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讀書的意義
- 知識類活動組織策劃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462字
- 2021-05-24 14:39:19
能力,指一個人解決問題、謀事成功的水平。有技術、專業、學術、藝術方面,還有生活,工作方面及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之分。能力大小,人有差異,一個人能力平平,必然反映出他是限制了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這樣很難實現較高的人生目標。一個人能力較強,或者很強,則個人發展一般總比別人略勝一籌,甚至達到謀事得心應手,容易取得事業成功,實現個人對國家、社會貢獻更大。
不管我們看得到看不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區別,我們終將是在無法超越自身能力差異中營建個人生活,構筑社會人生。不能要求單個的人百分之百獲得所有一切能力,古今中外再強的偉人也無一例外,但每一個人起碼應自覺具備起個別方面的一些能力,并努力擴展一些方面,獲得較強更強的能力。這是國家、社會對公民個人發展的要求,同時也一定是每一個人藏于內心一種真實的期盼。
閱歷,指一個人接觸事物的眾寡和經歷世事的多少。如啟從父親禹那里直接學到治水技術,李白、杜甫游歷名山大川,科學家考察神農架、南極,老總和相關項目人到歐美、澳大利亞考察市場和經濟,還有我們更多的普通人,結婚、離婚、生子、教子,鄰里口角復和,為生計忙于奔波,挨過餓、受過騙、甚至蹲過獄等,都是一種關于人們直接經驗的閱歷。學校教育階段坐在課堂上向書本學習,走上社會后結合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并運用多種方式,繼續向書本學習,這是人除直接經驗外可叫做間接經驗的一種閱歷。
習慣上來講,閱歷不包括學歷,因為學歷有它的特指,指一個人是初中、高中、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后等。還有資歷,它評價一個人定向性和規定性的經歷資質,也不單純等同于習慣所稱的閱歷。從現實區分和不同評價需求看,閱歷、學歷、資歷三者可以而且應該有其特指,但從一切經驗,歷練,看書,學習,都有利于提高人的能力來看,暨為了更好認識能力的前提準備與能力的實際形成,我們有理由并完全可以把直接經驗、間接經驗并其中有關一些表述,都歸納稱之為同是人的一種閱歷。
我們重視把人的閱歷與能力聯系起來加以考察,是因為:人有那些方面的閱歷,就有可能造就那些方面的能力;閱歷達到什么程度,能力達到什么程度;較為單一或極小局部的閱歷,就有可能形成較為單純或薄弱的能力;一個人經歷世事多,肯讀書、善學習,就有可能獲得一種較精明強干或出類拔萃的能力。
人們聽得多了,看得多了,處得多了,干得多了,跑得多了,即直接經驗多,自然增長見識,促進能力形成。但直接經驗,從依靠全身各感覺器官與大腦建立神經性活動開始,雖然感知內容鮮活,形象直觀,但獲得的經驗往往不精準,很難建立嚴格的科學概念,把握到事物的本質。這有如一個人玩盡天堂,跑遍全球,經歷無數,但如果不開發大腦高級思維,即梳理經驗的思想,激活知識的思想,積極參加與對感知內容作出進一步的加工,綜合,提練,仍為很難促成感性認識向理性階段升華。
間接經驗,它大量獲得文字感知的第一手材料,雖不那樣生動直觀,但了解之多,時空無限,現實世界有限的直接經驗根本無法與其比擬。特別是文字感知,思想本身就是“器官”,較早介入對已經歷過不少次甚至無數次他人高級思維抽象的感知內容進行再加工,再綜合,再提煉,不但學識較豐富,概念體系較系統科學,而且,加快把握到事物本質,實現個人感性知識向理性升華。
優秀的直接經驗與豐滿的間接經驗交互作用,最后獲得大腦智慧更高級。有如曹雪芹所說,人情“練達”便文章,世事“洞明”成學問,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經驗,知識,智慧經向理性的自由王國轉化,外化,轉變成一種偉大的力量。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豐富書本知識的閱歷,以強化知識儲備來提升我們的能力,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同等情況下選擇一種更為有效的自覺訓練,或者,在人們一般都很難做到跑盡天南海北豐富經歷增長,現實總受條件限制的情況下,看書學習,之于現代人,應是一種不可或缺甚至更為重要的人生閱歷。
肯讀書,善學習,包括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人物傳記,更包括通讀或精讀哲學家,思想家探究自然,社會,人生的著作,還有指導我們生產生活的科普學類讀物和專業技術類讀物,政策匯編,法律讀本等,日常生活中,即使空下來,我們同時亦注重從網頁專輯,電視講座,專家輔導報告這些生動再現文字思想,形象圖解書籍成果的多種形式和載體中獲得有益學習,恒久堅持,有條件時,動腦結合動手,理論結合實踐,如此循環往復,終有那么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過去,我們內心還多有那么一些私心,現在,已是較多或更多覺得,人要學會站在對方看自己,不但避免被人騙,而且騙人不應該,要多些關愛他人之心,誠信為本,合法經營,兼濟他人,更多作出社會貢獻。
過去,我們認為光是直的,豬讓它吃得越多可能養得越壯,騎摩托車戴不戴頭盔無所謂,喉嚨被異物卡住快用飯團、酸醋等,現在,我們已是較多或越來越多懂得,不但安全用電,突發性創傷搶救應嚴格按照科學方法,而且,掌握起各行各業的科學方法,農民炒制茶葉銷路更好,工人改進生產工藝一定比別人更多創造生產效益,擴大求知領域,鉆研新的技術,即使是沼氣、垃圾,在我們手里也一樣可以得到開發利用。
如果說,把油、鹽、醬、醋即家庭生活打理得好點再好一點,是我們不想排斥的,對國家社會所作貢獻大點更大一點,是人應該自覺追求的,那么,為使我們獲得一種較高更高的人格修養,較高更高的理論水平,較高更高的專業水準,較強更強的行為能力,我們沒有理由拒絕讀書。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過:天下第一好事是讀書。因為人類保存智慧只靠兩端,一是實物,一是書籍。人類社會之所以能永無止境地向前發展,是因為人能夠看書又能夠寫書。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視察國家圖書館時亦曾說過類似的話: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說,只有不讀書,沒有死讀書。某些接受程度、通融程度較慢較弱,或暫時缺乏條件證明知識物化結果,決不是一種可以與庸碌之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等同起來看的人生消極行為。
讀書不是萬能的。但讀書,課堂以外個人行為的終身讀書,無論如何豐富我們的閱歷、提高我們的能力。凡人都應該像尊敬母親,專注戀人,真情交友,虔誠拜師,追求知識,喜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