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智力的開發
- 學生智力素質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4402字
- 2021-05-30 21:01:11
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素質教育,在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熱潮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即智力的開發是人們普遍關心和努力探討的問題。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計謀的多寡取決于智力的高低。智力的高低除了先天因素外,后天的開發尤為重要。智力的開發與思維的發展是同頻共振的。所以,教師要創造條件,激發學生思維,教之以思維方法,導之以思維習慣。
投石擊水,激起思維浪花
智力的開發,首先在于思維的啟動,思維不啟動,智力就沒有開發的基礎,因為先進的機器只有發動起來才能做工。思維的啟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的設疑問難能有效地點燃學生思維的導火索,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引起學生智力的萌發。
如講“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時,一位教師形象生動地講述了“田忌賽馬”的典故,然后問學生:“田忌賽馬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有的學生說:“事物在總體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其排列組合的不同,必然引起質變。”在這里,學生顯然混淆了“必然性”與“可能性”的區別。為此,教師進行了如此的質疑:“事物的任何排列組合的不同都必然引起事物的質變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由此激活,并展開了爭論。爭論的展開,實質上是一系列的智力較量的過程。但在爭論中誰也說服不了誰。老師適時指出:“如果田忌最好的馬也不如齊威王最差的馬,其結果會怎樣呢?田忌能取勝嗎?”學生豁然開朗:如果這樣,即使重新排列組合,也不會發生質變。因此,事物在總體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只是其排列組合不同,也能夠引起質變,但不具備質變的必然性。到此,教師又提出:“田忌賽馬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有的學生根據上面的分析,認為這一故事說明:“人的意識具有能動性,但意識能動性的發揮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教師對此給予了肯定。有的學生指出“這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要運用巧妙的方法就能成功。”這顯然忽視田忌取勝的一個重要條件: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比田忌的馬快不了多少。有的學生根據前面對其必然性與可能性的分析,發現了這一提法的片面性,并給予了糾正:方法的正確只是辦事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其充足條件。通過這種迂回提問,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窄變寬、由形象到抽象、由單向到多維。由此,學生的思維被啟動,智力在思維的啟動中得到開發。
適時點撥,教給思維方法
智力的高低、智力的差別是通過計謀的多寡優劣、反映事物的速度、辦事成功的秘決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計策、謀略、方法、技巧的訓練與培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而使學生具備自我更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政治課教學要注重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注重知識的內在結構、內在體系的邏輯聯系,讓學生完整有序地思考政治課的知識點,引導他們學會理清各知識的脈絡,構筑起整體的知識結構。在這里,恰當適時的提問、反問、追問,引起聯想,形成方法,利用新知識鞏固舊知識,利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都是必要的。如教師在講“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時,提問讓學生思考,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能答出:“因為規律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這時教師再追問:“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能夠理解嗎?”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教給方法,學生就會想到“意識的能動性”,從而理解這個觀點,這種聯系實際上是利用知識遷移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與策略的指導,使學生掌握進入未知領域的鑰匙,自由地探索未知領域的奧秘。提問的方法也要注意。如講“社會主義制度下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客觀條件”時,采用這樣幾個試探性提問方式,效果就會好一些。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個人消費品:能不能實行按“資”分配?能不能像原始社會那樣實行平均分配?能不能像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那樣實行按需分配?要回答這幾個問題,就必須對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形式、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有一個全面的分析與了解。這種試探性提問帶有“求證”的性質。求證的過程是思維與想象的高度調動,智力像鼓起的風帆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通過這種試探性提問,學生既準確完整地掌握了知識,又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實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求真”的思維方法的示范與訓練,這樣比交給學生千百個完整的答案,意義要深遠得多。因為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獲得更多更深的知識,才能實現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智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創設情境,養成思考習慣
