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羅斯福
- 世界軍事百科(第一卷)
- 宋濤編著
- 7035字
- 2021-05-28 14:56:13
1.殘疾的競選者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年1月30日出生于美國紐約州海德公園中。
1904年6月,羅斯福從哈佛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后進入哥倫比亞法學院學習法律。
1905年3月,羅斯福與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安娜·埃莉諾結為伉儷。
1907年羅斯福從哥倫比亞法學院畢業后,進入華爾街一家著名律師事務所工作。
1910年,羅斯福如愿以償地當選紐約州參議員。
2.向法西斯宣戰
1926年,羅斯福競選紐約州長成功;1930年,羅斯福取得連任州長的勝利后,又于1932年擊敗前總統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入主白宮。
1936年,在國內對新政的贊譽參半中,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又到了。羅斯福再度獲勝,他獲得了除緬因州和佛蒙特兩州的全部選舉人票。羅斯福成了門羅總統以來接連兩屆由本黨控制國會兩院的第一個總統。
1939年9月1日,德國悍然進攻波蘭。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醞釀已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5日,羅斯福宣布美國實施《中立法》。
1940年,又是美國總統選舉年。針對納粹希特勒的瘋狂進攻,羅斯福急流勇進,第3次連任總統。
1941年3月11日,羅斯福正式頒布《租借法》,它標志著美國孤立主義傳統的結束,使美國由中立轉變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家。
1941年12月7日,是美國歷史上極具恥辱和黑暗的日子,這一天,日本人襲擊了珍珠港,太平洋艦隊18艘艦艇被擊沉或受到重創,188架飛機被毀,159架炸壞,美軍死亡2403人,重傷和失蹤2233人。航空母艦因出海執行任務幸免于難,而且日本轟炸時還漏掉了海軍船塢內的油庫和潛艇庫。
羅斯福弄清珍珠港遭難的確實消息后,表面上雖顯得鎮靜自若,但內心卻是滿腔怒火。每當聽到從夏威夷來的新消息,他都嚴肅地搖搖頭。羅斯福想采取援救行動,同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討論了軍隊的部署問題,指示國務卿赫爾隨時向拉美國家介紹情況,使它們準備就緒,并命令陸軍部長史汀生和海軍部長諾克斯在所有的國防工廠和關鍵設施布置警戒。然而,總統不允許在白宮周圍由軍人站崗,因為白宮已經吸引了焦慮的美國人,他們聚集在柵欄外面,尋求新的保證和指導。
第2天上午,總統身披藍色海軍斗篷,乘車來到國會大廈發表了宣戰演說:
“我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發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于戰爭狀態。”
羅斯福總統的演說歷時6分多鐘。講話結束后,他抬起頭,微笑著向人民揮手致意。他的講話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這個簡單的演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遜于1917年要求國會對德宣戰的演說,分量重得多,影響深遠得多。參議院以82票對零票,眾議院以388票對1票通過了羅斯福的宣戰要求。從此,美國正式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2月8日,英國也宣布同日本處于戰爭狀態。9日,中國國民黨政府在中日戰爭進行了4年之后才正式對日本宣戰,10日又對德國宣戰。接著對日本宣戰的還有戴高樂的“自由法國”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
在珍珠港事變兩天以后的星期二晚上,羅斯福向全國人民發表了《我們將打贏這場戰爭,我們還將贏得戰后的和平》的廣播講話。總統在這篇“爐邊談話”中,針對美國人民對這場戰爭缺乏思想準備的情況,著重說明了法西斯匪徒背信棄義、慣用偷襲的辦法發動侵略戰爭。他說,日本過去10年中在亞洲所走的道路,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歐洲和非洲所走的道路是極為相似的,他們都是在事先沒有警告的情況下,對他們所要鯨吞的國家發動入侵。因此我們每個美國公民都要對他們保持警惕。
最使美國人和西方人感到震驚的是,日軍在襲擊珍珠港的同時,對東南亞展開了全面進攻,而且“旗開得勝”。
東京時間12月8日拂曉,山下奉文將軍率領的日軍在馬來半島靠近邊境的東海岸3個地方同時登陸。進攻時,雖然海風劇烈,風浪高達6英尺,但進展異常順利。到天黑時,哥打巴魯機場已被日軍占領。就在這一天,日軍還對香港、關島、菲律賓群島、威克島和中途島等地展開了猛烈進攻。
在馬尼拉,麥克阿瑟的遠東航空大隊遭到毀滅性的轟炸。巨大的“空中堡壘”一架接一架爆炸。機場上到處濃煙滾滾,所有的戰斗機以及30架中型轟炸機和觀測機都在燃燒。“空中堡壘”只剩下了3架,其余全部被毀。日本轟炸機全部安全返航,戰斗機也僅僅損失了7架。這是美國軍隊遭受的類似珍珠港的第2次沉重打擊。
至此,能用以阻止日本在東南亞迅速取勝的3股最強大的威懾力量,一天之內就消滅了兩股。這就是太平洋艦隊和麥克阿瑟的空中力量。那第3股威懾力量是英國海軍上將“大拇指湯姆”菲利普斯將軍指揮的強大艦隊。但時隔不久,3.5萬噸的大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也被日本魚雷轟炸機擊沉了。從此,東條英機更加趾高氣揚,耀武揚威,他命令海陸軍盡快占領東南亞各國和太平洋主要島嶼。
