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早期根據地的創建

PART 1 根據地初步形成

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林伯渠為主席。邊區首府延安。陜甘寧邊區下轄陜西的延安、延川、延長、清澗、綏德、米脂、佳縣、吳堡、子長、安塞、靖邊、定邊、志丹、甘泉、富縣、淳化、旬邑,甘肅的寧縣、慶陽等23個縣及神府特區。同年10月至11月,國民政府承認陜甘寧邊區政府,并任命行政長官,并將其改稱“陜甘寧特區政府”。

1930年10月1日早上,駐扎在甘肅太白鎮的隴東民團軍第二十四營的兵營大門口,一片靜悄悄的。聒噪了一個夏天的鳴蟬不知早已絕技,整日“嘰嘰喳喳”亂叫的鳥雀也不見了蹤影,只有大門外的那兩棵白楊樹,在秋風的吹拂下,偶爾發出“沙沙”的聲響。

初升的太陽溫暖和煦,站在副營長王鳳珠門口的哨兵,沐浴在這醉人的晨光里,感到格外愜意。就在這時,一個頗有英姿的中年軍官帶著幾個士兵,來到王鳳珠家門口,聲稱要找黃毓麟營長商議一下糧草的事情。

聽到哨兵的報告后,副營長王鳳珠立即招呼這名軍官進屋,并派人立即去請黃毓麟營長過來。

黃毓麟到來之后,王鳳珠殷切地端出大煙盤子,讓這名中年軍官和黃毓麟上炕抽煙。黃毓麟立即爬上炕準備抽煙,但這名中年軍官明顯不會抽大煙,正考慮如何拒絕。

就在這時,門外突然“叭”的響了一槍,隨后,黃毓麟的副官跑進來對黃毓麟說:“黃營長,你的部隊兵變了!”

聽說有兵變,旁邊的王鳳珠立即拔出槍,準備出去查看,這名中年軍官也突然拔出槍,一槍結束了王鳳珠的性命。與此同時,一旁和這名軍官一起來的人也拿槍結束了黃毓麟的性命。

緊接著,這名軍官指揮手下士兵,繳獲黃毓麟營一連全部槍械彈藥,并擊潰二連。部隊轉移途中,又捉住了該營三連連長馬建有,將三連槍支和馬匹全部繳獲。這就是著名的“太白收槍”,而這名軍官就是著名的陜北紅軍領袖劉志丹。

黃毓麟怎么會熱情接待劉志丹呢?劉志丹又為何要搶黃毓麟武器呢?那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全國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他們堅定地以革命的武裝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大革命的失敗,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其中也包括劉志丹。黃埔軍校畢業后,被派往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工作,任第四路軍政治處長。大革命失敗之后,劉志丹與劉伯堅、鄧小平等共產黨員被“禮送出境”。

1928年1月,陜西省委派劉志丹與唐澍、謝子長到達洛南縣,參與以共產黨黨員許權中為旅長的陜軍新編第三旅起義組織工作,任參謀主任。

5月,震驚西北的渭華起義爆發,劉志丹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渭華起義失敗后,劉志丹回到陜北,任黨的陜北特委軍委書記,主持特委工作。根據當時斗爭形勢,劉志丹認為,我軍的發展應該利用地方軍閥擴充勢力的機會,打入軍閥部隊內部,從事士兵運動工作,發展黨的組織,學習軍事,培訓干部,伺機建立革命武裝。

為此,劉志丹、謝子長利用北伐戰爭時期的老關系,于1929年秋打入寧夏軍閥蘇雨生部。當時,蘇雨生正在擴軍,劉志丹被任命為騎兵第四師第八旅第十六團中校副團長,謝子長被任命為第十旅旅長。劉志丹、謝子長兩人借此機會,將一大批共產黨員安排到蘇雨生部,成立了學兵隊,建立了黨的特別支部,為黨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

蘇雨生失敗后,劉志丹、謝子長又來到慶陽三道川,打入隴東民團譚世麟部掛名建軍。很快,劉志丹組建了一個營,并由他任營長。不久,兵營擴建為團,編為直屬第三團,謝子長被任命為團長,劉志丹為副團長。

就在這時,投靠譚世麟的土匪張廷芝,對劉志丹等人所搞的兵運不滿,就夜襲了劉志丹的駐地三道川。此時,劉志丹剛在慶陽給譚世麟訓練完隊伍,準備回三道川去,走到半路得知部隊已被繳械,他沒有趕回去才免遭毒手。這就是著名的“三道川事件”。

“三道川事件”之后,劉志丹認識道,依附在軍閥下面不是長久之計,革命必須要有自己的隊伍,當務之急,是需要一批武器補給。不久,劉志丹了解到駐扎在合水縣太白鎮的隴東民團軍第二十四營,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切入口,這也是譚世麟旗下的部隊。

