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①,動皆之死地②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③也。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④焉。
【注釋】
①民生生:百姓活生生的命。生生,活生生的命。
②動皆之死地:動輒流血受傷而犧牲。動,動輒。死地,要命的地方。
③以其生生:因為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生生,活生生的人。
④以其無死地:因為他們(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沒有要命的地方。
【譯文】
人來到了世上就是生,入于墳墓就是死。屬于長壽這一類的人,占十分之三;屬于短命的這一類人,占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這后一種情況)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奉養得太過分了。曾經聽人談起,善于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在軍隊中打仗不會受到殺傷;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范圍。
【評析】
對于此章中“以其無死地”一句,莊子是這樣解釋的:“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這句話對老子的“以其無死地”是一個很好的注腳,只要人能夠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會走向死亡的領域。所以任繼愈先生說:“老子看來,這個世界到處埋伏著危險,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他主張處處小心,不要進入危險范圍,只有無所作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生逢亂世,他看到人生危機四伏,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來營養自己,而是清靜無為、恪守“道”的原則,他不妄為,不傷害別人。別人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對人們進行勸說,希望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欲,清靜質樸、純任自然。
【解讀】
萬物運作都有運行軌道,萬物之靈的生命體運作自然也有運行軌道。軌道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無窮無盡,但其走的卻是現實常規。生命以生命運行軌道進行運作就是命運,命運是活的不是死的。命運常會給人似有似無的感覺。萬物之靈高于萬物之其它在于命由己握,而萬物之其它則是聽天由命。生命者命存于世時,不是造惡業就是造善業。當惡業達到一定程度時,生命運行軌道就會發生事故,所以生命者自然就有災禍了,當業報來時,是根本擋不住的,是在劫難逃。除非造大善業把惡業壓下去,使其災禍未發生就提前扼制了。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與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很多人為了富貴奢華,常是刻意地追求,但追了半天卻什么也沒追到。有了富貴確實人就高貴,但是富貴是否能保持長久?君子也愛富貴,但不是為了貪圖享受。是為了自尊,是為了他人尊敬。君子富貴,幫助其他人也富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得道眾生就都有福了。因為心胸寬廣,包容天下,所以遇福所受,遇禍所避。
【故事】
子罕大德高義不貪財
子罕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大義在胸的典范。
子罕,名叫樂喜,子罕是他的字,春秋時期宋國人。曾經擔任司城,主管建筑工程,位列六卿。
子罕雖身為京城中的官員,卻從不恃權營私,貪戀錢財。不管是親朋好友,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凡別人送來禮物,他都一概拒收。
有一天,子罕正在府中處理政務,忽然差役進來稟報說,門外有個人求見。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務,示意有請。
不一會兒,差役把那人請了進來。只見那人身著峨冠博帶,衣冠楚楚。進得門后,一邊向子罕施禮作揖,一邊口若懸河地說開了:“久聞大人英名,如雷貫耳,怎奈宋齊兩國路途遙遙,無緣相見,今日得見大人尊容,實屬三生有幸。”
子罕十分謙和地回答說:“客人來訪,理當會見,請不必多禮。”
接著,子罕想詢問來人的情況和來意。然而那人卻只管一面欣賞廳里的擺設,一面不斷地奉承子罕。見此情形,子罕雖耐著性子,渾身卻像針扎一樣難受。出于禮貌,子罕不便發火,只好敷衍著和他胡亂談了一會話。
坐了好半天,也不見那人說明來意。子罕因身有公事,心里很著急,只得委婉地說:“足下一路風塵仆仆,鞍馬勞頓,是否先到客舍休息休息?”
那人說:“大人既是公務在身,小人不敢打擾,今日至此,只有一事相商。”說著,抬眼望了望子罕的左右。
子罕會意,轉身向身邊的差役們揮了揮手,讓他們退下。
那人見廳內別無他人,走到子罕跟前,低聲地說:“小人仰慕大人已久,今日得以相見,我這里有一塊剛得到的寶玉,要是雕琢好了,它是無價之寶啊!現在我奉獻給你,請大人笑納。”說著,從袖中把那塊玉取了出來,雙手遞給了子罕。
子罕接過那玉細看,確實是一塊綠色寶玉。他放在手上翻來覆去看了幾遍,然后,把那玉又遞還給了那人。
那人一看,急了,他以為子罕懷疑那玉不是真寶,忙說:“小人已請玉匠鑒定過了,的確是塊價值連城的寶玉啊!你看這紋理多么華美,這色澤多么斑斕,這形態多么優雅!”
