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鄭交質(zhì)
- 古文觀止(第一卷)
- 吳乘權(quán) 吳調(diào)侯編著
- 1097字
- 2021-05-24 15:13:10
隱公三年
《左傳》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1],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zhì)[2],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3],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4]。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5]。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6]。秋,又取成周之禾[7]。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8],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9],要之以禮[10],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11]?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12],秈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13],潢罃行潦之水[14],可薦于鬼神[15],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風(fēng)》有《采蘩》、《采秈》[16],《雅》有《行葦》、《泂酌》[17],昭忠信也[18]。”
【注釋】
[1]貳:不專一。虢:這里指西虢公(詳見隱公元年注)。
[2]質(zhì):人質(zhì),以人為抵押品,春秋、戰(zhàn)國時(shí)多盛行。
[3]王子狐:周平王的兒子。
[4]公子忽:鄭莊公太子。
[5]畀:給予。
[6]祭足:即祭仲。溫:周王畿內(nèi)小國,在今河南省溫縣南。
[7]成周:周王的城邑,為周公所建,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
[8]信:人言。中:同“衷”。
[9]恕:寬恕,體諒。
[10]要:約束。
[11]間:離間。
[12]毛:草木通稱。此指野菜。
[13]筥(jǔ):圓形竹筐。方者為筐,圓者為筥。锜(qì):三足鍋。有足者為锜,無足者為釜。
[14]罃:積水。刁者為潢,小者為罃。行潦(lǎo):道路上所積的雨水。
[15]薦:進(jìn)獻(xiàn)。與下句“羞”同義。
[16]《風(fēng)》:指《詩經(jīng)·國風(fēng)》。《采蘩》《采蘋》:均為《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篇名。
[17]《雅》:此指《詩經(jīng)·大雅》。《行葦》、《泂酌》:均為《詩經(jīng)·大雅》篇名。
[18]昭:顯明。
【譯解】
鄭武公和鄭莊公父子連續(xù)擔(dān)任周平王的卿士,掌握周王室的政權(quán)。平王要分一部分權(quán)給虢公,鄭莊公因而埋怨平王。平王說:“沒有這回事。”于是周王室和鄭國交換人質(zhì):王子狐到鄭國做人質(zhì),鄭公子忽到周做人質(zhì)。平王逝世后,周王室的貴族們準(zhǔn)備把政權(quán)交給虢公。四月,鄭國大夫祭足率領(lǐng)軍隊(duì)割掉周屬地溫邑的麥子,秋天,又割掉洛陽的稻子。這么一來,周、鄭雙方就互相懷恨了。
君子評論這件事說:諾言沒有誠意,有人質(zhì)也沒用。開誠布公,相互諒解,又能用制度來約束,即使沒有人質(zhì),誰能離間他們?假使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諾言,就是小溪小塘里的草、浮萍、白蒿一類的水藻,裝在竹籃、鐵鍋一類器具里,用洼地里的水洗干凈,也可以用來祭祀鬼神,進(jìn)獻(xiàn)王公。何況君子締結(jié)兩國間的盟約,按照規(guī)定的制度來執(zhí)行,哪里需要人質(zhì)呢?國風(fēng)有《采蘩》《采蘋》兩篇詩,大雅有《行葦》《洞酌》兩篇詩,都是說明忠信的重要性的。
【賞析】
周朝自平王東遷以后,王室漸衰,控制不了諸侯國,以致發(fā)生了與鄭國交換人質(zhì)的事件。一方面揭示了鄭莊公兩度入侵東周之地,強(qiáng)逼平王立質(zhì),欺人太甚的面目;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東周王室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都能反映出那個(gè)時(shí)代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