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學而

學而時習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釋義】

孔子說:“學了知識以后,要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

【故事】

屈原山洞苦讀

屈平,字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

屈原小時侯,學習非常刻苦,他為了溫習《詩經(jīng)》里面的知識,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寒風刺骨、滴水成冰的時候,他都不顧長輩的反對,躲到山洞里去反復誦讀、默寫里面的詩句。

經(jīng)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屈原熟讀了《詩經(jīng)》305篇。他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孝弟為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釋義】

有子說:“孝順父母,友愛弟兄,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愛的根本啊!”

【故事】

舜的仁愛

舜是我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君主,他道德十分高尚,既孝順父母,又對弟兄友愛。

據(jù)說舜姓姚,名重華,冀州人,也就是出生在如今河北省一帶。他父親是個瞎子,在舜很小的時候,他母親就去世了。

舜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生了個兒子,叫象。象好吃懶做,又經(jīng)常在父母面前說哥哥舜的壞話。老夫妻于是就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舜,好讓象一個人繼承全部財產(chǎn)。

但是,舜并不介意,他十分孝順自己父親,對待后母和異母生的弟弟也很好。

部落聯(lián)盟首領堯聽說后,決定考驗考驗舜。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還讓他協(xié)助自己管理一些事務。

舜的瞎父親和弟弟象,得知舜娶了堯的女兒,又起了壞心。

有一回,父親叫舜修補糧倉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shù)臅r候,他父親把梯子抽走,還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

這時,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飛鳥展翅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他一點也沒受傷。

父親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后,父親和象就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沒想到舜下井后,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在以后,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親和象都被感動了,就不再暗害舜了。

堯聽說舜這樣寬宏大量,就對舜更加放心了,便把治理天下的大權(quán)交給了他。

舜行使了20年的治理大權(quán),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釋義】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的人,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故事】

公孫闬花言巧語禍國

戰(zhàn)國時期,成侯鄒忌是齊國的相國,田忌是齊國的大將,兩人感情不和,長期互相猜忌。

一天,孟嘗君的門客公孫闬給鄒忌獻計說:“閣下何不策動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zhàn)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zhàn)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

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于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三戰(zhàn)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闬商量對策。公孫闬就派人帶著10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zhàn)三勝,名震天下,現(xiàn)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兇如何?”

卜卦的人剛走,公孫闬就派人逮捕賣卜的人,在齊王面前驗證這番話。田忌聞言非常害怕,只好出走避禍。

田忌從齊國逃到楚國,鄒忌擔心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說客杜赫對鄒忌說:“我愿為您把田忌留在楚國。”

杜赫便去對楚王說:“鄒忌之所以和楚國不友好,是因為他擔心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大王不如把楚地江南封賞給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齊國。鄒忌便一定會和楚國很友好。”

“田忌是個逃亡在外的人,他現(xiàn)在得到了封地,一定會感激大王,如果將來他能返回齊國,也一定會使齊國和楚國很友好。這就是利用田忌、鄒忌二人的矛盾,有利于楚國的辦法。”

楚王聽了杜赫的話,果然把江南封給了田忌。齊國自從田忌出走后,屢打敗仗,直到最后被秦國兼并。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釋義】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地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故事】

張英讓鄰三尺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才子張英做了宰相。雖然當了大官,但張英做事依然謙恭有禮,并常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沒有一點官架子。

有一年,張英的妻子見房子很舊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院墻和鄰居的院墻緊挨著。張夫人就找鄰居商量,請鄰居向旁邊讓出三尺地盤。

鄰居聽了以后很氣憤,以為張夫人是因為丈夫做了大官,就仗勢欺人,所以堅決不肯讓出三尺地盤。

張夫人見鄰居這樣,也誤以為鄰居在故意跟她作對,于是生氣地給在京城的丈夫?qū)懶牛姓煞蚧貋斫鉀Q這件事。

張英接到夫人信后,回信說,凡事應將心比心,多替別人著想,時常反省反省自己,鄰居對老房子有感情,不愿讓開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做官,妻子這樣做,很容易被人誤解。

張英信中的一首詩,一直流傳到如今,讓人感嘆不已。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一紙書來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夫人見到信后,十分羞愧。她沒說什么,就主動拆了自己家的院墻,反而給鄰居讓出了三尺。

鄰居見張夫人這樣做,非常感動,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他知道誤解了張夫人,于是,也就把自己家的院墻向后倒退了三尺。

從此,兩家又成了好鄰居。而這讓出來的兩個三尺巷子,后來就成了南京最著名的“六尺巷”。

敬事而信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釋義】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1000輛兵車的國家,應該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并恪守信用,誠實無欺;同時還應節(jié)約財政開支,愛護官吏臣僚,教育百姓不能誤了農(nóng)時。”

【故事】

李克薦相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

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

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xiàn)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么;顯貴時能舉薦什么人;處于逆境時干什么事;貧困時不要什么。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shù)了。”

魏文侯聽后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

李克告別文侯后,來到翟璜家里,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后選定誰做國相?”