子罕見那人如此百般殷切,笑著解釋說:“我并非懷疑它不是寶,我不收是因為它是你的寶,而不是我的寶。對你來說它是無價之寶,而它對我來說就不是寶。你把碧玉作為寶,我把不貪作為寶。如果我收了你的寶,豈不是你也丟了寶,我也丟了寶。我看還是我們各自守住自己的寶好啊!”
聽了子罕的這一番話,那人只得收起那塊玉,灰溜溜地走了。
宋國一些年高德劭的人知道了這件事,他們評論道:“子罕并非沒有寶物,只是他所珍視的與常人不同罷了。如果我們用一百兩黃金和美食去給小孩子,小孩子必定會選擇美食;如果以和氏璧與100兩黃金給鄉下人,鄉下人必定會選擇100兩黃金;但如果用和氏璧與道德至言讓圣賢的人挑選,那么,圣賢之人就又會選擇后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選擇越精明;智慧越是低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子罕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會領悟道德這個無價之寶!”
子罕不僅拒收厚禮,體現出高尚的品德,還拿出自己的錢財救濟百姓,表明他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公元前544年,鄭國發生饑荒,而當年的麥子還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擔任上卿的罕氏家族中的子皮根據父親子展的遺命,給百姓分發糧食,每戶都有,鄭國人沒有挨餓。子皮也得到了鄭國百姓的極大擁護。
子罕聽說這一情況后,說:“多做善事,這是百姓所希望的。”
宋國也在這一年發生了饑荒,子罕便請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們也都把糧食借出來。子罕把自己家族的糧食借給別人,但他不讓寫借據,意思是不要別人歸還了。不僅如此,他還以那些缺乏糧食的大夫的名義,借出了這些糧食。
由于子罕的義舉,一方面,宋國雖然鬧災荒,老百姓卻都沒有挨餓;另一方面,百姓們認為官員們個個體恤民艱,獻糧救災,因而使得朝廷形象煥然一新。
子罕仗義疏財的做法傳遍了諸侯。晉國著名賢臣、政治家叔向聽說這些情況后,感慨地說:“鄭國的罕氏家族、宋國的樂氏家族,肯定都會長盛不衰,他們應該都能夠執掌國家的政權,這是因為民心都已歸向他們了。”
叔向還認為,子罕以其他大夫名義獻糧的這一義舉,不只是考慮樹立自己的德望名聲,在這一點上,子罕顯得比罕氏家族中的子皮更勝一籌!