為了盡快扭轉敗局,羅斯福在1942年1月6日的《國情咨文》中說:“我們進行這場戰爭不能抱著防御的態度。當我們把軍事力量和資源充分動員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要向敵人進攻——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我們力所能及,我們就要打擊他們,再打擊他們。我們必須在遠離我們海岸的地方把敵人擋住,因為我們的意圖是把戰爭帶給敵人,帶到敵人的本土上去。”
為此,羅斯福總統號召青壯年踴躍參軍,工人、農民要加緊生產,為早日贏得勝利多生產物資,多生產軍火。在總統的建議下,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國會迅速通過了一項新的征兵法,把要求登記的范圍擴大到所有從18歲到65歲的男子。從20歲到44歲的男子有義務服兵役,超過最高年限的男子則有義務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務。此外,新的兵役法還規定,所有正在武裝部隊服役的男子均須在整個戰爭期間服役,另外還要延長6個月。根據選征兵役法,對大約3100萬人進行了分類,其中將近1000萬人被征召入伍,還有許多人志愿入伍。到1945年,陸軍約有820萬人,其中2/3在海外服役。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約有390萬人,海岸警衛隊約有25萬人。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數10萬青年婦女也毅然從軍,她們在海陸空擔負了醫療救護、文書打字和通訊聯絡等方面的任務,大大減輕了男子的非戰斗任務,提高了戰斗力。
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指出:“柏林和東京的軍國主義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是,被激怒而團結起來的全人類將結束這場戰爭。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粉碎軍閥強加在被奴役人民頭上的軍國主義——解放被征服的國家——在全世界各地樹立和保障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懼的自由。我們不達到這些目標絕不罷休。”
當羅斯福向國會宣讀這一振奮人心的計劃時,他說:“這些數字以及生產許許多多其他武器的類似數字,是向日本和納粹稍微提示一下:他們襲擊珍珠港到底得到了什么!”國會報之以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羅斯福強調指出:“我們今天進行的斗爭是為了安全,為了進步,為了和平,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全人類,不僅是為了一代人,而是為了世世代代的人。我們進行斗爭是為了清除世界上的積弊和痼疾。”
總統說:“我們的敵人的指導思想是野蠻的犬儒主義和對人類的極端蔑視。我們則是出于一種信仰,它可以追溯到《創世紀》的第一章:‘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
“這就是眼前日夜都在深入影響我們生活的一場斗爭。”羅斯福說,“這場斗爭不可能以任何妥協而結束。善惡之間從來沒有過,也永遠不可能有成功的妥協。只有徹底勝利才是為寬容、清醒、自由和信仰而戰斗的人所應得的報酬。”
羅斯福這一鼓舞人心的演說,在珍珠港事件后,在人心動蕩恐懼的情況下,為動員全國人民積極投入這一偉大的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上留下了鮮艷的一筆。
3.與英蘇聯盟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半,希特勒采取了不宣而戰的強盜慣伎,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德國的仆從國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參加了侵略蘇聯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
法西斯侵略軍的來勢異常兇猛,總共出動了190個師的兵力,其中有153個德國師、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師,3700多輛坦克,4900多架飛機,4.7萬多門大炮和193艘艦艇。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6個星期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希特勒夸大其詞地說:“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
希特勒背信棄義地向蘇聯發動進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一些短視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幸災樂禍,他們狂叫:“讓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廝殺吧!我們可以坐山觀虎斗。”但是,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帶來了根本性的轉折,只有緊密地和蘇聯聯合,才能取得這次戰爭的徹底勝利。丘吉爾和羅斯福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齊集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莊嚴宣布:各國政府完全贊同大西洋憲章各項原則,“保證使用其全部軍事和經濟的資源”,打敗法西斯主義,“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這一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起來。就羅斯福個人而言,這一同盟的形成充分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是他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作出的獨特貢獻。
