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近現代美術
- 美術項目活動組織策劃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1849字
- 2021-05-25 16:06:14
1.清代繪畫概述
中國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卷軸畫延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文人畫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并呈現出迥異前代院體的新風貌。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呈現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繪畫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聯系,亦可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
早期繪畫
鄭燮《竹石圖》,竹子作為獨立的畫種出現很早。唐、五代純以濃墨畫竹,至北宋文同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蘇軾及后朝的趙孟頫、王紱等皆以此為宗,以寫實為主:竹竿較粗,竹葉較細,結構比例準確。至清代鄭燮為之一變,獨創“板橋竹”,造型削繁就簡。竹竿細挺有韌性,而葉肥如柳、桃葉,具不似之似妙,而且竹子虛心自強、勁直向上的品性,被賦予堅貞高潔的寓意。《竹石圖》修竹數枝,秀石幾塊,形簡而意足,是板橋六十二歲的作品,‘總觀全局,氣勢俊朗蕭散,卓然不群。竹自姿致疏落,顧盼有情,石則拔地直聳,瘦硬秀拔,筆致靈動疏爽,竹濃石淡,濃淡輝映,妙趣橫生。題畫行款獨具特色,大小、正斜、疏密、濃淡靈巧有致地排列起來,使詩書畫和諧地融在一起,增強構圖的形式美,并通過題跋,表露出自己的思想及創作動機。“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無竹,則留然無色矣,余作竹作石固無取于枯木也,意在畫竹,則竹為主以石輔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漸老年兄屬,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橋鄭燮畫。”鈐“七品官耳”、“丙辰進士”印。
約自順治至康熙初年。這一時期,文人山水畫興盛,并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追求。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的四王畫派,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視,居畫壇正統地位。活動于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為代表。
四王畫派主要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4人,有時亦加上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他們大都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為金科玉律,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藉平和的意趣。由于“四王”社會地位顯赫,交游廣、門生多,在士大夫中影響大,其藝術旨趣又受到統法者贊賞,因此,被視為畫壇正統派,影響所及,直至近現代。他們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較深厚的筆墨功夫,在筆墨、構圖、氣韻、意境等方面,也總結了一些規律性的經驗,尤其是發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力。然而,他們忽視師法自然,回避現實生活,缺乏具體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單調、空洞,缺少生氣和新意,阻礙了他們取得更高成就。“四王”之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更重筆墨,主要宗法黃公望。王原祁被稱為婁東派首領。王翚尚能體察自然,并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較多樣,后世稱其為虞山派首領。四王畫派至清代中期,影響遍及朝野,宗婁東派的有黃鼎、唐岱、董邦達、方士庶、張宗蒼、錢維城等人。屬虞山派的有楊晉、李世倬、宋駿業、唐俊、蔡遠、顧昉等人。此外,還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后四王”(王三錫、王廷周、王廷元、王鳴韶)等。
明末清初,聚集于江南地區的一批遺民畫家,呈現出與正統派相左的藝術追求。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龔賢為首,包括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謝蓀、胡蓀,他們遁跡山林,潔身自好,重視師法自然,主要描寫南京一帶風光,揭示山川之美,抒發真切感受,廣泛學習前人之長,以扎實的功力求突破成規,創立新意,風格雖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時,稱譽南京的還有陳卓、王概、柳口、張風等人。
“四僧”是指石濤、朱耷、石濤、漸江4人。前兩人是明宗室后裔,后兩人是明代遺民,4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寄托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藝術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重視生活感受,強調獨抒性靈。他們沖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標新立異,創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揚、不守繩墨、獨具風采的畫風,振興了當時畫壇,也予后世以深遠的影響。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石濤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構圖大膽新穎,筆墨縱肆多變,格調昂揚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花鳥畫著稱,繼承陳淳、徐渭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緣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筆墨洗練雄肆,構圖簡約空靈,景象奇險,格調冷雋,達到了筆簡意賅的藝術境地。對后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重大。石濤的山水從黃公望、王蒙變化而出,以真景為粉本,描繪重山復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筆禿毫層層皴染,厚重而不板滯,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與石濤并稱“二石”。漸江的山水取法倪瓚,多繪名山大川,尤善寫黃山真景,構圖簡潔,丘壑奇倔,干筆渴墨勁峭整飭,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靜穆之致,真實地表現了名山之質。他與石濤、梅清有黃山派之稱,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合稱海陽四家,形成了新安派。
清初至康熙(1662~1722)年間,還有一些畫派、畫家各擅其能。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畫,以極似求不似,風格清新淡雅,影響廣泛,被稱為常州派或南田派。袁江的界畫結構精微,氣勢雄偉,為清代界畫名家,其侄袁耀承其畫風,有袁氏畫派之稱。其他地方性流派還有羅牧的江西派、藍孟、藍深的武林派等。另外還有禹之鼎、王樹轂、謝彬、上官周等人,善畫人物、肖像。周昉、張穆善畫龍、馬,傅山、普荷、法若真、黃向堅等善畫山水,均負有時名。
中期繪畫
康、雍、乾年間,是清代社會安定繁榮時期,繪畫上也呈現隆興景象,北京、揚州成為繪畫兩大中心。京城的宮廷繪畫活躍一時,內容、形式都比較豐富多彩。在商業經濟發達的揚州地區,崛起了揚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藝術潮流。