其實,一個人不能改變世界,但卻能改變自己,而改變了自己,就促成改變世界。子罕助人義舉,被人們廣泛贊譽,使人們感受到了大德高義的魅力。
子罕不貪錢財、慷慨助人的義舉,充分反映了他的義利思想,代表了他的人格高度。是古代社會的道德楷模。
范蠡經商義中取利
春秋戰國時期的義利話題,在商業領域具有普遍意義,或者可以說更具有實際效應。在這方面,范蠡的經商活動,當屬正確把握義利關系的典范。
范蠡,春秋末楚國宛邑三戶人。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商業理論家。他經商注重義中取利,曾三散家財,是我國儒商的鼻祖。
義利觀是商業活動的價值論,是商業活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經商賺錢“見利思義”則成功,“見利忘義”則失敗。在這一方面,范蠡可以堪稱是“商人的楷模”。
范蠡致富不忘百姓,慷慨散財濟民,傳授致富經驗,表現了一代儒商兼濟天下的高尚情懷。
范蠡幫助勾踐興越滅吳,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變官服為一襲白衣,化名姓為鴟夷子皮,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隨后來到齊國。在齊國,范蠡父子治產,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并經商,時間不長,就創造了巨大財富,致產數十萬。
齊王聞聽了范蠡的賢名,將范蠡請進了國都,拜其為相國。范蠡居官3年,認為自己“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終覺“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范蠡再次急流勇退,歸還相印,將所有財產分于知友鄉黨,悄悄地離開了齊國。一身布衣的范蠡遷徙定居在陶邑。
范蠡到了陶邑后,自稱“陶朱公”,按照好友計然的經商之策,父子治產,種田地、養牲畜、做生意,辛勤勞作,沒有幾年,果然又“資累巨萬”,富甲天下,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人們說起富有的人,沒有不說“陶朱公”的。
范蠡居陶經商19年,在此期間,他富而行德,3次致富,又3次散財,將財富分散給當地的朋友和百姓。被時人譽為“富好行其德者”。
范蠡靠自己的經商實踐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但他思想開放,絕不保守,想方設法把致富經驗傳授于人。他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幫助百姓發家致富,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生財之道。
魯國有個人叫猗頓,“耕則常饑,桑則常寒”,靠販鹽為生。他聽說“陶朱公”致富有術,便來求教致富的方法。
范蠡教他說:“你要想致富,我建議你發展畜牧業,漸漸繁衍壯大,日久即可致富。”猗頓按照范蠡的指點大畜牛羊,后成富翁,與范蠡并稱“陶朱猗頓”,馳名天下。
范蠡在陶邑時,發現這里低洼多水,便教百姓鑿池養魚。他告訴百姓,“致富之法五,養魚第一”。定陶縣城內現仍存有一大池塘,傳說是范蠡當年教民養魚的地方。
后來,范蠡在總結民間養魚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養魚實踐,寫出《養魚經》一書,對傳播養魚技術、幫助百姓致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經商致富靠的是無損于民的商業道德,不搞損人利己的經營技巧。范蠡秉持這一經商大“義”,童叟無欺,公平交易。范蠡在陶邑經商時,當時市場上很多貨物的交易都是估計分量,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于是,他便設想制造一種能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用桔槔從井中吸水時受到啟發,急忙回家模仿桔槔做起實驗來。他用一根細直的木桿,一頭拴上吊盤,用以盛裝貨物,一頭系一斧頭作為砣,再用木樁把木桿支撐起來。
范蠡在實驗中發現,吊盤的貨物越多,斧頭就要移得離支點越遠,才能保持木桿平衡。他把貨物的多少與斧頭移動的距離一一做了記錄,而且在木桿上刻出標記。
為使用方便,范蠡把一只斧頭的重量定為一個“斤”的單位。但是,比斧頭輕的東西怎樣秤量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很長時間,仍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一天夜里,范蠡夜觀天象,天空星宿的排列又給他帶來靈感。于是,他便將秤桿上一斤的距離平分為13份,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13顆星代表一斤。為表現它的公平,他就給它起名叫“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這種計量貨物重量的工具。
范蠡剛開始發明的這種秤必須把木樁固定在地上使用,對于坐商還可以,而對于行賈使用起來就很不方便。于是他又對秤進行了一番改造,在秤桿支點上鉆個小孔,小孔穿上麻繩,用手來提。這樣一來,秤的使用和攜帶就方便多了。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會缺斤少兩,克扣百姓。他又決定把秤再做改進,警告奸商用秤要公平心正。
范蠡改秤桿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16兩為一斤。
范蠡告誡商人,經商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他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后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這樣一來,即使是唯利是圖的奸商,賣東西時也不敢缺斤短兩了。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一直沿襲了2000多年,直至今天。