美、英、蘇3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進行了有效的合作,但在開辟歐洲第2戰場的問題上存有分歧。早在1941年,蘇聯政府就要求英國向法國北部登陸。可是英方一直支支吾吾,未給予明確的答復,只是籠統地說,英國政府在對德戰爭中“必將給予蘇聯一切可能的援助”。
美英領導集團推遲在歐洲開辟第2戰場的計劃后,羅斯福就召集軍政會議,著手制定實施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
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劃不能實現,那么可供考慮的是北非和中東。在這里,美國的目的,就是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關于這一點羅斯福的兒子伊利奧特作了很好的記錄。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制“火炬”的具體作戰方案,經過反復磋商,9月20日經羅斯福和丘吉爾最后批準。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3處同時登陸。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萬人。此外還有幾個空降營將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占領敵防御縱深內的機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將使用1700架飛機,其中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
在北非登陸是西方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進攻性的戰役。它既有戰略意義,又有道義上的意義。
1943年4月19日,盟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遠征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經過18天的戰斗,于5月7日分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萬德、意軍隊由于沒有運輸船只可供撤退,便于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軍在北非已全部肅清德、意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并為爾后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非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美國軍民的斗志,運籌帷幄的羅斯福總統尤為高興。他對指揮這一戰役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稱贊不已。他在白宮對記者說:“艾森豪威爾將軍已經完成了一件多么漂亮、多么艱巨的工作,他現在是多么細心多么巧妙地在指揮著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對你們說——也對他說——我們完全信任他的領導。對他作為一名軍人的品格高度獎賞。”此次戰役后,由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名,艾森豪威爾將軍擔任了美英澳大利亞等多國部隊的最高統帥。
4.組建聯合國
1943年,各條反法西斯戰線捷報頻傳,尤其是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實現了根本的轉折。在歷時200多天的整個戰役中,法西斯軍隊在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區的總損失大約是150萬人,3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3000架飛機和大量的其他技術兵器。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最終地粉碎和制止了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戰略攻勢,迫使它轉入戰略防御和退卻。蘇軍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開始了戰略反攻,希特勒的軍隊已被趕出了頓巴斯和左岸的烏克蘭。1943年11月6日,紅軍解放了基輔。蘇聯戰場的勝利,有力地鼓舞了蘇聯軍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斯大林格勒戰役剛剛結束,羅斯福就致電斯大林,熱烈祝賀蘇聯紅軍取得的這一偉大的勝利。
1944年,羅斯福在總統大選中,以微弱的優勢,擊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第四次蟬聯美國總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籌劃一個更加符合美國利益的戰后世界是羅斯福一直在思考的工作,同時他也謹記著威爾遜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隨著美國的參戰,原先一直充斥于美國政壇的孤立主義一掃而光,連比較保守的共和黨也一致主張“美國有責任參加主權國家間的戰后合作組織來防止軍事侵略,在一個自由世界里用有組織的公平原則來維持永久的和平”。美國參議院也以85票對5票公開表示贊成美國和其他國家合作,共同建立一個“有力量防止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權力機構”。而且丘吉爾和斯大林也多次表示,希望建立維持戰后和平的國際組織。
