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價值觀發生劇變,對知識的尊重轉為對財富和成就的向往,加上近年來高校擴招導致就業壓力增大等因素,大學生頭上“天之驕子”的光環已經日漸褪去,身為大學生的自豪感不復存在,隨之而來的是對自我身份的懷疑和對未來的擔憂。根據一份針對上千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大學生中感到“較空虛”的占到12%,感到特別空虛的也有5%。

大學生會讓自己忙于學習、社團活動和文體娛樂活動,但莫名的空虛、惆悵和孤獨感仍時有出現。感到生命有意義對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實踐研究表明,大學生沉迷網絡、飲食障礙、抑郁等情緒問題中,無意義感和無價值感都是重要的內在原因,甚至在最嚴重的大學生自殺個案中,感到生命空虛、自我沒有價值也是重要的因素。

目前,社會、家庭對學生都會賦予很高的期望,而學生表面的忙碌并不一定會帶來內心的滿足,如果沒有合理的人生目標,內在缺乏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外界的巨大壓力和內在的空虛不斷沖擊學生的心靈,“外忙內空”的矛盾狀態會給大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困擾,學生受挫的可能性很大。

大學生的內心空虛感包括幾個層面。一是情感層面,大學生離開家庭來到陌生校園,情感的匱乏是造成內心空虛的重要原因;另一更深層面上,是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感的缺乏,這和整個社會文化的現狀有關。

目前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對于空虛感這一重要命題涉及很少,大學生心理研究領域集中在情緒、行為的表象上,對于深層原因涉及不多,而理論研究如果不能對空虛感以及生命價值等做出肯定回答,幫助學生獲得充實、富有意義感和價值感的生活,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流于表面化,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大學生空虛感的表現與成因分析

(1)脫離原生家庭產生情感的真空。

大學生升入大學,離開家庭的庇護,獨立生活,舊的情感紐帶斷裂,新的情感紐帶尚未建立,這時感情歸屬就會發生問題,產生飄忽不定和沒有寄托的空虛感。新生入學以后如果能夠迅速融入集體,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互動中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納的歸屬感,這種空虛感也會減輕。

(2)大學生活和學習特點導致的空虛感。

大學的生活和學習與以前相比,有著巨大的反差。首先在時間管理上,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多,除去上課和集體活動,所有的時間都由自己安排,面對這么多的時間,許多學生不知道如何支配,不知道做什么。

在生活管理上,所有的學習、交友及衣食住行都要自己處理,這對于許多缺乏生活鍛煉的大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上,盡管也有明確的科目,但是教材上和課堂上講授的并不是學習內容的全部,大學更重視學習的深度和能力,不再是被動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決定如何學習和學習什么內容。

大學生如果認識不到這種差異,就會陷入一種不知道該學習什么,也不知道學會了什么的狀態。另外,現實中也存在大學教育與社會需要脫節的現象,大學生普遍感到大學課程要學好不容易,要通過卻并不難,而且將來工作中也沒有實際用處,于是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空虛感。

在人際關系上,大學生都是在宿舍中集體生活,即使不喜歡也要在同一個屋檐下朝夕相處,許多大學生認識不到這種改變,不懂得寬容和理解,不會換位思考,缺乏心理相容的能力,導致人際關系不和,同學之間的情感關系淡薄,無法建立歸屬感,這時空虛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3)缺乏意義感帶來“存在的空虛”。

意義療法的創始人弗蘭克認為:“人是一種尋求意義的生物,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動機。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神經癥,如果說弗洛伊德時代的神經癥主要是性挫折引起的,那么今天的心理問題則主要來源于生存挫折和徹底的無意義感。”

弗蘭克曾提出“存在的空虛”,不能感受到值得為之生活的意義,被內心的一種空虛所困擾,陷入“存在的虛空”的處境。他當年在歐洲學生中的調查數據顯示,有25%的人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虛空。在美國學生中,這一數據不是25%,而是60%。

如果說我國大學生在中學以前的生命意義是為了升學而努力,那么升入大學后,這個目標失去了意義,而大學生活又相對松散,于是陷入了“存在的虛空”。

大學生除了情感的空虛、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以外,有些也感受到弗蘭克所謂“存在的虛空”,他們感到自身的存在和周圍人沒有什么關系,生活在自閉的空間里,獨來獨往,脫離群體,找不到值得追求的價值。