在經商過程中,范蠡將“義”與“利”兩者的關系看得很透,能夠因時、因地、因人、因勢制宜,做到了義中取利,利人利己。
范蠡之所以選擇在陶邑定居經商,其實就像他當初選擇越國成就霸業一樣,在這里又一次顯現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戰略眼光。他認為陶邑是“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的業商中心,是可以致富的好地方。
在當時,由于工商業的空前發展,商品交易十分活躍。陶邑處于中原腹地,再加上水陸兼備、四通八達的交通條件,自然成為全國各地商品交換的必經之地。
在陸路交通方面,陶邑為午道之所在。所謂“午道”,就是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是經商活動的黃金地段。
當時促進陶邑繁榮的交通道路,不僅有陸上的,更有水上的。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開鑿了溝通濟水與泗水的運河,即菏水。菏水的開鑿使當時的江、淮、河、濟得以互相聯系起來,使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道交通聯結成網。而陶邑處于菏水和濟水會合的地方,也就正處在這個水道交通網的樞紐。
陶邑便利的交通,促進了商品交易,當時北方的畜產品,南方的羽毛、象牙、顏料,西方的皮革、毛織物、牦牛尾,東方的絲織品、魚、鹽等,都可以在這里買到,陶邑很快發展成為“天下之中”的經濟都會。當時成為一方經濟中心的經濟都會有很多,唯獨陶邑被稱“天下之中”,可見陶邑的繁榮程度。
所謂“天下之中”,不僅是區域經濟中心,更是包括當時諸侯各國在內的經濟中心,即全國性的經濟都會。
可以說,是陶邑的繁榮成就了范蠡的事業,而范蠡選擇陶邑經商也使“定陶”更加揚名。由此可以看出,范蠡定居陶邑的經商戰略和措施,最終結果是利國,利人,利己,獲得了多方共贏。
范蠡思想開放,知進退,識大體,看得透事物本質。他放得下高官厚祿,能伸能縮,能上能下,自強不息;他重義輕利,行善積德,屢散家財,周濟貧困,開創了道德經商的我國儒商傳統。無怪后來的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稱:
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白圭經商的義與利
商業經營理念中最主要的是如何處理好義與利相互間的關系。如果說是范蠡開創了古代道德經商的儒商傳統,那么,白圭則以天才般的理財思想,開辟了“智、勇、仁、強”的經營之道。
白圭,戰國時期商人。曾在魏國為相,施展治水才能,后來游歷了中山國和齊國后棄政從商。
白圭的出生地洛陽,洛陽人善為商賈,致力于商業和手工業。出生于此的白圭有極高的商業天分,很快成為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
白圭始終認為,個人的商業活動,應該和國家的經濟富強,百姓的安居樂業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以商富國,以商安民,為國理財。這是商業活動中的“義”之所在。因此,他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在經營上從不嫌棄小惠小利,更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
當時商人的隊伍非常龐大,有的公平買賣,正當經營;可是也有很多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市場,很多大商人還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于是,當時人們將商人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誠賈”、“廉商”、“良商”;另一類稱為“奸賈”、“貪賈”、“佞商”,而白圭正是戰國時期良商的典型代表。
當時的商人大都喜歡經營珠寶生意,經營珠玉可以獲利百倍。但白圭卻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是另辟蹊徑,開辟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
白圭獨具慧眼,通觀全局,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敏感地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提出“取下谷”的經營策略。下谷就是農產品等生活必需品。
白圭認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較低,但是消費彈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一樣可以獲取大利,而更為重要的是,經營“下谷”,利國利民。于是,他毅然選擇了農產品、農村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的大宗貿易為主要經營方向。
白圭有自己的一套獨到的經商術,他把自己的經營原則總結為八個字“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其具體的做法是:在收獲季節或豐年,農民大量出售谷物時,適時購進谷物,再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這時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
白圭所說的“與”,是予人實惠,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一些奸商坐待價格貶得更低再大量購進,而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等市場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又囤積居奇,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銷售,滿足人民的需求。
