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符言
- 鬼谷子全書(第十卷)
- 姜忠喆編著
- 19717字
- 2021-05-30 20:58:30
聽之術曰:“勿望而許之,勿堅而拒之[1]。”許之則防守[2],拒之則閉塞[3]。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歟!右主聽[4]。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刑賞信正,必驗[5]于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誠暢于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右主賞[6]。
【注釋】
[1]勿望而拒之:如果聽信眾人之言,要廣泛接受而不加拒絕,這才是為人君的最重要態度。
[2]許之則防守:假如聽信他人之言,眾人就會歸服保衛君主,也就是能轉危為安。
[3]拒之則閉塞:假如拒絕采納臣民的進言,那么民心必然離叛,使君主和臣民之間的通路閉塞。
[4]主聽:君主對于聽信人民言論之木,必須具廣大的胸襟度量。
[5]驗:與證據互相對照,以便明了真相。
[6]主賞:君主一定要賞罰必信。
【譯文】
培養德的原則是:不要堅決拒絕任何意見,不要隨便就接受任何意見。如果答應對方就要信守;輕易拒絕別人意見,就閉塞了自己的視聽。仰望高山可以看到山頂,測量深淵可以測到其深淺,只要神明的君主其聽之術正直而寧靜,便沒有誰能夠探測出他的底蘊。能做到以上所講的就算有德了。
對臣民實行獎賞貴在恪守信用,實行刑罰貴在公正合理。賞罰分明,要從耳目所見所聞的事物做起,加以驗證,這樣即便那些遠離自己的人也能在暗中受到影響。人君的誠心如果能暢達于天下,連天上神明都會受感化,又何必懼怕那些奸邪之徒冒犯呢?以上講的是怎樣實行獎賞和刑罰。
【感悟】
賞刑是君主用以治理天下的兩大手段,而賞貴在講信用,言出必賞,刑貴在講公正適度,有犯必懲。欲治民必先治官,官正而后民順,只要這兩個方面做得好了,那么天下也就能夠太平了。
【故事】
一、居官守法
戰國時,秦國國君秦孝公打算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即將實行的新法將大大提高農民和將士的地位,對秦國在當時稱霸于其他諸侯國十分有利。但是,新法又威脅到了貴族和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的利益,因此變法之前就遭到了一些權貴們的反對,弄得秦孝公左右為難。有一天,秦孝公讓大臣們端莊變法的事。大夫甘龍和杜摯極力反對變法。他們認為,風俗習慣不能改,古代的制度不能變,否則就會使大家不習慣,國家就會滅亡。
面對這些人的反對,商鞅據理力爭。他說:甘龍的話,是世俗之言。一般的人安于現狀,學者們沉溺于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人如果讓他們當官謹守成法(居官守法)還可以,如果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事,他們就會一竅不通。古代的制度也許只適合古人的需要,但后來制度都變了,以前的制度也就沒有了。成湯和武王改革了古代制度,卻復興了國家。所以,古代應用古人的制度,今人應用今人的制度。要想國家強盛,就得改革制度,實行變法。死守著古代的舊俗不變,就會亡國。
秦孝公非常同意商鞅的意見,便拜他為左庶長,于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實行了變法。
二、梁孝王放鄒陽
鄒陽,是齊國人,游歷到梁,和吳國人莊忌、淮陰人枚乘等人結為朋友。上書給梁孝王,愿在梁做事。那時,他受梁孝王看重的程度,是介乎梁孝王的兩個寵臣羊勝和公孫詭之間。羊勝等人嫉妒鄒陽,在梁孝王跟前低毀他。梁孝王聽信讒言,一怒之下,把鄒陽交付給司法官吏審訊,并準備把他殺死。鄒陽游宦于梁,沒想到會因小人陷害而被捕,生恐入獄之后含冤而死,不但背負一個不明不白的罪名,還會受到世人的非議。為求平反昭雪,他便從獄中上書給梁孝王說:
“我聽說過,忠實的人不會不受到賞識,誠信的不會遭到猜疑。我過去總認為是對的,現在看來這只不過是句空話罷了。從前荊軻仰慕燕丹的高義去刺殺秦王,感應上天出現白虹貫日,可燕丹還怕不會成功;衛先生為秦國謀劃趁長平大捷一舉滅趙,感應了上天的金星遮掩昂宿,可秦王還是不肯相應。他們的精誠感動了天地,卻不為燕丹、秦王所理解,難道不可悲嗎?現在我竭盡忠誠,暢所欲言,希望獲得采納,你身邊的人不明白我的心意,終于遭受到司法官吏的審訊,引起人們對我產生誤解。這真是使荊軻和衛先生再生,也無法讓燕太子丹和秦昭王醒悟啊。希望大王明察我的冤情。
“從前卞和獻寶玉,反被楚王剁去雙足;李斯竭盡忠心侍奉國君,反被秦二世胡亥處以腰斬之刑。箕子所以要佯裝顛狂,接輿所以要隱居避世的原因,為的是怕盡忠侍君,反要遭到殺身之禍的緣故啊!現在我被打人囚牢受審,情況與他們確有相同的地方,希望大王能體察卞和與李斯的良苦用心,而不要象楚王和胡亥一樣輕信讒信,千萬可別讓我被箕子和接輿所笑。我聽說比干忠諫紂王,紂王卻剖去他的心;伍子胥忠諫吳王夫差,夫差卻讓他自殺,用鴟鳥形的皮囊裝起他的尸體,扔到大江里去。起初我不相信忠諫之士會有這種可怕的報應,但是,等我自己也因忠諫而被捕入獄之后,我才確信世間真有這種可怕的事。希望大王明察我的本心,請大王稍加憐憫,不要置我于死地。
“俗話說:‘有的人相處到白頭,還猶如初相識;有的人雖是初相識,卻如同老朋友?!边@是什么原因呢?是相知與不相知啊。所以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往燕國,便把腦袋借給荊軻來奉行燕太子丹的使命;王奢離開齊國逃到魏國,以在城上自殺來退去齊軍保存魏國。王奢、樊放期不是因為齊、秦兩國是自己的初相交而燕、魏二主是老相識啊,他們之所以要離開齊、秦二國而為燕、魏二主效死,是由于行為和志趣合一,對正義無限向往的緣故。所以蘇秦雖然對天下不講信義,對燕國卻象尾生信實;白圭當中山將時,戰敗失掉六座城邑,后來卻為魏國攻取了中山。這是什么道理呢?那實在是因為燕、魏的國君,和他們相知極深的緣故。蘇秦當燕國的宰相時,有人在燕王面前說蘇秦的壞話,燕王非但沒有聽信讒言,反而按劍怒叱進讒的人,并且還特意宰殺心愛的駿馬,賜肉給蘇秦吃,以安撫蘇秦;白圭由于攻下中山的功勞,地位極為顯赫,于是就有人在魏文侯跟前講他的壞話,可是魏文侯不僅不懷疑他,反而贈給他珍奇的夜光壁,用以鞏固他的地位。這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為他們君臣之間,彼此都能肝膽相照,相互信賴,怎么會被流言蜚語所迷惑呢?
