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高中生學習物理的方法
- 學霸興趣學習法(學生這樣學習最有效)
- 李澤國編著
- 3696字
- 2021-05-27 11:25:31
學好高中物理的“七要”
(1)要有很強的自信
很多同學,特別是女同學,在進入高中之前,或者在剛進入高中的時候,就被“高中物理難學”,“女孩子天生不是學理科的料”之類的觀點嚇住了,從心里上給了自己一個消極的暗示。還沒有開始就給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初次接觸高中物理,你就要充分相信,憑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學好!樂觀對待,付出實在的努力,你一定會成功!
(2)要重視復習和預習
做到上課前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所了解。這樣在聽課時,能將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最重要、最關鍵的知識點上,提高聽課效率,豐富感性認識,從而驗證自己預習時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也為自己在課外少留疑難問題,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供自己支配。
(3)要重視觀察和實驗
物理知識來源于實踐,特別是來源于觀察和實驗。觀察是收集材料,積累數據獲得感性認識和認識客觀規律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認真觀察物理現象,分析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和原因。要認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學會使用儀器和處理數據,了解用實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
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同時,觀察要有目的性,在觀察時要明確觀察對象、條件、要求及觀察的計劃和步驟。
(4)要重在理解
學好物理,應該對所學的知識有確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識是在分析物理現象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得來的,或者是經過推理得來的。獲得知識,要有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不重視這個過程,頭腦里只剩下—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條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識,思維也得不到訓練。要重在理解,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
(5)要學以致用
學到的知識,要善于運用到實際中去。不注意知識的運用,你得到的知識還是死的,不豐滿的,而且不能在運用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要在不斷的運用中,擴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識,學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注重縱橫聯系。隨著高考模式的改革,對同學們學習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不能僅僅局限于掌握本學科知識,而且還要利用本學科的知識,去分析處理其它學科中與本學科有關聯的問題。
(6)要重視練習
做練習是學習物理知訓的一個環節,是運用知識的一個方面。每做一題,務求真正弄懂,務求有所收獲。我國物理學家嚴濟慈先生曾說:“做習題可以加深理解,融會貫通,鍛煉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道習題做不出來,說明你還沒有真懂;即使所有的習題都做出來了,也不一定說明你全懂了,因為你做習題時有時只是在湊公式而已。
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還能設法去弄懂它,到了這種地步,習題就可以少做?!彼哉f,做習題時要做到質與量的有機統一,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少做無用功。建議大家準備一個專門的筆記本,用于收集、整理平常練習及考試中出錯的問題,讓自己在這些地方不在犯第二次同樣的錯誤。
(7)要勤動手,不浮躁
常見許多同學,上課時不認真,總認為自己這也懂,那也明白;對自己做錯的習題,滿不在乎,馬馬虎虎看過了事;看參考資料,如同看小說,對自己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靈活運用能力,總是過于自信。
結果卻事與愿違,現實經常同這些眼高手低的同學開玩笑。它們在考試時總得不到高分,他人一提醒,對出錯的問題就能“恍然大悟”,就是自己獨立思考時,不能做出來。聽一百遍,看一千遍,不如自己動手做一遍。此話雖然有點夸張,但還是有道理的。
物理現象課學習的方法
物理現象多種多樣,有簡單的,有復雜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物理現象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1)自學法
有些物理現象比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是可以掌握的,教師設計幾個有關該物理現象的思考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討論思考題,得出結論,從而達到認識和理解該物理現象的目的。
例如,在“噪聲”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思考題:一是,噪聲的來源有哪些?二是,噪聲的等級是怎樣劃分的?零分貝的含義是什么?三是,減弱噪聲的途徑有哪些?
