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學生考試焦慮的輔導方法
- 應對考試有辦法(“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3919字
- 2021-05-28 19:45:22
在影響高考成績的二十個因素中,學習基礎的重要性居第四位;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居第三位;考前心態的重要性居第二位;而考場心態的重要性居第一位。
高三一年間,在不同的階段,考生會出現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果能夠針對這些不同的特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則可以穩定考生情緒,發揮出考生的實際水平。
調整動機水平
剛剛升入高三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給自己定下了奮斗目標,有些學生還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學”。對于高考來說,目標明確當然是對的,但當這種目標內化成學生內心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動機的時候,它就會對復習帶來不利的影響了。因此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學生擺正心態,將考試動機調整到合適的水平。
針對老師和家長對于高考重要懷的強調,心理輔導方面能夠做的工作是反其道而行之,適時地為學生減壓。我們可以采取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這個定律所描述的是動機與效果之間關系。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考試的一種內部動力。它的強度與效率的關系是倒“U”型曲線關系。動機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大腦皮質最佳的工作狀態,從而也不能得到最佳績效,動機的中等程度的激發或喚起,對學習具有最佳的效果。
動機過弱不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在一定范圍內,動機增強,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增加,直到達到一個最高點,超過這一點,動機強度的提高會造成學習效率的降低。
并且,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而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在給學生們講述這個觀點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了疑問:為什么強動機反而會帶來學習效果地下降?成語中不是說“破釜沉舟”、“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嗎?
道理也很簡單,當某種動機過于強烈時,就會在大腦皮層形成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興奮中心,這個興奮中心會在人腦活動的過程中處于優勢地位,從而會對其他區域的活動產生抑制作用。這就會妨礙正常的思維活動,當然會對學習效果帶來不利的影響了。
造成考生心理壓力過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家長過分加壓造成的,也有的學生自身的完美主義傾向所致,所以僅僅向學生講解了動機與效果之間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對于部分心理壓力過強的學生,則要運用心理咨詢的有關技術和方法,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找到成因,并幫助學生加以調整。
擺脫不合理觀念
到了“一模”以后,考生又會碰到一個心理關口,即自信心受到打擊的問題。普遍來說,學生的“一模”成績較前相比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是由于“一模”是首次綜合性的測查,跟以前階段性的考試相比自然難度增大,所以成績的下降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對自己的信心產生動搖。更有一些學生由此產生了“我不行了”、“我完了”“我高考一定考不好了”等等悲觀的想法。這是耐挫能力不強的一種表現,也是“不合理觀念”所導致的結果。不合理信念通常有三個特征:
(1)絕對化要求
絕對化要求即是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這種信念通常是與“必須”和“應該”這類字眼聯系在一起的。
比如,有些學生會對自己諸如:“我必須在每一次考試中都取得不錯的成績”、“我不應該考不好”等等這樣的要求。懷有這種信念的考生,就很容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志去運轉。
某一個個體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即學生在某一次考試時成績不理想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而代之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以減少他們陷入到情緒障礙的可能性,幫助他們認識這些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之處、不現實之處,并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成績。
(2)擺脫過分概括化
思維絕對化的學生往往還伴隨著人格上的完美主義傾向,要求自己每一門學科、每一次考試都必須盡善盡美,一旦有一次失誤,又常常會犯“過分概括化”的毛病。
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一本書的好壞一樣。以“一模”成績的下降,來評價自己的學業水平,甚至評價自己的個人價值,得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結論,其結果是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的產生以及焦慮和抑郁的情緒。
(3)有“糟糕至極”的想法
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的想法。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很容易過分夸大某一次考試的后果,一次考差了,就認為糟透了、糟極了,甚至引發“考大學沒希望了”之類的想法。
而當一個人沿著這種思路想下去時,當他認為遇到了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情或比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情時,他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向了極端的不良情緒狀態之中了。
這個時候,要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認清其觀念地不合理,進而放棄這些不合理的信念,通常我會問考生這樣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有充分的、合理的證據說明自己真的完了?”