“所以女子的容貌,不論是美是丑,只要一人宮門,便會受人妒忌;士人的才德,不論賢能或不肖,只要一上朝堂,就會遭人嫉恨;從前司馬喜在宋國受到割去膝蓋骨的刑罰,后來卻作了中山國的宰相;范睢在魏國被打斷了肋骨和牙齒,后來在秦國封為應侯。這兩個人,都是堅守一定的信念,不干結黨營私的勾當,處于孤獨的境地,因而不能免于嫉妒之人的讒害。所以申徒狄投河而死,徐衍抱著石塊自沉大海。他們不肯取悅權貴,堅守正義不隨便撈取好處,不和人同流合污來迷惑君主。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行乞,秦穆公卻將國政交付給他;寧戚在車下喂牛,齊桓公竟將國家交給他治理。這兩個人,難道是借助朝廷官吏的推薦以及左右近臣的吹噓,才獲得穆公、桓公的信任嗎?那實在是因為齊桓、秦穆二公的心,和他們的心靈,彼此有所感通,行為彼此有所相合,因此彼此親密的程度,有過于膠漆的黏結;感情的深厚,有如兄弟一般地片刻不能分離。這時候,他們彼此的感情,難道是眾人的話所能迷惑離間的嗎?所以偏聽一面之辭,就容易發生奸邪;單獨任用一人,便容易鬧出亂子。從前魯定公聽了季桓子的話,趕走了孔子;宋王聽信子罕的計謀,而囚禁墨翟。憑那孔子的圣德和墨翟的辯才,尚且不能免去他人的毀謗之禍,而信讒的兩個國家也因此而危險。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眾口可以鑠金,積毀可以銷骨啊。因此,秦國重用戎人由余,就稱霸中國;齊國重用了越人蒙,齊威王和齊宣王二朝就曾強過于其他諸侯。這兩個國家擢用外來人才,哪曾受到世俗偏見的干擾,和偏激言辭的左右呢?由于秦、齊二國的國君,能以公正無私的心去傾聽別人的言論;能從多方面去觀察人的表現,所以能得到賢士的輔佐,而在世間留下知人善任的美名。因此,國君用人,要看彼此意氣是否相通,而不必顧及彼此關系的親疏。只要意氣相投,那么北胡和南越這樣疏遠的人,也可結為兄弟,象秦穆公和由余,齊威王、齊宣王和越人蒙就是一個例子;要意氣不相通,那么即使是骨肉至親,也會將其驅逐出門而不收容,象帝堯和他的兒于丹朱,帝舜和他的弟弟象,周公和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就是一個明證。現在做人國君的,如果能象齊國和秦國的國君那樣知人善任,摒棄齊國和魯國兩國國君聽信讒言驅逐賢士的錯誤做法,那么,春秋五霸的助名就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夏、商、周三朝開國君主的功業就不難建立了。
“所以英明的君主明辨忠奸,能擯棄子之的偽善心腸,能不賞識日常的假賢能;效法周武王那種封忠臣比干之后,修無辜被剖腹的孕婦之墓的義舉,那么他的功業必定可成,仁德施于天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行善是人的共同喜好,而圣王想行善的心,是永不滿足的??!從前晉文公逃亡的時候,寺人勃錯對他有過追殺的深仇,但是當晉文公歸國后,不但不念及舊仇,反而主動親近他。結果,不但免遭內亂的災禍,而且還開拓了稱王稱霸的局面。還有齊桓公避難在莒城的時候,管仲對他有過暗算的深仇,但是當桓公即位后,不但赦免了他的射鈞之罪,并且還用他做宰相。結果,齊桓公也建立了一匡天下的功業。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賢士的可用與否,不在于有無仇恨,而在于人君的態度如何。那晉文公、齊桓公對往日跟他有仇的賢士,能做到那樣地仁慈、殷勤,誠摯的情意,感動人心。因此,賢能之士自然也就心甘情愿地為他們效命了,這難道是一般人君用虛情假意所能換取得到的嗎?倘若用士不是這樣,而象秦用商鞅推行變法,削弱了東方韓、魏的勢力,等軍事實力稱強于天下之后,就用車裂的酷刑處死商鞅。越王勾踐采用大夫文種的計謀,攻滅了強大的吳國,稱霸東方,就逼文種自殺。這些人君,當國家危亡的時候,就重用賢士,等國富兵強,就殺死功臣。因此,孫叔敖三次被罷相而不懊喪,陳仲子辭去三公的職位而去替人家種灌園地。現在做人國君的,如能摒除驕傲的心思,常存給人以報效機會的意念,敞開心扉,推心置腹,披肝瀝膽,與士人同憂同樂,以禮相待,毫不吝惜地施予,那么,桀養的狗可以使它咬堯,跖的門客可以讓他行刺許由。更何況依仗大國的威勢,憑借圣王的才能呢?天下的賢士,自然也就更加愿意盡忠效命了。這樣一來,荊軻不惜冒誅滅七族的危險而要去刺秦王,要離不惜燒死妻子而為闔廬去殺慶忌的事,也沒什么好稱道的了。
“我聽說過,夜明珠和夜光壁雖是稀世的珍寶,如果在黑暗中投在路上行人的身上,那么過路的人,沒有不按劍怒目斜視的,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寶物無緣無故地扔到眼前,總不免要起戒備之心。一株盤根錯節的高大枯樹,本來是無用之物,卻能變成萬乘之國國君的珍玩,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國君左右的人先為它作了雕飾的緣故。所以,無緣無故突然投到眼前的東西,雖然投出的是隨候的明珠或是夜光寶壁,還是會招怨而不討好。有人事先在國君面前為它美言一番,就是枯木朽株也能發揮功用而不會被人廢棄不理。如今那些穿著粗布、窮居陋巷的士人,身處貧賤的境地,即使身懷堯舜那樣的治國之術,具備伊尹、管仲那樣的雄辯之才,懷著龍逢、比干那樣的忠心,想盡忠報效當世的國君,可是平素沒有人在國君面前先為他引薦美言,盡管他竭盡心力,想獻出自己的忠誠,輔佐君主治理天下,那么國君必然象對投到眼前的夜明珠按劍相眄的人一樣,使布衣賢士懷才不遇,連枯木朽株都不如了。因此,圣明的國君治理國家,用人要有法度,不為卑鄙邪亂的議論所左右,不被雜亂眾多的口舌所牽制。所以秦始皇聽了中庶子蒙嘉的話,因而相信荊軻的蠱說,以致圖窮匕現,險遭不測;周文王在徑水渭河一帶打獵,用車子載回了姜尚,以后得以君臨天下。秦始皇偏聽巨子的話,險些遭受殺身之禍;周文王卻憑偶然的相遇得到天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周文王能超越世俗的言論,接受高明的見解,高瞻遠矚,慧眼識英才啊。可是現在一般做國君的,大多被諂媚奉承的言辭所迷惑,不辨賢與不肖,使賢能之士無從施展才華,猶如駿馬與老牛同槽,把賢士同庸臣一樣看待。這正是周代鮑焦對世道憤恨不平,對富貴沒有半點留戀,寧可抱木而死的原因啊。
“我聽說,凡是盛裝人朝而重節義的人,決不肯為追名逐利而玷污道義;注重名聲的人,決不肯放縱私欲而敗壞品行。所以,有個縣名叫做‘勝母’,注重孝道的曾參就不肯進人;有個城名叫做‘朝歌’,注重節儉的墨子就調轉車頭而去?,F在做人國君的,想使天下恢弘曠達的賢士,在他威重的權柄下被懾服,在他尊貴的權勢和地位下被制約,想驅使賢人改頭換面,污損操行,去奉承那些阿諛逢迎的小人,以求親近于大王的左右,那么賢士只好老死深山洞穴之中了,哪里還會有為大王奔走效命、竭盡忠誠的人呢?!”
