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慶看出他的心思,直陳來意,說:“求學問,不在職位高低,也應像圣人孔子那樣,以能者為師,學無常師嗎!你的學問比我高,我就應該向你來請教。我的職位高,在工作上你要服從我,在學問上你比我高,我當然要服從你啦!”使徐堅西解除了顧慮。這樣,王方慶像小學生一樣天天親自到徐堅西那里去請教。徐堅西也誠心誠意地接待他,給他認真講解,為他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有時兩人在一起互相切磋,各持己見,終于把這本古奧艱深的“三禮”弄通了。王方慶虛心向部下求教的故事,后來傳為佳話。
周昉以眾人為師
唐代著名大畫家周昉(字景玄),他能在畫壇上有所長進和成功的秘訣,就如他自己所說的,在于虛心聽取各方人士的意見,拜眾人為師,取眾人之長,補己之短。
有一天,都城長安的章敬寺前,人群熙攘,熱鬧非凡。大家圍著一幅壁畫的草圖,評頭品足,議論紛紛。有的贊揚它的妙處,有的指摘畫中的不足。
人們都自顧看畫,誰也沒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人與眾不同,他不看畫,卻在側耳細聽各種議論。這個人就是壁畫草圖的作者周昉。
當時,唐德宗命他畫章敬寺的壁畫,他接受任務后,苦苦琢磨,精心構思,有時甚至睡夢中還在念叨著如何作畫。畫好草圖后,本可一氣呵成,但他沒有這樣做。他想,輕率從事,草草求成,是決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于是,他想了個巧妙的辦法:揭去遮在畫面上的帳幕,讓眾人批評指點。因章敬寺與長安的東門緊緊相連,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他這樣做就是要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他聽到這些意見后,認真修改,畫稿越改越好。一個月之后,誰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后定稿。畫成之后,觀眾贊不絕口,評為第一流的佳作。
周昉所以勤奮刻苦,善于吸取群眾的智慧,關鍵是他有自知之明,視眾人為師,拜眾人為師,看到他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他始終如一地堅持這樣做,他的藝術造詣越來越深,終于超過了當時馳名遐邇的繪畫大師韓干。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郭子儀的女婿趙縱請韓干為他畫像,大家都說畫的不錯;后來又請周昉給畫了一張。因為兩位作者都是當時的名畫師,郭子儀就把這兩幅畫都掛在了房間里,反復比較,分不出高下。正好趙縱的妻子回娘家省親來了,郭子儀便指著畫面問道:“這上面畫的是誰?”
“趙郎。”女兒回答道。
“哪一張最像?”郭子儀問道。
“兩張都像,不過掛在后面那張更好,因為前面那張只畫了趙郎的狀貌,而后面那張進一步畫出了趙郎的性情和談笑的風度。”
郭子儀大喜道:“今天總算分清二者的勝負了!”這后面的一幅,就是周昉所畫。
李相不恥下問
李相,唐代的大將。曾擔任大居守(高級武官)。他博覽群書,認真細讀,勤學好問,學識日進,受到當朝和后世人們的贊揚。
李相最喜歡讀《春秋》,無論公務怎樣繁忙,他每日必讀一卷,常年不懈。
讀書時,李相誤把《春秋》中魯國大夫叔孫婼的“婼”(chuò)字讀成了“若”字。
有個小吏給在他旁邊侍讀。每當他把“婼”字讀成“若”字時,小吏的臉上就不大自然起來。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李相便發現了這一情況,很覺奇怪,便問小吏:“你也常讀《春秋》嗎?”
“是的。”小吏恭恭敬敬地回道。
李相嚴肅地問:“為什么每當我讀到叔孫婼時,你就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呢?”
小吏見長官那么嚴肅,以為是責怪自己,連忙躬身跪倒,然后恭謹地回答:“小人過去曾蒙老師教過《春秋》,今日聽相公把“婼”字讀成了“若”字,方才明白過去照老師所說把“婼”讀成了“綽”是大錯了。”
李相聽小吏說是老師讀錯,不由暗自生疑。便說:“恐怕不是你老師的錯吧?我沒拜過師,這個“婼”字是照本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的釋文注音讀的,一定是我讀錯了,而不是你讀錯了。”說完,從書架上取出《經典釋文》,讓小吏看。
小吏一看,才明白李相把字注音的字形看錯了,他委婉地說明正確的讀音是“綽”而不是“若”。
李相聽了,頓時臉色通紅。覺得自己身為大官,日讀《春秋》,多次讀錯字而不知,十分慚愧。于是,他走下座位,把太師椅放在北墻邊,請小吏上坐。
小吏哪里敢坐,連說:“這是相公的寶座,小人豈敢越禮僭坐!”
