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古代天文學的思想成就

天文學思想是對天文學家的思維邏輯和研究方法長期起主導作用的一種意識。我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同儒家思想,以及與之互相滲透的佛教、道教思想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我國古代天文學思想成就,體現在星占術的理論和方法、獨特的赤道坐標系統、宇宙結構的探討、陰陽五行學說與天文歷法的關系、干支理論等方面,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我國古代天文學思想體系。

我國古代星占涉及日占和月占、行星占、恒星占、彗星占,以及天文分野占。它們一同構成了我國古代星占理論,在我國古代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國星占術有三大理論支柱,這就是天人感應論、陰陽五行說和分野說。

天人感應論認為天象與人事密切相關,正如《易經》所謂“天垂象,見吉兇”,“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陰陽五行說把陰陽和五行兩類樸素自然觀與天象變化和“天命論”聯系起來,以為天象的變化乃陰陽作用而生,王朝更替相應于五德循環。

分野說是將天區與地域建立聯系,發生于某一天區的天象對應于某一地域的事變。

這些理論和方法的建立,決定了我國星占術的政治意味和宮廷星占性質,也造就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官辦性質,從而有巨大的財力和物力保證,促使天象觀察和天文儀器研制得以發展。

在具有原始意味的天神崇拜和唯心主義的星占術流行的時代,甚至在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反天命論的一些唯物主義思想也在發展。

不少思想家提出了反天命、反天人感應的觀點,指導人們探求天體本身的規律,研討與神無關的客觀的宇宙。那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如“開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都反映了人們力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日月星占是我國古代比較典型的星占,它們所涉及的范圍很廣。例如,太陽上出現黑子、日珥、日暈,太陽無光,二日重見等。

另外,古人對日食的發生也很重視,天文學家都在受命進行嚴密監視。日食出現的方位、在星空中的位置、食分的大小和日全食發生后周圍的狀況,都是人們所關注的大事。

《晉書·天文志》在記載日食與人間社會的關系時,認為食即有兇,常常是臣下縱權篡逆,兵革水旱的應兆。

古人認為,既然發生了日食,這便是兇險不祥的征兆,天子和大臣不能眼看著人們受災殃,國家破敗,故想出各種補救的措施,以便回轉天心。天子要思過修德,大臣們要進行禳救活動。

《乙巳占》記載的禳救的辦法是這樣的:當發生日食的時候,天子穿著素色的衣服,避居在偏殿里面,內外嚴格戒嚴。皇家的天文官員則在天文臺上密切地監視太陽的變化。

當看到了日食時,眾人便敲鼓驅逐陰氣。聽到鼓聲的大臣們,都裹著赤色的頭巾,身佩寶劍,用以幫助陽氣,使太陽恢復光明。有些較開明的皇帝還頒罪己詔,以表示思過修德。

月占的情況與日占大同小異,由于月食經常可以看到,故后人就較少加以重視了。不過,月食發生時,占星家比較看重月食發生在恒星間的方位,關注其分野所發生的變化。

行星占又稱為“五星占”。五星的星占在所有的星占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除掉日月以外,在太陽系內人們用肉眼所見能作有規律的周期運動的,就只有五大行星。自春秋戰國至明代,五星一直是占星家重要的占卜對象。

由于我國古代五行思想十分流行,五星也就自然地與五行觀念相附會,連5顆星的名字也與五行的名稱一致。

行星占包括的范圍極廣,有行星的位置推算和預報,有行星的凌犯觀測,有行星的顏色、大小、光芒、順逆等的觀測。

古人以為,五大行星各有各的特性,它們在天空的出現,各預示著一種社會治亂的情況。

例如:木星為興旺的星,故木星運行至某國所對應的方位該國就會得到天助,外人不能去征伐它,如果征伐它,必遭失敗之禍;火星為賊星,它的出現,象征著動亂、賊盜、病喪、饑餓等,故火星運行到某國所對應的方位,該國人民就要遭災殃。

金星是兵馬的象征,它所居之國象征著兵災、人民流散和改朝換代;水星是殺伐之星,它所居之國必有殺伐戰斗發生;土星是吉祥之星,土星所居之國必有所收獲。

恒星也有獨立的占法,大致可分為二十八宿占和中官占、外官占。占星家不停地對各種星座進行細致的觀察,觀看其有無變動。一有動向,便預示著人間社會的一種變化。

占星家認為,尾星是主水的,又是主君臣的,當尾星明亮時,皇帝就有喜事,五谷豐收,不明時,皇帝就有憂慮,五谷歉收。如果尾星搖動,就會出現君臣不和的現象。

又如,天狼星的顏色發生變化,就說明天下的盜賊多。南方的老人星出現了,就是天下太平的象征,看不到老人星,就有可能出現兵亂。

在我國古代的星占理論中,彗星的出現,差不多均被看做災難的象征。

天文分野占也是古代星占理論的一部分。我國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

我國古代占星術認為,地上各周郡邦國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在該天區發生的天象預兆各對應地方的吉兇。這種天區與地域對應的法則,便是分野理論。