此書上奏之后,梁孝王讀后很感動,馬上派人釋放了鄒陽,并尊奉他為上賓。
三、費無忌身名俱滅
費無忌巧施妙手,為楚平王納來一位貌若天仙的妃子,自然哄得國君高興得不得了,從此深得楚平王的寵幸。費無忌此時雖然春風得意,但內心里卻一直惴惴不安,因為他清楚這件事對太子建來說無疑是重大的屈辱,太子建無力跟父王討得公平,將來即位后肯定會車裂他費無忌以泄心中怒氣。一想到這里費無忌就夜不能寐,好容易睡了也是惡夢不斷,常常驚得一身冷汗。為了能夠高枕無憂,費無忌決定設計謀害太子,以清除心頭的這處大患。
首先,費無忌要想辦法讓太子遠離王宮,無圖個眼不見心不煩的清靜。于是他就對楚平王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是因為他們靠近中原;我們楚國處于偏僻的南方,很難和晉國抗衡。我發現城父是通過中原的大門,如果在此地擴建城墻,擴充軍備,再派強干的太子建前去駐守,這樣太子和君王一南一北控制國土,就便于向中原擴展,進而稱霸天下?!背酵趼犃速M無忌的一番高論,認為很有道理,就命太子建駐守城父,派伍奢跟著他。
費無忌把太子支到了遠離國都的邊疆,初步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太子建一天不死,他的憂慮就一天不能消除,因此又日夜在平王面前毀謗太子建,說:“自從我把秦國女子送進您的后宮,太子就非常怨恨我,對您也有埋怨,您可要多少有些戒備??!”費無忌不時地這樣吹風,搞得楚平王也六神無主起來。費無忌抓緊時機,誣告太子建在城父獨攬兵權,漸生叛逆之心,準備勾結齊晉兩國將方城山以外的地方控制起來,自立為王,背叛楚國。楚平王對太子建有了戒備,就聽信了費無忌的讒言,召回伍奢查究這件事。伍奢知道是費無忌讒害太子,就對楚平王說:“大王怎么能聽信小臣的話呢?先前大王聽信讒言收納了太子建的未婚妻,這已經夠嚴重的了,現在怎么能再聽信讒言以致葬送了父子之情呢?”伍奢的這一席話可謂字字中的,切中要害,說得楚平王也有些狐疑。費無忌趕忙勸諫,說:“伍奢乃太子叛亂的死黨,大王怎能聽他胡言亂語?”現在大王不鏟除太子,等到他叛亂之時就后悔都來不及了!”費無忌的勸諫終于使楚平王下了決心,把伍奢拘禁起來,又派人去暗殺太子建。
由于朝中正直之士的事先通知,太子建帶著兒子公子勝連夜逃往宋國,后又來到晉國,與伍奢的兒子伍子胥一起共謀復仇大計。自此連綿的戰爭就揭開了序幕,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費無忌讒害太子,迫使他出逃,雖然得到楚平王的支持,但國人對他的真面目卻看得很清楚;再加上由于要找費無忌報仇,太子建多次幫助吳國打敗楚國,弄得國無寧日,因此楚國人十分恨他。公元前515年,令尹子常為了取悅國人,就殺了費無忌。費無忌用盡心思,最終沒能安享榮華,反而落了個身與名俱滅的悲慘下場。
四、百姓上書蕭何
皇上滅了英布帶領軍隊回來,老百姓在路上攔住皇上御駕,遞上書信說相國強行以低價購買百姓田地房宅涉及到幾千個人。
皇上到了朝中,蕭何拜見。皇上笑著說:“現在相國對百姓有好處呀?”老百姓所遞上來的狀書都給了蕭何,說:“你自己去向老百姓認錯吧!”后來蕭何為老百姓請求皇上說:“長安地方很窄狹,上林園中有很多空地,都白白浪費了,希望能夠讓老百姓進去種莊稼,不要征收禾稈的稅,使百姓能夠有吃的?!被噬虾軔阑鸬卣f:“相國接受了富商很多財物,為他們來請求我的皇家園林。”于是就把蕭何交到廷尉那里,加腳鐐手銬等刑具拘禁起來。過了幾天,姓王的衛尉服侍皇上身邊,他上前問皇上說;“相國有什么大的罪過,陛下您把他打擊得那么厲害?”皇上說:“我聽說李斯在秦朝皇帝做丞相時,有什么好的舉動、名聲都歸皇上,有什么壞名聲都攬到自己頭上?,F在相國接受了不少富商的賄金,請求把我的園林讓出來,以此來自己討好于老百姓,所以我把他拘捕起來治治他?!毙胀醯男l尉說:“職責之內的事是只要對老百姓有好處就向皇上請求,這是真正的宰相份內的事。陛下為什么就懷疑相國接受商賈們的錢了呢?而且陛下您和楚國打了幾年的仗,陳豨、黯布反叛時,陛下您親自帶兵前往,在那個時候相國留守關中,關中動搖起來那關酉(函谷關以西的地方)就不屬于陛下您所有了。相國不在這個時候撈取這種利益,而要去接受商賈們的錢財嗎?而且秦朝皇帝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失去天下,李斯的分擔過錯,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您為什么要懷疑相國是這樣淺薄的人呢?”皇上很不高興。
這一天,派使臣拿著符節赦免蕭何并將他釋放出來。蕭何年紀已經大了,平常為人作事謙恭謹慎,只身一人光著腳進宮來拜謝皇上赦免之恩?;噬险f:“相國你不要這樣。相國為老百姓請求我的園林,我役有允許,我不過是象夏桀王、殷紂王那樣的皇上,而相國卻是賢德的相國。我故意把相國拘捕起來,是想讓老百姓知道我的過錯呀!”