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利益。無怪乎白圭自詡為“仁術”。
白圭為常從大處著眼,將貨物流通與發展生產聯系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其發展。他認為,只有以足補缺,以豐收補歉收,使全國各地物資互相支援,才能輔民安民。
其具體做法是:
如果一個地方盛產蠶繭,就購進這些產品,而用谷物等其他當地缺少的東西去換;如果一個地方糧食豐產,就去購進他們的糧食,然后用絲、漆等類必需品去和他們交換。
這樣,就使全國貨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從中賺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
白圭選擇的“下谷”等生活必需品的經營,面對的是廣大平民百姓,因此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銷的經營原則,不提高商品的價格,而是通過加快商品流通、擴大銷售的方法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白圭還很注重扶植農民的生產,以保證和擴大自己的商品來源。白圭曾經向農民供應優良的谷物種子,既為自己獲取了利潤,又幫助農民增加了產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貨源。
農副產品的經營受農業收成的制約很大,因此,把握時機,尤其是掌握年景豐歉變化的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白圭善于把握天時,他根據古代的歲星紀年法和五行的思想,運用天文學、氣象學的知識,總結出一套農業收成豐歉的規律,并遵循這個規律進行交易,豐年糧價低廉收購糧食,到歉年糧價上漲時出售,從豐年和歉年的價格差中可以獲得成倍的利潤。
白圭的這套商情預測的理論,其實就是一種農業經濟的循環論,這表現出了白圭自身極高的知識水平和高遠的眼光。
白圭在當時還很擅長觀察天氣變化,注意提前儲備糧食物資來救災救荒,輔民安邦。在豐收之年就趁糧價低時大量買進,等災荒發生時就以低于市場的價格低價賣出,幫助人民度過災荒。這樣在輔民為民的同時,財富也成倍地增加。
白圭還有一個重要的經商思想:如果為了省錢而買谷物自己吃,就買差一些的谷物,如果是為了做種子來年豐收,那就請買上等的種子。他不但為對方著想,還計劃得合情合理,既要節儉,又要豐產,可謂將思想工作做到了家。
白圭創造性地繼承、應用了前人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商業理論和經營策略。他曾經極為自負地說,他治理生產,經營買賣,就像古代的伊尹、呂尚運用謀略治理國家,孫子、吳起用兵,商鞅行法一樣。白圭運籌帷幄、穩操勝券的經營,也證明了他是完全有資格如此自負的。
白圭是商業這個行業最早收授門徒的人,他通過嚴格的挑選,收了一些學生。白圭招生的標準是很高的,他認為一個優秀的商人,要具備以下條件:要通權變,能夠權衡利弊,把握時機,出奇制勝;要勇敢果斷,當機立斷;要有仁愛之心,能夠明白取予的道理,遵守“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原則;還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夠固守等待,不輕舉妄動。
雖然商人在古代“士、農、工、商”的行業劃分中位居最后一位,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直比較低,但是,白圭卻將“義”的儒家道德規范作為商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可見白圭所要求的商人是一個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的人,這和他義中取利的經營理念是相合的。
白圭正確對待義與利,形成了自己的經商思想體系,不但顯示了古人的智慧、仁義的道德,更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鑒。他的“人棄我取”和“知進知守”的理財思想對現代人理財也有指導意義。
馮諼大義之舉顯義德
春秋戰國時期,權貴多養門客,以壯大自己的實力,而門客受人之惠,大多心存感恩之義,希望回報。馮諼就是一個有大義之舉,彰顯義德的義氣漢子。
馮諼,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的一個門客。他為孟嘗君做了許多工作,既給孟嘗君贏得了“義”名,自己也成了一個人人稱頌的著名義士。
馮諼在窮困潦倒,無以維持生計時,曾經托人請求孟嘗君,表示愿意在他的門下寄居為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么愛好,他回答說沒有什么愛好,又問他有什么才能,回答說也沒有什么才能。孟嘗君聽后笑了笑,但還是接受了他。
旁邊的人因看到馮諼這樣,就供給他粗劣的飯菜。按照孟嘗君的待客慣例,門客按能力分為3等:上客吃飯有魚,外出乘車;中客吃飯有魚,外出無車;下客飯菜粗劣,外出自便。
馮諼為了試探孟嘗君的胸懷和眼光,曾經三番五次地向孟嘗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馮諼做門客不久,有一天,他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唱道:“寶劍啊,我們還是回家去吧,吃飯的時候沒有魚啊!”顯然是要求改善待遇。
左右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魚吃吧!”
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道:“寶劍啊,我們還是回家去吧,出門的時候沒有車啊!”
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又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車坐吧!”