清代宮廷繪畫,在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年間,隨著全國統一,政權鞏固,皇室除了羅致一些專業畫手供奉內廷外,還以變相的形式籠絡一些文人畫家為其服務。宮內除了設立如意館等機構以安置御用畫家外,還用入值“南書房”的形式,以延納學士、朝官身份的畫家。有不少的學士、朝官,實際上已經成為宮廷畫家,他們經常畫些奉旨或進獻之作。這些作品大多署有“臣”字款,統稱為宮廷繪畫(見清代宮廷繪畫)。其內容主要有:描繪帝后、大臣、少數民族上層首領的人物肖像畫,表現帝后生活的宮廷生活畫,記錄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紀實畫,供裝飾、觀賞用的山水、花鳥畫等。風格面貌比較多樣。人物畫有傳統的工筆重彩和白描畫法,還有吸收西法比較寫實的畫法;花鳥畫有宗法黃筌的工筆寫生和惲壽平的沒骨法;山水畫則多屬“四王”派系,唯大寫意畫法則未在宮內傳布。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人物畫家有焦秉貞、冷枚、崔慧、金廷標、丁觀鵬、姚文瀚等。山水畫家有唐岱、徐揚、張宗蒼、方琮等。花鳥畫家有蔣廷錫、鄒一桂等。還有一批供奉內廷的外國畫家,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人。他們帶入西洋畫的明暗、透視法,創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畫風,還培養了不少弟子,深受皇帝器重。清代宮廷繪畫自嘉慶(1796~1820)以后,日趨衰微,已無可以稱道的畫家。
清代中期,南方商業城市揚州,富商聚集,人文薈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大都會。各地畫家亦紛至沓來,賣畫獻藝,揚州八怪就是其間最著名的一批畫家。“八怪”并不限于8個人,而是代表了藝術個性鮮明、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接過石濤、朱耷的旗幟,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性靈,作品多寫梅、蘭、竹、石,善用潑墨寫意,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異,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富有新意。主要畫家有金農、黃慎、汪士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以及華嵒、高鳳翰、邊壽民、閔貞、陳撰等人。這些畫家多有相近的生活經歷和社會體驗,或宦途失意、被貶遭黜,或功名不就、一生布衣;或出身貧寒、賣畫為生,他們對腐敗的官場、炎涼的世態、民間的疾苦都有切身的體會,其性格、行徑也比較獨特,或迂怪、或狂放、或高傲、或孤僻,寄情于畫,遂形成藝術上的“怪”。他們多取梅、蘭、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為題材,以寓意手法比擬清高的人品、孤傲的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具有較深的思想性和激蕩難平的情愫。藝術形式上繼承陳淳、徐渭、石濤、朱耷的水墨寫意傳統,不拘成法,潑辣奔放,自由揮灑,進一步發展了破筆潑墨技法,形成個性鮮明、神韻獨具的風格。“八怪”之中,金農的水墨梅、竹、人物、山水,鄭燮的蘭、竹,汪士慎和李方膺的墨梅,李鱓的寫意花卉,黃慎和羅聘的人物,華嵒的小寫意花鳥等成就最為突出,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此一時期揚名畫壇的還有鎮江地區的張崟、顧鶴慶創立的丹徒派(亦稱京江派、鎮江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頭畫派,擅長肖像的丁皋,以花鳥、竹石見稱的沈銓、張錫寧、張崟等,兼長金石學的山水畫家黃易、奚岡、趙之琛等。
晚期繪畫
自嘉、道至清末,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衰亡,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繪畫領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視為正宗的文人畫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宮廷畫日漸衰微,而辟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廣州,這時已成為新的繪畫要地,出現了海派和嶺南畫派。
上海自近百年來,成為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文人、畫家紛紛聚集此地。為適應新興市民階層需要,繪畫在題材內容、風格技巧方面都形成了新的風尚,被稱為海派。其代表畫家有趙之謙、虛谷、任熊、任頤、吳昌碩。趙之謙和吳昌碩作為文人畫家,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面有重大發展,他們繼承了前人傳統,并將書法、篆刻等藝術表現形式融于繪畫,以遒勁酣暢的筆力、淋漓濃郁的墨氣、鮮艷強烈的色彩以及書法金石的布局,創造出氣魄宏大、豪邁不羈的繪畫藝術形象,兼之詩書畫的有機結合,為文人畫開拓了新的天地。任熊、任頤是以畫謀生的職業畫家,與任薰、任預合稱“四任”,他們在人物、肖像和小寫意花鳥畫方面成就突出。作品取材廣泛,立意新穎,構思巧妙,筆墨靈活,以清新明快、雅俗共賞的格調,博得了廣大市民階層的喜愛。其中任頤技巧全面,變化豐富,在海派中最負盛名。虛谷以畫花鳥草蟲著稱,善用枯筆禿鋒,干墨淡彩,線條多戰掣,風格清逸冷雋,獨具一格。他們的繪畫對近現代影響甚大。
廣東的嶺南畫派,形成時間較晚,晚清居巢、居廉兄弟開其先聲,民國初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創立新派。他們汲取素描、水彩畫法所形成的中西結合畫風,為中國畫的新發展作出了有益嘗試。
李鱓《芭蕉萱石圖》是李鱓繪畫風格成熟的作品,受徐渭、石濤影響,用筆揮灑自如,豪爽奔放,潑墨酣暢淋漓,將水與墨結合,并參以書法用筆,形成自己“水墨融成奇趣”的風格。他曾自題水墨花卉云:“八大山人長于用筆,而墨不及石濤。清湘大滌子用墨最佳,筆次之。筆與墨作合生動,妙在用水。余長于用水,而用墨用筆又不及二公甚矣。筆墨之難也。”
民間繪畫
以乾隆、嘉慶年間最為發達,尤其在工商業經濟繁榮的小城鎮比較活躍。民間畫工還組織了各種行會。主要有壁畫、版畫、年畫等畫種。壁畫不如前代發達,各地寺廟、道觀、宗祠、會館留存遺跡不,但足以代表時代水平者不多。民間畫像較明代有所提高,在寫實技法、表現形式等方面均有進一步發展。存世作品也相當多。版畫創作在康、乾時期曾興盛一時,由官家主持的“殿版”版畫,出現了許多宏帙鉅制,多由著名畫家起稿。典型代表作有焦秉貞的《耕織圖》、郎世寧等外國畫家繪制的《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王翚主繪的《南巡盛典圖》以及《皇清職貢圖》等。民間版畫也很繁榮,由名畫家繪圖的木刻畫像、畫譜,計有數十種之多,著名的有劉源《凌煙閣功臣圖像》、上官周《晚笑堂畫傳》、王概《芥子園畫傳》、任熊《劍俠傳》、《于越先賢像傳》、《高士傳》和《列仙酒牌》等。同時,在小說、戲曲等書籍的木刻插圖中也有不少精品。
金農《佛像圖》佛像神情安然飄逸,衣紋用筆粗獷古拙,身后背景以其獨特的書法來完成。新穎的構圖及勁道的筆力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碑刻功底。
清代木版年畫最為興隆,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制作地區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鄉村,并形成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綿竹、佛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畫。天津的楊柳青是北方的年畫中心,初創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早、中期,主要繼承北宋雕版印刷、宋元明繪畫和清代畫院的傳統。多繪喜慶吉祥題材,內容通俗,畫面耐看,構圖飽滿,色彩鮮明,造型簡練,富有裝飾性。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屬于楊柳青年畫系統,注重原色,對比鮮明,風格淳樸,更適合廣大農村需要。江蘇蘇州桃花塢是南方年畫中心,產生于明末清初,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一直保持繁盛。作品在描繪傳統的喜慶吉祥題材的同時,還表現繁華的都市風貌。風格既有仿古的傳統面貌,也有講究透視、明暗的仿西洋畫法。四川綿竹年畫,始創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光緒(1870~1908)年間,造型質樸、色彩艷麗。廣東佛山年畫始于明永樂(1404~1424)年間,盛于清乾隆至抗日戰爭期間,多繪門畫,銷行于華南、南洋等地。另外,太平天國政權也重視繪畫的創作,在江南的一些地區留有多處壁畫遺跡,包括山水、花鳥、人物,著名者有《防江望樓圖》等。在年畫方面則有《燕子磯》等作品傳世。