五、尹囊瓦貪污
吳王闔閭吞并了徐國和鐘吾之后,蔡國和唐國派使臣到吳國來。伍子胥對闔閭說:“蔡國和唐國一向歸順楚國。現在這兩國一同派使臣到這兒來,我判斷一定是跟楚國有了摩擦。假如我們能夠拉攏這兩國,進攻楚國就方便得多了?!标H閭和孫武都急欲聽一聽這兩個使者說的話。
蔡、唐兩國的使臣一見闔閭就央告說:“楚國令尹囊瓦貪污勒索,欺壓蜀國,這下又發兵來攻打蜀國,請求大王主持正義,立即發兵去救。從今往后,我們愿意永遠歸附貴國,年年納款,歲歲朝貢?!眳峭蹶H閭一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就問兩位使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們就將經過情形詳細地述說了一遍。
原來楚國令尹囊瓦喜歡占小便宜,總是向一些屬國索要東西。大家都有點嫌惡他。有一次,蔡昭侯和唐成公朝見楚昭王,囊瓦收了他們按照慣例送給他的禮物后,又向他們要其他的東西。蔡昭侯有兩件極其貴重的銀鼠皮襖,一件送給了楚王,一件留著自己穿。唐成公有兩匹千里馬,一匹送給了楚王,一匹留著自己用。囊瓦見了這兩件寶貝,一直想據為己有,就派人去向這兩位國君索要。蔡昭侯和唐成公很不高興,堅持不愿送給他。囊瓦就在楚昭王跟前使花招,說:“聽說蔡國和唐國私通吳國,打算來進犯咱們。咱們索性把蔡侯和唐侯扣留在這兒,也許能揭穿他們的陰謀?!碑敃r楚昭王還很年幼,無論大小事全由囊瓦做主。如此一來,兩位國君都被軟禁在楚國。一禁就是三年。
唐成公的兒子見他父親這么長時間都沒有加國,就派人去打聽。那個人把囊瓦扣留唐成公的事打聽清楚以后,勸唐成公把那匹千里馬送給囊瓦。囊瓦得到了千里馬,對楚昭王說:“唐是個小國,實力不強。唐侯已經在這兒押了三年,他哪兒還有膽量再得罪咱們呢?讓他回去吧!”于是楚昭王就把唐成公放了。
蔡昭侯見唐成公送了千里馬就獲釋回國了,他也把那件銀鼠皮襖送給囊瓦。囊瓦就對楚昭王說:“蔡國跟唐國一樣,既然釋放了唐侯,也不能只扣留蔡侯,也把他放了吧!”于是,蔡昭侯也回國了。
蔡昭侯出了郢都,義憤填膺地發誓說:“我不報仇,絕不再踏上楚國的土地!”他回到國內,立刻去向晉國借兵。晉定公把這件事稟報了周朝的天子。周敬王派卿士劉卷去跟晉定公聯系。晉定公會合了宋、蔡、齊、魯、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薜、把、小邾等一共十八路諸侯,代替天子去征伐楚國。各國的諸侯都對囊瓦恨之入骨,也都想借這個機會重振中原的威風。沒想到自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那時候竟也充斥著貪官污吏。晉國的大將荀寅也是個貪小便宜的人。他認為這次會合諸侯去打楚國是為了幫助蔡國,這功勞可非同小可,就派人先向蔡昭侯索要謝禮,說:“聽說蔡侯把名貴的銀鼠皮襖送給了楚國的君臣,為什么就不送給我們?我們千里迢迢發兵來打楚國,不知道蔡侯用什么來犒勞軍隊?”蔡昭候回答說:“就因為楚國令尹貪污勒索,欺壓屬國,我才來歸附貴國。如果將軍主持正義,宣揚霸主的威信,幫助弱小的諸侯滅了楚國,那么整個楚國就是謝禮?!避饕犃诉@席話,滿臉漲得通紅。
這時候(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八路諸侯的兵馬都駐扎在召陵(在河南省郾縣東),由于一連下了十幾天傾盆大雨,一時不能進兵。恰巧天子的使者劉卷臥病在床。范鞅和荀寅本來就跟囊瓦一樣,都是地地道道的貪夫,這次沒從蔡侯那兒得到好處,已經有點怏怏不樂。他們就借著這個理由向各國諸侯說:“大雨下個不停,害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如暫時回去吧!”各國諸侯看晉國不愿做主,頓時心灰意冷,都各自回國了。
蔡昭侯大失所望,垂頭喪氣地帶著自己的兵馬回去,路過沈國時,想起了沈國不愿發兵,也不去開會,于是就把滿腹的怨氣全發泄在沈國身上,發兵滅了沈國。
楚國的令尹囊瓦聽說蔡國把沈國滅了,就親自帶著大軍去攻打蔡國。有人對蔡昭侯說:“晉國已經靠不住了,中原其他的諸侯更不必說了。咱們索性到吳國求救去。伍子胥很早就想向楚國報仇,他們一定會盡力幫助我們的?!辈毯罹痛虬l使臣去邀請唐成公一起到吳國去求救兵。
六、劉禪斷送江山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這是孔明《前出師表》總結前后漢興亡的原因,用以告誡劉禪,確是語重心長,言真情切。而劉禪并沒有如孔明所希望的,親賢臣,遠小人,以興漢室;而是親小人,遠賢臣,重踏桓、靈覆轍,斷送了蜀國江山。
劉禪是少有的昏君,是個不朽的”阿斗”。平心而論,劉禪老實得可憐,昏庸得出奇,陳壽給他形象的評價是:“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孔明執政時,他遵其父劉備所囑:“事丞相如父”,且實權在孔明,他不聽也得聽??酌鞑賱趪掖笫?,整天忙得汗流浹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劉禪卻可不費腦筋,飽食終日,樂其所樂。當然,他不是整天在昏睡,遇到國家有事,他有時也有所用心。如劉備逝世后,曹魏乘機興師五路侵蜀,因這時孔明閉門不出,他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團團轉,后來他到相府探望孔明,孔明告訴他退兵之策,他才如夢初醒。他對孔明也不盡放心,當孔明與司馬懿斗兵斗陣連續大勝,正欲乘勝直取長安的時候,他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聽信流言——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宦官為之畫策,他便遣使資詔星夜宣孔明回??酌鞣钪蓟爻啥紗査喂试t還?他無言可對,良久,乃說:
“朕久不見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詔回,一無他事?!闭媸呛┤撕┰?,憨氣十足。不過,總的說,孔明在世時,還是賢臣當道、小人遠避,劉禪基本上是聽孔明的話的,宦官也不敢出面干政??酌鞑∈盼逭稍螅闆r逐漸發生變化,特別是蔣琬、費祎等賢相相繼去世后,他被宦官黃皓等小人所左右,溺干酒色,不理朝政,政事、軍事弄得一塌糊涂。
深得孔明兵法的姜維是蜀國后期的“擎天柱”,是個赤膽忠心的人,他秉承孔明遺志,九伐中原,雖天大勝,但也挫傷敵膽,使之不敢正窺西蜀。
當姜維正在前線浴血奮戰,困魏國名將鄧艾于祁山時,忽連接后主的三道詔書,促其班師。原來是后主聽黃皓讒言:“姜維屢戰無功,可命閻宇代之?!?
閻宇何人?他身無寸功,只因阿附黃皓,遂得重爵,官至右將軍。黃皓本想用閻宇代姜維,后知鄧艾善用兵,恐閻宇非其敵手,又寢其事。任用大將,如此兒戲,是撤是用,全憑一宦官作主,確是超級庸主。姜維回,得悉此事,入奏后主說:”黃皓奸巧專權,乃靈帝時十常侍也。陛下近則鑒于張讓,遠則鑒于趙高。早殺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復?!焙笾餍φf:“黃皓乃趨走小臣,縱使專權,亦無能為?!苯S因不能殺黃皓擔心被其所害,乃聽從郤正之言,領軍前往沓中屯田,以充軍實,徐圖進攻。自古以來,庸主當政,小人弄權,大將在外難于立功。昔”樂毅伐齊遭間阻,岳飛破敵被讒回。”姜維豈能例外!