智力的風帆已“鼓動”,停下來是可悲的。只有借助思考的習慣,才能在不斷思考的海洋里永不停息、持續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良好的情境,對學生認識的發展、品德的升華、情感的陶冶、智力的開發都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教師有意創造良好的情境,撥動學生的心弦,把學生帶入預定的情境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講“等價交換的貫徹”問題時,把學生的思維從抽象、呆板的理論中,帶到具體、廣闊、生動的市場。首先創設一個“買者眾”“賣者多”的鬧市,再把他們帶到“單賣”“眾買”的郵電市場和“眾賣”“單買”的糧棉收購市場,然后把他們帶到“酷暑”的棉被市場和“嚴寒”的空調市場,讓他們感受到貫徹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因時、因地、因物、因人而異的,從而使他們進一步思考和理解我國為什么既要求發展市場經濟,又要強調宏觀調控的道理。
當學生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怎么樣”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維發動起來了。要使學生養成“凡事問個為什么”的思考習慣,教師要盡可能創造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氛圍,使學生養成一問多思、一問多答、一問多解的習慣,善于進行廣泛的聯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在思維的習慣中,智力將得到升華。
思想碰撞,喚起探索欲望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最有利于激發內在動力的方法,是將學習者放入一個舊知與新知之間具有沖突性的情境中,當學習者發現某種新知與其舊知相矛盾時,就會產生一種“認知不平衡”,從而產生一種“緊張感”。為了解除這種“緊張感”,學習者就會產生認知動機,努力求知。一旦學習者的問題得到了解答,這種認知不平衡所引起的緊張感就會解除,并由此產生一種輕松、愉悅、滿足的情緒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對認知動機起到一種強化作用,進而逐漸形成一種比較穩固、有力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制造“矛盾”,設置懸念,使學生處于不平衡的狀態,形成困惑、矛盾的心理,從而撥動其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探索的熱情,喚醒智力開發的內在動力。
如教師講“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時,不必忙于講課,可以先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90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有位小伙子在家門口焦慮地徘徊。原來是他正準備結婚,女方卻要他拿出10000元彩禮錢,否則一切免談,而他僅有6000元。此時社會上正掀起炒股熱。他再三考慮,決定把這6000元全部買了股票,以期搏回那4000元。”這青年的結果怎樣?什么是股票?股票能改變他的命運嗎?這一連串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室驟然出現緊張的氣氛。學生睜大雙眼,聳起耳朵,聚精會神地跟著老師一起一伏的提問,一步一步地探索、思考,學生的探索欲望被喚起,可以預料這堂課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去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養成勇于鉆研、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面對問題,老師不要急于把答案交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索,去求證。對待學生的發言,老師也不要馬上表示“是”或“否”的態度,以免挫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和影響學生勇躍回答問題的情緒,那樣可能熄滅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造成“惟師獨尊”的依賴心理而出現“等米下鍋”的現象。在學生答案不著邊際時,教師更不要急于出面代理,而是適當地啟發、誘導,讓學生品嘗找出正確答案的愉悅。學生的智力在強烈的探索欲望中得到發展,它是形成智力發展的內在要素。
鼓勵求異,培養批判精神
探索欲望是思維主體情感的內在需要和智力開發的內在動力。但思考什么,是“好主意”,還是“餿主意”,是由思維的客體是否具有新奇特點所決定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多向學生提出一些新奇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開發學生智力的目的。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開辟學生思維領域新天地的好方法。鼓勵求異,就是鼓勵學生掙脫習慣思維的束縛,別出心裁,標新立異,不惟師,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于現成的方法和答案,敢于超越,不斷創新。科學史表明,求異思維與批判精神往往是創造的開始。伽利略由于對“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世界”這一修道院老師的講課求異,于是就有了天文望遠鏡的誕生;富蘭克林由于對“雷公用神斧斬妖而打雷閃電”這一奶奶講述的故事求異,于是就有了避雷針的問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允許、鼓勵學生去標新立異、“無中生有”、“異想天開”,甚至“胡思亂想”。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問個究竟和另辟蹊徑。對此,教師絕不能壓抑而應引導和鼓勵。如在“內外因辯證關系”的教學中,老師講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成語,就有意結合“孟母三遷”的故事,把這個成語說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果然,就有學生“勇敢”地站出來,提出反對意見,且響應者越來越多。他們紛紛舉例辯駁老師的說法。最后,老師在肯定自己觀點正確的一面的同時,表示“愿意”接受同學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教師又提出“環境與人才”問題,把全班同學分為兩組辨論,正方的辯題是“逆境出人才”,反方的辯題是“順境出人才”。在一場唇槍舌戰之后,學生對課本知識就有了更好的認識、更深的理解、更廣泛的擴充和更深的探索,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批判精神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批判精神,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地去分析、去判斷、去思考、去探索,對現有的方法和結論允許持懷疑、否定、批判的態度。因為沒有懷疑就沒有探索,沒有否定就沒有發展,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墨守成規、照抄照搬談不上智力的開發。因此,學生的思維不應靜止、刻板、僵化。求異思維與批判精神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形成智力發展的外在要素。
綜上所述,智力生長于思維的沃土上,成長于科學的思維方法中。在良好的思維習慣的雨露滋潤下,乘借探索欲望與求異批判精神的合力,參天的“智力”之樹必將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