繪畫論著
清代繪畫史論著述的數量,超過以往的任何朝代,有數百種之多,具有重要價值的也不下20~30種。談論畫理、畫法的理論著作,多論述元代以來的文人畫,并側重于山水畫,探討其歷史發展及藝術特點。專論畫法的許多著作,往往圖文并茂,以圖譜形式出現。最重要的畫論有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運用道家和禪學的哲理語言,較系統地論述了繪畫創作的原理,有許多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方薰的《山靜居論畫》、笪重光的《畫筌》、沈宗騫的《芥舟學畫編》、秦祖永的《桐陰論畫》等,亦為談論畫理方面的名著。主要講述畫法的有王概的《芥子園畫傳》和后續3集所附的《畫學淺說》等,以及論及山水、梅蘭竹菊、草蟲花鳥、人物各科的畫法。丁皋的《寫真秘訣》,專談肖像技法。鄒一桂《小山畫譜》,為最早的花卉畫法專著。高秉《指頭畫說》,專論指頭畫。蔣松《寫竹雜記》論述畫竹。其他許多畫跋、畫訣、品評、雜論等著作中,也有涉及畫論的內容。
畫史要籍
體例多樣,既有通史、斷代史,也有專史、地方史;既有按時代排列的畫家傳記,也有按姓氏序列、類似人名辭典的畫家傳。
惲壽平《牡丹圖》這幅《牡丹圖》,造型典雅,牡丹雍容華美,枝葉舒展婀娜;神情骨秀,色澤潤藉,筆法俊逸,意境幽淡,一派明麗清新的感覺。秦祖永評價惲壽平的畫“花卉斟酌古個,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間煙火,列為逸品”。中國畫分品第論畫,以逸品為最高,可見惲氏在歷代所受評價之高。
斷代畫史方面
為明代畫家作傳的有姜紹書《無聲詩史》、徐沁《明畫錄》等。專為清代畫家作傳的有張庚《國朝畫征錄》,收錄清初至乾隆中葉畫家450余人;馮金伯《國朝畫識》和《墨香居畫識》,收錄清初至嘉慶時畫家1800余人;蔣寶齡《墨林今話》,接《墨香居畫識》收錄乾、嘉、道、咸四朝畫家1286人;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又續《墨林今話》收錄咸、同、光三朝畫家330多人,為清代斷代史的終篇。
專史著述
按地域論述的有魚翼《海虞畫苑略》和邵松年《虞山畫志補編》,專錄常熟地區歷代畫家;汪鋆《揚州畫苑錄》,專記揚州地區清代畫家;程庭鷺《練山畫征錄》,專輯上海嘉定地區畫家;陶元藻《越畫見聞》,專采紹興地區歷代畫家;周亮工《讀畫錄》,載明末清初作者得與交游的畫家。還有按類著述的,如胡敬《國朝院畫錄》,專記清代宮廷畫家;湯漱玉《玉臺畫史》,專輯歷代婦女畫家;李放《八旗畫錄》,專輯滿族畫家;童翼駒《墨梅人名錄》,專述歷代畫梅名家。按畫家姓氏筆畫序列的畫傳,以彭蘊璨的《畫史匯傳》最著名,亦開創了畫家人名辭典之先例。
清代許多繪畫論著與書法論著合一,同時還出現了綜合性的叢輯,《佩文齋書畫譜》是最重要的宏篇巨著,共100卷,引用書籍1844種,資料完備,體例精密,為書畫史論集大成之作。
清代著錄書籍十分豐富。內府藏品的著錄書比較系統齊全,乾、嘉年間編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正、續三編,幾乎將內府收藏輯錄無遺。一些編纂者還根椐自己的筆記整理成著作。如阮元《石渠隨筆》、胡敬《西清札記》等。私人收藏、鑒賞家所編撰著錄之書也很普遍,著名的有安岐《墨緣匯觀》、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孫承澤《庚子銷夏記》、顧復《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等。同時也出現了匯編的叢輯,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堪稱集歷代著錄書之大成。
2.近代繪畫概述
從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就一直在動蕩之中生活著,她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凌,她的不屈的子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奮爭的權力,用他們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在改變中國的命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的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清,也開始向新的民主與自由的社會邁進。但本世紀以來的中國還是經歷了那么多的磨難,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爆發,“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被高高舉起,傳統的制度,尤其是傳統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百年來的中國人第一次把外來的侵略者趕出了家門,隨后的解放戰爭又使最大多數的農民和工人的利益得到了保護,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安定和平的局面不斷地受到各種各樣的運動的侵擾,但是,我們畢竟走過了20世紀,站立在了新時代的面前。
西方文化的傳入,是近現代中國史上最重要的現象之一,要不要接受西方藝術,怎么樣接受西方藝術,怎么樣保持本土藝術的面貌,成了本世紀中國畫家思考的最多的問題。
清末民初的繪畫
幾乎可以用“蕭條”兩個字來概括清末民初中國畫壇的景象,大部分的著名畫家在辛亥革命前已經去世了,只有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畫家和后起者以及嶺南派的“二高一陳”的出現,才使得中國畫壇有了生氣。身居北京的畫家大多恪守著“四王”的衣缽,沒有大的突破。接受了新思想和革命洗禮的藝術家,開始仿照西方的模式開辦新學校,倡導“美術革命”,對古代繪畫重新加以評定,貫穿本世紀的關于創新與保守的爭論就此開始。
吳昌碩的傳派:由于吳昌碩的在清末畫壇聲望的影響,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風味的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成就,使得一批后起的年輕畫家追隨了他的腳步,比如王震、陳師曾、趙云壑、王個簃等,此外,齊白石和潘天壽也受到了他的畫法的影響。
傳統陣營的畫家:在革新派的國畫家進行艱苦探索的同時,在各地都有一些有傳統主義傾向的畫家的起來反對他們的做法,在幾個大城市,還成立了社團,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和創作來維護傳統國畫的觀念,并參與到與革新畫家的論戰中去。這其中,最著名的有北京的中國畫學研究會、廣州的國畫研究會等。
嶺南三杰:20世紀初,伴隨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廣東出現了以革新傳統繪畫為己任的“嶺南派”,代表人物是號稱“嶺南三杰”的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
中國畫研究會及在京的畫家
1918年,為了回應主張改革的新派畫家,北京的著名畫家金城、周肇祥、陳師曾等,在總統徐世昌的支持下,組織了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為目標的“中國畫研究會”。開展了一系列的中國畫研究、觀摩、教學活動。
金城(1878~1926),又名金紹城,字鞏伯,一字拱北,號北樓,一號藕湖,浙江湖州人。曾留學英國。自修之余,自學繪畫。光緒末年起,在上海、北京等地任職,宣統時曾被派赴美國考察監獄,并留心海外美術。辛亥革命后,任職內務部、眾議院、國務院等。工花卉、人物,尤精于山水,所作山水筆墨清秀,嚴謹有致。傳世作品很多,多為摹古之作,少又新意。
1926年,金城的去世使得研究會分成了兩個組織:一個是以金城的兒子金開藩為首的湖社,另一個是以周肇祥為首的中國畫學研究會。兩個畫會各出版一個刊物:《湖社月刊》和《藝林月刊》。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立后,就開始培養青年,1949年以后尚健在的一批老國畫家,多是在中國畫學研究會學畫并參加畫會活動的。如劉子久、王雪濤、劉凌滄、趙夢朱、徐燕蓀、吳鏡汀、馬晉、陳少梅、惠孝同、陳緣督、于非闇、黃均、王叔暉等。