劉禪昏庸透頂,黃皓專權胡為,西蜀之亡是必然之事。鐘會、鄧艾大舉興兵入侵西蜀,姜維即起沓中之兵前往拒敵,并上表請派精兵分守戰略重地陽安關和陰平橋,并指出“若失二處,漢中不保矣。”在這危急關頭,劉禪竟聽黃皓之言,召師婆入內殿問吉兇,她以“西川土神”附身,胡說什么“陛下欣樂太平,何為求問他事?數年之后,魏國疆士亦歸陛下矣。陛下切勿憂慮?!弊源?,劉禪深信師婆之說,遂不聽姜維之育,每日只在宮中飲宴歡樂。姜維累申告急表文,皆被黃皓隱匿。因此,使鐘會輕取陽安,鄧艾偷渡陰平,姜維雖仍和諸將死守劍閣,使鐘會受挫,不能前進,可是鄧艾已直趨成都,劉禪已面縛輿梓出陣,姜維縱有“回天力”也無濟于事了。
七、狄仁杰以死諫帝
狄仁杰,唐高宗儀鳳年間任大理丞,一周年斷決了滯留的案件一萬七千件,沒有人訴冤。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砍昭陵的柏樹而犯罪,狄仁杰上奏其罪應當免職。高宗命令當即殺了他,狄仁杰又奏罪不當死。高宗嚴肅地說:“權善才砍了先帝陵墓上的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了他?!弊笥沂疽獾胰式茏屗鋈?,狄仁杰說:“臣聽說觸犯君主、違背君主的旨意,自古都認為很難,而我則認為不然。處在桀、紂之時則難,處在堯。舜之時則易。臣現在幸逢堯、舜之世,不擔心會象比干一樣遭到誅戮。過去漢文帝時,有人偷了高祖廟里的玉環,張釋之當延力爭,罪免于棄市。魏文帝想要流放一個人,辛毗以死諫凈,也被采納。況且賢明的君主可以用理說服,忠臣則不能靠威嚴嚇住。今天陛下不聽取我的話,待我瞑目之后,就羞于在地下見到張釋之、辛毗他們了。陛下制定法令,懸掛在宮門外的象魏(懸掛法令之所)。徒、流、死罪都各有等差。怎么能沒有犯該處極刑之罪而就讓他去死呢?法令既然沒有常規,那老百姓該怎么去處理各種事情呢!陛下如果一定想改變法令,那就請從今天開始吧。
古人說:‘假如偷了長陵(漢高祖之陵)一把土,陛下該如何加重處置呢?’現在陛下因為昭陵的一株柏樹而殺掉了一個將軍,千載之后、,人們會認為陛下是什么樣的君主?這就是我為什么不敢遵命殺權善才,而使陛下陷入這種不道義的境地。”高祖稍微醒悟過來,權善才也因而免于一死。
八、開明的唐太宗
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陜西武功人,李淵次子。隋末勸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為太子,承繼帝位。
一天散朝后,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齡在閑談。他們正說著別的什么事,唐太宗忽然問道:“自古以來,國史為什么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呢?”房玄齡回答說:“因為一個正直盡責的史官中記著自己的過失。本朝的君主如果看到國史中記著自己的過失,很容易惱羞成怒,懲辦史官,國史就很難撰寫了。
唐太宗不以為然地說:“有什么寫什么,這又沒有做錯,怎么會得罪君主呢?你去把國史拿來給我看看,朕正想知道自己以前都有那些錯誤,好拿來作為鑒戒呢?!?
房玄齡這下可犯愁了。國史是由他負責監督撰寫的,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里面記載著玄武門之變。當時,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殺死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讓唐太宗看到這一段記錄,他能不生氣嗎?
因此,房玄齡心里非常不安。但是皇上已經下令了,又不能抗旨不遵。沒有辦法,房玄齡只好硬著頭皮、提心吊膽地把國史拿給唐太宗看。
唐太宗把國史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后,對房玄齡說:“其他都還好,只有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沒有寫清楚……”
房玄齡一聽,暗暗著急,心想這相真的糟了,看來皇上果然對此不滿意。他正琢磨著該怎么回答,忽然聽唐太宗又吩咐道:“來人,去把史官叫來!”
房玄齡越發著急了,他正想為史官辯解,唐太宗已接著原先的話題說了下去:“撰寫國史是為了記錄歷史,經后人借監,所以一絲一毫也含糊不得,不能因為怕得罪皇上就對真相有所隱瞞。朕要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地給他們講一講,好讓他們把遺漏的地方補上?!?
房玄齡沒有想到唐太宗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真是又驚又喜。他由衷地說道:“陛下真是心胸寬廣,臣深感佩服!”
唐太宗認真地說:“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迫不得已,這是關系國家安定的大事,沒有必要隱瞞。寫歷史就要告訴后人真實的情況,這樣才能夠使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朕是一國之君,更要做出表率。朕有責任將歷史的真相告知后人?!?
唐太宗的誠實贏得了滿朝文武的尊敬。以后再有什么事,大臣們都敢于直言,朝廷上下逐漸形成了一種良好風氣,從而才有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九、岳飛計除劉豫
公元1125年,女真族滅掉遼國,建立了金朝,接著便揮師南侵,占領了宋朝的大片河山。為了便于對中原的統冶,金朝扶植了幾個傀儡政權。在金朝的支持下,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
岳飛一直想伺機除掉劉豫,以打擊賣國勢力。有消息說金兀術對劉豫頗為不滿,正巧岳飛的手下捉到一名金兀術派來刺探宋軍情況的探子,岳飛想出一條除賊妙計來,他讓部下將那名探子押進大帳來,探子一進來一岳飛就假裝認錯了人,大聲喝道;“趕快給他松綁,他正是我派去偵察金軍情況的探子?!蹦翘阶右宦?,倒給弄了個丈二和尚摸下著頭腦,他還沒回過神來,又聽岳飛說“張斌,我讓你判大齊去找劉豫,共商對付金兀術的辦法,你卻好長時間沒一點音訊。我后來另派人去同劉豫聯系,他已經同我約定今年冬天以聯合進攻上江為借口,將金兀術誘到清河一帶,然后予以圍殲。你身負重任卻遲遲不?!币妱⒃ィ铧c兒殆誤了戰機。壞了大事,你知罪嗎?”
探子聽岳飛這么一說,也顧不得申辯自己不是什么“張斌”了,只能一個勁地叩頭認罪,并請求岳飛給他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岳飛見狀,心中暗喜,不露聲色地說:“這次暫且饒你不死,給你一個帶罪立功的機會。你拿著我的親筆信再去見劉豫,問明發兵的具體時間,不得有誤?!?