李相把小吏按在坐椅上:“不許動,不然,我要生氣了!”小吏不敢拂逆,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局促不安,十分尷尬。
李相站在南面,整整衣冠,然后面朝北,向坐在太師椅上的小吏躬身下拜。小吏又要離座,李相喊道:“不要動!”小吏只好坐在椅子上接受他的大禮參拜。
行過禮后,李相誠懇地說:“我身居高位,卻常讀錯字,實在慚愧。從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一字師’,我要再讀錯字,請你一定要給我指出來,千萬不要客氣啊!”
小吏見李相身為大官,如此虛懷若谷,不恥下問,深受感動。
從此,小吏把自己從小跟名師學到的學識,教給李相,李相的學識大增。
鐘隱裝奴拜師
五代時期,有一位叫鐘隱的青年,喜歡畫禽鳥竹木。他平素以郭乾暉為師,臨摹作品,學習技法,已初露頭角。遺憾的是,他一直沒有機會見過這位老師,只是“神交”而已。
他為什么不去拜師呢?原來,他從旁了解到,郭乾暉老師雖獨樹一幟,譽滿畫壇,但有個特點:畫法秘而不宣。無論誰去找他求教,他都不教,連讓人家看一看作畫過程也不答應。
鐘隱求師心切,他并不滿足自己已經取得的點滴成績,還想再提高一步。在郭先生拒不收徒的情況下自己怎么辦呢?他想了好久。
終于,辦法想出來了,決定改名換姓,賣身郭家為奴。這件事鐘隱做得很秘密,不露一點破綻。而郭乾暉只把他當奴仆看待,也未存有戒心。這樣,鐘隱學畫的機會有了。端茶倒水之機,他可以瞧上幾眼,夜深人靜之時,他又細心琢磨。不多久,郭先生的繪畫技藝,他幾乎全掌握了,有時沒人在場,他還練上幾筆,心中十分高興。
一天,鐘隱心中忽萌畫興,便提起畫筆在郭家的粉墻上畫了一只老鷹。蒼鷹共翠柏,壯志沖云天,那老鷹的神氣,真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般。正當鐘隱凝目沉思之際,忽有客人到。客人一見這壁畫,無不稱贊,說是郭先生果然名不虛傳。待到他們向郭先生祝賀的時候,弄得他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他隨著客人們一起走到粉墻前一看,被那欲擊長空的老鷹驚呆了。他忽然想到:世上學我畫法的,只有鐘隱一人,這老鷹畫得如此之好,莫非……這時,鐘隱納頭便拜,說明了求師的緣由和事情的經過,郭乾暉深為感動,他連忙扶起鐘隱說:“你是一位可以深造的好后生,我決定收你為徒!”
從此,鐘隱跟著自己久已渴慕的老師,更加勤奮地學畫。終于,成為世人皆知的丹青妙手,為了拜師,不惜為奴,真誠的求學精神,也為后人所傳頌。
宋太祖尚學尊師
宋太祖(927—976),即趙匡胤,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
趙匡胤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是后唐騎兵中一個中級指揮官。趙匡胤出生的時代,正值政局混亂的五代時期。那時,出于戰爭的需要,人們普遍崇尚武術,輕視讀書。趙匡胤小時候,就和一般公子哥不同,既崇武,又重文。七歲時入了私塾讀書,學習非常刻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的老師叫辛文悅,是個知識淵博的人。老師特別喜歡他,他也十分尊敬老師。
那時候,學生常常捉弄老師。
有一天,勞累的辛老師竟趴在書案上打起盹來。兩個好惡作劇的學生偷偷地溜出教室,從后園中捉了只螳螂放在了辛老師的肩頭上。螳螂舞動著長腿,一步步向上爬著,眼看著就要爬到辛老師的脖領里。學生們不再讀書,新奇地看著,不時地發出“嘻嘻”聲。趙匡胤看到學生這樣不尊重老師,十分氣惱,狠狠瞪了那兩個學生一眼,便輕手輕腳地來到老師跟前,把螳螂捉了下來。恰巧這時候老師醒了,看見趙匡胤手里捏著只螳螂,以為他在搗蛋。氣得上氣不接下氣,沖著他喊:“真乃頑童,豈能容汝。去也!”趙匡胤什么也沒說,流著眼淚退出課堂。
后來,辛老師從別的學生嘴里得知真相后,心里很不平靜。他把趙匡胤找到身邊賠罪說:“汝無錯,師之過也!”
