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作為一種基本心理過程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有著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歌唱者的一切活動從簡單的認識、動作到復雜的學習、歌唱,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才可能進行。因此,歌唱記憶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聲樂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記憶在人類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雖然是從感覺、知覺開始的,沒有感覺與知覺就不可能獲得知識與經驗。但是,只有感覺、知覺而沒有記憶也不能獲得知識與經驗。
人的一切經驗、思想、知識和技能,都是依靠記憶在頭腦中保留的結果。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記憶,記憶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基本條件?!?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
記憶是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它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從“記”到“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重現和再認四個基本環節。凡是過去經歷過或學習過的任何經驗,都能被人的大腦所保存,一旦在生活或工作中需要這種經驗時,就能及時地呈現出來。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逼┤纾Z文學習要記住語言文字等符號,才能發揮語言文字的作用;數學學習,要記住原理與公式,才能運用無誤;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往往依靠記憶廣泛地從民間音樂和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這就說明,在學習中既要感知所學的內容,理解其實質,還要在頭腦中加以保持,即記憶。所以說,記憶在人類學習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記憶在歌唱學習和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記憶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歌唱方法的建立依賴這一復雜的心理活動。在聲樂學習中,每個環節、每個技能、每個技巧、每個動作、每句歌詞都需要記憶。有了音樂記憶,歌唱者就能在以往反映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反映。
有人曾問歌王卡魯索:“一位出色的歌唱者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他說:“寬闊的胸膛,大的嘴巴,90分的記憶,十分的才智,長期勤學苦練?!?
由此可見,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只有有了記憶才能不斷地增長知識、積累經驗,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和理論,否則就成了“熊瞎子掰包米,掰一穗扔一穗”。如果沒有音樂記憶,歌者每次都要重新去認識那些已經學習過的東西,那么,聲樂的基本功對于這樣的學生來說永遠都是“新生兒”。
音樂記憶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經常發現有些學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總是停留在“第一堂課”的感覺,一切都是生疏的,上一堂課講的、做的、練習的全都忘光了。對于歌唱的技能技巧或作品中多次出錯的地方,老師雖多次指出,但學生仍會反復出現錯誤的現象。
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比喻說:“這種情況活像個沒有把貨車捆扎結實的馬車夫,他只顧往前趕路,也不回頭看,趕回家時,只剩一輛空車,還對家人夸口說,我是走了很長的路程?!边@種馬車夫式的學生在實際中比比皆是,至少在某一階段是非常多的。這種學生記憶力差,勢必影響聲樂的學習。
聲音技能、技巧訓練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記憶的過程。由于記憶,我們不斷地保存、積累歌唱的方法,同時在其他心理活動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
演唱者在演唱實踐和學習過程中,感知過的發聲技能技巧、思考過的歌曲思想內容、聯系過的表演動作、體驗過的情感,等等。在演唱或上完課后,并不能消失得無影無蹤,仍會在大腦皮層下留下某首歌曲演唱興奮過程的痕跡,或課堂上發生的動作和感覺的印象。
當客觀事物以一定的關系彼此聯系地作用于人腦時,在大腦皮層上就會形成各種暫時的神經聯系。暫時神經聯系形成后,還需要加以強化,才能鞏固。
神經聯系的形成必須強化,就是一定要依賴反復的練習、反復的強化,才能鞏固暫時神經聯系,識記的東西才能得以保持。教師每節聲樂課給學生留作業,就是使學生記住和掌握課上所學的知識??鬃铀f的“學而時習之”就是要將知識進行強化記憶的道理。
歌唱記憶能力的培養
歌唱記憶是由“識記—保持—重現—再認”四個互相聯系的基本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有自己的規律。每個聲樂學習者都希望在學習歌唱技能的過程中,記得多,忘得少。歌唱者更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能夠永遠記住歌唱的狀態和方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清醒地認識和正確地理解記憶的規律,要深入了解歌唱訓練中記憶的特點并通過正確的識記、保持、重現或再認進行聲樂學習。聲樂學習者只有掌握記憶的規律和正確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加強自己的歌唱記憶能力,從而更加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1)加強歌唱的識記能力
