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6章 ? 王道與孝道

婁敬、張良等人主張定都關中,劉邦不僅聽進去了,還立馬做了一件事:西去關中。

劉邦脾氣不好,愛說臟話。但,他做事向來是雷厲風行。只要他下決定要做的事,就會立刻去做。

大多數朝臣都是函谷關以東的人,竭力爭取,定都洛陽。卻沒想到,劉邦選擇關中。劉邦是大漢王朝第一位皇帝,他說要走,朝臣也攔不住。

史料沒有記載,關于劉邦定都關中,朝臣是什么意見。但,出現了一種現象:定都過程充滿曲折,結局卻是相當和平。

多數人主張定都洛陽,少數人主張定都關中。按照民主集中制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劉邦應該妥協,接受大多數人意見,定都洛陽。

劉邦違反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定都關中,會遭到不滿,甚至會遭到群臣強烈反對。歷朝歷代君王,對于遷都,都是一件國家大事。定都選擇,引發朝臣激烈的爭吵,甚至還會出現以死相諫。

然,劉邦遷都,卻沒有出現這種現象。

對此,有幾種觀點。

1.劉邦個人能力突出,人格魅力大,做通過了反對者思想工作。

2.劉邦霸道獨斷,他說走,沒有敢反對。

也許,有人站出來反對,被劉邦抓典型,最終震懾住朝臣。

或許,這次遷都,并不和平。

總之,大漢王朝建國后,劉邦又完成了一件大事:定都關中。

劉邦向西,回到關中,來到臨時國都櫟陽。

來回顧一下,櫟陽成為大漢臨時國都的那些歷史。

話說,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掌控巴、蜀、漢中,定都新鄭。

劉邦采納韓信意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漢中定三秦。

漢軍以雷霆手段,橫掃三秦。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雍王章邯固守廢丘。

劉邦平定關中,要站穩腳跟,就將塞王司馬欣的國都櫟陽,當做臨時國都。

劉邦選擇櫟陽做為臨時國都,有以下原因:

1.櫟陽曾是秦國舊都(秦孝公從櫟陽遷都到咸陽),保存相對完好。

2.咸陽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幾個月,宮室不全。

3.章邯在廢丘抵抗,三秦勢力,也沒有完全平定。

就這樣,櫟陽成為了劉邦,臨時國都。

劉邦籌建大漢王朝,首戰攻破臨江國,又遷都關中。劉邦暫居櫟陽,命令蕭何,在咸陽原有的基礎上,修建國都。這國都就是流傳后世的長安。也是大漢、隋、大唐,三個大一統王朝,最有影響力之地。是那個時代天下最繁華,最大的都市。

劉邦回到關中,見到父母妻兒,還有得力可靠的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

劉邦回到櫟陽,他要處理一個問題:如何處理與父親劉太公之間的關系?

從禮制來看:劉邦是君,劉太公是臣。君跪臣,有違禮法。

這,不合適。

從父子親情來看:劉太公是父,劉邦是子。父親跪拜兒子,這也不合適。

所以,劉邦遇到一個世界級難題,且還沒有參考案例:王道與孝道。

跪父,不合適。

不跪父,也不合適。

劉邦稱帝后,如何對待在世的劉太公。這個難題,很讓人頭疼。

史料告訴我們,劉邦是這樣做的:按照民間父子禮節,每五天朝見父親一次,以盡孝道。

劉邦未發達之前,劉太公總是奚落這個兒子不成器,比不過其他兒子。卻沒想到這個不成器的兒子,成為了大漢皇帝。更讓他沒想到,劉邦稱帝后,對他沒有半點怠慢。

劉太公住進皇宮,還是大房子,心情很高興。他怎么也沒想到最沒出息的兒子,最長出息。

劉太公覺得劉邦來跪拜這種行為是應該的,但,身邊人覺得不合適。有位沒有被記載名字的聰明人,提醒劉太公,這樣做是不對的。甚至有人,拿出陳勝為王,對待其岳父的態度說事。