馮諼于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十分高興地說:“孟嘗君待我如客。”
此后不久,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道:“寶劍啊,我們還是回家去吧,沒有地方可以安家!”
此時,左右都開始厭惡馮諼,認為他貪得無厭。孟嘗君聽說此事后發現,原來是馮諼有個老母親。于是,就給馮諼的母親以食用。這一次,馮諼深受感動,他從此不再考驗孟嘗君,決定一心一意地為孟嘗君效力。
孟嘗君是齊國的相國,在薛地被封萬戶食邑。由于他門下養有3000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夠供應食客,因此曾經放債給封地百姓,一則以此濟民,二則自己也增加些進項。但放債一年多了,還沒收回息錢,眼下資金周轉不開,就打算派人到薛地收回一些,以補不足。
孟嘗君準備在門客中挑選一位能為他收賬的人,馮諼主動報了名。孟嘗君爽快地答應了。馮諼整理行裝,備好車輛,裝置著借據,準備去薛邑收賬。
馮諼在辭別時問孟嘗君:“錢收回之后,需要買什么回來呢?”
孟嘗君隨口說:“你看我缺什么就帶什么吧!”
馮諼心里早有了打算。他驅車到了薛地,召集那些向孟嘗君貸款的人,收回了10萬利息錢。然后,他用這些錢買了許多好酒,還有肥大的牛,再告訴那些貸款的人說:“能償還利息的都來,不能償還利息的也來,都拿著借據來核對。”
大家聚會時,馮諼命人宰了牛,擺上好酒,請大家吃喝。
正喝得酒酣耳熱的時候,馮諼拿出借據到大家前面核對,凡是能夠償還利息的,給他們還債的期限;沒能力付利息的,要回借據,把它燒掉。
接著,馮諼向大家宣布:“孟嘗君貸款的原因,是為了給沒有錢的人經營事業;向大家要利息的原因,是因為不夠奉養賓客了。現在,有錢的人訂了償還的期限,借給窮人的錢孟嘗君說賜給你們了,所以也就把借據燒掉了。有孟嘗君這樣的一位主人,大家盡量喝得痛快吧!”
在座的人一聽,都站了起來,一拜再拜,高呼萬歲。
馮諼的做法,在當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孟嘗君的種子,為他換得民心,贏得了義名,可謂功德無量的義舉。馮諼辦完事后,立即趕了回去。
孟嘗君聽說馮諼燒掉借據,就責備說:“聽說您收了債以后,就買了很多的牛和酒,還燒掉了許多借據,這是怎么回事?”
馮諼答道:“是有這一回事。不多備酒肉,就不能把大家聚在一起,也就沒法了解哪些人是有錢的,哪些人是貧窮的。有錢的人,訂了還債的期限;貧窮的人,雖然等著他跟他討債10年也要不到,利息越來越多,再逼他們的話,就會逃走。如果他們困難到無法還債,對上則說您好利不愛百姓,對下則有百姓賴債的壞名聲。”
孟嘗君聽了,沉默不語。
馮諼說:“燒掉無用借據,主動放棄不可得的空賬,是為了讓百姓親近您,從而彰揚您美好的聲譽,這就是我為您買的義呀!”
孟嘗君聽后,雖然心里不快,嘴上還是說:“謝謝您為我買義,先生去休息吧!”
又過了一年,孟嘗君因受讒言而被齊閔王罷相,貶回封地。在離地百里的時候,只見當地百姓都上前相迎。
孟嘗君不禁感嘆:“先生替我買的義,真是重于利百倍啊!以此可見義的價值之大。”
齊閔王罷掉了孟嘗君的相位,一般食客眼看孟嘗君被免職失去了依靠,也都遠走高飛去了。只有馮諼堅持留在了孟嘗君身邊。
馮諼出于孟嘗君政治地位的考慮,對孟嘗君進言說:“要是您借給我一輛車,讓我趕到秦國的話,一定會讓您的名望再顯現于齊國,封邑更加廣大。您覺得行嗎?”