林紓(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福建福州人。光緒舉人,任教于京師大學堂,工詩文,以意譯外國小說聞名。早年擅花鳥,晚年居北京后致力于山水畫,多工細渴筆,近似戴熙。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館的《理安山色圖》等。
蕭俊賢(1865~1949),字厔泉,初名稚泉,號鐵夫,又號天和逸人,湖南衡陽人。工山水,致力于摹古,主張“先師古人,后師造化”。筆墨謹嚴,雄渾蒼厚,人稱“蕭派”,曾被李瑞清聘為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國畫教習,為學校有國畫科之首創。呂鳳子、姜丹書等皆出于其門下。代表作品有《山居圖》軸等。
王云(1887~1938),字夢白,號鄉道人,江西豐城人。善花鳥魚蟲,尤精于畫像,初受任伯年影響,后得吳昌碩、陳師曾指導,遠師徐渭、華喦,動物畫成就突出。
國畫研究會
1923年,14位畫家在廣州成立了“癸亥合作社”,1925年又擴大為“國畫研究會”,連續出版《國畫特刊》,并舉辦展覽,以維護藝術的民族性等理由批評嶺南派的觀點和作品。其中的核心人物是黃君璧。
黃君璧(1898~1991),本名韞之,別名允瑄,以號行,廣州人。曾師從李瑤屏學畫,1922年入楚庭美術院研習西畫。1923年,與黃般若等組織癸亥合作畫社(后改為國畫研究會)。后歷任廣州市立美專、廣東省立女師、江村師范、中央大學、國立藝專等校教師、教授等。并曾被聘為南京中山文化館研究員。1949年赴臺,任臺灣師大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此后,多次赴日、歐美及東南亞等地考察、訪問及舉辦展覽,在臺灣畫壇影響很大。工山水,早年師漸江,中年宗夏圭法,曾臨摹古代名畫數百,所畫山水,筆墨氤氳、氣勢雄壯,偶作工筆仕女及花鳥,清新秀逸。代表作品有:《老樹隱水灣》、《風正一帆懸》等。
其他畫家及其作品
陸恢(1851~1920),原名灰奎,字廉夫,號狷叟,一字狷盦,自號坡佛盦主人,江蘇吳江人,寄寓吳縣。工書畫,受業于陶詒孫、劉德六等,有出藍之譽。曾入吳大澄幕府,遍游各地,畫藝精進。山水師婁東派,花卉則取法惲壽平。代表作品有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花卉圖》通景屏十六幅等。
黃山壽(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別字旭道人,晚號旭遲老人,又號麗生,江蘇常州人。官直隸同知。山水、花卉、人物皆能,尤長于墨龍。人物仕女多用工筆重彩,有改琦逸韻;山水則多以青綠法為之,頗見功力;雙鉤花鳥,亦工致而不刻板。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館的《秋山飛瀑圖》軸等。
倪田(1855~1919),初名寶田,字墨耕,號默道人、壁月盦主,江蘇江都人,僑居上海。師從王素,工人物仕女及馬、走獸等,后參以任伯年法作設色花卉。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寫吳昌碩六十六歲肖像》軸等。
程璋(1868~1938),字德璋,號瑤笙,原籍安徽新安,移居江蘇泰興,后居上海。曾為典當學徒,后從湯潤之學畫。早年工沒骨法花卉,中年后參用西法,尤長于寫生,形象逼真,色彩秾麗。曾執教于清華大學等校。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館的《鄉景圖》軸等。
姚華(1876~1930),字重光,號茫父,貴州貴陽人。光緒進士,精于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之學。久居北京蓮花寺,因別署蓮花庵主。與陳師曾友善,工書法,偶以書法作畫,古拙有奇趣。代表作品有《重九登高圖》扇面等。
吳昌碩的傳派
由于吳昌碩的在清末畫壇聲望的影響,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風味的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成就,使得一批后起的年輕畫家追隨了他的腳步,比如王震、陳師曾、趙云壑、王個簃等,此外,齊白石和潘天壽也受到了他的畫法的影響。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梅花館主,別署白龍山人,法名覺器,浙江吳興人,生于上海。少年時曾于畫店學徒,后拜任伯年弟子徐小侖為師,并受到任伯年的指點。后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成為清末上海三大買辦之一。并曾任中國佛教會會長及上海商會主席。1911年開始師從吳昌碩,畫風由清俊轉為渾厚。工人物、佛像、花鳥、山水及書法,曾為吳昌碩和康有為等畫像,多畫古代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及四君子題材等。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染倉室等,江西修水人。祖父陳寶箴為清末湖南巡撫,是著名的維新派成員。父親陳三立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弟陳寅恪是著名歷史學家。少承家學,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后先后在南通、長沙、北京等地任職和任教。曾向吳昌碩學畫及篆刻,并遠師沈周、石濤、龔賢等。工山水、花卉及人物,長于寫意,筆力雄健,著色吸收西畫之法而不露痕跡。并曾撰文對文人畫的價值進行闡釋,頗有見地。齊白石的衰年變法即受其啟發所致。可惜早逝,未能發揮更大作用。
民國中后期的畫家
1927年,由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與封建軍閥的爭戰基本結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年,吳昌碩在上海去世,齊白石則在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變法”,中國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齊白石和北京的畫家群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瀕生,以號行,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家本貧農,12歲其學木工,以此聞名。27歲時學書畫,習詩文,刻印章。中年時多次出游南北,57歲后定居北京。常與陳師曾切磋畫藝。推崇徐渭、八大、石濤、李鱓及吳昌碩諸家。60歲后,“衰年變法”,畫風大變,自成一家。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寫意、工筆兼善,尤以畫花鳥蝦蟹聞名。其大寫意花鳥,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神態活潑,色彩鮮明強烈,并善于把工細草蟲與寫意花卉結合;山水、人物皆執筆涂抹,不入常格。作畫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書法及篆刻成就亦很高。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美協主席等職,并于1956年獲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傳世畫跡很多,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都藏有其畫作,影響極大。代表作品有:藏于中國美術館的《蝦》、藏于榮寶齋的《荷蛙》、《貝葉工蟲》、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雨后》等。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有《齊白石全集》。
在30、40年代的北京,還生活著許多畫家,著名的有陳半丁、蕭謙中、溥心畬、于非闇、胡佩衡、秦仲文、徐燕蓀等。其中以溥心畬成就最大。
溥心畬(1887~1963),名儒,以字行,號西山逸士,遼寧人,滿族,清宗室,恭親王后裔。自幼好學,通經史,畢業于北京法政大學。辛亥革命后隱居北京西山戒檀寺,前后十年,后遷居頤和園。以山水畫聞名于世,與張大千合稱“南張北溥”。其山水畫兼有南派山水的秀麗含蓄和北派山水的力量和氣勢。1949年移居臺灣,曾任教于臺北師范大學美術系,晚年對臺灣畫家有很大影響。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溪舟訪友圖》軸、《秋山樓閣圖》軸等。
陳半丁(1877~1970),名年,以字行,一作半癡,又字靜山,浙江紹興人,居北京。曾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等職。工山水、人物、花卉,以花卉見長。初得任伯年、吳昌碩之法,后吸收明清諸家法,有秀潤蒼古之趣。代表作品有《牡丹》、《菊花》等。