以前,劉邦是兒子,用這種禮節是對的。

現在,劉邦是皇帝,用這種禮節,就是錯誤的。

一個人的心態,會隨著地位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當初,和陳勝一起長大的人,喊其名字,被誅殺。

現在,劉太公不僅喊其小名,還讓其下跪。

劉太公對這個兒子怎么樣,他心里有底。所以,他不能繼續做這樣的事。那個不被看好的兒子,已經是大漢皇帝。

那人對劉太公說了這樣的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陛下,雖然是兒子,但他是皇帝。您雖然是父親,但也是臣子。哪有讓皇帝拜臣子的道理?

劉太公是聰明人,一點就懂,也覺得這樣做不合適。于是,他做了一件事:劉邦來拜見他,他拿著掃帚倒退而走。

如果劉太公是尋常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智慧,也想不到用這種方式,趕走劉邦。

一個能夠在十六歲,結婚生子,還有幾個兒子,并養活一大家人。這說明,劉太公家境不會太差。

劉太公名字很難寫,又給幾個兒子取名,這說明他是有文化的人。

面對劉邦來拜,他只能用這種方式,趕走兒子。同時,他也不想讓劉邦留下不好的名聲。

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后的一點愛。

劉邦見老父親反常的舉動,第一反應,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事。

隨后,他要弄清楚原因。

劉邦要答案,劉太公說了這樣一句話: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以前,你是我兒子,跪拜我,是應該的。

如今,你是皇帝,不能因為我亂了天下王法。

一個沒知識,沒文化的平民,是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

劉太公用這樣的方式,替劉邦解決了天下難題:王道與孝道。

劉太公的良苦用心,劉邦明白。為了兼顧王道與孝道,更好治理大漢天下,成為天下人表率。劉邦開創了一個新模式:尊劉太公為太上皇。

劉邦是皇帝,劉太公是太上皇。劉太公有名無實,但,地位尊貴。劉邦跪,這也是君臣之禮,父子綱常。

劉邦這一創舉,也沒遭到任何人反對。進而,開創了一種模式:大漢以孝治理天下。

進而,告訴諸侯,以及天下人。

無論你當了多大的官,都不能忘本。那個人是你父親,不能因為當了官,就目空一切。

連皇帝都要跪自己的父親,更何況是其他人。

你官再大,也大不過皇帝。

你再牛,也沒皇帝牛。

大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時期,出了一件重大的事,被稱為大禮議之爭。

嘉靖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于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

嘉靖當了皇帝,不能認親生父親,引發了大明朝廷內部激烈的禮制討論,進而上升為政治事件。

從而留下了一個故事:嘉靖廷杖朝臣。

一個人當了皇帝,連親生父親都不認。這樣的人,何以治理天下,成為天下百姓的表率。

大漢王朝開國之君,漢高祖劉邦就做出表率。父親沒功勛,想了一個辦法,尊他為太上皇。故而,解決了王道與孝道,這個問題。

誰能想到,一千多年后的大明王朝,還在處理這個問題:王道與孝道。

劉太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時候且沒有打天下,也沒功勛,就當上太上皇的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當過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漢高祖劉邦,這個平民出生,卻用了不一樣的智慧,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創造先列,解決了難題:王道與孝道。

就在劉邦解決這個難題的同時,一個人進入了他的視線。這個人,就是秦末漢初,田氏三兄弟最后一個稱王的男人:齊王田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特克斯县| 琼结县| 太谷县| 齐齐哈尔市| 灵石县| 凤凰县| 沙洋县| 凤山市| 大厂| 高阳县| 阿拉善左旗| 浙江省| 多伦县| 同江市| 林西县| 凤山县| 梁河县| 西平县| 襄汾县| 安平县| 马公市| 湟源县| 肃宁县| 灌阳县| 玉屏| 股票| 井陉县| 金阳县| 平南县| 五指山市| 永宁县| 房山区| 大城县| 吐鲁番市| 保定市| 青州市| 塔城市| 兰西县| 阆中市|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