

但,大漢王朝,是很難。

以和親的方式,解決邊患,從大漢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開始。

提這個計策的人:劉敬。

劉敬奉命出使匈奴,洽談和親,締結漢匈友好。

他的計策,劉邦采納了一半:答應和親,主角不是自己女兒。

然,一件事東窗事發,那就是貫高謀刺劉邦的行蹤泄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东山县| 搜索| 灵璧县| 奎屯市| 时尚| 定边县| 万州区| 彝良县| 合川市| 巨野县| 武宁县| 榆树市| 广河县| 道孚县| 普洱| 望城县| 长泰县| 子洲县| 常熟市| 讷河市| 琼结县| 乐陵市| 友谊县| 和政县| 宜春市| 邯郸县| 三门峡市| 石河子市| 叶城县| 平湖市| 进贤县| 渝中区| 溧阳市| 扶沟县| 万安县| 德兴市| 临泽县| 闽清县| 曲阜市|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