探子接了信,慌忙離開宋軍營,直奔金兀術處,把事情經過一五一十地報告給金兀術。金兀木大驚,忙派兵廢除了劉豫。
一〇、示敵以饑
南宋時,岳飛奉宋高宗之命,招安盤踞在嶺表一帶的曹成。岳飛派了一名招安使者前去勸說曹成,曹成卻拒不歸順、岳飛得知這一情況,便決定率軍討伐。
岳飛率軍開進嶺表地區,發現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正無良策可施,部下抓到了一名曹成派來的探子,岳飛突然計上心來,決定智取營成。
他讓部下將探子綁在自己的大帳前,而后走出帳外訊問。這時一名士兵走來向地報告說“糧草已經用光了,怎么辦?”岳飛故意當著探子的的面大聲說:“既然糧草已經用光,我們撤回茶陵吧?!辈⒀b出很焦急而又無可奈何的樣子,一跺腳走進了大帳,吩咐手下設法讓探子逃掉。那探子趁四下無人看守,掙脫繩索拔腿中逃。
岳飛料想探于逃回曹成營寨后,必然會將宋軍糧草用盡準備撤軍的消息告訴曹成,而曹成也一定會率軍追擊,便下令立即開晚飯。宋軍將士飽食一頓后,連夜急行軍,繞過山嶺。天亮時,大軍已神不知鬼不覺地逼近了曹成的營寨。曹成萬萬沒料到岳家軍會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現,頓時慌了神,他的人馬也亂作一團。岳仁指揮宋軍掩殺過去,將曹軍打得一敗涂地。曹成見無路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一一、調虎離山
“調虎離山”比喻用計謀使對方離開原來的有利地位。
此典出自《西游記》第五十三回:“才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之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碧粕畮熗饺ノ魈烊〗?,途中看到一條小河,清水澄澄,寒波湛湛。唐僧看河水挺清的,一時口渴,便叫八戒舀些水來喝。八戒取出缽盂,舀了一缽,唐僧喝了一小半,剩下的一大半被八戒一氣喝個精光。一會兒,唐僧、八戒都叫:“腹痛!”又過一會兒,八戒、唐僧呻吟不已,大叫“痛得很!”又過了一會兒,疼痛難忍,肚子漸漸大了起來。又過了一會兒,肚內似有一血團肉塊,不住地亂動。見到這種情況,孫悟空攙著唐僧,沙僧扶著八戒到一草舍尋醫治病。悟空將事情的經過講給一位婆婆聽,那婆婆聽了哈哈大笑道:“剛才你師父喝的是子母河的水,喝了那水便成胎氣,過幾天要生孩子的?!碧粕犃?,大驚失色道:“徒弟呀!這怎么辦啊!”八戒扭腰撒胯地哼道:“爺爺呀!我怎么生得出來??!”婆婆見狀,便對他們說:“離這里三十里外的地方有一座解陽山,山中有個破兒洞,洞中有個‘落胎泉’,必須喝一口那泉水,才能消除胎氣。但如今這泉被如意真仙護住,不送厚禮,你休想得他一滴水。”孫悟空聽了,高興地說:“師父,你放心,待老孫去取水來?!?
悟空來到破兒洞取水,那如意真仙非但不給,反而又罵又打。悟空與那仙打了十幾個回合,那仙戰敗,拖著武器如意鉤往山里跑了。悟空急忙去取水,吊桶剛放下,那仙跑來用如意鉤把悟空鉤倒在地,吊桶也落入井里。悟空無奈,只得回去叫沙僧來幫忙。
悟空、沙僧一同來取水,悟空對沙僧說:“你先藏起來,等我與那仙交戰正濃時,你乘機取水?!鄙成从嬓惺?。沙僧取到水后,喊道:“大哥,我已取到水了。”悟空得知,對那仙道:“剛才,我使了調虎離山之計,哄你出來爭戰,卻叫我師弟取水去了。……以后再有人來取水,千萬不要勒索他了?!睂O悟空、沙僧取回水給唐僧、八戒喝下去后,胎氣便解了。
一一、七擒七縱
“七擒七縱”比喻運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對方,使對方心服口服。
此典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蜀主劉備病危,從成都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在病榻前對他說:“你的才學,比曹丕高十倍,必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我的兒子,你覺得能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能,爽性你自己做西蜀之主吧?!敝T葛亮流著眼淚說:“臣敢不效忠貞之節,愿竭盡股肱之力,死而后已?!焙髞?,諸葛亮果真竭盡全力地輔保后主劉禪。
劉備死后,夷王高定元等人起兵,反抗蜀漢政權。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為主少國疑,西南地區的夷帥叛變,可以影響到其他地方,只是用軍事力量去鎮壓是不能徹底解決的。所以諸葛亮采取了對外聯吳防魏,對內提倡生產的政策,等到諸葛亮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后,才發兵攻伐南夷。
諸葛亮采用了分化的戰略,使敵人先起內訌。高定元的部將殺了雍閭,然后高定元也被攻破。這時代替雍閭而起的夷帥是孟獲。
孟獲的軍隊駐扎在瀘水(即金沙江)之南。時值五月,瀘水險惡而不易渡。諸葛亮找了當地土人做向導,渡過瀘水,生擒了孟獲。見他不服,又把他放走。
諸葛亮知道,西南地區地遠山險,民心不服已久。殺了孟獲,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引起南人的憎恨。大軍一走,還會再起叛亂。只有使他們的首領心悅誠服,才是平服南夷的好辦法。這樣,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諸葛亮活捉了孟獲七次,又放了他七次,終于使這位強悍、勇猛的首領心服口服,一再表示從此以后南人絕不再與蜀漢為敵了。
一二、矢人自得
“矢人自得”這個典故告訴人們,奉迎捧場的話好聽,但于事毫無補益,反而有害!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君子微》。
有個造箭多年的匠人,所用的干紋理不直,鑲的翎羽輕重不一,所造出的箭頭一點也不鋒利。但他卻自以為得到名家真傳,工藝精良,常常沾沾自喜,自我夸耀。旁邊有個人也奉承說:“你的手藝實在很好,即使秦漢時造箭的名匠也沒有勝過你的,不但沒有勝過您的,而且還比您差遠了。您應該把自己的箭抬高價格出售?!边@個造箭的人越發得意忘形。
恰好宋將軍路過,拿過他的箭看了看,唾棄而去。造箭的匠人仍沒有醒悟,還以為人家妒忌他!他怒氣沖沖地說:“有人曾經稱贊我的箭可與秦漢時的好箭比美,這話一點也不假?,F在這位將軍竟然這樣對待我的箭,他是妒忌我。將軍是個刻薄的人??!”
有人把這一情況告訴了龍門子,龍門子說:“造箭的人不值得責備,那些儒生也是這樣啊。”
一三、仕數不遇
“仕數不遇”說明遇不遇與賢不賢,是兩碼事。只要才高行潔,不要管他什么逢遇與否。
此典出自典出《論衡·逢遇篇》:“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滋于涂者?!?
從前,周朝有一個人幾次想當官都沒有找到機會,后來年紀大了頭發也白了,走在路上痛哭流涕。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么這么傷心?。俊?