當時,劉志丹在譚世麟那里的共產黨身份還沒有暴露,于是,劉志丹就打著自己的“隴東民團軍直轄第三團騎兵第六營營長”的旗號,來找黃毓麟。這才發生了“太白搶槍”事件。

在這次“太白搶槍”中,劉志丹等人收槍共繳獲50余支槍、10余匹騾馬。這一軍事行動奠定了陜甘邊革命武裝斗爭的基礎。有了這些武器后,劉志丹決定仿照井岡山模式,創建革命根據地。首先,劉志丹建立了一支有40多人的游擊隊,群眾稱他們是“劉志丹游擊隊”或“南梁游擊隊”。

劉志丹把人員分成三部分:趙連璧帶一部分在太白鎮一帶活動,同守孝帶一部分在華池縣南梁活動,劉志丹自帶一部分在保安、安塞邊界打游擊。兩個月內,劉志丹游擊隊就擴充至150余人。他們先后消滅了黃毓麟民團殘部和慶陽、合水、保安、安塞的一些民團,打了一些土豪。

由于南梁游擊隊的聲勢漸大,這引起了反動軍閥的注意,于是,在保安縣境內,南梁游擊隊受到當地軍閥的“圍剿”。1931年2月,劉志丹率部向隴東轉移,在合水縣固城川與趙連璧、同守孝會合。同時,賈生財也從隴東民團拉出40多人前來參加,部隊一時增加至400多人。

之后,在固城麻峪村進行了整編,游擊隊共編4個連,盧仲祥、同守孝、趙連璧、賈生財分任連長,劉志丹任游擊隊總指揮。但部隊整編后,向南行至寧縣時,遭遇敵人騎兵旅包圍,惡戰一場,損失嚴重,一連長盧仲祥陣亡,三、四連被打散,同守孝、趙連璧又折回南梁、太白一帶,劉志丹帶一部分骨干力量突圍到寧縣。

1932年1月,根據陜西省委決定,部隊進行了改編,組建了西北反帝同盟軍,劉志丹任反帝同盟軍副總指揮兼第二大隊隊長。2月,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劉志丹先后任總指揮、第三支隊隊長。

按照陜西省委指示,陜甘游擊隊揮師南下渭北地區。2月13日,游擊隊攻占了旬邑職田鎮。15日在陽坡頭殲滅進剿之敵300余人,之后轉戰淳化、耀縣、宜君等地。

一個月后,從陜西境內返回正寧縣北柴橋子村。當時,正值當地農民趙鎖手持三節鞭趕跑正寧縣政府前來催款的“馬師爺”,縣政府揚言要血洗南原,而農民為防鎮壓,已組織起200多人的民團商討對敵之計。

游擊隊聞訊后,決定改變行動計劃,立即就地發動群眾,圍攻山河城,開辟革命根據地。3月19日夜,三嘉原、寺村原群眾沖破沿途豪紳阻攔,翻溝來到山河城西的柑柏樹、移風一帶。同時,游擊隊從月明原向山河城東急行,欲與群眾配合形成兩面夾擊陣勢。不料向導迷路,夾擊未成,第一次圍攻山河城遂告失敗。

3月20日,陜甘游擊隊移駐寺村原,將當地群眾組織的民團改編為赤衛軍,成立了赤衛軍總指揮部。3月22日召開五六百人的農民代表大會,在寺村原宣布成立了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他們組織群眾積極開展打土豪、分財產的斗爭,公判處決了民憤極大的豪紳趙元亨及其走狗鞏德功。

“寺村原革命委員會”是陜甘邊區建立革命政權的第一次有益的實踐,開創了隴東紅色政權建設的先河,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

4月13日,游擊隊在當地赤衛軍和群眾配合下再次攻打山河城。他們采用“圍城打援”的戰術,將陳硅璋部增援的一個騎兵營擊潰。但由于缺乏攻城經驗,城未攻克。轉而奔襲旬邑縣城,大獲全勝,殲滅守敵300多余人。這是陜甘游擊隊戰史上打開的第一座縣城。

4月下旬,陜西省委書記杜衡來到陜甘游擊隊視察工作。這位“左”傾路線的忠實執行者認為攻城失利是“逃跑主義”,以“執行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罪名,撤了謝子長總指揮職務,派其到甘肅靖遠搞兵運工作,命令游擊隊到旬邑馬家堡集結,將游擊隊分編為第三、第五兩個支隊,隊長分別由劉志丹、閻紅彥擔任,強迫其分散活動。

至5月,因敵分路“圍剿”,為了統一指揮,陜西省委又命令兩支隊集結于旬邑清水原,恢復總指揮部,劉志丹任總指揮。半月內,部隊轉戰5個縣,作戰9次,共殲敵1400余人,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正當勝利時,陜西省委又命令部隊東進韓城,在平原區建立根據地,結果遭陜軍圍攻,在危急情況下,劉志丹遂率部越過子午嶺進入隴東。

