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第一節 了解孩子的天性

現在的孩子們從上幼兒園起,就被沉重的書包壓彎了脊梁,他們沒有童年,沒有歡樂,有的只是無休無止的作業和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這樣的孩子正常嗎?我們了解孩子的天性嗎?有幾個父母想過這個問題,又有幾個父母想過要改變這種狀況呢?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玩。專家學者認為,世上只有兩種兒童不愛玩,一種是天生弱智;另一種是處于患病的孩子。正常的孩子都愛玩。對于孩子們來說,玩是最快樂的事,是自發的,玩起來渾身是勁,不會覺得累;而學習往往是大人強迫的,枯燥無味。

父母多數都有這樣的情形,看到孩子專心致志地學習很高興,對孩子玩很不滿意。幼兒時期孩子愛玩,父母還挺高興。小學時期愛玩父母還能容忍,但到中學你就忍無可忍了,可能會把正常的玩也稱之為貪玩了。

在許多父母看來,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會影響學業,而學業又是和學習成績聯系在一起的。于是,這些孩子就被父母們定義為“淘孩子”,甚至是“壞孩子”。

逐漸的,這些愛玩的孩子就成為了壞孩子的代名詞之一。而判定他們是壞孩子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在玩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可能會影響學習。

這樣看來,父母并沒有認清孩子玩耍的真諦和重要性。父母們可以想想,你們的童年是如何度過的,是在不同的游戲中,和泥土、玩具、小伙伴一同度過的。

但反觀現在的孩子呢?他們天天忙碌于各種學習當中,往返于不同的補習班,在各種才藝班中默默地努力。父母們看到這些,是不是也汗顏了,原來自己為孩子加了這么重的負擔,完全剝奪了孩子游戲的時間和權利。現在的孩子快樂嗎?很明顯是不快樂的。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想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但是現在父母的所作所為剝奪了孩子的快樂,那么,教育的意義又從何談起呢?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正確認識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地位。

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明確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應尊重兒童參加活動的權利,并應鼓勵提供從事文化、藝術、娛樂和休閑活動的適當和均等的機會。強調游戲是兒童的權利。

《兒童權利公約》還指出:父母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兒童的最大權益得到保障,而兒童的最大權益中最主要的就是游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兒童的生命。玩,是從嬰兒到老人都喜歡的活動,這是人的天性,難道父母們不愛玩嗎?著名的迪士尼公司就是一家制造“玩”的公司。

你們也是孩子,只是年齡大點而已。只要孩子不因為玩而荒廢了學業。其實玩對人類是很重要的,甚至玩在某種意義上是有潛在的作用,當時看不出,但只要在腦子里留下印跡,未來的某一時刻都會派上用場。

其實,孩子應該有孩子的天地,游戲更是激發孩子潛能的極佳手段。孩子會將木棍當馬騎,將紙飛機當火箭,正是這些在成年人看來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為,構成了孩子創造力的源泉和動力,成為日后天才的基石。

天才是什么?許多名人都用自己的切身體會,給天才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大科學家愛迪生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由此可知,天才對每個孩子來說,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天賦和不可估量的潛力,就看父母怎么挖掘了。

19世紀學前教育之父福祿培爾提出對幼兒進行游戲教育的主張。在他創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里,實施以游戲為基礎的教育取得好效果。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心理學家在對幼兒發展規律的研究中,對游戲教育有一致看法。

他們指出:幼兒期蘊藏著豐富的發展潛力,這些潛力可在游戲中挖掘。因此,為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實施教育的正確途徑與方法是組織好游戲活動。可見,游戲教育是對孩子進行的科學的育兒教育。

受“業精于勤,荒于嬉”的說法的誤導,父母反對孩子玩游戲,控制和禁止孩子的玩。他們不了解,在世界范圍內,無數教育學、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孩子應當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

其實,正常的游戲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樣會影響孩子學習,相反,游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情商發展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引導得當,孩子可以玩出天才。玩和學習并不是相沖突的,對孩子來說,玩是一種最佳的學習方式。

牛頓小時候常做“蠢事”。他曾把燈籠系在風箏上做實驗。愛迪生小的時候也坐在雞蛋上企圖孵出小雞來。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小時候對月亮好奇,好幾次天真地爬到樹上“摸月亮”,有一次差點摔下來。

游戲的過程就是孩子的學習過程。你看過孩子玩玩具嗎?他們在充滿新奇、幻想和奧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腦袋不停地問,并努力去擺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

不倒翁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會轉?火車怎么會叫、會冒煙?這些問題不僅激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思維力,同時也成了孩子認識世界的工具,啟迪他們智慧的教科書。

美國語言學家斯特金娜夫人,她常和女兒維尼玩語言游戲、表演游戲。維尼3歲就會寫詩,4歲寫劇本,5歲出詩集。由于游戲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具有豐富刺激的、能鼓勵幼兒自己學習的良好環境,使他們獲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獲得對學習的持久熱情,從而終身受益。