李克答:“魏成子。”

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后,無人守衛(wèi),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

李克聽后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jié)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

翟璜正欲辯解,李克打斷了他。李克說:“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你想一想?”

翟璜氣憤地說:“我憑什么不能與他比?”

李克道:“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十之有九用于為國招賢,只有一種用于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只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滿臉通紅,無言以對。

入則孝出則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釋義】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遵從兄長,謹慎少言,言而有信,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若還有精力,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故事】

緹縈上書救父

緹縈是西漢名醫(yī)淳于意的女兒,淳于意是西漢初齊臨淄,即今山東淄博東北人,曾任齊太倉令,精醫(yī)道,辨證審脈,曾治好過許多疑難雜病。

淳于意自幼熱愛醫(yī)學,曾拜名醫(yī)公孫光、公乘陽慶為師,學習黃帝、扁鵲的脈書、藥論等書,精于望、聞、問、切四診,尤以望診和切脈著稱。

淳于意為使自己專志醫(yī)術(shù),辭去官職,不營家產(chǎn),長期行醫(yī)民間,但他對封建王侯卻不肯趨承。當時的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都曾召他做宮廷醫(yī)生,他都一一謝絕了。

淳于意因經(jīng)常拒絕對朱門高第出診行醫(yī),被富豪權(quán)貴羅織罪名,送京都長安受肉刑。

漢文帝時代,犯人犯法后,不是在臉上刺字,就是被砍斷手腳,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驚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嚇得面無人色,哭成一團。

所謂全家大小,盡皆女流之輩,淳于意沒有兒子,一連生了五個女兒,長女、次女業(yè)己出嫁,只剩下三個女兒在家。淳于意萬分傷感地對夫人說:“你為我生了五個女兒,緊要關頭卻沒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場,奈何!”

幼女緹縈年方15歲,她挺身而出,愿意隨父起解西入長安,一路上照顧老父的行程。

緹縈抱定一死的決心,選定灞橋作為她犯顏上書的地方。這是一個秋意蕭瑟的清晨,滿面愁容的緹縈跪在路的中心,雙手高舉預先準備好的書狀,靜等皇帝車騎的到來。

遠處塵土飛揚,漸行漸近,皇帝的車騎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當左右武士把瘦小的緹縈押到皇帝跟前,漢文帝看到的是一個淚流滿面的弱女子,他的內(nèi)心深處立即涌起一股憐惜的心念,他吩咐左右接過她的書狀,并展開閱讀:

我父親做官時,齊地一帶老百姓都稱贊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罪,當然應該受處罰。

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復生,受肉刑斷了手足也不能再長出來,雖然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

我情愿給官府做奴婢,來替父親贖罪,以便讓他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到緹縈寫的信后,深受感動,沒有想到這么年輕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余,就免了她父親的罪,并下令廢除了肉刑。

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

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侍國君,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且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便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

【故事】

范式守信不負約

東漢永平年間,一個明朗的秋日,在汝南郡的一個村子里,青年學者張劭正在自家的庭院中來回踱步,他嘴里不住地叨念著:“巨卿兄怎么還不到呢?”

他說的這個巨卿,就是山陽郡人范式。范式字巨卿,是張劭在太學里的同學,兩人多年寒窗相伴,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

兩年前,他們同日離開京都洛陽回家,分手的時候,兩人依依不舍,灑淚而別。那一天正好是九九重陽節(jié),他們約定兩年后的今天,范式來汝南郡探望張劭。

光陰飛逝,兩年的時間轉(zhuǎn)眼就過去了。越是臨近約定的日期,張劭的心情就越是不能平靜。他急切地盼望著與好友重新歡聚,以至于坐臥不寧,寢食不安。

張劭的老母見兒子這樣,怕他急壞了身子,就勸他道:“山陽郡離咱們這里有上千里的路程,兩年之前隨口說的一句話,到現(xiàn)在人家怕是早都忘記了,你也別太認真了。”

張劭認真地答道:“娘,您不了解巨卿,要說巨卿這人,那是當今天下數(shù)一數(shù)二的誠實君子,他是決不會失約的。”

重陽節(jié)終于到了,張劭一家人早早起來,把酒殺雞,忙活了半天,備好了一桌豐盛的酒菜。可是,范式還沒出現(xiàn)。張劭簡直望眼欲穿了,他整好衣裝,急步走到村頭,立在大樹下等候。

看看到了正午,正是兩年前他們分手的時刻,只見一輛馬車從遠處飛奔而來,車到大樹下停住,下來一個書生打扮的中年人,向張劭疾步跑來,張劭定睛一看,來人正是范式!