這個人回答說:“我幾次想當官都沒有得到機會,自己哀傷年歲大了青春已逝了,所以才在這里哭啊。”
有人又問他:“做官為什么碰不到一次機會呢?”
這個人回答說:“我年輕的時候學習禮樂制度。等到禮樂教化獲得成就,快要擔任官職了,可是君王卻喜歡任用老成人。喜歡任用老成人的君王死去了,后主又偏愛武勇兵法,我便改習武勇兵法。等到武術兵法學好了,偏愛兵法武勇的君主又死去了。少主剛剛登基,又喜好任用少年,可我年歲卻老了。因此我一生沒有遇到一次當官的機會?!?
由此可知,擔任官職是要碰機會的,不是可以強求的呀。
一四、方臘“神兵”取杭州
宋徽宗宣和二年十二月,方臘率領主力部隊同義軍先遣部隊在杭州附近會師,準備攻占杭州城。
經過一番精心設計,方臘確定了主樣的攻城方案:一部分義軍作疑兵,從錢塘江順水而下,以便引起來軍的注意,使得官兵把主力布置在沿江兩岸;另一部分義軍由山路乘虛而入。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伸手不見五指,抬頭不見月牙兒,隨著一聲炮響,總攻開始了。杭州城外的饅頭山上,突然亮起了密密麻麻的火點,山頭被照得通紅。義軍士兵每人手持一面小銅鏡,銅鏡在火把的映照下,一閃一間地反射出無數亮光來。
城中的宋軍官兵見此情形,驚得不知所措,以為是天兵突降。有的官兵大叫“神兵來了!神兵來了!”,唬得其余官兵心驚肉跳,沒命地四下逃竄。方臘見狀,指揮大軍向城內掩殺過去,輕易地拿下了杭州城。
一五、上樓去梯
“上樓去梯”指極端秘密的策劃;也用來指誘人上前而斷其退路。
此典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
東漢末,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皇族劉表,字景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得到豪族蒯良、蒯越等人的幫助,據有今湖南、湖北地方,后為荊州牧。官渡之戰后,本來依附袁紹的劉備在曹操逼迫下,投靠了劉表。
當時,劉表非常寵愛蔡夫人生的小兒子劉琮,而不大喜歡大兒子劉琦,劉琦非常苦惱。劉備和諸葛亮來到荊州后,劉琦曾多次找到諸葛亮,請他為自己想個保護自己的計策。諸葛亮怕招惹是非,沒有答應。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后花園游玩,一同登上高樓飲酒。歡宴之際,劉琦令人把樓梯拿走(古時樓房,樓梯為木制,可以搬動),對諸葛亮說:現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你說我聽,沒有外人,請先生賜教。諸葛亮覺得劉琦的處境的確危險,便示意劉琦說:“春秋時,晉國公子申生在國內遇害,公子重耳棄國出走而保全?!眲㈢犃耍D時醒悟。正好當時江夏太守黃祖死了,劉琦便乘機請求出任江夏太守。
一六、深謀遠慮
“深謀遠慮”比喻計劃周到,考慮得很深遠。
此典出自漢代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向時:以往,過去。)”
西漢時,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賈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時稱賈生。賈誼才華出眾。他的文章雄辯有力,著《新書》十卷,其中有一篇論秦王朝過失的論文《過秦論》曾被魯迅先生稱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保斞福骸稘h文學史綱要》)
在《過秦論》這篇文章中,賈誼首先敘述了秦國的地勢險固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所收到的效果,從而使秦國越來越強大,最后終于統一中國的必然性。接著又敘述了由于暴政導致了農民大起義,使秦王朝遭到滅亡。在敘述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賈誼總結了秦滅亡的原因。他說:
秦朝的天下并不弱??;雍州的土地,崤、函的險固,一如從前。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等國的國君尊貴;鋤耙矛柄并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征發戍邊的人們,并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本領,也比不上先前那些人。但是成敗不同,功業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秦國不施仁政,攻取和固守的形勢不一樣啊?!?
一七、神機妙算
“神機妙算”形容智謀無窮,不可測度。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公元208年,曹操統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想要消滅孫權和劉備,統一全國。劉備派諸葛亮去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操。
東吳大都督周瑜,心胸狹小,嫉恨諸葛亮的才能,想借機把他殺掉。諸葛亮完全明白周瑜的心思。為了顧全大局,他機警地與周瑜共同做事情。一次,周瑜要求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并讓他立下軍令狀,三日內交不出十萬支箭,就被殺頭。周瑜心中暗喜,以為諸葛亮不能完成。周瑜又暗中吩咐軍匠,拖延時間。然而,諸葛亮胸有成竹。諸葛亮暗地里向魯肅要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配置三十名士兵,船上都用青布做帳幕,每只船上扎了一千多個草人。第三天五更時分趁黎明前的大霧,諸葛亮下令,將草船駛近曹操水寨。諸葛亮和魯肅一面在船中飲酒,一面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吶喊,裝作要進攻曹軍的樣子。曹操聽到鼓聲、吶喊聲大作,以為敵軍趁大霧偷襲水寨,慌忙命令曹軍不要出擊,奮力用箭射向對方。霎時,曹操水陸兩軍一萬多弓箭手,一齊朝江中射箭,等到太陽初升、霧散之后,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開回。二十只船的草人上已經掛滿了箭支,遠遠超過十萬支。諸葛亮又讓船上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贈箭!”這時曹操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諸葛亮的草船已經走了二十多里,無法追趕。曹操非常懊悔。后來,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周瑜驚訝不已,長嘆一聲說道:“諸葛亮妙算如神,我不如他呀!”
一八、民生凋敝
“民生凋敝”形容社會經濟衰敗,百姓生活極端困苦。
此典出自《漢書·循吏傳》:“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改法度,民用凋敝,奸宄不禁?!?
西漢武帝劉徹在位四十七年,是西漢皇帝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在位期間,征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促進農業的發展。他曾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并發展了經濟文化交流。
但是,漢武帝崇尚武力,因此他在位期間,不斷發起戰爭。雖然這些戰爭打擊了匈奴貴族,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頻繁的戰爭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使人民遭到了嚴重的災難。
《漢書》作者班固在編寫《循吏傳》時指出:“漢武帝在位期間,接二連三地對外用兵,內政也必須適應戰爭需要,軍費開支巨大,廣大農民負擔沉重,以致民生凋敝,犯罪行為增多。”
一九、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意思是指在戰爭中,敵我力量相差懸殊,自己處于劣勢,只有撤走才是最好的辦法。
此典出自《資治通鑒·齊紀七》:“是時上疾已篤,敬則倉猝東起,朝廷震懼。太子寶卷使人上屋,望見征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起。敬則聞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計汝父子唯有走耳!”蓋時人譏檀道濟避魏之語也。敬則之來,聲勢甚盛,裁少日而敗。”
王敬則為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取得皇位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眾人的敬重。蕭道成死后,武帝繼位,武帝死后昭業繼位。不久,蕭鸞采取陰謀手段殺死昭業和他的弟弟昭文,自己篡得帝位,號稱明帝。蕭鸞登上皇帝寶座,擔心兄弟和后輩要推翻他,便殘忍地殺掉了蕭道成的二三十個兒孫。一些老臣舊將也被他除掉。王敬則也是被猜忌的對象。蕭鸞雖然表面上對王敬則很尊敬,給他優厚的待遇,內心卻處處防備他,派人監視他。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遠,蕭鸞極不放心。
一天,蕭鸞把王敬則在京都的兒子王仲雄叫來,遞給他一把焦尾琴,說:“我聽說你琴彈得好,請你試一下吧!”