而一些父母力圖讓孩子提早學習,其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游戲是促進孩子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應充分發揮它的教育作用。

玩有利于培養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上有許多的名人就是從玩中成名的。愛迪生上小學時,老師過于嚴格,死板的教學使他對學習喪失了興趣。后來,他母親南希帶著他去小河邊,一邊欣賞春天景色,一邊教他學習;又帶他爬上瞭望臺,一邊乘涼,一邊講解羅馬帝國興衰的歷史知識。

這種學、玩結合的教學方式使愛迪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訓練了他的思維能力,對他后來成為一名偉大的發明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國外有一種教兒童學習外語的啟發教學法,又叫洛扎洛夫教學法。教學過程是讓兒童在聽音樂、做游戲中完成的,效率比一般教學提高5倍以上。由此看來,玩不是父母認為的那種單純的貪玩,而是開發孩子能力的一種方法。

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

因為孩子在游戲中玩弄著各種玩具,運用著各類游戲材料的同時,不僅辨別了它們的顏色、形狀,比較著它們的輕重、大小,也認識了不同材料的性質、用途。他們在游戲中要假裝是什么人,就要知道他該干些什么,該怎樣行動,該說些什么話,就要有目的地去觀察、回憶、想象,去運用他們已有的有關周圍生活的知識。

游戲前要想玩什么,怎樣玩;游戲中要想辦法發展游戲的內容,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困難,協調同伴間的關系,思維和語言都在積極活動之中。所以游戲還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給孩子一個玩的機會,就等于給孩子一個認識世界的途徑。

游戲還可以滿足孩子社會性交往的需要

小孩子更喜歡與大人和小伙伴一起玩,所以游戲的過程是小孩子最早的社會性活動。在2歲以前孩子一般與大人交往,2歲以后逐漸對小伙伴發生興趣,大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

伙伴交往在以后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在游戲當中,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制訂計劃,孩子就不會有挫敗感,每一次玩,他都可以體驗到自己的成功,有一種自我肯定的需要,有一種成就感。給孩子一個玩的途徑,你就是間接的幫助孩子與人交往。

有些父母認識到了玩的重要性,但卻不知道怎樣玩才是最好的,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做呢?不少父母給孩子買玩具從不計較數量和價格,但不關心孩子的玩。他們認為孩子玩就玩吧,只要不闖禍就行。

其實他們不知道游戲有好與壞之別,不是任何游戲都具有教育價值的。如孩子玩“死人”的游戲,反映迷信的內容,就是不好的游戲。玩好游戲時,如缺乏正確指導,同樣也會給孩子以不良影響。

如運動量過大的游戲會損害健康,不掌握玩具操作技能的游戲會危及生命。在游戲中常處于被支配地位的孩子會形成膽小、軟弱的性格,而那些霸道孩子在游戲中如得不到指正,將會形成自私、驕橫的性格。游戲中的教育因素,需父母去引發才能達到游戲教育的目的。在孩子玩耍中,父母應注意:

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玩耍方式,允許他充分地研究和探索玩具,即使方法不對也不要去干涉,除非他要求,才去幫助他。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死板的規定會阻礙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作為父母,要善于引導孩子玩,要主動的、有意識的,帶領孩子做游戲和玩耍,支持孩子玩的天性。在同孩子玩的過程中,給予支持和限制,玩就要玩好,學就要學好。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主動的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當然,玩中學不能理解用玩來替代學習,只是說明適度的玩,對激發孩子的潛能是有好處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父母要幫助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玩。如果可能的話,每天都要花一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玩一會兒。

玩耍使孩子逐漸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在玩耍中培養兒童與其他人積極相處的能力,在玩耍中學會以適當的方式關注別人。玩耍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為今后進學校學習打下基礎;玩耍能促進大腦左半球和右半球的發育;玩耍中可以發展孩子的好奇心,鍛煉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性。

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因此,父母要懂得玩的重要性和功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對游戲的需要,在游戲中的表現,創造玩的環境,善于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使孩子玩得快樂、專注、盡興,讓孩子在玩中得到教育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宜城市| 北票市| 腾冲县| 涪陵区| 凤凰县| 城固县| 遂宁市| 钟祥市| 临沧市| 吉隆县| 清流县| 永兴县| 盖州市| 长岛县| 和田市| 锦州市| 郴州市| 丘北县| 台北县| 太原市| 太仓市| 海盐县| 韶山市| 宣恩县| 镶黄旗| 无为县| 阜阳市| 建湖县| 乌拉特后旗| 常熟市| 巴彦淖尔市| 荥阳市| 海盐县| 庆城县| 保定市| 仁怀市| 合山市| 左贡县| 筠连县|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