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海怪現身
1861年11月30日,一個巨大的海怪在加那利群島水域出現,當時在該水域航行的法國炮艦“阿萊克頓號”的船員們目睹了這一事件。他們還嘗試捕獲它,但卻失敗了。
他們用套索套住怪物的身體,但是套索一直滑至尾鰭才停住。正當船員們竭力把海怪拉進船艙的時候,海怪掙脫了套索,除了一小部分尾巴以外整個身體又滑落回水中。可是在當時,沒有人相信。直至幾年以后官方才承認目擊者當時看見的確實是一個奇怪卻真實的動物。人們認為船員們看見的是一只巨型魷魚,從尾尖至觸角頭大約有7.2米長。已知的魷魚中有比它更大的,但是其巨大的體積讓人懷疑。
巨型魷魚樣子
有關于這種動物的早期描述來自18世紀,埃里克·旁托皮丹主教曾在他的一部主要的動物學書籍《挪威自然歷史》中提到過北海巨妖。雖然旁托皮丹有些夸張,但是他對那只巨大的魷魚描述得還是相當仔細。
早期的有關巨型魷魚的描述大都被當作幻想或民間傳說。所以當有關1673年在愛爾蘭的丁格爾灣發生的擱淺和屠殺巨型魷魚的記載資料公開后,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注意。那份報告描述說那個怪物“有兩個腦袋,10只犄角,犄角上有大約800多個紐扣狀物,每一個紐扣狀物里都有一排牙齒,它有5.7米長,身體比一匹馬還大,有兩只很大的眼睛”。
揭開神秘面紗
19世紀的丹麥動物學家約翰·杰皮特斯·斯丁斯特拉普是第一位對北海巨妖進行全面研究的科學家。他發現早在1639年就有看似巨型魷魚擱淺的記錄,并且搜集了有關標本。
可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直至19世紀70年代,在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拉多海岸連續發生一系列動物擱淺事件后,才引起一些思想開放的科學家,包括《美國自然科學家》的編輯帕卡德進行調查。
1873年10月,一名叫西奧菲利·皮科特的漁民和他的兒子在紐芬蘭省圣約翰附近的大鐘島水域碰到一條巨型魷魚,并砍下它的一只觸手。
皮科特告訴加拿大地質學委員會的調查員亞歷山大·默里,還有約3米長的觸手殘留在魷魚身上,他們所捕獲到的觸手長約7.5米。皮科特聲稱那只魷魚十分巨大,大約18米長,1.5米至3米寬。從那兒之后,巨型魷魚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巨型魷魚的捕食
巨型魷魚的兩只捕食性長觸手上末端膨大,上面有強大吸盤,而吸盤環上長有利齒,其他8條觸手上也有長利齒的吸盤,這使得獵物一旦被抓住就難以逃脫,而尖而有力的喙狀嘴以可怕的效率解決獵物。但它們巨大的身軀無法讓其變成無敵的動物。相反,它們是抹香鯨最喜愛的食品,在死亡的抹香鯨胃里常能見到難以消化的巨魷的喙,而且許多抹香鯨的身體上都有巨魷吸盤上利齒留下的圓圈狀傷痕。
巨型魷魚的交配
就像許多其他種類的魷魚一樣,雄性巨魷也不具備真正的陰莖。這些動物的10只腕中,有一至兩只兼性交器官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莖化腕,或者也被稱為是交接腕。一般雄性魷魚交配時,會把莖化腕伸到雌性魷魚的外套腔里,將小小的精莢直接送到雌性體內卵細胞的周圍。而巨型魷魚交配時使用的顯然是另一種不太溫柔的方法。一只大約15米長的雌性巨魷落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漁民的網中,它身上有兩處小皮傷。科研人員在皮下發現了小小的精莢。看來,是一只雄性巨魷硬是把這兩個盛滿精子的精莢,注射到了這只雌性巨魷的皮下。其他種類的魷魚,往往在特殊的儲藏地,比如說在外套腔里,或者是生殖器官周圍,儲藏幾個月的精子,而巨型魷魚卻喜歡有目的地直接儲藏在皮下。有了這一發現之后,學者們猜測,這些深海巨物的雄性,或許是使用它們的頜骨,或者是帶有鋸齒的吸盤,先在雌性的皮膚上,劃出小小的傷口,然后再把精莢存放進去。
在塔斯馬尼亞落網的這只雌性巨魷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專家們猜測,巨型魷魚的這種皮下交配法,是用來保障后代繁殖的。也許,在那沒有一絲光線的海底深處,交配對象之間打照面的機會并不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雌性巨魷還沒有發育成熟,一旦偶遇佳機,還是先交配再說。在身上收留一些精子,直到有一天,有成熟的卵子時,再讓它們受精。
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很有用處的。只不過,那些精子后來究竟是怎樣從皮下儲藏室進入到雌性的生殖系統并與卵子結合的,科學家們還是不得而知。也就是說,巨型魷魚對于人類依然還有一團沒有解開的謎。
大王酸漿魷的發現
20世紀初,一種可以與巨型魷魚同日而語的新生物——大王酸漿魷被曝光。科學家推斷它們為群居捕食性動物,是典型的深海、寒海巨魷,它不僅比大王烏賊還要大,同時也是更活躍的掠食者。
大王酸漿魷擁有漂亮的巨大圓鰭和世界上最大的眼睛,足有足球大,但它們的大腦卻很小,只有30克,為人類的1/70,其呈圓環形,中間有食道穿過,但當它們吞噬較大的東西時,會對大腦造成損傷。它擁有烏賊中最大的“鳥喙”,咬碎骨頭完全沒問題。
大王酸漿魷的耳朵里有很小的耳石,用于分辨方向,上面有圓圈,類似年輪,一圈代表一天。大王酸漿魷生長得快,死得也快,它們的壽命只有450天左右。大王酸漿魷的血液呈藍色,肛門從腮部下面傳過,有8條腕足,兩條觸手,長的為觸手,短的就是腕足,腕足上長有可360度旋轉的倒鉤,類似于老虎的利爪,最長可達0.08米,可以輕易地在鯨脂中劃出0.05米深的傷口。
雄性比雌性更罕見,雄性進化出精腕,向雌性體內注射精液,其卵子直徑約為0.001米。發現的大多為雌性,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圍繞南極大陸海域,偶爾向北方分布到南非外海。
捕獲的大王酸漿魷
2007年,新西蘭船員在南極羅斯海捕獲到的雌性未成年大王酸漿魷。這次大王酸漿魷活體的捕獲確是非常罕有的,以前人們通常只在抹香鯨或大型鯊魚腸胃中發現它們殘體,完整的個體樣本只有幾次。但是因為是未成年的巨魷,所以科學家只能憑這些樣本估計成年大王酸漿魷約長達14米,但真正成年的巨魷至今還沒有被發現。
與大王烏賊的區別
大王酸漿魷與大王烏賊的主要差異在觸手的勾爪上,大王烏賊的觸手沒有勾爪,而是周邊附有硬質鋸齒的吸盤。大王酸漿魷的胴體具有巨大的游泳鰭,但在胴體與觸手的長度比例上則不如大王烏賊。同樣長度的大王酸漿魷與大王烏賊相比,大王烏賊的觸手長度會超過大王酸漿魷,兩者的共同點是體色都是紅褐色。
拓展閱讀
加那利群島,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上,非洲大陸西北岸外火山群島。東距非洲西海岸約130千米,東北距西班牙約1100千米。島群呈弧形分布,長約480千米。由特內里費、大加那利、拉帕爾瑪、戈梅拉等島嶼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