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克里姆林宮
書名: 世界歷史百科:歷史的驚嘆·歐美奇跡(上)作者名: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本章字數: 1824字更新時間: 2021-05-27 09:17:28
見證歷史的城堡
俄語“克里姆林”的意思是“城堡”,在俄羅斯各大城市的“克里姆林”之中,以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最具代表性。它位于莫斯科城市中心,莫斯科河北岸的丘陵上。克里姆林宮不僅是莫斯科的焦點,也是俄羅斯輝煌的歷史見證。
關于克里姆林宮的最早的歷史記載始自1156年,那時它只是一個剛剛建成的橡木城堡,后來日漸發展為莫斯科城。13世紀,蒙古人占領了俄羅斯,200多年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擺脫了蒙古統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里姆林宮也隨即成為皇家宮殿。伊凡三世陸續聘請了許多意大利名師,重新擴建了今日克里姆林宮及東北側城墻外廣場——紅場的規模。19世紀初,莫斯科在拿破侖大軍進攻下成為一座廢墟,好在城市并未淪陷,戰后統治者除了迅速恢復克里姆林宮的舊有規模外,還在紅場上增建了不少講究色彩裝飾的教堂。今天的克里姆林宮由一道全長2235米,厚6米,部分高度約20米的磚紅色圍墻包圍,內部面積達28萬平方米。除了4座城門、19座塔樓外,里面還有許多壯觀的建筑,包括教堂,皇宮及辦公大樓等,規模十分龐大。
俄羅斯風格的代表建筑
克里姆林宮曾經三次重建,現存的城墻和建筑,多半為15世紀伊凡三世時期一步步擴建而成。由于當時希臘正教的重心由君士坦丁堡遷移到莫斯科,在宗教的影響下,這里的教堂及宮殿建筑出現了拜占庭風格的金色圓頂;此外,參與擴建的建筑師均為意大利名匠,他們在原來的中古俄羅斯傳統建筑上又融合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樣式,使克里姆林宮成為特有的俄羅斯式建筑。15世紀末,意大利名建筑師及俄國工匠開始修建克里姆林宮外的城墻。建筑新墻時,為了不造成防守上的漏洞,每拆除一小部分舊墻,便立刻建起新墻。這項工程共花了十年時間,并在城墻完成之后的200年里,陸續建造了19座高大的尖塔。其中最高的、造型最美的塔是1625年的斯巴斯基塔。它是在原來較低的塔樓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這些塔具有瞭望及警示的作用,中間有炮臺、射擊孔或秘密通道,形制各不相同,有的是為頌揚圣人而建,有的則是為紀念統治者,其中還有5座兼具城門功能。
廣場上的教堂
克里姆林宮中心最古老的教堂廣場上,建有圣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金色圓頂教堂和圣母領報教堂。幾個教堂內部都有精細的鑲嵌、壁飾和黃金框架的圣像書,燦爛奪目,令人目不暇給。
有5個頂的白色石頭教堂是圣母升天教堂,建于1480年,由意大利建筑師修建。歷代大公和沙皇在這里舉行加冕禮。教堂的山字形拱門和金色圓塔具有俄羅斯東北部教堂建筑風格。天使大教堂建1509年,是從伊凡一世到彼得大帝歷代莫斯科大公和歷代沙皇的墓地。廣場中惟一的世俗建筑物是多棱宮,它是克里姆林宮中最古老的宮殿之一,于1491年建成。多棱宮的主廳在二樓,約有500平方米,大廳正中有巨柱往上伸出的四棱柱支撐圓頂,圓頂上繪有16世紀末的壁畫。
伊凡大帝鐘樓、鐘王和炮王
伊凡大帝鐘樓是克里姆林宮中的最高建筑物,高81米,用白石筑成,建于1505~1608年間。同時它又是一座瞭望塔,可俯瞰周圍32平方千米的地方。鐘樓原為三層,1600年時增至五層,冠以金頂。從第三層往上逐漸變小,外觀呈八面棱體層疊狀,每一棱面都有拱形窗,窗口有自鳴鐘。樓內懸掛著十幾個大小古鐘。每當鐘聲齊鳴時,很遠都能聽到。
伊凡大帝鐘樓旁是著名的“鐘王”。它重202噸,高6.14米,直徑6.6米。比北京大鐘寺的“永樂大鐘”重4.5倍。這口鐘花了兩年時間,于1735年鑄成,可是由于大火,鐘體下部掉下一塊。也有人認為是俄羅斯人對合金比例和金屬強度的知識不夠完善,使大鐘在第一次敲擊時碎裂。無論原因是什么,單單是這塊碎片就重11.5噸。這口鐘上還鑄有沙皇阿列克謝和皇后安娜的雕像以及各種神像等。
鐘王附近就是炮王——“沙皇伽農炮”,炮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炮重40噸,炮口直徑0.92米,可以容納一個成年人鉆過。炮前堆著四發球形炮彈,每個重2噸。炮架上有精美的浮雕,還刻有沙皇費多爾的浮雕像。由于太重太大,炮王從未發射過一發炮彈。
紅場
位于克里姆林宮東北側城墻外的紅場,長約700米,寬30米,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紅場”在俄語中的意思是“美麗的廣場”。紅場并不是紅色的,但是在沙皇統治時期,曾是執行極刑的地點,因此烙下血跡斑斑的歷史痕跡,現在是莫斯科市民的集會場所。環繞著紅場周邊有許多俄羅斯重要的歷史古跡,其中以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最引人目光。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建于1555年,是為紀念喀山公國和阿斯特拉罕合并于俄羅斯而建造。教堂結構獨具一格,由九座教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中間高高隆起的一座較大,周圍八座略小,且層次分明,錯落相連。九座教堂均為圓頂,最高的頂尖高為47米。