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是唐代宮廷樂舞,屬商調曲。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為器樂演奏,不舞不歌;中序開始有節拍,且歌且舞;曲破為全曲高潮,繁音急節,聲調鏗錚,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與之相配的《霓裳羽衣舞》,舞者上身飾有多彩的羽毛,下身拖著有閃光花紋的白裙,舞姿輕盈優雅,宛若云中仙子。總之,其樂、舞和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關于這首舞曲的創作過程,有一個美妙的神話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隨一個叫羅公遠的道士游月宮。在月宮中,玄宗見到數百個素練霓衣的仙女伴著仙樂舞于廣庭。通曉音律的唐玄宗回到人間后,憑著記憶寫出了《霓裳》的前半部,后半則記不起來了。正在一籌莫展的唐玄宗,忽聞西涼節度使楊敬述來朝,并獻《婆羅門曲》一首,其曲調與月宮所聞十分相符,玄宗大喜,遂以自己記寫的仙樂為散序,以《婆羅門曲》為散序之后的樂章,并起名為《霓裳羽衣曲》。
這顯然是小說家的杜撰。
樂府詩《婆羅門》詩序說:“商調曲,開元中,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天寶十三年改為《霓裳羽衣》。”“商調曲”即指《霓裳曲》。“開元中”即開元年間,“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即公元713~741年。“天寶”亦為唐玄宗年號,即公元742~756年。
《楊太真外傳》中說:“《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所依也。”
還有人認為,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回宮后,只作了《霓裳》的前半部及至后來吸收了楊敬述所獻的《婆羅門曲》后,才得以續成全曲。
《霓裳羽衣曲》本身即是描寫仙境的,它的創作過程又是撲朔迷離,使作品更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