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科隆大教堂
- 世界歷史百科:歷史的驚嘆·歐美奇跡(上)
-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
- 1460字
- 2021-05-27 09:17:28
科隆大教堂的歷史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國萊茵河畔擁有羅馬時代悠久歷史的科隆城。科隆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已是羅馬帝國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殖民地時的名稱演變而來。在陽光明媚的日子,來到這座位于萊茵河中游的歷史古城,可感受到濃烈的宗教氣息。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志,它同時擁有建筑史上三個之最——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最大的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筑時間最長的教堂。它以輕盈,雅致著稱于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筑藝術的代表作。教堂的整個格局給人一種渾厚凝重、超塵脫俗的意境,是科隆城內最負盛名的文化遺跡。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是在873年建的一座教堂遺址上改建的。在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期間,教堂工程一度停工。長達3個世紀的時間里,兩臺中世紀的起重機高掛于第三層延伸部分高達60米的南尖塔,標志著工程的半途而廢。詩人歌德第一次參觀大教堂時大失所望。他覺得科隆大教堂像一個“創造到一半、遠未完成就凝固了的宇宙”。
19世紀早期,隨著浪漫派對中世紀的緬懷和謳歌,從中孕育出續建科隆大教堂的設想;而失落已久的繪在羊皮紙上的另一半大教堂西部正面設計圖重見天日,更是給主張完成此項工程的人們莫大的鼓舞。在普魯士君王威廉四世的推動下,1880年10月12日,這座歷時632年之久的建造工程終于得以完工。1880年10月15日,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當時,它以其157米高的兩個塔樓榮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譽,是宗教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溯源
1164年,德意志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菜納德征戰意大利米蘭時,爭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圣王的遺骸。于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圣地亞哥、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廷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于是巴黎成為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來供奉這份遺骸,建筑風格選取當時新興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建筑藝術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東西最長144.55米,南北最寬86.25米。主體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門兩邊的兩座尖塔高達157米。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教堂的周圍還有無數的小尖塔。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塊建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加工后的構件總重16萬噸,并且每個構件都十分精確,但至今專家們也沒有找到當時的建筑計算公式。
整座教堂分為五個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達43.35米,各堂排有整齊的木制席位,圣職人員的座位有104個。教堂內部裝飾也很講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鑲嵌出圖畫,圖畫上是圣經故事。這些玻璃鑲嵌總計有1萬平方米。教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圣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教堂的鐘樓上裝有五座響鐘,最重的圣彼得鐘有24噸。登上鐘樓,可眺望萊茵河的美麗風光和整個科隆市容。人們來到已成為著名游覽勝地的大教堂,都會不約而同地贊嘆這座大教堂內外皆似鬼斧神工之作的雕刻物。教堂里森然羅列的高大石柱,鮮艷繽紛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頂以及凌空升騰的雙塔無不讓人覺得氣勢傲然。
稀世藏品
科隆大教堂擁有很多稀世藏品。在眾多藏品中,最著名的是重達24噸的大擺鐘和一個10世紀的三王龕。大擺鐘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無霸”,而三王龕則是由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組合而成的“寶中寶”,可說是中世紀金飾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如今,這個精致的三王龕置于大教堂的唱詩班回廊內。料隆大教堂的羊皮設計圖紙也是教堂內的寶貴藏品,它是研究12世紀建筑藝術的寶貴資料。教堂內人們還可以欣賞到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的著名繪畫家斯蒂芬·洛赫納創作的宗教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