蕭謙中(1883-1944),以字行,號大龍山樵,一作龍樵,安徽懷寧人。為姜筠弟子。山水似其師,并多為其代筆。后學石濤、龔賢,筆力蒼勁,氣勢雄渾。曾任北京美專教授,代表作品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的《山水橫幅》等。
于非闇(1887~1959),原名照,以字行,又號閑人,山東蓬萊人,生于北京。清末貢生。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畫院副院長。擅書畫篆刻,書宗瘦金體,畫初學寫意花鳥和山水,46歲后開始趨向工筆花鳥,從陳洪綬入手,上溯唐宋諸家法,所畫花鳥,富麗絢爛,對現代工筆花鳥有較大影響。代表作品有《雙鉤水仙圖》軸等。
胡佩衡(1892~1965),原名衡,又名錫銓,以字行,號冷庵,河北涿縣人。工山水,取法四王并上溯元四家等,風格蒼茫深秀,亦重視寫生,富于生活氣息。曾任北京畫院畫師。傳世作品有《漓江春雨》等。
秦仲文(1896~1974),原名裕,號柳湖,以字行,河北遵化人,寓居北京。從《芥子園畫傳》入手學畫,后入中國畫法研究會和中國畫學研究會,得賀履之、陳師曾等指教。歷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京華美院、北平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畫院畫師。工于山水,宗法“四王”,雄渾蒼秀。代表作品有《烏江天險圖》軸等。
黃賓虹和江南畫家群
以上海為中心的江南畫壇(江蘇、浙江、安徽等地),自20年代以后,逐漸改變了清末民初一味地秉承“四王、吳、惲”的局面,畫家們一方面將目光投向宋、元時代,另一方面也開始從寫生中尋找自己的出路。清初的四僧、揚州畫派、金石書畫家和海派都成為這一個時期畫家們所師承的重點。組織畫會、創辦刊物、舉辦展覽都是他們的活動形式,一時間顯得十分活躍。上海由于是當時中國的頭號通商口岸和對外文化窗口,各種畫家都在這里云集,尋找屬于自己的天地;南京和杭州則分別有著名的國立中央大學和杭州藝專,由于教學的需要,加上兩地固有的文化傳統,也吸引了一大批各種面目的藝術家在兩地生活。在這種百花爭艷的氣氛中,一批杰出畫家脫穎而出,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張大千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黃賓虹(1864~1955),名質,字樸存,亦作樸丞,號村岑,別署予向、虹廬,中年更號賓虹,以號行。祖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居杭州。早年參加反清革命。后相繼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術院校任教,參與創辦和參加多個藝術團體,并主持神州國光社、商務印書館美術部編審工作多年。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美協華東分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等職。以水墨山水畫聞名于世。60歲前學古人,60歲到70歲游歷名山大川,70歲后自創面目,大器晚成。早年多受漸江、查士標、惲向等的影響,疏朗淡雅,被稱作“白賓虹”;晚年則喜濃重的北宋山水,以積墨法求“渾厚華滋”。在近代畫家中以重視筆墨著稱。創“五筆七墨”之說。所作山水,元氣淋漓、筆墨飛動、意境深邃。亦偶作花鳥。卒后,所藏金石書畫及遺作俱捐獻國家,存于浙江省博物館。亦擅美術史論,曾編纂《古畫微》等,影響很大。代表作品有現藏浙江省博物館的《擬何紹基意》軸等。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后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曾入佛門,法號大千,又稱大千居士,還俗后以號行,四川內江人。少年習畫,青年時隨兄張善孖赴日學畫。回國后師從李瑞清及曾熙學習書畫。卓絕有才氣,遍臨先賢作品,尤得益于四僧,得其精髓,所仿石濤作品,幾欲亂真。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工筆、寫意俱臻于妙境,30年代時與齊白石齊名,并稱“南張北齊”。曾臨摹敦煌壁畫3年,畫風大變,善用復筆重色,豐厚濃重。50年代后,長期居巴西,創潑墨、潑彩新法。1978年,移居臺北。傳世作品極多,在海內外影響極大,代表作品有藏于臺北大風堂的《廬山全圖》等。
與此同時,活躍在上海和南方地區的畫家還有馮超然、呂鳳子、賀天健、吳湖帆、劉海粟、豐子愷等。
呂鳳子(1885~1959),名浚,以字行,號鳳癡,別署鳳先生,江蘇丹陽人。早年畢業于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師事李瑞清、蕭俊賢。后任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1939年創辦正則藝專并任校長。新中國成立后任江蘇師范學院教授。工書善畫,長于人物、佛像、仕女,尤善寫墨筆仕女。晚年喜作減筆佛像,造型奇古,生態動人。代表作品有《仕女》冊頁等。
賀天健(1891~1977),別署紉香居士,江蘇無錫人,寓上海。曾主編《國畫月刊》,歷任南京美專、上海美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上海美協副主席、上海畫院副院長等職。少孤貧,初學肖像畫,后改習山水,師吳歷、王翚法,兼習石濤、髡殘等技法,遠追宋元人筆意,并受新安派及浙派影響。重視寫生,博取眾長。畫風雄奇闊達,用筆酣暢,善用水墨之法,亦擅青綠。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陳列于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的《河清可俟圖》巨幅等。
吳湖帆(1894~1968),名翼燕,字遹駿,更名萬,字東莊,又名倩,號倩庵,別署丑簃,書畫則署湖帆,江蘇蘇州人。吳大澂孫。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上海畫院畫師、上海美協副主席等職。工山水,從四王、董其昌入手,上溯宋元諸家,畫風清雋明潤。精于鑒賞,富收藏,弟子有王季遷、徐邦達等。傳世作品有藏于榮寶齋的《松風雪海圖》、《青嶺橫云圖》等。
劉海粟(1896~1994),原名槃,又名九,后改名海粟,字季芳,江蘇武進人。幼習詩文書畫、14歲時赴上海,入布景畫傳習所學習。1912年,與烏始光等發起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并任副校長。率先使用人體模特,曾引起軒然大波。后多次赴京講學,并創辦天馬會,探索藝術道路。1919年后,多次在日本、東南亞及歐洲各國舉辦畫展及講學。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藝專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等。早年多作油畫,后以中國畫創作為主,工寫意山水及花鳥,尤以畫黃山聞名,曾經十上黃山。所畫山水,多用重墨潑彩之法,氣勢雄壯,富于個性。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品有中國美術館藏《黃山》軸等。并出版有書畫集及文集數十種,影響極大。
豐子愷(1898~1975),名仁,又名嬰行,以字行,浙江桐鄉人。早年師從李叔同,為中國漫畫先驅之一,并長于書法、音樂、文學等。1921年赴日,回國后在上海、浙江、貴州、廣西、重慶等地從事美術和音樂教育,并任開明書店編輯多年。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美協主席等職。長于人物畫,受日本畫家竹夢久二影響,勾線平涂,造型簡括,風格樸實,富有情趣。代表作品有《護生畫集》組畫等,出版有著作數十種。
徐悲鴻及其傳派
20世紀初到歐洲留學的藝術青年大都選擇了寫實主義作為自己的目標,在回國以后,他們又多從事美術教育,開設了素描、透視等課程,力主將西方的寫實傳統融入中國的傳統繪畫中去,以改造在他們看來已經衰敗不堪的中國畫。這其中,出力最多,影響也最大的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畫派。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少年有才,曾在鄉村學校任教。后去上海,結識高奇峰。1914年入震旦大學習畫,1917年留學日本,1919年赴法留學,師事達仰,后入巴黎國立美校。1927年回國后,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多次赴海外舉辦畫展。抗戰開始后投身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兼長油畫、國畫,作畫主張“盡廣大,致精微”。所作中國畫,題材廣泛,尤以畫馬聞名。于美術教育貢獻尤大,桃李遍天下,影響極大。傳世作品很多,中國畫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漓江春雨》、《泰戈爾像》、《奔馬》等。作品現多存于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蔣兆和(1904~1986),四川瀘州人。自幼喜畫,16歲赴上海以畫像和廣告、服裝設計為生,業余自修油畫。結識徐悲鴻后,受其寫實主義主張和改革中國畫的思想影響,遂致力于以寫實筆法描繪中國民間生活。192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學、上海美專、北平京華美術學院、北平藝專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顧問等職。長于水墨人物畫,從寫生來,早年多畫民間疾苦,50年代后多畫時事生活及歷史人物肖像等,造型寫實,筆法嚴謹,融西畫寫生之長于水墨之中。代表作有《流民圖》卷、《給爺爺讀報》等。
