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中所觀察到的連續進行性鈣的喪失和骨骼變化,是最出人意料的生物醫學發現。長期航天對骨骼及礦鹽代謝的變化被認為是對人體的最嚴重的危害。因此,引起人們極大的注意,進行了模擬和實際航行中各種研究,并收集了有關骨骼變化的大量資料。
早期研究骨骼礦鹽變化是使用X光密度計測定法,證明了在相對短的航天期間宇航員喪失了大量的礦鹽。曾參加“雙子星座”4、5號,“阿波羅”7、8號飛行的12名宇航員,飛行后跟骨與飛行前基線比較,礦鹽喪失為3.2%。在這些早期的航天后,也觀察到尺骨與橈骨均有大量礦鹽喪失。
在飛行的開始10天內,從飛行前的鈣從平衡逐漸減弱,使整個機體開始出現鈣的喪失。開始時喪失率是緩慢的,飛行到84天每天排出量增加到約300毫克,“天空實驗4號”3名乘員,鈣從體內總儲量中喪失,平均達25克,根據飛行第一個30天鈣喪失的趨勢計算出一年的鈣喪失可能達到300克,占體內儲量的25%。
長期失重會引起人體的骨鈣質代謝紊亂。人體失重后,作用于腿骨、脊椎骨等承重骨的壓力驟減,同時,肌肉運動減少,對骨骼的刺激也相應減弱,骨骼血液供應相應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成骨細胞功能減弱,而破骨細胞功能增強,使得骨質大量脫鈣并經腎臟排出體外。
骨鈣的丟失會造成兩個后果:骨質疏松和增大發生腎結石的可能。失重所導致的骨丟失隨飛行時間的延長而持續進行,而且這種骨質疏松一旦形成,回到地面重力環境下也難以逆轉。
拓展閱讀
前蘇聯宇航員在“和平號”空間站上曾試驗多種對抗措施,如每天2小時的跑臺運動,穿企鵝服給以人工加載及服用特殊藥物等,但未能完全解決問題。目前這仍然是航天醫學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