在此情況下,羅斯福于1942年提出了他最初的“四警察”設想,打算采取“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辦法,由美、英、蘇、中四大國分管美洲、西歐、東歐和亞洲的地區安全,在此基礎上,再組成區域組織的國際聯合。但國務院等機構經過深入研究以后認為,此設想未能體現美國理應承擔的“世界領導”責任。
1943年,美國實力空前壯大,不僅擁有與蘇聯不相上下的武裝力量,而且作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很自然地成為“聯合國家”的核心。
羅斯福感到,此時正是實現他的偉大抱負的良機,他不僅具備過去多年擔任總統的豐富經驗以及頭腦里有著對世界和平問題畢生研究所獲得的思想精華,而且還贏得了行將與之合作的許多外國政治家的友誼和信任。此外,他在世界各國享有無與倫比的個人威望,有世界輿論的廣泛支持。他深信,他擁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定能為美國和世界和平創造一項千秋功業。羅斯福重新設計了他的未來世界的藍圖,這就是把原來的“四警察”設想和國際安全組織糅合起來,在已有的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常設的國際安全組織——聯合國。
羅斯福關于建立聯合國的構想很快取得了英、蘇兩國的贊同,并且出現了最初的聯合國組織,這就是1943年11月由美牽頭建立的“聯合國救濟總署”。它的“任務是向受戰爭破壞地區的人民提供衣、食、住、行、醫療”等方面的援助和服務,以創建一個“更加穩定的世界”。聯總的成立及其活動,為以后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經驗。美國很快就控制了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聯總,顯露出世界霸主之相。羅斯福甚至未與各成員國商量,就任命美國人赫伯特·萊曼為聯總首腦,各國只好接受既成事實。
實際上,盡管英、蘇贊成建立聯合國但在這個國際組織的某些細節上并不取得完全一致。羅斯福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1945年2月,美英聯軍和蘇聯紅軍開始從東西兩翼向德國腹地進攻,德國法西斯的壽命危在旦夕。隨著軍事勝利的到來,三大國盡快達成戰后安排顯得格外重要。
作為聯合國組織的總設計師,羅斯福的心情更為迫切。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他必須找到排除最后障礙的辦法。他仔細分析了他的兩個對手,覺得他們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民族利益。由此他意識到,絕不可能把舊世界的一切推倒重來,用全新的材料去建筑國際大廈。相反,只能在一個被毀壞的文明世界的廢墟上動工,清除那些無用而礙事的瓦礫,利用留存下來的完好結構,這里補上一些磚瓦,那里安上一個新拱門。想通了這個道理,他決定作出必要的妥協。
1945年2月4~11日,三巨頭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再次聚首。這次會議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在下述問題上達成一致:關于大國否決權問題,三國同意,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論是否當事國,對實質性問題均有否決權;關于代表席位問題,蘇聯撤回在聯大擁有16個席位的要求,美英則同意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擁有聯大的正式代表權;關于托管地問題,美國同意,聯合國托管范圍僅限于戰敗國的殖民地,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和自愿交由聯合國托管的地區,不再堅持原來的所有殖民地都交聯合國托管的主張,從而滿足了英國的要求。
會議還決定于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成立大會。至此,有關聯合國組織的問題終于得以妥善解決。
然而就在舊金山會議召開前夕,1945年4月12日,一代偉人羅斯福卻因心血耗盡而猝然長逝,他終于未能親眼看到他精心設計的聯合國組織的誕生。
羅斯福總統的遺體運回華盛頓后,并沒有像以前的林肯總統和后來的肯尼迪總統的遺體那樣,守放在國會大廈圓形大廳供人瞻仰。他生前不希望那樣做,他的遺愿得到了尊重。
富蘭克林·羅斯福逝世的消息,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人民都沉痛地悼念他。斯大林、丘吉爾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紛紛發來唁電,表彰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關于羅斯福總統,我們可以說如果他當時沒有采取他實際上采取的行動;如果他心中沒有感受到自由的洶涌波濤;如果在我們親身經歷過的極端危難時刻,他沒有下定決心援助英國和歐洲;那么人類就會陷于可怕的境地,在若干世紀之內人類的整個前途就將沉淪于屈辱和災難之中。”
富蘭克林·羅斯福雖然沒有看到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雖然沒有讓畫家完成他所希望的水彩畫像,但是,他可以死而無憾了。在他逝世25天后,作惡多端的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他逝世3個多月后,日本法西斯也投降了。他的畫像雖然沒有完成,但是在世界人民心中卻樹起了一座豐碑。人民,愛好和平的人民,將永遠懷念他在這一偉大戰爭中所作出的歷史功績。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勇敢頑強、不向任何困難挫折低頭的品質和獨立自主、維護和平的正義績,使他進入了世界名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