孟嘗君二話沒說,立刻裝束車輛,準備好送給秦王的禮物,速派馮諼到秦國去。
馮諼直奔秦國,見了秦王,對他說:“天下的辯論之士駕車奔向您而來的,沒有一個不想使秦國強盛而使齊國衰弱的。然而,那些駕車奔向東方齊國去的,也都想讓齊國強大而使秦國衰弱。秦、齊兩國勢不兩立,能稱雄的就可以得到天下!”
秦王一聽,急切地長跪請教,說:“您有何妙計才使秦國得到天下呢?”
馮諼說:“大王想必知道齊王已經廢除了孟嘗君相位這事吧?”
秦王說:“我聽說了。”
馮諼說:“讓齊國威望顯著天下的,其實就是孟嘗君這個人,他的能力非常大。現在齊王妄信謠言,把他給廢除了,他內心非常怨懟,一定會背叛齊王的。如果他背叛齊王到秦國來,那么,就一定會把齊國的內情和盤托出,如此,您就可取得齊國!”
秦王說:“這樣當然最好,那我該怎么辦呢?”
馮諼說:“您現在趕緊派遣使者,備份厚禮,秘密地把孟嘗君迎接過來,不要錯過這難逢的機會!倘若齊王悔悟的話,那么誰得天下就很難說了。”
秦王聽完,很是興奮,就派10部車輛,準備黃金2400兩,派遣使者去迎接孟嘗君。
馮諼說服了秦王,馬上告辭,又一路趕回齊國,對齊閔王說:“天下的辯論之士駕車奔向您而來,無非想讓齊國強盛而使秦國衰弱。但是,那些駕車奔向秦國去的,也都想讓秦國強盛而使齊國衰弱呀!秦、齊兩國勢不兩立,要讓秦國強盛的話,那齊國就危弱了。臣下聽說,秦王派遣10部車輛,準備黃金2400兩,去迎接孟嘗君。
“孟嘗君不到秦國則已,要是到了秦國,天下的人心就可能歸向秦國了。一旦這樣,齊國就危急了。大王何不趁秦國使者還沒趕到以前,恢復孟嘗君的職位,增加他的封邑,向他表示歉意。這樣,孟嘗君一定會很高興地接受。秦國雖是強國,但怎能聘請別國的宰相呢?只要破壞了秦國的陰謀,就可破壞他強盛稱霸的策略。”
齊閔王聽后,大聲說:“你說得好!”于是派人到邊境窺探秦國的使者。
秦國的車隊剛馳入齊國邊境,齊閔王的人發現后連忙趕回報告。這下子驗證了馮諼的話是不錯的。
齊閔王立即派人召回了孟嘗君,恢復他宰相職位,除了保持舊有的封邑外,又增加了千戶人家給他。秦國使者聽到孟嘗君已被齊閔王召回,而且恢復了齊國宰相職位的消息,只好放棄了接人的計劃。
自從齊閔王罷免了孟嘗君的相位,門下食客多離他而去。孟嘗君恢復相位后,馮諼策馬前去迎接,其他門客都未到。
孟嘗君感慨地對馮諼說:“我一生好客,對待客人從來不敢有所閃失,而他們見我罷官,卻都離我而去了。今仰賴先生得以恢復相位,門客還有什么臉面再見我呢?我如果再見到他們,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馮諼聽了忙下馬向孟嘗君叩頭。孟嘗君急忙下馬制止,問他是否是替他的門客謝罪。馮諼說:“不是的,我是因為您的失言。”
孟嘗君有些疑惑,問道:“此話怎講?”
馮諼說:“任何事物發展都有自身的規律,富貴多士,貧賤寡友,就是一種規律。您失去相位,賓客自然都離去了,您不應該因此埋怨他們,希望您能夠待客如故。”
孟嘗君非常感激馮諼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謝并接受了馮諼的建議。孟嘗君這次為相時間很長,在馮諼的輔佐下,再無意外之禍。
馮諼堪稱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他抱著對孟嘗君高度負責的態度,出謀劃策,為孟嘗君贏得了“義”名,又使孟嘗君避免一場政治波折。而他的義士之心,大義之舉,更贏得了最大的“利”,被后人永遠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