學生通過認真的自學,一般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噪聲”現象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做,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演示實驗法
有些物理現象,先用生動具體的實驗直觀演示,讓學生觀察該物理現象,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然后要求學生通過自學看書來解釋這個物理現象;最后由教師總結現象,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例如,在“慣性、慣性現象”的教學中,先把課本所示的實驗演示給學生看,學生觀察到:被打飛的棋子飛出去后,上面的棋子仍然留在原處,接著提問:上面的棋子為什么不和被打飛的棋子一起飛出去呢?這是學生急切想知道的問題。
通過看書和分析,大多數學生都知道了這是因為上面的棋子具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仍然留在原處。再將課本所示的實驗演示給學生看,學生觀察到:靜止的小車被突然用力一拉,小車上豎放的木塊倒向后方;運動的小車突然停止時,小車上豎放的木塊倒向前方。
教師提問:木塊為什么會倒?為什么兩種情況下木塊倒下的方向不同?這也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問題.通過看書和分析,大多數學生都明白了:當用力突然拉動靜止的小車時,由于木塊和車面間有摩擦,木塊底部立即隨小車運動;但木塊具有慣性,其上部仍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仍然靜止,所以木塊倒向后方。
當運動的小車突然停止時,由于木塊和車面間有摩擦,木塊底部立即隨小車停止運動;但木塊的上部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仍然繼續前進,故木塊倒向前方。最后由教師總結: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有慣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再讓學生根據親身體會,談一談慣性現象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這樣一來,學生對慣性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就較深刻了。
(3)探索實驗法
有些物理現象,教師設計一些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通過實驗探索研究物理現象,觀察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理解物理現象的意義。
例如,在“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每組有如下器材:一個檢流計、一個線圈、一個條形磁鐵、一個馬蹄形磁鐵、一個直鐵棒、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實驗電路圖去研究、探索電磁感應現象。
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大多數學生都能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情況和條形磁體穿過閉合線圈的情況統一起來,認識到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是:回路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學生通過自己研究和觀察物理現象,理解得深,掌握得牢。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獲取了物理知識,而且使學生掌握了獲取物理知識的方法。
(4)講述、討論法
有些物理現象,學生認識和理解它十分困難,此時,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演示實驗,詳細完整地進行理論分析,積極組織學生討論,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這些物理現象。
物理現象課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物理現象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
各種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和認識各種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有些物理現象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更應引起注意。
如蒸發現象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如果溫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達到沸點,液體就沸騰了,變成了沸騰現象。
(2)現象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物理現象和過程之間存在著各種聯系,在這種聯系中,有的是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有的是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系;也有的實際上是完全無關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形形色色的聯系中,排除各種非本質的聯系,把現象的本質顯露出來,透過表面現象,抓住它的本質。
比如,燒開水的水壺冒出的“白氣”,冬天人呼出的“白氣”,有人認為這是汽化現象,其實是錯誤的。這個現象的本質是:沸水的蒸汽和人呼出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空氣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霧狀物,人眼看來就是“白氣”。又如,磁現象的電本質:磁鐵的磁場和電流的磁場一樣,都是由運動電荷產生的。
(3)理解物理現象的意義
各種物理現象都有各自的物理意義,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各種物理現象所揭示的物理問題,弄清其物理意義。比如,失重現象和超重現象,并不是物體的重力發生了變化,而是因為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使物體間的作用力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超重和失重的物理現象。
(4)注意物理現象間的聯系與區別
有些物理現象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同時又有區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這些物理現象間的聯系與區別。比如,蒸發和沸騰這兩種現象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蒸發可在任何溫度下進行,而沸騰只能在一定的溫度下發生;蒸發只能在液面上發生汽化,而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汽化;蒸發過程緩慢,而沸騰過程劇烈。
(5)注重物理現象的應用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各種物理現象來解釋我們生活和生產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慣性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投出去的籃球能繼續飛行;射出的子彈能繼續飛行;各種交通工具高速運動時,遇到緊急情況,不易停下來,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等。
又如,各種熱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夏天扇扇子感到涼爽;冬天要穿棉衣;夏天要穿襯衣等等。只有運用物理規律去解釋各種物理現象,才能加深對物理現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