其他重要畫家
何香凝(1878~1972),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人。廖仲愷夫人。早年參加同盟會,為國民黨元老。49年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副主席及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多種職務。1908年入日本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畫,師從田中賴章。早期作品日本風格濃厚,善山水、花卉,常畫松、梅、菊,尤工獅、虎等。用筆圓渾細膩,設色古雅,意態生動。傳世作品很多,但大多已流散。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館的《虎》軸等。
張善孖(1882~1940),名澤,以字行,號虎癡,四川內江人,張大千之兄。曾師從李瑞清。1917年東渡日本,回國后寓居上海,任上海美專教授,與黃賓虹等組織爛漫社。善畫走獸、山水、花卉,尤以畫虎著稱。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品有藏于四川省博物館的《虎圖》等。
余紹宋(1882~1949),字越園,別號樾園、粵采、覺庵、覺道人、映碧主人,寒柯等,浙江龍游人。書畫承家傳,善畫木石松竹等,間作山水,喜用焦墨,筆法謹嚴。精于鑒賞,富收藏,代表作品有《層巒疊嶂圖》軸等。
劉奎齡(1885~1967),字耀辰,號蝶隱,自署種墨草廬主人,天津人。少年自學繪畫,多作寫生,中學畢業后任小學教員,后被天津《新心畫報》聘為畫師。1912年起以賣畫為生。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天津美協副主席。善畫動物及花鳥,長于工筆,取法郎世寧及院體畫,畫法精細入微,技法純熟但不刻板,多從寫生中來。代表作品有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雙狗圖》軸等。出版有《劉奎齡繪畫全集》等。
鄭午昌(1894~1952),名昶,以字行,號弱龕、絲鬢散人,浙江嵊縣人。曾任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杭州藝專、上海美專及新華藝專教授等。工山水,兼擅花果。山水近王蒙,用筆精微,設色妍麗。并精于畫學理論,著作很多,以《中國畫學全史》最為著名。
錢瘦鐵(1897~1967),名崖,一署厓,以字行,一字叔崖,別號數青峰館主、天池龍泓齋主,江蘇無錫人。早年在刻碑館為徒,被鄭文焯收為弟子,后參加海上題襟館,為中國畫會創辦人之一。1923年赴日,任《書苑》雜志顧問編輯。新中國成立后任上海畫院畫師。工于書法篆刻,并善山水,宗法黃山派,并師法石濤,筆墨蒼潤,氣勢雄渾,畫風樸拙而有生氣。花卉則學沈周、徐渭,筆墨蒼秀。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中國畫院的《旭日東升圖》軸等。
張石園(1898~1959),名玄,字克和,以號行,江蘇武進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工書法,精鑒賞,并善山水,師法王翚,用筆渾厚凝練,老硬有力,墨色秀潤清麗。傳世作品有《杏花春雨江南圖》軸等。
丁衍庸(1902~1978),字叔旦,號肖虎、丁虎,廣東茂名人。1918年赴日留學,翌年入東京美校。1925年回國,任立達學園、神州女子學校教授,與蔡元培等創辦中華藝術大學并任教務長及教育系主任。后于廣州博物館、廣州美校、重慶藝專等就職,1946年任廣東藝專校長。1949年移居香港,改名丁鴻,先后任教于德明書院、珠海、香江、諸圣堂等校。長于西畫,宗法馬蒂斯。兼善中國畫,花鳥取法八大、徐渭及金農,亦工于山水及人物,畫法別有情致。傳世中國畫有《花鳥》、《群仙祝壽》三連屏等。
3.現代繪畫概述
新中國前期的繪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于處于半封閉的狀態,所以這一個時期的中國畫創作是在一種相對狹小的空間中進行的。處于美術的正統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術傳統、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徐悲鴻所倡導的寫實主義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新中國模式的現實主義形式,但是由于上半世紀的美術發展的余波仍在,許多已有成就的老畫家的藝術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開始登上畫壇。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得中國畫的發展幾乎陷于停頓。
林風眠和他的彩墨畫探索
潘天壽(1898~1971)原名天授,更名天壽,字大頤,號阿壽,別號壽者、雷婆頭峰壽者、禿壽、懶道人,浙江寧海人。早年畢業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曾入上海美專,后任叫席。得與吳昌碩、黃賓虹等交游。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協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擅長寫意花鳥和山水,遠師徐渭、八大及石濤等,近受吳昌碩影響,自成一格。其畫布局奇險,筆墨濃重,色彩單純、氣勢雄闊,亦善指畫。傳世作品有《凝視》、《松石》等。著述甚多,以《中國繪畫史》影響為大。在潘天壽“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方針下,他主持的浙江美術學院比中國其他美術院校更加注重中國傳統,并率先在60年代初實行人物、山水、花鳥的分科教學,并將書法課納入國畫基礎課表中,聘請了以傳統功力著稱的國畫家、書法家到校任教,如吳茀之、顧坤伯、陸儼少等,培養了很多傳統功力好,重視筆墨表現的國畫家,這些畫家因與浙江美術學院的傳承關系和風格上的相似性,被成為“新浙派”。
南京畫家群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文化重鎮的南京,聚集了一批中國畫家。老畫家有呂鳳子、陳之佛、傅抱石、錢松喦,以及年齡上稍小于他們的宋文治、魏紫熙、亞明等。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陳之佛與傅抱石。
陳之佛(1895~1963),別署雪翁,浙江余姚人,居南京。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圖案科畢業。1924年回國后,從事工商圖案設計。35歲后,亦致力于國畫創作。曾任上海藝術大學、上海美專、中央大學教授及杭州藝專校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南京師范學院藝術系主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等職。長于花鳥,習宋、元人法,用雙鉤細染法,精雕細刻,設色秾麗,將近代中國工筆畫推到了一個新的水準。間及山水和藝術理論。代表作品有南京博物院藏《梅鶴迎春圖》軸、《紫薇雙鴿》軸等。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又名瑞麟,因喜愛石濤,自名抱石,江西新余人,生于南昌。青年時酷愛書畫篆刻,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從金原省吾攻讀東方美術史學,畢業于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后,執教中央大學。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以寫意山水及人物著名,崇尚創新,用線縱逸挺秀,設色沉毅瑰麗,用硬豪散鋒,以橫豎、上下、圓轉的筆勢畫山石肌理,多逆鋒,有時也臥筆橫掃,然后加點,人稱“抱石皴”。所畫山水意境深遠、氣勢蒼茫;所作人物,造型高古,神態雅致。代表作品有與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陳列于人民大會堂)、藏于傅抱石紀念館的《聽泉圖》等,影響很大。并有多部著述行世,亦有較大影響。
