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五邪第二十

本篇要點

敘述邪傷五臟所引起的病證和刺治方法。

原文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邪有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其腧也。

譯文

病邪侵襲到肺臟,就會發生皮膚疼痛,惡寒發熱,氣上逆而喘,汗出,咳嗽牽引到肩背作痛。治療可取側胸上部的中府、云門穴,以及背部第三椎骨旁的肺俞穴。針刺時,先以手速按其處,病者覺得爽快一些,就在該處進針。同時可取缺盆穴,使肺中邪氣向上越出。

病邪侵襲到肝臟,就會發生兩脅中疼痛,寒氣在中,惡血瘀留在內,走路時經常關節牽引作痛,并且時有腳腫的癥狀。治療可取行間穴,以引脅肋間的郁結之氣下行,并取足三里穴以溫其胃中,同時對有瘀血的絡脈,可用刺法以散其惡血,再取耳輪后青絡上的瘛脈穴,以減去牽引性的病痛。

病邪侵襲到脾胃,就會發生肌肉疼痛,如果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在中而易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在中而腸鳴、腹痛;若陰陽均有余或均不足,則有寒有熱。這些病證,都可取三里穴來調治。

病邪侵襲到腎臟,就會發生骨痛、陰痹。所謂陰痹,是說在形體表面按摸不到,證見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等處疼痛,以及經常目眩諸癥。治療時可取涌泉、昆侖穴;凡有瘀血的,都刺出其血。

病邪侵襲到心臟,就會發生心痛,易于悲傷,時時目眩跌仆。診療時先要分析其偏虛還是偏實,而后取治于本經的腧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中县| 铜山县| 盘山县| 关岭| 二连浩特市| 安岳县| 呈贡县| 康乐县| 宁陕县| 广元市| 萨迦县| 康定县| 明光市| 密山市| 永昌县| 团风县| 达拉特旗| 晋中市| 胶州市| 定南县| 天津市| 南江县| 瓦房店市| 桃园县| 西昌市| 南宁市| 滨海县| 县级市| 长宁区| 白玉县| 南投县| 清水河县| 云安县| 大田县| 札达县| 沁源县| 重庆市| 三江| 凤城市| 隆安县|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