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治國有道
- 世界軍事百科(修訂本)之十七:戰爭元兇
- 林之滿編著
- 1647字
- 2021-05-28 14:43:14
蕭太后
蕭綽,契丹族,小字燕燕,遼朝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朝上下仰慕漢文化,有作為的貴族以漢族名臣的姓氏作其姓氏,蕭姓即起自漢丞相蕭何。蕭綽雖為女輩,但受父親寵愛,自幼教其詩書經史,兼讀兵法,同時,像對待男孩一樣教其騎馬射箭,習練各種武術。蕭綽從小生得聰明伶俐,接受能力很強。漢文化教育,使她增加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習練武術鍛煉了她的意志。父輩的嚴格教育使這名女子成了文武全才之人。
蕭綽16歲時被遼景宗看中,選為貴妃。她不僅為景宗生下4子3女,而且在輔佐景宗治國治軍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深得景宗寵信,被立為皇后。而景宗多病,不能勝任朝廷繁忙復雜的政務,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蕭后裁決。
982年,遼景宗病逝,臨終囑托蕭綽輔助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從此蕭綽正式掌握遼朝的軍政大權。
蕭綽明達干練,她的政治才干,特別是她的銳意革新的精神,在她執政的期間得到了更高的體現。蕭綽繼承并大大發展了自遼太祖阿保機時重用漢人、重視漢族文化的傳統,適應契丹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需求,進一步仿效、吸取漢族的統治經驗、典章制度。
在此期間,漢族官僚以韓德讓為代表成為蕭綽的心腹、智囊。韓德讓才智過人,忠心為國,他死后的葬禮,如同蕭綽,可見圣宗對他的尊敬。在蕭綽的影響下,圣宗(在位49年,是在位最久的遼帝)成為遼代接受漢文化較深的君主,他曾親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圣宗極為重視記載了唐太宗時君臣問答的《貞觀政要》,認為唐太宗是中國500年來最英明的皇帝。988年,遼國正式仿唐朝制度開科取士,吸收更多的漢族知識分子進入政權。
蕭綽在攝政過程中實行的封建化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使奴隸取得部民的地位,隸屬地方州縣,仿照唐朝的“兩稅法”即封建的賦稅制,實行“計畝出粟”,因而原為奴隸主完全占有的奴隸,成為向朝廷納稅的平民;修改法律,主要有修改民族間的“同罪異論”法,“貴賤異法”法,奴主關系法及廢除兄弟連坐法。其中涉及到家奴犯罪要送官府論處,主人不得擅殺。兄弟連坐法的廢除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明文規定;從景宗時延續下來的吏治整頓更加嚴厲,如“兩毋”詔令的下達要求官吏必須嚴格執行,即不能阿順上級、不能畏于權勢而稍事屈從,許多案例證明了執法之嚴明;與遼統治區域、居民習性等特點相適應,一方面繼續發展畜牧業,同時,執行了一系列保護、鼓勵農業的政策,獎勵墾荒,減免賦稅;接受并創造性地運用了漢人的印刷、造船等多種技藝,手工業、商業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以上京、南京、東京、中京、西京“五京”為代表的繁華的都市等等。蕭綽的改革活動,加快了契丹走向封建化的歷史步伐,人們通常認為契丹封建化的完成,是在圣宗朝,而且也正是在這一階段,遼國呈現了空前的盛世局面。
蕭綽不愧為巾幗英才,她對遼朝的內外形勢了如指掌。內部,她知道遼朝地少人稀,同時,境內的邊緣區域的其他民族部落,如女真、黨項、韃靼等紛紛想獨立;外部,東有高麗,是個較強的民族,常常與遼為敵;南部有大宋,地大物博,錢糧豐厚,兵強馬壯。蕭綽執政后,根據內外形勢,制定了安邊、撫內、整頓軍備、富國強兵之策。
在內部統治基礎鞏固以后,為了麻痹宋朝,蕭綽故意散布言論,稱東方的高麗是遼朝的主要敵人,而南方的大宋是遼的朋友,并假意把軍隊東調。她任命大將耶律抹只為東京(今遼陽)留守,加強東京的戰備工作。985年,蕭綽下令準備征伐高麗,派人到東京閱兵。此舉嚇壞了高麗,麻痹了宋朝,達到了一舉兩得之目的。而實際上遼朝的兵馬基本未動。不久之后,蕭太后就以遼東不便行軍為由,取消了進攻高麗的計劃。
為了抵御宋朝可能發起的進攻,以及在適當的時機向外擴張,遼朝與西夏和好,減輕西部壓力。與宋朝通商,規定凡是向遼朝提供糧食、鐵器等物資,一概免稅。蕭綽下令,大量從山西、河北一帶購進糧食。在后方的顯州(今遼寧北鎮)設立作坊,大造兵器和各種軍械,蕭綽的軍事目的非常明確,在威懾周邊各弱小民族的前提下全力對付宋朝。當宋朝來攻時,要能防御宋軍北進;待宋朝削弱之后,向南擴張。蕭綽執政27年,其軍事行動全部是圍繞這一方針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