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朝堂爭辯(二)
- 我在大唐修書院
- 焦糖布丁mu
- 2070字
- 2021-05-24 15:22:19
孔穎達的雄渾的聲音在姜寧耳邊回蕩,顯得自信至極,但姜寧卻是面色平淡,沒有看出一點緊張之感,早在出口頂撞對方的時候,他便已經想到了現在的場景,自然也想好了應對之法!
“孔公所言,姜寧不知。”姜寧躬身道。
“哼,弱子小兒,你連這點東西都不知不明,又如何敢教天下學子,老夫勸你,乖乖認錯,莫要好高騖遠,既然陛下準你入國子監,便好好做個學子,不要再如此大言不慚!”
孔穎達面露得意,以為姜寧被他駁斥地服軟了,語氣也緩和了些許。
“孔公此言有誤,姜寧雖不知孔公所言,但也并不認為自己有錯,也不打算收回剛才之言,姜寧早有言語,華胥所傳,與大唐本土大有不同。”
“莫說孔公所言之深奧,便是大唐學子的開蒙之學,姜寧也從未修習,既如此,姜寧又如何回答孔公所言!”
姜寧臉色平淡,而朝堂之上卻是大笑連連。
“弱子小兒,連開蒙之學都未曾修習,又何敢言辭教授天下學子?”有官員嘲笑道,但姜寧的臉色卻絲毫未變。
“諸公所言甚謬,姜寧所學雖與大唐學子迥異,但姜寧既然識字,自然有華胥學派所傳之學為我啟蒙。”
“師門遠遁海外之前,華胥也曾修習我漢家之學,然歷經歲月,長輩于漢家之學早有明悟,師門長輩認為,漢家之學過于晦澀,于幼童不利,故早在數代之前,便已摒棄傳統,而是自創新學,意為弟子修習之用。”
“姜寧與大唐學子所學大不相同,自然無法回答孔公之言,然大道漫漫,殊途同歸,姜寧自襯所學不弱于大唐之學,大唐學子為何不愿摒棄偏見,修習華胥之學?”
姜寧言辭鎮定,絲毫不懼眾人的嘲笑。
“哼,你說你師門自創新學,為你開蒙?老夫倒要聽聽,你這所謂的新學是什么東西?”孔穎達冷聲,之前嘲笑姜寧的一眾文官也隨聲附和。
“諸公既然想聽,姜寧自不會阻攔,然師門所傳甚多,若全在這朝堂訴說,姜寧怕勞累了諸公,便以一篇開蒙之學《弟子規》為引,讓大家一觀華胥所傳。”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姜寧言語鑿鑿,口中朗誦《弟子規》這篇后世的開蒙圣物,之所以不念更為熟悉的三字經,主要是擔心一不小心將三字經有關唐朝的內容給念出來,到那時姜寧可就真解釋不清了。
而隨著姜寧的朗誦,朝堂上諸多官員的眼光,包括穩坐皇位的李二,全都發生了變化,從最開始的打趣,嘲笑逐漸變成了現在的震驚。
尤其是孔穎達,以他的學識怎能不識弟子規的厲害,不僅以圣賢教誨編纂而成,而且朗朗上口,比之如今的開蒙讀物更加適合孩童,能夠寫出這篇文章的人必定是一代大儒。
孔穎達震驚地看著姜寧,雖然知曉姜寧所說的華胥學派不簡單,但的確沒想到竟有如此之能,但他并不打算收回前言,哪怕姜寧背后的傳承真得如此厲害,但若是讓一個孩童教授天下學子,他們這些祭酒,博士的臉又該往哪兒擱。
孔穎達眼神微瞇,向身后的一位中年官員遞了個眼神,那官員會意,出列說到。
“不過區區開蒙之學,雖然不錯,但想要憑此教授天下學子還差的太遠!”
姜寧無語地看著來人,孔穎達也就算了,就你這樣的家伙也敢說區區蒙學,靠你自己怕是窮盡一生都寫不出來這樣一片文章吧,姜寧心中惱怒,但面上卻依舊保持著微笑。
“不知先生名諱?”姜寧詢問。
“我乃國子監算學科博士!黃博文!”黃博文昂首挺胸,姜寧眼神微瞇,原來是出來擋子彈的。
“既然先生聽了弟子規之言,依舊言我不配教授學子,那姜寧敢問先生,如何才配教導天下學子?”姜寧語氣間的怒氣不加掩飾,既然是出來擋子彈的,姜寧也不想和他客氣,冷聲說到。
“哼,你既然說你華胥學派的經學與我大唐迥異,那我便不考你經學,考你算學如何,算學所學,無關經文大義,你總不會說與我大唐所學不同了吧。”
黃博文說到,而一旁的房杜等人則是面露不耐,他們覺得孔穎達如此有些過了,你考姜寧經學,姜寧以一篇滔滔雄文回應,已經展示了足夠的底蘊,如今卻避之不談,轉而考對方算學。
在他們看來,不過十幾歲的少年,便是天資絕倫,又如何能在修習經學的同時精通算學呢,便是孔穎達自己也做不到啊,這哪里是考較,分明是在為難了。
朝堂上的諸公面色各異,但孔穎達和黃博文卻昂首挺立,仿佛看不到房杜等人的臉色一般。
不過讓眾人驚訝的是,聽到黃博文想要考較姜寧算學的話,姜寧的臉色卻是絲毫未變,甚至露出了一絲笑意。
“先生所言不錯,姜寧所學之算學,雖然和大唐所學也有一定的區別,但的確殊途同歸,考較無礙,先生只管考較便是。”
姜寧臉上自信無比,若是繼續考什么五經六藝,姜寧還真不一定能答上來,但你要考數學,姜寧這個經歷后世教育的現代人,怎么可能輸,當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既然你自己要找死,那就怪不了我了。
姜寧立在原地,面色自信無比,而朝堂的諸公包括孔穎達,黃博文在內都看著姜寧有些搞不懂他的想法,都已經瀕臨絕境了,姜寧竟然沒有絲毫慌亂,難道真有什么底牌不成?
孔穎達,黃博文心想,但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們不相信姜寧能在修習經學,加上那些取鹽,鹵肉這樣的奇門之法的同時還兼修算學,世間哪里有這般聰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