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殷商時期與周朝的關系

周人滅殷前,兩國在政治上早已發生關系,并非為不相聞問之兩民族。【謂殷周之先本無關系者,乃崔述豐鎬考信錄說。】

據傳說,周王季曾命為殷牧師,【后漢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其后文丁殺季歷。【呂覽首時,晉書束皙傳、劉知幾史通疑古、雜說兩篇。】西伯與九侯、【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國焉。”詩:“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九”、“鬼”同聲。禮記明堂位作“鬼侯”。鬼方正在西方也。】鄂侯【史記晉世家集解引世本:“叔虞居鄂。”即大夏。左隱六年:“翼嘉父逆晉侯隨,納諸鄂。”此在晉南。三公皆在殷西。】又為紂三公,而西伯見囚于羑里。【左傳襄二十一年、趙策、韓非子、尚書大傳、史記、褚先生補史記龜策列傳等書。】則殷周關系已夙有之。或武乙之暴雷震死于河、渭之間,殆如周昭王之南征而不復也。【據此殷之忌周已甚,而周之蓄志翦商亦已久矣。文王死未葬,武王奉文王木主以伐紂,蓋以乘紂之不備。及周從之得志,并其先世事皆諱之,若伐紂盡出吊民伐罪之公,并無一毫私存于其間。此猶滿清初以告天七大恨興師叛明,及入關后亦諱不復道也。】

而且殷、周之關系,已顯如后代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關系。

此證之周人自述。詩大雅:“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此見王季時與殷畿諸侯通婚姻也。尚書召誥【召公語。】稱“大國殷”,多士【周公語。】稱“天邑商”,大誥【成王語。】稱“小邦周”,顧命【康王語。】稱“大邦殷”。此皆周人已滅商之后之文告。可見以前殷、周國際上地位名分確有尊卑,決非敵體之國,為并世所共認,故周人亦不能自諱也。

更據周人所稱述,知當時之殷、周,乃略如以前之夏、商,夏、商、周三代之觀念,起源甚早。

召誥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相古先民有夏,今時既墜厥命。今相有殷,今時既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為茲二國命。”

在夏時已有所謂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國際關系,【此種政治上名分成立與維持,為考論中國古代史文化演進一極端重要之問題,不可忽視。】及至殷未周初,此等共主與侯國之政治演進至少已有七、八百年以上之歷史。而且殷在安陽,周在豐鎬,相去千里外,【若以安陽為中心,安陽至豐、鎬之距離為半徑,畫一圓周,約略可以想象殷王室政治勢力圈之大概。今殷墟發掘所得海濱居民之器物甚多,知殷人與東方海岸之關系,必甚密切。商亡有箕子避至朝鮮之傳說,或殷王室勢力本至及于朝鮮半島也。】政治上能有此名分上之維系與分別,只據此點,即可推想當時一般文化之程度。【實則此層與上論史記列載夏、殷帝王名字世次一節,只是一事之兩面。自禹、啟以來,中國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傳世相承千年之久,雖王朝有夏、商之別,政治演進,則仍是一脈相沿。治古史者每忽略此點,好將中國文化壓低,好將中國古代猛進,不知其所從來之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阳山县| 腾冲县| 漠河县| 齐齐哈尔市| 南丰县| 婺源县| 洛浦县| 金平| 会东县| 临朐县| 北京市| 定边县| 锡林郭勒盟| 碌曲县| 海口市| 武邑县| 富平县| 浙江省| 宜君县| 承德市| 西平县| 阜新| 德安县| 福海县| 新乐市| 石狮市| 阿图什市| 福安市| 永宁县| 凌源市| 平南县| 吉木萨尔县| 武乡县| 张北县| 满洲里市| 德化县| 浙江省| 建宁县| 大庆市|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