有關分野的觀念,起源很早。《周禮·春官·宗伯》就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以觀“天下之妖祥”的記載。就已經開始將天上不同的星宿,與地上不同的州、國一一對應起來。

天上的分區,大致是以二十八宿配十二星次,地上則配以國家或地區。

古籍中天文地理分野的記載很多,比如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地理分野是:魏地,觜、參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韓地,角、亢、氐之分野;趙地,昴畢之分野;燕地,尾、箕分野;齊地,虛、危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楚地,翼、軫之分野;吳地,斗分野;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

事實上,天地對應關系的分組,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比如《史記·天官書》中對恒星分野只列出8個國家,除地域與恒星對應外,還記載了五星與國家的對應關系。

在天與地的對應關系建立以后,占星就有了一個基礎。這樣,當天上某個區域或星宿出現異常天象時,它所反映出的火災、水災、兵災、瘟疫等,就有一個相應的地域可以預言。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都選用不同的方法去認識天空現象。這不同的方法認識的結果,是產生了世界學術界大家公認的三種天球坐標系,即我國的赤道坐標系統,阿拉伯的地平坐標系統,希臘的黃道坐標系統。

三種天球坐標系與生俱來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實地觀測中空間取向上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出赤道坐標系的獨特性,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獨特性。

我國古代天文學的赤道坐標系,是用于對整個天地的劃分,赤經、赤緯是不變的,依據天極、赤道劃分的南北東西也是固定的。

它不同于阿拉伯系統所使用的那種地平坐標系,因為它是以觀測者為中心來確定天頂和天底,地平經度與地平緯度隨觀測者所在地不同而不同,依據天頂、天底、地平圈劃分的南北東西也是隨之變化的。

赤道坐標系以天極為中心來劃分東南西北4個方位,是將整圈赤道等分為4等;以天頂為中心來劃分東南西北4個方位,劃分的是以觀測者為中心的東南西北4個方位。

比如殷商時主要活動地域是河南一帶,如果以被古人視為“地中”的陽城為中心來劃分方位,劃分的就是中華大地的東西南北中。

依據赤道坐標系的十二辰而制訂的“十二支”歷法為例,如果將“十二支”認作“地平十二支”,就會在地平坐標系內探詢十二支的空間取向。比如以陽城為中心來劃分12個方位,在中華大地的東、西、南、北、中地域探詢十二支的時空依據。

中華大地的東、西、南、北、中是無法圓出360度的,只有赤道坐標系所界定的整個天地的十二時辰才是十二支的真正歸宿。

現今天文學中以英國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線為基準的一天24小時劃分,與我國古代歷法的一天十二時辰直接對應;現代天文學的赤道大圓360度與我國古代天文學的二十八宿如出一轍。現代南北兩個半球的劃分是依據赤道一分為二。

這些都體現出現代天文學是對我國古代天文學赤道坐標系的承傳,并證實了我國古代赤道坐標系是用于對整個天地的劃分。

我國古代獨特的赤道坐標系統的實在性和科學性,蘊涵著古代先哲們對時間、空間與物質世界科學認知的思想精華,對認識宇宙具有重大意義。

關于宇宙的結構,自古就引起人們的思考,涌現了許多討論天地結構的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于漢代的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是我國最古老的討論天地結構的體系。早期的蓋天說認為,天就像一個扣著的大鍋覆蓋著棋盤一樣的大地。后來蓋天家又主張,天像圓形的斗笠,地像扣著的盤子,兩者都是中間高四周低的拱形。這種蓋天說即能克服“天圓地方”說的缺點,也能解釋很多天象。

渾天說在我國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古代天文儀器的設計與制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渾儀和渾象的結構就和渾天說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天文學的有關理論問題的解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漢代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注》一文中寫道: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

意思是說,天就像一個雞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黃,天包著地如同蛋殼包著蛋黃一樣。這是對渾天說的經典論述之一。

蓋天說和渾天說中的日月星辰都有一個可供附著的天殼,蓋天說的附著在天蓋上,渾天說的附著在像蛋殼一樣的天球上,都不用擔心會掉下來。

后來人們觀測到日月星辰的運動各自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在一段時間中停滯不前,根本就不像附著在一個東西上。所以就又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這就是宣夜說。

宣夜說主張,天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沒有任何形質,我們之所以看天有一種蒼蒼然的感覺,是因為它離我們太深遠了。日月星辰自然地飄浮在空氣中,不需要任何依托,因此它們各自遵循自己的運動規律。

宣夜說打破了天的邊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無邊無際的廣闊的宇宙空間。

在恒星命名和天空區劃方面,各種思想意識的影響就更加明顯。古代星名中有一部分是生產生活用具和一些物質名詞,如斗、箕、畢、杵、臼、斛、侖、廩、津、龜、鱉、魚、狗、人、子、孫等,這可能是早期的產物。

大量的古星名是人間社會里各種官階、人物、國家的名稱,可能是隨著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諸侯割據的局面而逐漸形成的。

天空區劃的三垣二十八宿,其二十八宿的名稱與三垣名稱顯然是兩種體系,它們所占天區的位置也不同。這都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意識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天文學思想中,應該提及的是古代天文學家探求原理的思想。我國古代科學家很早就努力探索天體運動的原理。