錢松喦(1899~1986),又名松巖,曾用名芑廬主人,江蘇宜興人。幼年隨父習詩文書畫。1923年畢業于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先后在蘇州、無錫等地的中小學及無錫師范、無錫美專等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無錫美協主席、江蘇美協名譽主席、江蘇畫院畫師、院長等職。工山水,重視寫生,多次長途旅行寫生,遍游南北。其畫意境深邃,筆墨渾厚蒼茫。代表作品有《紅巖》、《常熟田》等。
宋文治(1919~1999),筆名宋灝,江蘇太倉人。早年家貧,小學畢業后到上海廣告社當學徒,業余學畫。后長期任小學、中學及師范教師。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江蘇畫院畫師、副院長、中國美協理事、江蘇美協副主席等職。工于山水,因善于以傳統筆法表現時代風貌而聞名。代表作品有《江南春潮》、《井岡山》等。
亞明(1924~)原名葉家炳,安徽合肥人。1941年畢業于淮南藝專,曾任美術編輯,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江蘇畫院副院長,江蘇美協主席等職。長于人物、山水畫。代表作品有《貨郎圖》、《峽江云》等。
李可染、石魯和新寫生派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自幼喜愛繪畫,曾拜錢食之為師,學畫山水。后入上海美專習畫,畢業后,回鄉任教于徐州藝專。1929年考入杭州藝專研究班,師從法籍教師克羅多,后因參加左翼團體被迫回鄉。抗戰開始后,參加政治部三廳美術科的工作。1943年,任國立藝專中國畫講師,專心國畫創作與研究,以寫意人物畫聞名于時。1946年,任北平藝專教員,次年拜齊白石為師,同時執弟子禮請教于黃賓虹。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長期主持山水畫教學。1979年,被選為中國美協副主席,兩年后,兼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40歲前兼習國畫和西畫,國畫主要學石濤和八大。新中國成立后,他接受了“改造舊國畫”、“從生活中和寫生中尋求出路”的思想,從1954年起至60年代前期,到東南、西南及海外,寫生作畫。其山水畫,以墨為主,濃重渾厚,深邃茂密,被稱為“李家山水”,影響了一大批山水畫家的創作。
趙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畢業于北京京華美專。抗戰時,創辦《抗戰畫刊》宣傳抗日。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西安美協主席、陜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以人物、山水寫生見長,長安畫派的奠基者。建國前作品多取材于平民生活及西北各地風情,畫風平實樸素;新中國成立后,到關中、陜南、陜北、甘肅、青海等地寫生,地方特色更加濃郁。弟子有黃胄等。傳世作品有藏于中國美術館的《雪天馱運圖》等。
石魯(1919~1982),原名馮亞珩,四川仁壽人。早年學習傳統水墨,抗戰時赴延安,長期從事抗戰和革命宣傳,創作過許多版畫及年畫。新中國成立后,任陜西美協、書協主席等職。50年代后重畫國畫,以富有獨創性和多才多藝著稱。人物、山水、花鳥皆長。以用水墨表現黃土高原聞名,其畫渾厚有力,生氣勃勃。是長安畫派的核心人物。文革中受迫害后,精神一度失常。后期創作多為四君子題材,筆鋒散亂,墨色濃重,風格奇特、狂怪。代表作品有藏于中國美術館的《轉戰陜北》軸、《梅》軸等。
何海霞(1908~),初名福海,字瀛,又字登瀛,滿族,北京人。早年曾入中國畫學研究會,1934年夏拜張大千為師,隨其游魯入川,臨摹大量宋元明清畫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陜西美協專業畫家、陜西國畫院副院長等,是長安畫派的主要干將之一。長于山水畫,尤以青綠山水著名,亦善界畫,多畫西北景色,筆力凝健,意象雄奇。代表作品有《華山下棋亭》等。
林風眠(1900~1992)原名鳳鳴,廣東梅縣人。出身石匠世家,18歲赴上海,1919年赴法國留學。先后在法國、德國學習西畫。1924年在巴黎與同學林文錚等組織霍普斯會,并舉辦中國美術作品展覽。1925年回國,任北平國立藝專校長,1927年任國民政府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1928年,創杭州國立藝術院并任校長。抗戰時曾一度潛心創作。1945年后,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后復回杭州藝專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任杭州藝專教授,1952年退休后居上海,任上海美協副主席等職。文革中遭受迫害,1977年出國舉辦展覽,1979年定居香港。早年創作以油畫為主,兼畫水墨山水、花鳥等,30年代后,致力于變革傳統繪畫的探索,歷經多年,探索出一條中西融合的道路,并吸收了民間瓷繪的意匠。其畫多方形構圖,線鉤色染,水墨淋漓,多畫秋騖、白鶴、楓林、睡蓮、瓶花、仕女等,別具一格,在現代變革中國畫的探索中,他的創造性勞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畫院的《鷺》、《靜物》等。受其影響的人很多,如吳冠中、黃永玉等。
其他畫家及其創作
俞劍華(1895~1979),名琨,以字行,另字玉愚,山東濟南人,長期寄寓上海、南京。1918年畢業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圖畫手工科。歷任上海美專、西畫藝專、暨南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人華東藝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工山水,花卉,為陳師曾弟子。傳世作品有《空巖雪瀑圖》軸等。并長于史論研究,著作很多,以《中國繪畫史》和《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影響最大。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漁,以字行,江蘇常熟人。曾師從于同鄉陶松溪,后任教于上海美專。28歲開始賣畫為生。新中國成立后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工花鳥,雙鉤與沒骨均長,尤擅描繪各種禽鳥,風格近華喦,并得益于虛谷、任伯年頗多,所仿幾可亂真。傳世作品有藏于上海中國畫原的《杜鵑鸚鵡》、《白鷹》等。
來楚生(1902~1975),原名稷勛,以字行,一字鳧,號貧翁、楚鳥,別署非葉、木人,晚號初升,浙江蕭山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工書法篆刻,善闊筆花鳥,宗法徐渭、八大及李鱓、趙之謙等,兼法吳昌碩、齊白石筆意,造型簡略,以篆刻刀意入畫,風格古拙有致。傳世畫作有藏于上海中國畫院的《墨竹》、《芭蕉青蛙》等。
郭味蕖(1908~1971),原名析,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山東濰縣人。早年于上海藝專習西畫,后入故宮博物院從黃賓虹學中國畫。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精于金石、鑒賞,工書畫,善畫花鳥,以工帶寫,水墨與重彩、白描與點染互用,風格秀麗清新,題材多從寫生中來。有著作《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等行世,影響頗大。
新時期的國畫創作
文革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得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地解放。一批卓有成就的老畫家的作品大放異彩,顯得格外的突出,中年和青年的畫家則開始改變舊的思維方式,重新思考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問題。水墨畫的現代轉向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卓有成就的老畫家
李苦禪(1898~1983),原名英杰,后改名英、超三,號勵公,以藝名行,山東高唐人。1925年就學于北平藝專西畫系,不久后師從齊白石學國畫。先后在北京師范學校、北京華大藝專、北平藝專、杭州藝專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等職。長于大寫意花鳥,廣泛吸收石濤、八大、揚州畫派及吳昌碩、齊白石諸家畫法,筆墨雄闊,氣勢磅礴。代表作品有《盛荷》、《群鷹圖》等,作品多藏于山東濟南萬竹園的“李苦禪紀念館”。
