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戲劇中,按扮演人物的類型,將演員劃分為“生”、“旦”、“凈”、“末”、“丑”等不同的角色行當。這些角色行當為什么用這幾個字命名?含義是什么?就此,明代一些愛好戲劇的文人展開過熱烈的討論。
戲劇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部分行當的命名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如:“當場之妓曰‘狚’。狚,猿之雌也……俗呼旦,非也。”意即:在場歌舞的女子叫“狚”。狚,是猿的雌性……俗稱旦,這是不對的。
明周祈在《劇說》中認為,不僅“旦”為“狚”,其他行當也都是動物名。如:“生,狌也,猩猩也。”“凈,猙也,似豹,一角五尾,又云似狐有翼。”“丑,狃也,犬性驕,”“謂俳優之人如四獸也。”
然而,對戲曲頗有研究的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生即男子之稱,史有董生、魯生。”“宋伎上場,皆以樂器置籃中,擔之以出,號曰花旦,今陜西猶然,后省文為旦。”“丑,以墨涂面,其形甚丑,今省文作丑。”“凈,此字不可解。余意即古‘參軍’二字合而訛之耳。”“末,優中少者為之,故其居末……家奴多用末扮,亦古參軍、蒼鶻之意。”這段話的大意是:生就是男子的稱謂,戲劇史上有董生、魯生。宋代歌舞的女子上場,均把樂器之類的東西放置在籃子里,挑著它而出場,稱作花旦,現在陜西還是這樣,后來省略一個花字,簡稱為旦。丑,用墨搽臉,其形狀十分丑陋,現在簡稱丑。凈字無法解釋。我認為是古“參軍”二字的合音,后錯寫為凈字。末,優伶中不重要的角色充當,因而居于末位……
徐渭的觀點多為后世研究者贊同,當然持異議者也大有人在,不知角色行當之謎何時能夠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