王仲雄調準琴弦,邊彈邊唱,唱了一首民歌,歌詞是:“常嘆負情依,郎今果行許……君行不凈心,那得惡人題!”
蕭鸞聽了這個曲子,心里更加懷疑,忙派張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秘密監視著王敬則。王敬則聽到這個消息,惱羞成怒,當即起兵叛變,領兵向京都建康進發。王敬則的一萬兵馬渡過錢塘江,打敗張瑰的兩千守兵,張瑰嚇得逃跑了。跟隨王敬則的百姓有十幾萬人,他們手拿鐵鍬、鋤頭,占領沿途各縣,殺掉縣令,直逼京口。
蕭鸞正生病臥床,聽說王敬則起兵反叛朝廷,非常驚駭,滿朝文武大臣全都嚇得失魂落魄。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人爬上房頂了望,看見征虜亭上火光沖天,以為叛軍已經到來,蕭寶卷嚇得連衣服都顧不上換就要逃跑。這件事傳到王敬則耳朵里,他得意地說:“嘿嘿,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我料他蕭鸞父子唯有逃跑這條路啦……”
可是不久,王敬則因寡不敵眾,軍隊又被河水所阻,遭到失敗,他自己也被守軍殺死。
古代兵法所說的三十六計,是:
第一套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先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戰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敵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二〇、唇亡齒寒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上面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用之形容利害休戚相關。這是“唇亡齒寒”這個典故的最早文字記載。
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想一舉消滅自己周圍相對弱小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晉國的國君晉獻公與大臣們商量,大臣們建議:
虢國和虞國相互依存,并而去之,困難太大。最好借口攻打虢國,向虞國的國君虞公借道,這樣就可以今日“取虢”而明日“取虞”,一箭雙雕。晉獻公一聽,覺得這個計謀雖然很好,但不知道虞公肯不肯借道!大臣荀息說,虞公這個人很貪財物,如果你送上美玉良馬,虞公不會不答應的。這良馬和美玉,是晉獻公最珍愛的兩件寶貝,晉獻公很是有點舍不得。荀息又進言道:“等滅了虢國和虞國,這些寶貝還不都是你的。只不過是暫放在他那里罷了?!?
荀息終于說服了晉獻公,帶上良馬美玉出使虞國。虞公一見這么好的寶貝,頓時眉開眼笑,答應借道給晉國。
虞國有個大臣,叫宮之奇,趕忙向虞公勸道:“俗話說‘唇亡齒寒’,失去了嘴唇,牙齒也就難保了。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虞國也就跟著完了。借道是萬萬不行的?!?
貪財的虞公根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諫,收下了良馬、美玉,讓晉兵借道攻打虢國。
宮之奇見虞公執迷不悟,仰天長嘆,為了避免戰亂,只好帶著家眷離開了虞國。
晉軍通過虞國,直接攻打虢國都城。虢軍根本就沒想到晉軍會從虞國那邊打過來,一時措手不及,虢國一下子就被晉軍滅亡了。
晉軍滅掉了虢國,從原路回師,虞公親自到城外迎接晉軍,慶賀勝利。晉軍趁其不備,蜂擁而上,將虞公及其大臣統統捉住,并搜出當初進獻的良馬、美玉。虞公,懊悔當初不聽宮之奇“唇亡齒寒”的勸告,但哪里還來得及呢!
虞國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居然拋棄了虢國這個戰略伙伴,最終自食亡國之恨,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1949年,當新中國剛剛從廢墟中站起來,百業待興之時,朝鮮戰爭爆發,戰火迅速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要不要出兵參戰?據說,在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引用了“唇亡齒寒”這個典故,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抉擇。
二一、市道之交
“市道之交”形容以做買賣的手段交朋友,比喻勢利。
此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頗是戰國時的一位大將,趙國封他一個食邑,這地方叫長平,當時,廉頗有許多和他關系很親密的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喝酒取樂。不料后來趙王把他的職撤了,派了一個叫趙恬的人代替他。他的那些朋友都立刻跟他絕交,看也不看他一眼。過了許久,秦國有個大將白起,在長平把趙恬打敗了,那里有一個殺谷,據說曾埋了趙國四十萬降卒。這一役之后,趙王覺得廉頗總比趙恬好,如果換上廉頗,趙兵不致慘敗,于是,又重用他。于是,從前看也不來看他的朋友,又紛紛前來祝賀,奉承廉頗。廉頗是個稟性剛烈,見這情形,很不高興,馬上下逐客令,其中一個,見他認真,便賠著笑臉,解釋道:“老朋友,何必大動肝火呢?其實朋友相交,跟做生意一樣:如果有件貨物,購入了可以賺一筆大錢的,誰不買?反之,如果明明知道是冷門貨,購進了連本也會折了的,誰去買它?做朋友就是這個道理??!”廉頗聽了,嘆了一聲道:“這真是市道之交了!”
二二、噬臍莫及
“噬臍莫及”意思是說,如同自己的嘴咬自己的肚臍一樣,無法咬著。比喻后悔已晚,無法挽回,根本辦不到。
此典出自《左傳·莊公六年》:“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臍,其及圖之乎!圖之,此為時矣。觀《封神演義》第四十二回:‘如若拒抗,真火焰昆岡,俱為齏粉,噬臍何及?’”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文王熊貲率軍攻打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路經鄧國(今河南省鄧縣),想順便打探一下鄧國的情況。鄧國國君鄧祁侯對大臣們說:“他是我的外甥?!庇谑亲尦耐踝∠?,并擺下宴席,熱情地招待他。
鄧祁侯的另外三個外甥騅甥、聃甥、養甥,請求鄧祁侯趁此機會殺掉楚文王,鄧祁侯沒有同意,三個外甥說:“將來滅亡鄧國的必定是這個人。如果不趁著這個時機除掉他,等到將來就像咬自己的肚臍一樣,根本夠不上,后悔也來不及了!下手殺掉他現在正是時候啊!”鄧祁侯仍然不聽從,他說:“我若把他殺掉,恐怕以后人家會唾棄我,再也不敢到我這里吃我剩余的東西了。”三個人又勸說道:“您如果不聽我們三個人的話,國家就要滅亡,到了那個時候,您還能到哪里去找到剩余的東西呢?”鄧祁候始終不愿聽從三個外甥的勸告。
楚文王早就懷著擴張侵略的野心,他并沒有因為親戚關系而放棄自己的擴張政策。在攻打申國回國的那一年,楚文王就下令攻打鄧國。魯莊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又攻打鄧國,終于把鄧國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