擺脫了不合理的觀念,學生才有可能靜下心來分析自己在“一模”中所反映出的不足,從而調整自己的心態,同時更有針對性地制定下一階段的復習計劃。
跨越高原現象
“二模”之后,很多學生會進入復習中的“高原現象”。隨著復習的進一步深入,覺得自己越學越糊涂,學習效率大大降低,感覺到學習好像沒什么進展,甚至可能感覺到“退步”。這種隨著復習時間的延長和復習難度的增加而導致的學習效果不明顯、甚至呈下降趨勢的現象,即是心理學當中所講的“高原現象”。
高原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復習的深入,學習方法需要隨之調整,在沒有找到新方法之前,學習成績、復習效率往往會停止不前,甚至暫時下降。另外一方面的原因由于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造成的,高三下學期的學習是相當緊張的,不少考生日以繼夜,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很疲勞。生理疲勞與疲勞積累到一定時間也會產生高原現象。
那么,這一階段就要指導學生了解高原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正確對待它,克服因高原現象產生的畏難情緒,避免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甚至喪失自信,影響復習效率。建議學生改變前一階段的學習方法來適應復習的進程,并同時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消除急躁情緒,增強自信心。
學會預防疲勞
“三模”以后,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引導學生放松心情,預防疲勞。疲勞的典型表現有大腦發暈、注意力分散、打瞌睡,作業速度明顯減慢、錯誤率提高、思維混亂等。這是考生在連續緊張學習一段時間后,自然發生的體能衰退的現象,這是人體防止能量過度消耗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也是一種需要暫停學習,進行調節休息的信號。
休息時間紊亂、學習內容過多過難、心理壓力過重、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動力不足、營養不合理、不良的學習環境,都有可能引起學習疲勞,如果漠視這種現象,嚴重的還會導致神經衰弱。神經衰弱的學生會倍感疲倦,一些讓人分心的聯想或者是回憶不斷地闖入腦海中,讓人厭煩,可又揮之不去,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活動缺乏效率。
在這一階段,心理輔導老師應該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預防學習疲勞的方法。比如我們可以控制好自己的睡眠時間,在學習的間歇也可以閉目養神,還可以在感到疲勞的時候去散步、打球和進行一些輕微的體力勞動,甚至與別人聊聊天,也可以達到休息的目的。
在組織復習的時候,還要注意各科學習時間的排列和搭配,做到文理相間、抽象性為主的學科和形象性為主的學科交替、腦力活動與體力活動交替、內容多的與內容少的學科交替,使神經活動得到調節,這樣,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不僅不會疲勞,而且還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學會運用心理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的運用是應該貫穿于整個復習過程中的。有一則趣聞,說是有一個人,進入冷藏室后被無意地關在了里頭,頓時他極度緊張,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被“冷”得縮成一團,竟在驚恐中死去,可是,當時冷凍機壓根兒就沒有打開,冷藏室的溫度并沒有冷到凍死人的程度。
那么這個人是怎么被“凍”死的呢?這就是“心理暗示”作用的結果。他老想著“我快要死了”,一遍一遍地進行自我暗示,結果導致死亡。暗示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一切人身上皆可見到,暗示的特別功效在于,它不僅影響意識,還能影響潛意識,調動并控制生理反應。
在考試前,如果總是擔驚受怕,總是問自己“考不好可怎么辦?”那你就總也擺脫不了焦慮的困擾。堅定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行”,“我有信心考出水平”,“我有能力考出水平”,“今天的精神真好,我一定可以考好”,“沒關系,無論考試結果如何,那將不會是最后一次。”
每天面帶微笑地打開課本,笑是人充滿信心的表現,是人快樂的表現,笑和自信的體驗是一致的,是和人的自信相互促進,充滿信心使人微笑,微笑使人信心增強。考生經常微笑,內心就會自然滋長自信的體驗。走路的時候昂首挺胸,讓自己的步伐堅定有力,適當地加快一點速度,都是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
創設寬松環境
以上五個方面是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自我調整的指導,除此之外,還要以家長學校為途徑,取得家長的配合,共同為考生創設一個寬松自如的環境。考生家長應該幫助子女樹立必勝的信心,創造寬松、歡樂的家庭氣氛,不去渲染考試的艱難,給孩子制造畏難情緒。
在學生備考的過程當中,盡量避免家庭糾紛,否則會使考生的情緒受到影響;并要減少親朋好友的互訪,各種不同層次的關懷、擔心,反而只能起到把考生心緒搞亂的作用;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注意不使用許諾和威脅性的語言,這容易使考生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綜上所述,高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有規律可循的,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心理輔導工作應針對這些階段性特點,運用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個別咨詢等形式,幫助考生調整好自己的復習狀態,扎實的功底加上良好地心態,一定會在考場上取得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