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不食周粟
- 模范的故事(中華典故故事全集)
- 周治主編
- 567字
- 2021-05-31 09:36:18
“不食周粟”比喻堅決反對某種行動或主張。
此典出自《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守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殷朝末年,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伯夷,小兒子叔齊。國君在位時,就想讓叔齊繼承王位。國君死后,叔齊覺得自己比伯夷小,就把國君之位讓給伯夷。伯夷說:“立你為國君,是父親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兩人相互推讓,都不愿做國君。最后,兩人棄位逃往西部周文王處。
剛走到半路,伯夷、叔齊碰上周武王的部隊。原來周文王已死。武王繼承了王位。還來不及埋葬父親,他就用車載著周文王的遺像,前去攻打紂王。
伯夷、叔齊攔住周武王的馬頭苦苦勸諫說:“父親死后不埋葬,反而興兵討伐,說得上孝道嗎?以臣子的身份去殺害君王,說得上仁慈嗎?”武王手下的士兵見了,想要殺死他們。姜太公說:“他們是仁義之人?!本徒惺勘阉麄z扶開。
周武王平定殷朝之后,天下都屬于周朝。為此,伯夷、叔齊感到恥辱,堅決不吃周朝的糧食,后來他們隱居在首陽山中(“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靠采摘蕨菜度日,他倆編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登上西山啊,采摘蕨菜。殘暴代替殘暴啊,不知誰是誰非(“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注:伯夷、叔齊認為殷和周都是一樣的殘暴)?神農、舜和禹已經消逝啊,我們將依靠誰?往哪里啊往哪里?生命就這般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