從此,辛老師更加器重趙匡胤,趙匡胤也更加刻苦學習。他跟辛老師學了很多別人學不到的知識。
“陳橋兵變”后,趙匡胤當了皇帝。做皇帝后,他沒有忘記恩師,派人把老師接到朝中。辛老師一見當朝皇帝,就要行君臣大禮,趙匡胤忙跪攔道:“愧煞我也,學生理應拜先生!我永遠是您的學生啊!”辛老師感動得熱淚盈眶,決定應趙匡胤之邀,留在朝中,效忠大宋王朝。
從此,宋太祖趙匡胤重文尊師的美德譽滿天下,人們紛紛效仿他。一時間,崇尚學習,尊敬師長,成為風氣。
狀元汪應辰拜師
宋朝狀元汪應辰。是信州玉川人。小時候就和一般兒童不一樣,好沉思,老成持重。不滿5歲,就會背很多古詩,出語驚人。18歲考中了進士。他的試卷特別突出。主考宋高宗出的題目:“吏道,民力,兵勢何者為本。”汪應辰沒有就事論事。指出三者都不是根本。“治之要以至誠為本”。高宗看后,非常滿意。一定要殿試。結果一看是個少年,覺得非常驚奇,特開一例,讓他到大殿上來。侍從讓他到了殿上,高宗非常滿意。中了狀元。在朝中任職。
可是他總覺得自己知識有限,應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精益求精。他小時候,就聽說京城有個張九成,是個大學問家。久不得見,深為遺憾。如今和他同在一個朝廷任職。就主動到張九成府上,拜張九成為師。張九成很謙虛地說:“自己老了,沒有資格擔任當朝‘狀元郎’的老師。”可是汪應辰不依,接連下拜,由于他對自己學業精益求精,二人成了忘年交。互相研究學問。以后又聽說當朝宰相趙鼐有學問,又做了趙鼐的幕僚,虛心向他請教。二人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由于他虛心求教,精益求精,使他的學問非常長進。成為宋代名流。
陸佃千里求師
陸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祖父。
陸佃小時,家境貧困,沒錢供他上學讀書,只得幫助家里打柴、耕田。但他酷愛讀書,居貧苦學,從不放過一點空余時間,白天勞動空間,晚上勞動后,都是他讀書的好時機。他一邊干活,一邊向有學問的人求教,把學到的知識記下來,不斷豐富自己的才學。夜晚沒油點燈,就在院子里映月光讀書。經過十幾年的苦讀,陸佃在當地已初露頭角,小有名氣了。
古時學校很少,求師困難,求名師更為不易。他為了學得更多的知識,決定到外地拜師求學。當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講學,便決心去拜師。
為了拜師,他穿著草鞋,背著鋪蓋,長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一天下午,來到一條河邊,當時沒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頂在頭上涉水過河。當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發,巨大的洪流將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王安石,當他跨進王安石的家門時,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這位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愛,決心把全部知識傳授給他。
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導下,陸佃學習非常刻苦,博覽群書,知識面極為廣泛。在京師考試時,考官將題目一道緊接一道地發下來,許多人都驚慌失措,陸佃卻從容答對,考中進士。他精通三禮,受到宋神宗的稱贊,被提拔為中書舍人、給事中。徽宗繼位,陸佃先被召為禮部侍郎,升吏部尚書,又拜尚書右丞,后轉左丞。
陸佃一生雖然大多數時間在官場度過,仍堅持寫作,著書242卷,如《埤雅》、《禮象》、《春秋后傳》、《陶山集》等,皆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