兩人跑到一起,各施大禮,然后緊緊擁抱。張劭說:“大哥果然不遠千里,趕來赴約。不過,為何不早到幾天,讓小弟等得好心焦啊!”

“賢弟,只怪我心里著急,又加上飲食不慎,途中病倒在客棧里。要不是店家好心照看,我?guī)缀跻獑拭恕!?

張劭一看,范式果然是一副病容,身子輕飄飄的,好像還站不穩(wěn)似的。張劭很有點不過意,范式卻不以為意,說道:“快領我去拜見伯母吧!我還帶了些薄禮來孝敬她老人家呢!”

范張二人久別重逢,更覺得難分難舍,他們白天一起談論學問,夜晚在一張床上安眠。一天,范式感慨地說:“我們兩人就像古時候的俞伯牙和鐘子期一樣啊!真是生死之交。”

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釋義】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虔誠地追祭遠代祖先,這樣做,老百姓就會越來越忠厚樸實。”

【故事】

蔡邕孝母

蔡邕父親死得早,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小蔡邕非常好學,一有空就捧著書本鉆研。可不幸的是,沒過幾年,母親得了一場大病,從此臥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來,耐心地給母親洗臉,然后扶母親上廁所。

小蔡邕還學會了做飯。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把飯燒糊,就是菜里忘了放鹽。但是沒過多久,蔡邕的飯就做得非常好了。

每次做好飯,蔡邕總是先喂母親吃后,自己再吃。看著累得越來越瘦的兒子,母親難過地說:“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

蔡邕卻笑著說:“母親,都是我不好,以前沒有好好照顧您,現(xiàn)在您生病了,我應該加倍補償才對呀!”

過了幾年,母親去世了。蔡邕用家里僅有的一點錢埋葬了母親,想到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母親,他傷心極了。

不久,皇上聽說蔡邕又孝順又有學問,就請他進宮做了官。

做官后,蔡邕愛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擁戴他。

溫良恭儉讓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釋義】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能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告訴他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他老人家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故事】

解陽講信義智傳君命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拜公子側(cè)為大將,申叔時為副將,率領大軍包圍了宋國都城睢陽,還造了幾座跟城墻一般高的兵車,叫樓車,四面攻城。宋文公一面派大將華元率兵守城,一面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求援兵。

晉景公接到宋國的求援信后,決定暫不出兵,只派一個使臣去宋國,假說晉國已起大軍來救,要宋國堅持抵抗。楚國因路途遙遠,糧草不繼,不久就會退兵。

使臣解陽化裝成老百姓來到宋國睢陽城外,被楚國巡邏兵抓獲,帶到楚莊王面前。楚莊王認識解陽,就讓他勸說宋國投降,解陽嘆了一口氣答應了。

解陽上了樓車,去同宋將華元對話。解陽提高嗓子喊到:“我是晉國的使臣解陽,奉了晉侯的命令來傳話。”

城里頭的人一聽到晉國派使臣來傳話,立刻擠了一大堆人,華元也在內(nèi)。

解陽接著說:“我走到城外,給楚兵抓住了,不能到你們那去了。晉侯親自率領軍隊來救,很快就到,你們千萬不要投降,要守住城。”城里的人高興地大聲歡呼。

楚莊王一聽,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陽弄下來,怒氣沖沖地責問到:“你已經(jīng)答應了我,怎么又失信?這是你自己找死。”

解陽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沒有騙你,我是奉晉侯之命來的,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把命令傳達完了,足見我是守信用的。反之,如果貴國使臣給敵人抓住,違背大王的命令,討好敵人,你喜歡這樣的臣下嗎?”

楚莊王想利用解陽的這種守信用的精神去教育他們的臣下,就又轉(zhuǎn)過來稱贊解陽是個忠義之士,把他放了,還賞給他一些銀兩。

觀其志,觀其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

孔子說:“看一個人,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好的道德準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做到孝了。”

【故事】

徐勉將清白留給子孫

梁朝時中書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他嚴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謹慎,節(jié)儉不貪,不營置家產(chǎn)。平時所得的俸祿,大都分給了親朋中的窮困者和貧苦百姓,因此家里沒任何積蓄。

他的門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勸他為后代置點產(chǎn)業(yè),他回答說:“別人給子孫留下財產(chǎn),我給子孫留下清白。子孫如有德能,他們自會創(chuàng)家業(yè);如果他們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財產(chǎn)也沒用。”

徐勉經(jīng)常教導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寫信告誡兒子徐崧說:

我們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過的清苦。至于置辦產(chǎn)業(yè)這件事,從來就沒有提及過,不僅僅是不經(jīng)營而已。

古人說:“把整筐的黃金留給子孫,不如教他們攻讀一門經(jīng)書”。

仔細研究這些言論,的確不是空話。我雖然沒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這個教訓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廢。

自從我身居高位以來,將近30年,一些門人和老朋友都極力勸我趁有職有權(quán)時見機行事,購置田園留給你們,我都拒絕未采納。因為我認為只有將寶貴的清白遺給后代,才能讓后人享用無窮。

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其長遠和未來考慮,才能使其真正受益,這就是徐勉留給孩子們的財產(chǎn)。

徐勉的子女后來都成為遠近聞名的賢士,也就是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孝道”。

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可行也。”

【釋義】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恰當最為可貴。古代圣明君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于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故事】

一味和諧的悲劇

西漢時期,成帝即位后,由太后臨朝聽政。很快,太后把哥哥王鳳提升為司馬大將軍。

王鳳很有野心,他把自己的六個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幾個仗著有皇太后作靠山,經(jīng)常貪贓枉法,仗勢欺人。老百姓怨聲載道,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員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狀。

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后得知后急忙阻止,成帝聽了母親的話,就放過了王氏兄弟。

這下王氏兄弟更加無法無天了,他們又開始在朝廷拉幫結(jié)派,網(wǎng)羅黨羽,甚至專斷國權(quán)。

雖然許多大臣都上書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卻總是礙于面子,又聽從太后“和為貴”的告誡,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幾年后,終于導致外戚王莽奪位的歷史悲劇。

信近于義,恭近于禮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釋義】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義,符合義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故事】

失信的商人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

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但當漁夫把他救上岸后,他卻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到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shù)的人!”

于是,商人淹死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釋義】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若再能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故事】

梁國志知恩圖報

梁國志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里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yè),街坊鄰居見了,覺得梁國志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著說情,有的還愿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著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于是就答應讓他繼續(xù)學習。

村子里的鄉(xiāng)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jīng)常幫助貧困的梁家。小國志暗想,自己一定不能辜負鄉(xiāng)親們的期望。

由于梁國志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huán)境下成長,所以長大后養(yǎng)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1741年,年僅17歲的梁國志考中了舉人;24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狀元。

梁國志在朝廷當了官以后,不忘家鄉(xiāng)父老,經(jīng)常用自己的俸銀為鄉(xiāng)親們辦事。無論在哪里當官,他都替老百姓著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釋義】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

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故事】

蒙袂不食嗟來之食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zhàn),老百姓生活困難。這一年,齊國大旱,天上一連幾個月都沒下一滴雨。田地干裂,莊稼顆粒無收。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

可是富人家里的糧倉堆得滿滿的。有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就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樣子。

他把做好的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頭,并且傲慢地吆喝:“叫花子,給你吃吧!”

當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十分開心,覺得自己是活菩薩轉(zhuǎn)世。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蒙袂走過來。只見他亂蓬蓬的頭發(fā),衣衫襤褸,臟兮兮的腳上,用草繩綁了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

蒙袂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于幾天沒吃東西,他仿佛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特意拿了兩個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蒙袂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

蒙袂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聽到?jīng)]有?給你吃的!”

只見那饑民蒙袂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然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不患人之不已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釋義】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故事】

子貢贖人

子貢在外經(jīng)商,周游于各國之間,因此會經(jīng)常在外地碰見一些被擄掠的魯國老鄉(xiāng),讓人家當奴仆使喚。子貢心里不忍,于是便掏出銀子把他們贖回。

在當時,魯國有項“國策”,凡是在外國贖回為奴的魯國人,贖金都有國家財政支付。

也就是說,在外國所花費的贖金,都可以憑“有效證明”,到國庫里領回相等的銀兩。而子貢卻“來而讓,不取其金。”

這事后來被孔子知道,他不但不表揚子貢這種做好事不圖名利的作為,反而責備他說:

“如果人們都像你這樣贖回人不去領錢,以后誰還會贖回被擄掠在外的魯國人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垣县| 神农架林区| 临沂市| 准格尔旗| 茌平县| 惠来县| 繁昌县| 札达县| 延川县| 内黄县| 井冈山市| 台东县| 涟源市| 承德市| 逊克县| 普格县| 澎湖县| 康平县| 景德镇市| 班玛县| 墨竹工卡县| 桓台县| 霍城县| 和平县| 交城县| 慈溪市| 乐清市| 澜沧| 平和县| 长沙市| 永登县| 安远县| 象州县| 固原市| 鞍山市| 贡觉县| 大洼县| 荥经县| 苏州市| 古浪县| 宣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