6月底,劉志丹率部撤到寧縣麻子掌,部隊只剩下200余人。由于軍事上的失敗,部隊思想混亂,領導之間在行動上也發生了嚴重分歧,為此,在麻子掌召開了隊委會。會議上,是南下三原,還是依托橋山山脈打游擊,兩種意見爭執不下,遂決定南北分家,各自行動。正在這時,閻紅彥帶領百余人到距麻子掌不遠的梁掌堡。

兩人見面后交換看法,閻紅彥同意劉志丹意見,主張不要南下,就地堅持游擊戰爭。部隊領導人在梁掌堡召開會議,會議決定以橋山為依托,伺機再向南北發展,進而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此外,會上還推選閻紅彥為游擊隊總指揮;部隊改編為兩個步兵大隊和一個騎兵大隊,高山堡、劉志丹、強龍光分任大隊長,李杰夫回省委匯報工作。

梁掌堡會議避免了游擊隊的分裂,使游擊隊行動的決策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主客觀情況,對這支革命武裝的發展壯大和后來南梁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關系重大。當年的12月24日,部隊開到陜西省宜君縣轉角鎮,正式改編為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

1933年5月,在敵人向第二團和照金根據地進行“圍剿”之際,“左傾”機會主義者領導人杜衡強令第二團南下渭華地區,遭敵重兵圍追堵截,部隊在終南山被打散。

歷經磨難,劉志丹、王世泰等幸存下來的紅軍領導人和骨干,終于在4個月后返回照金。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第一支陜甘紅軍部隊,就這樣被“左”傾機會主義者斷送了。

紅二團南下渭華后,陜甘邊的革命斗爭又有新的發展。1933年11月3日,陜甘邊特委和紅軍總指揮部召開包家寨會議,決定恢復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8日,正式宣布成立紅第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下轄第三團和第四團,共500余人。隨即進軍南梁,掃除陜甘交界的反動地主武裝。經過廣大紅軍戰士的浴血奮戰,至1934年,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1934年2月至5月,陜甘寧三省軍閥糾集10000余人的兵力對于南梁革命根據地策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

劉志丹率領紅二十六軍主力,在游擊區赤軍和游擊隊的配合下,轉至外線,連戰連捷,殲敵3000余人,粉碎敵人精心籌劃的“圍剿”。與此同時,紅二十六軍也不斷壯大,新組建了第一團、第二團和西北抗日義勇軍,主力達到5個團,3000余人。11月,陜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梁召開,宣告陜甘邊蘇維埃工農民主政權正式成立,各縣區都接踵成立了紅色政權。這是陜甘寧根據地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革命根據地初步創建完成,標志著革命根據地進入了鞏固和發展階段。

1935年春,國民黨集合40000兵力,對陜甘邊和陜北兩塊蘇區策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面對10余倍于己之敵,紅二十六軍和1935年剛剛成立的紅二十七軍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先后在吳家寨子、馬家坪殲敵高桂滋部兩個營又一個連。

至6月底,紅軍主力和游擊隊連戰連捷,俘敵2000余人,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定、靖邊、安塞、保安等6座縣城,在陜甘20余縣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游擊區擴大到30余縣,陜甘邊和陜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

1935年7月,蔣介石調兵10萬之眾,親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向陜甘邊、陜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

8月初,劉志丹率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北上吳堡,于幕家園圍點打援,首戰告捷,殲敵600余人。隨即隱蔽南下,到達綏德新店一帶,再度圍點打援,以游擊隊、赤衛軍圍困定仙焉守敵晉軍一個營,紅二十六軍主力及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埋伏于敵必經之路。

8月21日,一舉全殲西渡黃河來援的晉軍第三旅第六團1200余人,取得定仙焉大捷,首次一戰殲滅敵人一個整團,狠煞了敵人的氣焰,充分體現了劉志丹的指揮藝術和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第二次反“圍剿”取勝時,正是中央紅軍長征快要到達陜北時候,隨著中央紅軍的陸續到來,陜甘寧的革命形勢迎來了一個更大規模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惠来县| 嫩江县| 泸溪县| 太康县| 高雄市| 沅江市| 资阳市| 贡嘎县| 莫力| 高要市| 瓦房店市| 华容县| 金乡县| 汝南县| 米泉市| 伊通| 和林格尔县| 巴南区| 桐庐县| 桓仁| 丰城市| 新河县| 六枝特区| 沙洋县| 盘山县| 沈丘县| 昌吉市| 南通市| 田东县| 台安县| 安龙县| 卢龙县| 湖口县| 阆中市| 若羌县| 东台市| 巴中市| 乐都县| 伊春市|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