朱屺瞻(1892~1997?),乳名增均,號起哉、二瞻老民,江蘇太倉人。幼習丹青,1913年與徐悲鴻等熟識,任上海圖畫美術園教師。1917年赴日,入川端美術學校,從藤島武二學習素描。不久回國,在家鄉辟畫室梅花草堂。后歷任新華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美協常務理事、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等職,遍游山川,80年代后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初習油畫,后轉中國畫,善寫意山水,花卉,間作人物。其山水樸拙淋漓,設色秾麗,并率先將丙烯色用于國畫。所作花卉,多用濃墨、焦墨和重色,用筆酣暢,造型質拙。傳世代表作品有中國美術館藏《蘭幽香風遠》等。
陸儼少(1909~)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入無錫美術專門學校,退學后拜畫家馮超然為師,并結識吳湖帆。30年代起,遍游南北勝地。新中國成立后,任上海畫院畫師,并在浙江美術學院兼課,后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等職。以山水聞名,兼作人物、花鳥。善于用筆,以筆之不同部位表現山川的不同變化。尤善描繪云水,其山水多江河浩淼,云蒸霧靄,變化豐富。代表作品有《硃砂沖哨口》軸等。
勇于變革的吳冠中
吳冠中(1911~),別名荼,江蘇宜興人。1942年畢業于杭州國立藝專。1946年至1950年留學法國,回國后相繼執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他在法國時接受了現代主義的教育和藝術思想,但是在改革開放前的時代,他的藝術思想和追求沒有能夠得到施展,文革后,他率先提出了“形式決定內容”、“抽象美”等觀點,在美術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70年代以前,他主要從事油畫創作,70年代以后,他開始從事水墨風景畫創作,偶爾也畫人物和花卉。他繼承了老師林風眠融合中心的主張,試圖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精神相結合。他的水墨畫,多取材于江南的白墻黑瓦,綠柳紅花,也有作品描繪都市風貌,點線交錯迷離,色墨飛舞輝映,抽象意味濃重,影響很大。代表作品有《榕樹》卷等。
其他重要畫家
吳作人(1908~1998),安徽涇縣人,生于江蘇蘇州。早年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預科,業余習畫,1926年考入本科建筑系。1927年入上海藝術大學美術系,1928年轉入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師從徐悲鴻,并參加南國社,后至中央大學藝術系。1930年起,赴法、比利時留學。1935年回國后,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北平藝專教務主任兼油畫系教授等。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教務長、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等職。早年主攻油畫,作有大量作品。40年代中期開始畫水墨畫,60年代后形成清新簡約、平和優雅的獨特風格,多畫駱駝、熊貓、金魚、鷹等動物禽鳥畫。代表作品有《牧駝圖》等。
王雪濤(1903~1982),字遲園,河北成安人。1918年就學于直隸高等師范手工圖畫科,1922年入北平藝專西畫系,后入國畫系,畢業后留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美協副主席等職。擅長小寫意花鳥,師法王云、齊白石及陳半丁等,作畫注重寫生,筆墨灑逸,賦色清爽。傳世的代表作品有《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等。
王個簃(1897~1988),名賢,字啟之,以號行,江蘇海門人。中學時自習書畫、篆刻。1924年結識吳昌碩后,隨其學習辭章書畫,為吳昌碩晚年親授弟子。曾與王震等創辦上海昌明藝專,歷任新華藝術大學、東吳大學、昌明藝專及上海美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第一副院長、名譽院長、上海美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等職。工書畫,創作融詩書畫印于一體,長于藤本花卉,設色古淡沉雄,饒有韻致。
關良(1900~1986),字良公,廣東番禺人。1917年赴日,就讀于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跟隨藤島武二等學習油畫。1923年回國后,任上海美專教授。1926年任北伐軍總政治部藝術股股長,30年代起,歷任廣州美專、上海美專、上海藝大、中華藝大、重慶國立藝專教授等。工國畫,兼長油畫。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美協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上海畫院畫師,交通大學藝術系主任等職。1928年起,以水墨畫表現戲劇人物,獨步畫壇。所畫戲畫,人物造型稚拙,筆墨變化多端,于不經意間現出真意。代表作品有《醉打山門》等。
葉淺予(1907~1995),原名葉綸綺,筆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廬人。自幼喜愛書畫,1926年后入上海謀生,先后任繪圖員等職,后以漫畫名世。抗戰開始后,組織漫畫界救亡活動,并創辦《救亡漫畫》等刊物宣傳抗日,后任《今日中國》畫報主編。1942年后,以毛筆作人物寫生,并曾從張大千學畫。后任北平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等職。多以速寫法入畫,長于人物,尤精于舞蹈畫,以線勾形,造型準確,富于運動感。代表作品有《梅蘭芳》、《夏河之秋》等。
黃永玉(1924~),土家族,湖南鳳凰人。出身文人家庭,1936年入廈門集美學校習畫,不久離校開始流浪生活。1939年開始學習木刻。后在上海等地任中學美術和音樂教員,從事木刻創作。1948年后,輾轉于臺灣、香、廣州等地,曾任報社編輯。1953年從香港來京,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前期主要從事版畫創作,70年代后主要把精力用于彩墨畫創作,其畫形式新穎、色彩披瀝,并多宏幅巨制。代表作品有《荷花》、《天問》等。
黃胄(1925~1998),原名梁黃胄,河北蠡縣人。1940年起從趙望云學畫,1945年隨趙望云赴西北寫生。1948年參加解放軍,任美術編輯及記者等。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西北師范學院講師、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部創作員、軍事博物館創作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等職,晚年創辦炎黃藝術館并任館長。主要從事人物畫創作,多表現少數民族題材,尤以畫驢著稱。其畫以速寫為基礎,真實生動,富于生活氣息。代表作品有《載歌行》、《百驢圖》等。
張仃(1917~),筆名它山,遼寧黑山人。早年以漫畫創作聞名,抗日戰爭時從事漫畫宣傳,后到延安,在魯藝任教并從事創作。后任《東北畫報》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兼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其多才多藝,先后從事漫畫、年畫、宣傳畫、裝飾畫、壁畫等的創作,50年代起開始水墨山水畫創作,擅長焦墨山水,主要從寫生中變化而來,影響頗大。中國畫代表作品有《萬里長城》等。
賴少其(1915~),廣東普寧人。曾就讀于廣州市立美校,早年從事木刻創作。后參加新四軍,從事宣傳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華東文聯秘書長、上海文聯副主席、安徽文聯主席安徽美協、書協主席等職。早期主要從事版畫創作,自本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中國畫創作,以山水畫聞名,以黃山、九華山等為主要描繪對象,宗法新安派諸家,畫風雄渾凝重,善用焦墨。代表作品有《黃山之贊》等。
這一時期的重要畫家還有主要從事花鳥畫創作的唐云、謝稚柳、俞致貞、崔子范、陳大羽、劉繼卣等;主要從事山水畫創作的陳子莊、黃秋園、白雪石、方濟眾、秦嶺云等;致力于人物畫創作的任率英、王叔暉、潘潔茲、程十發等,都有重要的成就,在此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詳述其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