如沈括對不是每次朔都發生食的解釋,郭守敬對日月運動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時期學者對中西會通的研究,都體現了探求原理的思想。

在近代科學誕生之前,對于東西方古代天文學家來說,沒有近代科學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論武裝,要探求天體運動的原理都不會成功的。但我國古代歷法中,許多表格及計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幾何學上的解釋。

這一點足見我國古人的才智。

此外,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對許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圖予以解釋。

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屈原在《天問》中提出了天地如何起源,月亮為何圓缺,晝夜怎樣形成等大量問題;蓋天說和渾天說都努力設法解釋晝夜、四季、天體周日和周年視運動的成因,對日月不均勻運動也曾以感召向背的理由給予解釋。

盡管他們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學根據的,但不能因為不成功而否定他們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在指導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工作。

我國古代的天文歷法,就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有很多與“氣”有關的概念,如節氣,氣候,氣化,氣勢,氣質,運氣等。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概念就會發現,氣是有屬性的,在宇宙間沒有無屬性的中性的氣存在。

氣由陰氣和陰氣組成。后世將陰陽作為哲學概念應用得十分廣泛,但追本求源,陰陽的觀念最早只是起源于歷法和季節的變化。

古人以為,氣候的變化是由于陰陽二氣的作用,陽氣代表熱,陰氣代表冷。宇宙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發生交替的變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上。

夏季炎熱時,屬于純陽。冬季寒冷時,屬于純陰。陽氣和陰氣互為消長,春季陽氣增長,陰氣衰弱。

當陽氣達到極盛時就是夏至,由此發生逆轉,陰氣漸升,陽氣下降;當陰氣達到極盛時就是冬至,這時再次發生逆轉,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完成了一個周期的交替變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在我國古代,人們對于五行的看法與后世哲學上的五行幾乎完全不同。

古人認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個收獲季節中的5個時節。這一說法在上古文獻中記載更直接。

例如,《呂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稱為五氣,也就是將一年分為5個時節之義。又如,《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年“分為四時,序為五節。”而《管子·五行篇》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可見上古均是將五行解釋成時節或節氣。

古人用直觀的5種物質的名稱給五種太陽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給日期命名一樣,符合古人樸素的思想觀念。

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同樣具有天文學意義。五行相生,又叫“生數序五行”,其含義是后一個行是由前一個行生出來的,以至于逐個相生,形成一個循環系列,周而復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觀念中使用最普遍,發展最成熟的一種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的說法,木是五行的開始,水是五行的終了,土是五行的中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行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熱而水主寒。

這是上古各類文獻中,有關生數五行定義的通常說法,可見古人設立五行,開始時并不是為了解決哲學問題,而是借助5種物質的名稱來作為一年中5個季節的名稱。

木行就是一年中開始的第一個季節,相當于春季;火行為第二個季節,相當于夏季;土行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間;金行為第四個季節,相當于秋季;水行為第五個季節,相當于冬季。

干支理論是我國古代思想家的一大杰出貢獻,盡管當時對天體運行及其結構缺乏科學的了解,但已經在天文學、哲學領域有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后世無法企及的成就。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又稱“干枝”。天干的數目有10位,它們的依次順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目有12位,它們的依次順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于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等。

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時期,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后期。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如1644年為農歷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為農歷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為農歷甲申年;1864年為農歷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為農歷甲子年;1865年為農歷乙丑年,1925、1985年同為農歷乙丑年,以此類推。

干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是為歲首,不是以農歷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

干支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某月初一至月底。

若遇甲或乙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個月合5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干支紀日,60日大致合兩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干支記日比起記載某月某日,其優勢是非常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否有閏月存在。

由于農歷每個月29日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沒有閏月也不知道,因此,如果日期跨月,則計算將會非常困難。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對應,則可以查萬年歷。

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干支紀時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至1時的早子時,以及23時至24時的晚子時,所以遇到甲或乙之日,0時至1時是甲子時,但23時至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天干地支除了可以紀月日時外,在它的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后,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一般的序數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僅用于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

[閱讀鏈接]

相傳在遠古時候,共工和顓頊兩人為了爭奪天下而爭。共工失敗后,一氣之下跑到了大地的西北角,撞倒了那里的不周山。不周山原是8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后,西北方的天就塌了,東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于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東南方。

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成因不能理解,往往會借助想象,創造出各種神話傳說,表達他們對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的揣測。這則神話生動地反映了古人對于天地結構的推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东安县| 郯城县| 南平市| 双桥区| 余庆县| 子洲县| 工布江达县| 桐城市| 筠连县| 安塞县| 德阳市| 乐昌市| 获嘉县| 峨眉山市| 旺苍县| 无为县| 织金县| 泸州市| 泾源县| 贞丰县| 全椒县| 孝昌县| 陇南市| 尚志市| 雅江县| 固安县| 佛冈县| 丘北县| 同德县| 伊金霍洛旗| 洛扎县| 错那县| 广汉市| 吉首市| 福清市| 林甸县| 沁源县| 寿阳县| 昌黎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