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教學的過程管理
書名: 師者無敵作者名: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本章字數: 2893字更新時間: 2021-05-28 15:14:10
教學過程管理包括教學計劃管理、教學組織管理、教學質量管理。
教學計劃管理
教學計劃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體現了國家對學校教學工作的統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對教學計劃進行管理,就是通過對未來教學工作和活動的設計,控制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從而使教學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并取得最好教學效果。實施教學計劃管理,就是在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和課程計劃范圍內通過校長、教導主任和全體教師的辛勤努力,將各科的教學計劃在學校教學活動中具體組織、落實,并不斷完善的過程。
對校長而言,要開展教學計劃管理,首先要熟悉有關的教學大綱,根據國家統一制定的課程計劃,對全校教學工作進行計劃指導。其次還要在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范圍內,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出更明確具體的學校教學目標體系,把宏觀層面的國家教學大綱與微觀層面的學校教學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導主任是聯結校長和教師的橋梁,是學校教學計劃管理的具體執行者。他要協助校長管理全校的教學工作,同時又要直接領導各教研組的教學活動。所以他也要熟悉有關的教學大綱,掌握各學科貫徹執行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具體要求,并對教研組工作加以指導。為組織好教學計劃管理工作,一般來說,教導主任應要求各教研組訂出每學期、每學年的教學研究計劃。教學研究計劃應包括教學研究的基本精神、主要項目、基本要求、時間、地點、工作負責人等內容。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力量,對教學過程進行計劃管理,還應該對教師工作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進行管理。教師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制訂課程教學的計劃,并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多加鉆研。對于學生,教師要指導他們制訂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學習計劃,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和改進自學方法。此外,預先擬定好考核學生成績的標準,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也是教師工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考核的結果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顯示教學管理的水平。
教學組織管理
實施教學組織管理,可以從三方面著手:抓好教研組建設、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務以及完善教務處的工作。
(1)抓好教研組建設。教研組是各科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集體,同時也是學校教學行政的最基層組織。抓好教研組建設,建立良好的教師集體,形成良好的教風,對學校教學工作的成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研組建設可遵循以下原則進行,一是要按照不同學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組。一般來說,同一學科教師在三人以上,學校應考慮成立教研組;不足三人者,可將性質相近的學科教師組織起來,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組。二是要有相應的制度。教研組成立后,就應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教研組的定期會議制度、備課制度、相互聽課制度、考勤制度等。三是要選好教研組長。教研組長最好上下結合來選定,他應德才兼備,管理能力較強,在業務上也有較高的學科教學能力,并在教師中享有一定威望。
(2)科學合理安排課務。學校安排課務非常有講究,既要考慮到教師原來的專業背景、學識專長,又要考慮到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此外也要適當考慮教師的年齡特點。雖然每個教師的任課相對來說是固定的,如教數學的一般不會輕易改教語文,但也應該考慮適當的輪換制度。如新教師到校任教后,最好先讓他有個大循環,從初一年級教到初三甚至高中年級,以使其對中學的整個課程有一完整的了解,然后再相對固定某一兩個年級段的課程教學。
(3)完善教務處工作。學校教導處是學校組織的管理中心,它要負責編班、制表(每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每周活動表)、征訂教材、安排課務等工作,還要管理學生學籍、組織期中或期末考試、評估考試質量等事項,此外還要承擔文印、資料統計等教務行政活動。在一些學校里,甚至教師的業務進修也是由教導處負責的。可見,教導處的工作是繁忙而重要的。加強教導處的管理,最主要的是要使教導處的工作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只有通過規范化的管理,才能切實提高學校教學組織管理的效果。
教學質量管理
什么是教學質量?什么又是教學質量管理?教學質量可以籠統地講即是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所達到的水平。而教學質量管理,就是通過有效的管理、協調和控制,促使教學效果達到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規定的要求。很顯然,學校如果只有教學計劃管理、教學組織管理而無教學質量管理,那么教學過程管理將是不完整的,因為檢驗教學過程管理有效與否的標志之一就是教學質量問題。
(1)加強教學質量管理,首先要對教學質量有一個科學性的認識。教學質量是指學生全面的發展,其中既包括學習成績方面,也包括品德、身體、審美能力、勞動觀念、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加強教學質量管理,就是要全面看待學生的發展質量,并以此為指導思想展開教學質量管理活動。
(2)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認識教學質量問題。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活動的有機統一,因此教學質量管理應從這兩方面入手,而不應單單把眼光注視在教師的教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質量比教師的教學質量更為重要。學生有沒有自學能力,學生善于不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生有沒有養成學習的興趣,這些都應該列入教學質量的范疇。教學質量管理就應該在這些方面制定出相應的評估標準,并訂出具體的管理措施。否則,就會出現光有“教”的質量,而無“學”的質量的局面,即學生考試很出色,因為教師在做大量習題、猜題等方面“教學有方”,但卻沒有同樣出色的思維能力,更談不上創新能力,形成人們常說的高分低能情況。
(3)教學質量管理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針對少數拔尖學生。真正出色的教學質量體現在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只注意那些尖子學生的質量發展情況,置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于不顧,不是真正的全面質量管理。一些學校為了讓升學率提高幾個百分點,有意不讓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參加有關的考試,這嚴重違反了教育法規,剝奪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利,當然也不符合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
(4)教學質量管理要體現一種全過程的管理。也就是說,在實施教學過程的每一階段、每一環節,都存在一個質量管理的問題。要從單純檢驗教學質量的結果,轉向檢驗教學的全過程,包括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學生的輔導、學生的預習、聽講、作業、實習、考試等等,每一階段、每一環節都要提出明確的要求,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從而達到整體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5)要確立全員教學質量管理的觀念。全員教學質量管理是指全體教職員工都參與學校教學質量管理工作,不但主要科目的教師要參與,其他科目的教師也要參與;不但上課的教師要參與,不上課的學校后勤輔助人員也要視情況為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提供條件。學校則要建立一種全員崗位責任制,通過科學的評估和獎懲手段,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
以上這些方面,只能說是一種對教學質量管理的觀念上的認識,真正的實施模式還談不上,因為迄今為止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教育管理學界還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教育科研的進一步深入,一種既能保持過去較扎實的質量傳統,又能對學生的全面身心發展有極大促進作用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一定會設計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