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與防范
- 楊凱生 楊燕青 聶慶平等
- 1297字
- 2021-05-25 19:18:14
前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活動的血脈,預警與防范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對于中國未來可持續的高質量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本書在西方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完整定義和刻畫了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們對金融風險的衡量范圍較以往研究更為廣泛和深入,不僅包含金融機構自身發生損失或破產對金融系統的影響,還覆蓋和分析了可能演化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包括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匯率波動、金融開放、金融科技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領域的金融風險,這也符合中國金融系統在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金融深化不足,同時金融系統內部緊密關聯、情緒傳染高度快速且不夠穩定的特點和現狀。
在方法論上,本書采用多種模型,從多角度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刻畫。首先,我們在國內率先借鑒運用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融風險地圖模型,建立了中國相關數據庫,對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綜合度量,對決策者制定相關監管政策更具參考意義。其次,我們采用基于大量數據的金融風險熱力圖,以較為直觀的圖表方式呈現,可以更為有效地判定某一時間段內中國金融風險所積聚的源頭和程度,有助于做出全局判斷。最后,在微觀金融風險度量方面,運用了美聯儲等中央銀行運用的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系統性預期損失值(SES)、條件在險價值(ΔCoVaR)以及系統性風險指標(SRISK),并在微觀金融機構風險轉化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度量上,運用了中國金融體系巨災風險指標(CAT FIN)方法論。
在本書所構建的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分析框架中,我們判斷中國金融體系風險的主要核心問題在于全球金融危機后所積聚和顯現的宏觀高杠桿與高負債率,而其背后根源則是不斷下滑的投資回報率、全要素生產率以及融資成本上升、資源配置低效等深層次結構性原因。中國股市、債市、匯市由于參與主體不同,加之原先監管整合不足,呈現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局面,但由于各個市場均缺乏一定深度和廣度,信息傳播完整性、真實性和透明度又存在一定的問題,市場參與者極易產生“羊群效應”,導致風險放大;同時,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市場參與者通過投機活動繞過現有監管框架并尋找市場空白,局部市場風險迅速向整個金融系統蔓延的風險較高。
本書的一部分內容完成于2018年12月,彼時中美貿易摩擦構成了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和可能“觸發點”。當下,中美貿易摩擦和科技競爭遠未結束,而2020年在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危機在更大程度上提供了全球價值鏈調整的動力和原因。成功的抗疫表現讓中國經濟避免了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的深度經濟衰退,而全球主要央行超級寬松的“戰時政策組合”不僅開啟了全新的政策范式,也為未來更大的金融風險埋下了“系統性隱患”。構建“雙循環”的中國經濟系統正在經歷戰略性重構,深入分析研判中國并未化解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源頭,高度關注外部風險和可能的動蕩帶來的沖擊,仍是防范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兩大著眼點,也是本書的主要思考框架和邏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