對歌唱與發聲的識記是整個記憶過程的開端。初學聲樂的學生要提高記憶效果必須首先進行良好的識記。
聲樂學生不僅要反映出當前發聲訓練的刺激,還要把呼吸、咬字、共鳴位置等刺激映像保存下來,與后來的映像連接成比較系統的技術。為了能把進行演唱活動的技能技巧保持在頭腦中,必須努力地、多次地去磨練,并把它們牢牢記住。
從識記的規律及其過程來看,聲樂學習者應該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認真識記事物的規律,排除可能對歌唱識記形成干擾的因素,提高歌唱識記的準確性和正確性。
培養有意識記,注意在歌唱者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多次反復、體會、比較、鑒別,逐步確立穩固準確的記憶表象和記憶印象。歌唱者要積極加強對學習、訓練內容的理解,深入了解識記材料的確切意義,避免機械識記,培養有意識記的良好習慣,提高訓練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來養成正確的記憶習慣。
有意識記不是建立在“小聰明”之上,而是建立在勤奮的基礎之上,是通過良好的意志品質而實現的。例如,呼吸的技巧練習,學習者必須通過堅強的意志,像舞蹈演員一樣每天都要進行一定時間的練習,哪怕是睡前或起床前練上十分鐘,也會對識記有很大的幫助。
(2)加強歌唱的保持能力
保持是記憶過程的中心環節,是把通過識記所獲的知識、經驗保留在大腦中的過程。沒有保持就無所謂記憶。
要想保持識記的事物,就要與遺忘作斗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使學生獲得鞏固的知識,克服遺忘的基本方法就是讓他們在識記后馬上進行鞏固練習。
貝多芬曾告誡他的學生:“一日停止了練習,便損失了一周的功夫;一星期停止練習,便損失了一個月的功夫;一個月停止練習,便損失了一年的功夫,最后便墜于不可救藥的地步?!笨梢姙榱吮3朱柟痰淖R記,剛剛學過的東西要及時練習,否則遺忘在識記后很快就開始。
(3)加強歌唱的再認重現能力
就歌唱活動本身而言,重現更重于再認。對演唱或發聲方法的再認速度和確定程度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對原來的演唱或發聲識記的鞏固程度;二是曾經的演唱或發聲與當前的演唱或發聲類似的程度,以及演唱或發聲出現條件的類似程度。
再認的事實越相似,事物越多,時距越長,錯認現象就越嚴重。歌唱者要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間內,將自己長期訓練中所積累起來的點滴經驗全部以藝術表現的形式準確重現,從歌曲的詞、曲、音高、節奏,到各種發聲方法、形體動作、音色控制、情感情緒變化等等,從而完成聲樂藝術的二度創作。
歌唱記憶的重現取決于識記和保持的好壞。整個重現過程要遵循重現的規律,同時還應該運用多種方法來幫助歌唱者有效、準確地再現。歌唱者經過長期的訓練,所有發聲腔體的運動都處于一個自動化的過程,歌唱技能已經形成了動力定型,那么在歌唱過程中的技能再現就會顯得非常簡單自如。
在培養學生音樂記憶能力的過程中,聲樂教師首先要對自己學生的記憶特點有初步的了解,在遵循記憶規律的同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記憶力。
要加深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認識,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幫助他們分析和了解自己的音樂記憶品質方面的優缺點的同時,使他們克服學習中漫不經心的毛病。
筆者在教學中所教授的對象,大部分是沒有聲樂基礎或為考大學而短期“聲樂速成”的學生,他們大都對聲樂學習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確的聲音概念,課后練習也不認真。多數學生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不練習或是不知道怎么練。
筆者發現如果人為地強化他們的歌唱記憶意識,會對他們的聲樂學習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聽老師范唱和自己唱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認真體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在具體教授學生發聲方法時,教師會把自己親身體驗告訴他們,讓他們充分地理解歌唱器官的運動,懂得歌唱的發聲原理,引導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同時,還要用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歌唱的感覺,讓學生在歌唱時把歌唱器官的運動形象地記憶起來;在他們發聲前,就強調他們注意對自己的發聲進行聽覺記憶和運動覺記憶,記住自己剛才所發的聲音及歌唱器官的運動情況。在告知他們對錯并加以改正之后,與老師的聲音和自己之前所發的聲音作比較,然后繼續改正。
這樣周而復始地練習,學生對聲音有了明確的概念,學生的發聲技能也會逐步得到鞏固和提高。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一部分學生在其原有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進步,并且對聲樂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們唱不出很漂亮的聲音,但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聽覺記憶訓練后在大腦中建立了正確的聲音概念,會聽辨聲音好壞,并且能夠分析發出不好聲音的原因。
記憶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有著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歌唱者的一切活動從簡單的動作模仿到歌唱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才可能進行。因此,歌唱記憶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聲樂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希望教師和學生重視“記憶”的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聲樂教學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