(4)現代社會文化的不利影響。

現代人在價值取向上比較強調功利化的成就,對物質的過分重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傳播很廣,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敗對方或超越對手上,普遍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贊美和肯定。

這樣的生活態度,導致精神生活的嚴重失調:競爭產生對立,忙碌帶來緊張,贏得別人的贊美卻迷失了自己,創意的人際關系消失,人的相處和互動缺乏溫馨和喜樂,甚至產生冷漠與沖突。

對學習的過分投入使得他們失去多方面生活歷練的機會,許多人無法體會承擔、負責、愛人的生活經驗,但是一旦投入現實生活,又脆弱得禁不起挫敗和挑戰,而產生心理適應上的困難。現代文化注重外表、財富等外在的東西,忽視內心感受,讓人變得浮躁和膚淺。

大學生獲得生命意義感的方法和途徑

(1)適應大學生活,重建情感歸屬。

大學生增強自我教育意識是超越空虛、形成良好個性品質的根本保證。大學生應當積極參加學校各種有益的社、團、文體活動,在活動和交往中,提高對學校和自我的正確認識,克服認知偏差,恰當地確定和不斷調整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提高適應能力。

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生活、學習時間表,社會活動、文體活動計劃表等,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條不紊,忙而不亂。學會控制和消除消極情緒,減輕心理負擔。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一旦產生消極的情緒可采取如自我宣泄、請人輔導、代償遷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排解。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心理條件之一,也是大學生“人格重建”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加強意志鍛煉,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讀書也是克服空虛的良方,通過讀書,能使人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人從寂寞和空虛中解脫出來,多讀書,讀好書,使自己內心豐富,視野開闊,生活自然就會充實起來。當一個目標受到阻礙、難以實現的時候,不妨暫時轉移目標,除了學習以外,還應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使困擾的心充實起來。

(2)超越自我,追尋生命意義。

弗蘭克認為,人要獲得終極的存在意義,就必須在一定意義上忘掉“自己”,停止消極的自我探索,去積極探索人生的意義。弗蘭克爾認為有三種途徑可以獲得生命的意義,通過創造和工作、體驗意義的價值以及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所采取的態度,這三種獲得生命意義的途徑分別對應于三種價值群,即創造性價值、經驗性價值以及態度性價值,人們在實現這三種價值的過程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創造和工作,創造和工作是與實現創造性價值相關的。工作是發現生命意義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工作使人的特殊性在對社會的貢獻中體現出來,從而使人的創造性價值得以實現。但簡單的機械工作是不夠的,人必須把握工作背后的意義和動機,只有這樣,人才能在對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的感悟中實現生命的意義,積極的、創造性的、有責任感的態度賦予工作以意義。

愛的價值,發現生命意義的第二個途徑與實現經驗性的價值有關,可以通過體驗某種事物,如工作的本質或文化尤其可以通過愛體驗某個人,實現經驗性價值,從而發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認為,愛是進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實現人的潛能,使他們理解到自己能夠成為什么,應該成為什么,從而使他們原來的潛能發揮出來,愛可以讓人體會到強烈的責任感,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在體驗愛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意義療法引導人們學會并樂于接受愛,以及伴隨而來的責任。

態度的價值,與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所采取的態度對應的是態度性價值。弗蘭克爾認為人對命運的選擇完全取決于人的精神態度,即使面對無法抗拒的命運力量,人仍然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通過實現態度性價值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了解對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從中獲得新的認識。當人們面對苦難時,重要的是人們對于苦難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用怎樣的態度來承擔苦難。

弗蘭克爾認為許多癥狀都是由不良的態度導致的,通過改變態度可以使這些癥狀得到緩解。弗蘭克提出的尋求人生意義的三個途徑,大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示,在自己的生活學習中實踐生命的價值,從而超越空虛,獲得生命意義感,達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始县| 岑溪市| 碌曲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临湘市| 嘉鱼县| 永州市| 会泽县| 合江县| 慈利县| 大埔县| 敖汉旗| 沙田区| 共和县| 关岭| 高台县| 来宾市| 喜德县| 枝江市| 颍上县| 乌苏市| 五莲县| 海淀区| 栾川县| 固原市| 东源县| 宜黄县| 古丈县| 峨山| 北宁市| 白城市| 吉首市| 建水县| 汽车| 杨浦区| 沙洋县| 辰溪县| 泸溪县| 慈利县| 灵山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