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蒙田
上帝對將要死的人會格外開恩,這是他得善報的惟一表現。這樣,辭世時就不會感到死之重大與兇虐了。死亡奪去的不過是半個人或四分之一個人而已。喏,我剛才掉了一只牙,不費力氣,毫無痛苦,這便是自然的死亡期限已至。雖然它曾經鋒利過,也曾經輝煌過,但那是我強壯時,現在這一時期已過。就這樣,我慢慢消逝,我不復是我本人了。
實際上在我看來,如果我的死屬于正常,是自然之老死,那將會給我很大安慰,今后在這方面我對命運再不必奢求格外的恩惠。世人總喜歡說從前如何如何:身材比現在高啦,壽命比現在長啦。梭倫就是那個時代的人,他卻認定當時人的壽命最高不超過七十歲。而我則十分贊賞古人的中庸理論,凡事中庸才合情合理,才可改完美境地。既然這樣,我哪敢奢望長命百歲,超乎常人呢?一切違反自然進程的事物都可能有不利一面,而舉凡順乎自然的事物總會給人帶來愉快。“凡合乎自然者便應算是好事。”柏拉圖由此得出論斷:“因受傷等意外非自然死亡的才稱亡為暴斃,因年事高而帶來的死亡最輕松不過,也許還是令人愉快的哩。”
“少年殞命,蘭摧玉折,
老者故世,果熟離枝。”
生命與死亡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此消彼長,我們在逐漸長大的同時,離死亡也愈接近。我存有一些本人的肖像,那是在我二十五歲、三十五歲的時候畫的。我拿來和今天的肖像對比:多少回我不再是原來的我啊!這些年我的面容有了極大的變化,如到我離開這人世時恐怕而容變化會更大,不可想像。
在那往昔的經歷中,縱有名邑大川、夢中風光,縱有戀人倩影,卻怎么也比不上童年漫步時留在幼小的心靈上的感受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